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晚,“甲子回眸,致敬经典”京剧《沙家浜》定名60周年纪念演出在苏州拉开帷幕。这次演出,让红色经典之作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在重拾《沙家浜》抗战记忆的日子里,创作冲动从我脑海中奔涌而出。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阿庆嫂铿锵有力的唱腔,机智勇敢的形象,成为了观众们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影像。
许多学者和观众热衷于寻访这位历史中真实的阿庆嫂,总是在问:“阿庆嫂”是一个艺术形象?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
打开尘封的采访本,《访问当年“阿庆嫂”》的那段历史历历在目。
1995年7月上旬的一天,笔者来到常熟市董浜镇雪沟村,慕名采访了“阿庆嫂”式的人物陈二妹老人。
得知笔者来意,耄耋之年的陈二妹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陈二妹原名苏兴兴,191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尚在襁褓之中就被生身父母遗弃在路边,被杜桥村一苏姓农户人家拾去抚养,取名苏兴兴。18岁那年,她与镇上小酒店正直善良的跑堂陈关林相爱,并很快组成小家庭,改名为陈二妹。婚后两人辛苦工作,积攒了一点小零钱,在镇上阳澄湖畔开了一家茶馆,小茶馆靠着他们勤劳和精明开得声名显赫。
1935年,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从茅山东进。与此同时,日伪军加紧了对抗日武装的残酷围剿。在这种严峻情势下,陈二妹夫妇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将茶馆改名为“涵芬阁”。名为茶馆,实际上是新四军的地下交通站,负责接待来往的抗日志士,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递情报、运送粮食、药品等。
“涵芬阁”茶馆位于董浜镇中心,两层的小木楼三面临水,居高临下,交通便利,发现敌情,随时可以上船转移。
一天清晨,阳澄湖畔,雾气朦胧,寂静无比。突然,远处传来“啪啪”枪响。陈关林赶忙起身观望,只见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中年人,趔趔趄趄朝茶馆跑来,后面有一伙人在追赶。
那人跑到门口,陈关林一眼认出是游击队战士,二话没说把他拉进了茶馆。陈二妹快捷地掀开大水缸的盖子,说:“快!藏在这里。”那人赶忙躲进水缸。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嘈杂声,陈二妹利索地将水缸盖好。
一群如狼似虎的匪兵闯进茶馆,为首的是盘踞在这一带的“忠义救国军”司令胡肇汉手下的伪军中队长乐三、乐四。
匪兵们冲着陈关林喊叫:“刚才有个人跑过来,看见没有?”
“我刚刚开门,没看见呀。”陈关林镇静地回答。
“长官喝茶!”陈二妹不紧不慢地端来茶壶、茶杯,摆到桌上,又掏出香烟,给乐三点上一支。
“看你们这上气不接下气的,快坐下喝杯茶!”陈二妹虚情假意地沏茶、敬烟。
乐三摆摆手,说:“哪有功夫喝茶,有没有人跑到你们这里来?”
陈二妹指指大厅里的三张方茶台,说:“老总,我们就这么大点儿地方,有没有人进我这茶馆,你们尽管看呀。”
乐四奸猾地眯起吊眼皮,说:“刚才我明明看见他进了茶馆,难道还飞了不成?”
“那你们就搜吧!”陈关林说。
乐三双眼滴溜溜地盯着四只盛水缸,陈二妹径直走过去,打开一只水缸的盖子,说:“你来看看,这里面能藏人吗?”
她一连掀开三只水缸盖,统统扔在角落里的那只大水缸盖上,气呼呼地单手一撑,坐在茶桌上。
陈二妹装腔作势地说:“你要是看不见,就去叫你们长官,他常到我这里来,最好你们去把他请过来搜搜看看,我这里什么地方还能藏住个大活人。”
乐三知道,他的顶头上司经常来茶馆赌钱玩牌,如果得罪了陈二妹老板娘,说不定给自己找来麻烦,不再出声了。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狗叫。乐三一挥手,这帮人一窝蜂地拥出茶馆,消失在晨雾之中。
游击队战士得救了,从缸里出来说:“多亏了你们,多亏了你们……”
陈二妹老人一边向笔者讲述当年智斗“胡司令”、舌战“刁德一”的经历,一边打开一本厚厚的影集,取出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只见当年的她亭亭玉立,眉目清秀,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显示出机警干练、大智大勇的神情,与舞台上的“阿庆嫂”形如一人。
影集里还珍藏着一张她与新四军领导人谭震林将军夫妇的合影。
陈二妹老人回忆说,1940年5月,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谭震林,化名“林俊”,以“大客商”身份,乘船来到常熟南门外的董浜靠岸,暂入“涵芬阁”茶馆歇脚。召集“江抗”和地方游击队负责人开会,传达上级指示。
《谭震林传》中写道:“谭震林晚年重访常熟时还说:‘1940年我到东路,曾来董浜陈关林茶馆店。这位关林嫂,就是当年茶馆店的老板娘,她接待过我们。’”
1941年7月,日伪军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清乡”,陈关林不幸被捕,当夜被押解到苏州监狱,受尽酷刑,也没有透露党的秘密。同年12月18日,陈关林被被日军捆绑在麻袋里当作练刺刀的活靶,奄奄一息之时被扔进水池里,壮烈牺牲。30岁的陈二妹化悲愤为力量,继续经营“涵芬阁”茶馆,为新四军工作。
陈二妹老人回忆说:“当年我照料过的伤病员何止像戏里写的只有18人,有好几十呀!解放后都失去了联系,只有谭震林回来看我……”
1982年5月12日,谭震林将军和夫人葛慧敏一同来到常熟,看望陈二妹。两位老人亲切如故,一个喊“关林嫂”,一个喊“林司令”。当年的血泪记忆使他们无语凝咽,取而代之的是老泪纵横。
采访结束前,我问陈二妹老人是不是真的“阿庆嫂”。她笑着说:“戏剧归戏剧,‘阿庆嫂’是一个英雄。我只不过为党做了一点事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