如果说有那种食物能镌刻在童年的记忆里永不变味,那一定是灰水粽。
自记事起,灰水粽就是一个逢年过节必定的存在,而将灰水粽演绎到出神入化的人就是我的母亲!将它深深地嵌在我脑海里的是月下母亲煮粽的忙碌身影,是那灰香苦后回甘的独特味道,是那双化腐朽为神奇的粗糙大手。直到现在,我还是清晰地记得这样的场景:在烟雨蒙蒙的乡村中,家家户户的烟囱都飘出了袅袅炊烟,满村弥漫着粽子的清香。为什么这个场景如此深刻呢?因为下雨了干不了农活,村里的妇女就有空在家包粽子。除了节日,在记忆里包粽子的时候大都是烟雨蒙蒙的。
80年代的小山村,如黛的青山,弯弯的流水,荒凉中透着着薄薄的清贫。除了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母亲就靠几亩薄地努力维持家里的生计。尽管生活艰辛,但母亲仍旧会用有限的资源变出许多的农村美食,来维持农村人的体面,灰水粽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灰水粽,是一种别具风味的食物。首先用黄豆梗叶烧成灰,然后用火纸(农村用来拜神的一种纸,比较粗糙)放在小簸箕铺好,小簸箕底下放一个水桶,以便接灰水。之后在簸箕里面铺上厚厚的豆灰做成窝状,再把滚烫的开水倒在豆灰窝里,过豆灰的水便会通过火纸簸箕留到水桶里,形成了一种黄澄澄散发着豆香的灰水。这是做灰水粽最关键的一步,全程不能沾一点油,否则糯米就不会上色(这是母亲每次做灰水粽都会念叨的话)漏好灰水后,第二工序便开始了,清洗糯米,白花花胖乎乎的糯米是母亲辛辛苦苦种植的,一年只种一次,而且是晚稻。母亲是一个要体面的人,那怕家里不宽裕,也要做足门面,用她的话就是不能让别人笑话。十几斤糯米就这样被母亲抖在水桶里,清洗完了用簸箕晾干水分。之后便用灰水浸没,待糯米变成黄澄澄的颜色时,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我主要负责清洗粽叶和簕古(包扎粽子的带子),碧绿的粽叶,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洗好粽叶,便用篮子装好,拿去给母亲。这个时候,母亲总会欣慰地摸一下我的头,说上一句“娜妹真能干!”我便开心得不得了,在旁边等待母亲的随时传唤。
所有的工序准备好了,母亲便坐下来开始包粽了,只见她熟练地拿起两片粽叶,三分之二重叠后,抓一把黄澄澄的糯米,均匀地铺在粽叶上,堆成长条形,再加一片粽叶,包裹着糯米,再把粽叶两头折起角,扯出一根簕古,先缠住粽子一头,再往下缠,很快,一条体形匀称优美的粽子便完成了。母亲包粽子的技术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她包的粽子条条均匀,不会出现“头大身小”的现象,大小一致,好像机器制造一样。她包的粽子不但好看,而且速度极快,短短几个小时十几斤糯就变成了一大堆粽子。从包粽到煮粽都是她一手包办,从来都不用我们帮忙。无论多累多困,母亲手中的粽子依然体形优美,条条均匀,她也不会因为辛苦而对我们骂骂咧咧的,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
俗话说“冬至大过年”,那时候,生活并不好过。除了年例,冬至便是亲戚来往最频繁的节日,俗称“吃冬” 。每年冬至的前一天,母亲便会做好灰水粽,几百条灰水粽摆满客厅,在那个年代,这种场面可以称为壮观!待到冬至这天,亲朋好友来到后,吃完丰盛的冬至饭,母亲便会把完好漂亮的灰水粽分批装好,分发给每一个亲友。亲朋好友们提着沉甸甸的袋子满足散去后,只剩下少量的不够美观的灰水粽,那才是留给我们自己吃的。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埋怨母亲太大方,明明家里都不宽裕,就好体面,包粽是为了分给别人,自己能吃到的并不多。