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零零星星地记点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以前,在网上写日记,大概几个月,每日一记,点击率颇高。那时,我是在存心较劲。较什么劲呢?和作家较劲。这可有些奇了,作家与自己何干?唉,不好说。我自幼爱好文学,并且,在读师范的时候,名气挺大的。我的作文,除了老师在自己班上念之外,别的老师也拿到他的班上去念。很小的时候,就写诗。那些短小的唐诗宋词,几乎过目不忘。可是,当我长大后,把自己的诗作拿给编辑去看的时候,他们总是赞扬一通之后,就塞给了我。从那时候起,我就对编辑有了一种恶感,一种说不出来的厌恶感。我本来是学汉语言专业的,当然对汉语言文学,应当说,是比较熟悉的。后来,又读革命导师的著作,对语言的法则,应当说,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可是,有些编辑拿到我的文章后,总是嗯啊哈的。我当然不会和他当面计较。不过,我心里总在说,俺又不是没有看过你的文章,语法没语法,逻辑没逻辑,艺术没艺术,思想没思想,你不过在那个位置罢了。
于是,更加勤奋地学习。可是,不知怎么,我与文学渐行渐远。唉,这到底为什么?
今天,读上海教育版的《新诗选》(第一卷),劈首李大钊的四首新诗,早就背得,现在又读了一遍。感觉那些杰出人物的境界真的超出一般人远矣!周恩来的诗,以前读,读不出感觉,觉得太散文化。不过,我倒是记得没有入选的他的一首《春日偶成》:“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这次,有了新的收获。感到他的胸中荡漾着一股汹涌澎湃的革命的诗的豪情。啊,诗人!目视域外,思接千古。如果你是一个俗人,你的眼界,绝对没有那么开阔,况且,心中也不会有那些灿烂的绮思。诗人如何与现实接轨?其实,我认为,现实生活是诗歌的灵感和源泉。经历不丰富的人,他的作品的内容,总是显得单薄。但诗人处世,很难,很难。因为与现实的不和谐,总是显得颠沛流离。比如屈原的行吟泽畔,颜色枯槁;李白的“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杜甫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很辛酸的。要是一般人,早把这劳什子(诗歌)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犯不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了。(当然,苦吟,不是大诗人的风格)不过,李杜的理想不是做诗人,而是做宰相。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冲撞,才产生了洪钟大吕般的绝响。小眉小眼的人,你想弄出大手笔出来,恐怕是笑话。屈原如果官场顺畅,不遭流放,不与楚地的民歌相融合,也不会有《离骚》的诞生。今天的那些办公室作家,他们除了生产垃圾之外,我看也没有别的出路。文学,它本身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那些温室的花朵,一经风雨,就凋谢了,怎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