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 作者:圣华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8-08 17:59:10
  • 被阅读0
  •   中国有璀璨文化五千年,文字、语言内容丰富深邃;中国人说出来的话很有水平,单从字面意思很难理解说话人真正想表达的含义。屠夫会扯着嗓子吆喝:“快来买我的肉,今天我这肉很新鲜”,明显省了个字:猪肉。应该是“快来买我的(猪)肉”

      一、文字表达方面的“错误示范”

      在璀璨的中国文化中,文字一般会“成行”或“成篇”的形式,保存下来,也就是诗词与文章。

      这里,不说优秀的,只说在文字表达方面,有很多差强人意的错误表达,导致最后失意的人生和相对悲惨的命运,很多都是在之前的“文字”铺下“伏笔”,怪不得其它。

      1、孔融的“父母子女无恩论”

      三国时的孔融因为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举动”——让梨,而被世人知晓,名声大噪,世人皆知。

      但孔融这个人很怪,或者说他的性格很执拗,不被曹操喜欢,甚至曹操很讨厌他。

      曹操每次出征,孔融总在后方捣乱。

      曹操一早就想杀他,但当时孔融深受百姓爱戴,不可杀。

      所以,曹操一直在忍,慢慢等待某一天的忍无可忍。

      很快,机会来了:在孔融40岁时为了保命,抛妻弃子。

      经过此事后,孔融认真思考,提出一个很特别的理论,叫“父母子女无恩论”。他认为孩子来到世上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父母未曾征得孩子的同意,就生下了他们。

      孔融说:“亲爹没啥可孝敬的,只不过是一时动情,(不得已生了个孩子);亲娘也没啥特别(需要感恩的),不过是个容器,为什么要对一个容器(瓶子)感恩。东西出来了,跟那个容器(瓶子)还有啥关系?”

      这个理论很特别,特别的地方在于好像说的既对又不对,至少在当时的氛围下,不可能让人接受。包括现在,也感觉很另类。

      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身份问题是:

      孔融自称是孔子后人,孔子推行孝道,而孔融说的“无恩论”是明显的悖于“孝道”的。

      也就是说:别人谁说,都可以,孔融不能说这话,孔融说这话,极有可能会招祸。

      这下,曹操很高兴,以“大逆不道,宜报重诛”(不孝罪)杀了孔融。(罪状就是孔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

      2、柳永的悲剧

      北宋时期的柳永,这个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耀眼的“明星”:官宦家庭出身,自小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词写的相当好。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市井中经常能听到有人唱柳永的词,柳永的词很切实市民实际,贴近日常生活,老少咸宜,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市民的欢迎。

      最重要的是:柳永自信满满,老觉得功名科举,那是信手拈来。什么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不过都是“走过场”般的手到擒来。

      人生如果没有波折,那就太顺风顺水了

      很明显,骄傲自负的词人遇到人生中的重大打击:

      第一次去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科考试,本以为会一举夺魁,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柳永遗憾落榜。

      柳作家情绪上头,一怒之下,写了首词,叫《鹤冲天·黄金榜上》

      词写得非常好,民众的传唱度相当高,可能有人会不认识柳永这个人,但没有人在闲暇之余不会唱这首“流行歌曲”

      有问题的是最后一句,叫“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大概想表达的情绪是:考不上?是吧,我稀罕,哥们我躺平了。(放弃了,当然不一定是真放弃,只是想宣泄一下情绪。)

      好吧,既然你瞧上(科举),就不能怪人家(皇帝)无情:

      第三次去参加科考,据说那一次他考上了,但是临放榜时,宋仁宗(赵祯)看到了柳永的名字,很生气,你不是看不起我皇家的功名吗?去浅斟低唱吧。他特批道:“且去填词。”

      御笔一挥把柳永的名字勾掉,也终结了这个作家的仕途人生。柳永成为宋朝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奉旨填词”的专业级词人,‌这个称号背后更多的是对柳永不拘一格、‌敢于创新的词风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的一种讽刺,既是荣誉,‌更多是讽刺,‌悲凉与无奈。

      (皇帝不让我考试,天子让我填词。也只有写词,我柳永才能生存下去。别的行业,再也不可能涉及。这,难道不是命运对这位优秀作家莫大的嘲讽与玩笑吗?)

      二、语言上的“巨坑”

      语言艺术,博大而精深,话说的好,事倍功半;话说的不好或不恰当,反而让人感觉不舒服,如坐针毡。

      比如请朋友或领导吃饭,朋友一落座,就会很客套地对你说:“今天,让你破费了,今天点这么多菜,吃不完,浪费了。”

      你应该怎么回答?

      会不会不带脑子,情商堪忧、不假思索,直戳戳地来一句:“不多不多,您好不容易来我这一趟。(来一趟不容易/今天机会难得),您多吃点。”(对方是来吃饭的?)