每次都是这样,不论是粽子籺糕点,还是瓜果蔬菜,完好的漂亮的都拿去分给别人,留下丑的或不完整给我们吃,那时候的我理解不了母亲的做法,只好听之任之。儿时并没有太多的零食,粽子也就成为我眼里的美食。每次煮粽子时,我就守在锅炉边,除了看火,在大锅“滋滋”冒热气中等待粽子煮熟,那时候心情是激动的。灰水粽不比白包粽(一种有花生和肥肉的白糯米粽),煮的时间要长很多,一般都要煮五六个小时,有时母亲为了煮粽经常熬夜到凌晨,这就是我儿时看到最多的画面—母亲半夜煮粽捞粽的身影。煮好的灰水粽,剥开深绿色的粽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淡黄色的粽子,晶莹剔透,好像温润的美玉,无论怎样摇晃怎么折都不会断,这才是包灰水粽最高的技术,而我的母亲就将这种技术练到出神入化了。灰水粽不能趁热吃,一定要凉了再吃,因为放凉了才有Q弹柔软的口感,淡淡的豆灰香布满舌尖,有点似有若无的苦味,随后化为淡淡的甘味,原来灰水粽真正的味道不是甜的,而是苦后留甘的味道。儿时的我,一开始并不喜欢吃原味灰水粽,觉得没有香味,就是单纯灰水的味道,还有点淡淡的苦味。吃的时候非要沾白糖或糖浆才吃,而母亲则非常喜欢吃什么都不沾的灰水粽,她说就喜欢这种灰香的味道,我还想着母亲的口味真独特!也没有往心里去。
直到我结婚了,有了孩子以后,也想着包点粽子给孩子们吃。由于以前都是母亲包粽子,我在旁看着,也没有动过手。到自己真正包的时候,却发现那几片粽叶在手上怎么都驯服不了,不是漏米就是粽叶弄烂要不就捆不住,折腾了几次,才勉强包住粽子,可煮熟的时候却发现米叶分家了,变成一锅糯米饭!后来经过反反复复实践,总算是包得似模似样了。那时候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包得又快又好,直到我做了母亲才懂,不是母亲会魔术,而是在那个没有零食贫穷得只剩下苦味的年代,她想方设法把不起眼的豆灰和普通的糯米变成了带甜味的美食,让我们尝尝生活中的甜!原来一个母亲为了孩子真的是无所不能!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惯了山珍海味的舌头,又开始怀念那种苦中回甘的味道。现在的灰水粽,不仅有豆灰的、茶籽壳的、桑木灰的、碱水的,还有肉灰水粽,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豆灰香味的。儿时,灰水粽并不是我的最喜欢的食物,可现在的我却特别喜欢吃,而且是不沾糖的那种,纯口味,那种灰香苦后回甘的味道更悠长,咬一口仿佛回到粽子飘香的时光,回到烟雨蒙蒙的时光。原来到了一定的年纪,经过了生活的锤炼后,会爱上最原始的味道!因为美食的尽头就是最原始最朴素的味道。我终于明白了母亲为什么喜欢吃原味的灰水粽,那才是人生特有的味道啊!
母亲喜欢包粽,喜欢分粽,也喜欢吃粽。在艰苦岁月里,她认为灰水粽是至高无上的表达敬意和谢意的佳品,所以灰水粽是我家里最拿得出手的送礼佳品!每次探亲访友,母亲都会把一袋码得整齐划一的粽子递给我们,带去她认为最诚挚的祝福,而我们曾悄悄嫌弃这上不得台面的灰水粽,谁还稀罕这种东西啊?可又不忍心拂了她的心意!毕竟她很用心去包这些粽子的。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反而费尽心思去追寻小吃小食小野菜,簸箕炊、艾籺、香心籺、白包粽、糖心糍、煎堆等一些民间小吃小食渐渐走上了台面,成为了颇具特色的地方美食!甚至在一些酒店酒席上,还专门准备了灰水粽呢,可见地位已然上升。现在的母亲,在一些传统节日里还是会包灰水粽,尽管没有以前包得那么多了,也不需要分给别人了,但她还是用心去包好每一条粽子,用心去煮每一条粽子,用心地传递着她的“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