      或是说:“这是应该的,我(最近)有钱(发工资了),不怕浪费。”(你在炫耀?或者对方感觉你在炫耀?)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如果改为:“非常荣幸能与您共进晚餐,感谢您能赏光。”或许让对方心里舒坦;或者改成“难得您抽空,菜品不知道是否合口味,我这细心大意的,不好意思,多点了几个,请多包涵。”

      总之,菜点多了,钱花多了,是我自己的“问题”,跟客人您没有关系,更不需要挂怀。

      和朋友小聚时,如果对方夸奖你的酒量好,建议不要直接说“我酒量一般”,而要说“能和您高兴聚会我已感荣幸,今晚实在高兴,多喝了两杯”。

      高情商的人多会说自己的不对、不足,别人都没有问题;

      低情商的人,只会就事论事,指责缺点,这事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我说了,他不听”“我建议了,他不接受。现在出了问题,不要赖我”

      (当初画的饼,我不想吃;现在要背“锅”,谁爱背谁背,反正我不管)

      三、高手过招(没有对错)

      1、曹操VS刘备

      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章节里,曹操设宴,请刘备吃饭,席间曹操云淡风轻地说了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表面上这句话很简单,现在这天下,能排得上号,能以“英雄”这个称谓来概括的人,只有俩,一个你,还有一个是我。

      语言中的“和”“或”一般重“后”不重“前”,也就是说:

      表面上,曹操想表达的是:这天下算人物的,你排第二,我排老大,是一种不谦虚的、抬捧对方。(也在捧自己)的表达。

      任何人在公开场合表扬你,夸赞你,一定要冷静分析对方说的是不是符合事实,有没有故意拔高、夸大的“水分”,说通俗一点是:自己吃几碗饭,别人不清楚,难道自己还不知道

      不能人家几句“张主任、李局长,帮帮忙,以后在你手底下讨口饭吃”之类的,真就当是“那么回事”,特别受用,然后就飘飘然,不知自己几斤几两,夸下海口,能办的,不能得办的,都不是问题。另外,中国人无有例外有一种特殊的癖好,既迫切想打探对方的心思,又不愿轻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结合当时的场景,这句所谓的夸赞并非真的对“刘使君”的恭维与体贴,而是一种明显试探。试探什么?试探刘备的志向。

      刘备当时“寄存”在曹操帐下,每天的“工作”不是研究带兵打仗,试图闯出三分之一的“天下”,而是浇水种豆,“农夫山泉有点田”(没有太大追求和抱负,只求在这乱世苟活下来)

      刘备听了这话,既不能脱口而来——

      “哥们我,真是英雄”(我真是比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等等这些徒有其表的人,强太多)

      (这样的话,很容易被刀斧相加,英雄夭折。

      先问问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这些人,现在都在那?以曹操的“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的霸道性格,能让这些不是“英雄”的地方割据势力,存活长久吗?)

      也不能直接说“哥们我,真不是英雄”

      (曹操帐下耳目众多,但凡风吹草地,能瞒过他?)

      更不能装聋作哑,假装没听到。

      (你在曹操这生活,你能不尊重他?起码的尊重是能活下去的惟一准则)

      刘备表现出诚惶诚恐、无比小心,内心一定在不断地思索,咋样回话,既能搪塞过去,又能保自己平安,渡过此劫。

      此时,风和日丽的天气突然雷雨大作,刘备很巧妙地利用了打雷,故意或者假装把手里的筷子,(失手)扔到地上。

      他是这么说的——“孔圣人说,遇到疾雷烈风,一定要改变脸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这话的确有道理呵。你看我,一个响雷竟使我惊成这样!”

      希望不再引起曹操的怀疑。曹操见刘备色变,真的以为他胆小,不禁心疑顿去,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刘备惊魂不定,回到府中仍冒着冷汗。

      他对关羽说:“曹操奸诈,果不其然,这个人我们一定要小心应对。现在我暂时瞒过他了,只怕日后他终会察觉啊!”

      刘备日后愈加伪装,不敢有丝毫大意。曹操对他的戒心渐去,放松了对他的监视。最后,刘备寻机离开徐州,逃离了凶险之地

      2、孟浩然

      唐朝诗人孟浩然,很有才,这个毋庸置疑。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满腹经纶的孟大诗人就想有朝一日,得到朝廷青睐,继而步入仕途,升官发财,光耀门楣。

      但是——“当机会突然来临时,孟浩然却没抓住”,真还怨不得旁人

      事情大约是这样的:

      孟浩然与王维是好朋友,王维在官署值班时,未进官阶的孟浩然来找王大人闲聊。这时,唐玄宗来了,(值班辛苦,领导过来体恤,或者察看一下有没有什么(奏章)急件,需要批阅处理,也是常事的)孟浩然赶紧藏在床下,不敢面圣。

      王维与皇帝交谈,说完公事,也不敢欺瞒,说:“孟浩然在这。”

      唐玄宗一听,很高兴,说:“我听过这个人的名字,让他来见我。”(领导都会做人,只要是你和王大人朋友,那都有所耳闻。)

      这是多好的机会,可以说是天大的恩赐。

      唐玄宗问孟浩然身上有诗作吧,孟诗人来前,压根没想到能碰到皇上,所以也没带。

      于是,皇帝来兴致了,既然没带,就现场吧,现场吟诗一首,不算为难吧。可以说:这首诗如果写好,很大概率会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从而一尝夙愿,进入官场。

      从皇帝角度,恨不得对孟布衣说:“快夸我,快夸我,我一高兴,纳入囊中,端公家碗,吃公家饭,给个岗位,弄个编制,朕不过一句话的事,不要太容易哟”

      孟浩然拜谢后,很快作了一首题目叫《岁暮归南山》,诗不长,只有四行40个字,问题出在第二句上,叫“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表面意思是:“说(自己)没有什么才华,所以,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也渐渐疏远”

      这话说的没毛病,但是孟浩然表达的是“不才”,不管是真“不才”,还是自谦。是说自己本身的原因,导致没考上功名,跟“明主”无关;自己经常有病,身体不好,所以朋友往来少,这也是自身原因,跟“朋友”无关。

      但是,唐玄宗(领导)看时,看到的是——“君王弃”。

      作为高高在上,众星拱月、三呼万岁,绝对权威,绝对圣明的皇帝,什么时候“弃过人”?什么时候不重用人才?你说,朝堂上有没有?即使有过不重用人才的现象,也是你一个布衣能提的吗?你怎么可以说(朕)弃人?弃过谁?

      史料记载,唐玄宗闻之抚然曰:“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污我!”

      (你不求上进,反过来说我不懂重用人材,洗洗睡吧,以后还是歇了吧!)

      因命放(孟浩然)归南山,终身不仕。我好心好意,给过你机会,你不中啊!

      3、唐伯虎

      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伯虎在南京参加乡试,考取第一名。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进京赶考,准备参加京城3月举办的会试,规格很高,是六部中的礼部在操办,史称“春闱”。

      在路上,唐伯虎遇到一位同行者,这个人叫徐经。

      “学霸”唐伯虎满腹经纶,信心满满,但囊中羞涩;

      “学渣”徐经一脑袋浆糊,唯一的特点是啥都缺,就是不缺钱。两人一拍即合:徐经把唐同学的一路吃住行“全包”;唐伯虎负责给徐同学辅导“学业”。

      让唐伯虎万万想不到的,一场无妄之灾即将降临在他的头上。

      徐经用“钞能力”一路通关,花重金直接买通副主考官程敏政,得到了考试题目。

      开考前,他请唐伯虎提前写好文章,只待考试,把试卷交上去,便“榜上有名”,高枕无忧。

      而唐伯虎事先并不知情,只当是平时“切磋”无非一篇很普通的文章。

      两人在考前,下馆子胡吃海聊,酒后兴致上来,还拿手里的题目考问问左右的人。(在不经意间,等于“高考泄题”这是很严重的事件)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所谓的“正经话”说完以后,大家开始娱乐八卦起来。

      不知是谁无意间,提了一句嘴“大家猜猜,看今年的会元(第一名)会是谁?”

      唐伯虎一听,傲娇的情绪涌上脸庞,很激动,桌子一拍,说了句很“豪气”的话:“诸位不要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

      要知道这还没考试,试卷都没看到,会做不会做,还不一定。

      就相当于明天高考,今天晚上,所有考生在一块吃饭,有个考生说:我明天高考各科一定是满分,清北如果全国招一个学生,那也一定是我。你们不要跟我争,争也争不过。

      酒肆里所有人无不侧目,大家心里有两种判断:要么说话这人真牛;要么这人肯定知道考题,而世俗的考生们更倾向于后者

      会试结束以后,有人发现所出题目与他们说的一模一样,将此事告发。

      (如果没有唐伯虎考前的大放厥词,没有他俩的无意识“显摆”,这件事被告发的概率只能说是极低,说话的故意,造成后面的悲剧)

      这件事后续处理相当严重——

      程敏政被关进了监狱;徐经被剥夺了举人的名分,不仅自己,包括后面几代人都不能参与科举,等于在政治上“判了死刑”

      (后面才有孙子徐霞客纵情祖国大好河山,成为响当当的旅游家,因为徐霞客从一出生,就注定不能参加科举)

      搂草打兔子,“无辜”的唐伯虎“躺着”也“中枪”,他要为自己那句“豪言壮语”付出政治生涯断送这一惨痛的代价。

      中国人身上最大的问题是好为人师,替别人当家作主,帮旁人选择。

      更多的是表现出“我是为你好,真心为你”,你还不理解不接受,那我费这时间,花这功夫,滔滔不绝的意义在那?

      有时候话对不对,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场合,或者说对谁说,对张三说,这话对,对李四说,这话可能就不是本身意思了。

      当不合时宜、当建议的通道逐渐关闭,当对方表现出的不是虚心接受而是厌恶、排斥的时候,闭嘴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说,文字表达与说话都是学问,需要好好体会,在与人交往中不断学习,沉淀,提升。

    【审核人:站长】

        标题: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9465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圣华圣华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2篇
      • 获得积分:45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