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高巍:今昔复何夕,荷灯唤汝归

  • 作者:江湖一声叫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7-23 08:40:29
  • 被阅读0
  •   一

      今天是中元节。

      早饭后,本想按计划开始一天的工作,可是脑子乱乱的,老是走神儿。看书看不进,写东西时脑子又一片空白。看来,我非得写点儿什么,为中元节,也为释怀我心中的“中元情结”。

      对于称中元节为鬼节,很多人心中总感觉怪怪的。一本介绍中元节的书中,几乎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关于鬼的内容。从《太平广记》到《聊斋志异》,从钟馗到无常,东拉西扯,神乎其神,令人眼花缭乱中,满世界好似到处是鬼。

      在我心中,宁愿称中元为孝亲节。这里的亲,就是我们逝去的亲人。试问,有谁愿意把自己心里的亲人和鬼狐妖怪划等号?!相反,无论是给予了我们生命的亲人,还是曾经为我们花费了心血,寄予我们美好期盼的先人,都是那么亲切,那么令我们感到温暖。

      在这样一个时刻,有机会重温和亲人相聚的美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太值得珍惜的经历。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况且,这一习俗来源于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从春种秋收的反复轮回中,感受到了种子和果实的因果关系。如果说,生活于现世的我们是果实,那么我们的祖辈、先人就是种子。慎终追远的祖先崇拜,由此而生。而且充满了果实对种子的无限感恩!毕竟没有种子就没有果实,种子不饱满,果实也不会丰富。这种饱满不光是指养分而言,而是一种优质的品德,长辈对晚辈无私的爱——这是多么美好的感情,何时想起,都令我们情满于怀,泪如雨下。

      于是,感恩先人,无愧祖先,不光是一份情感,而且是一种做人的激励,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

      至此,一个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昭显出来,它与世代中国人的情感维系一脉相承。

      二

      中元节产生于古老的祖先崇拜和秋尝祭祖习俗,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之中。

      礼敬亡灵,属世界性亡灵崇拜体系的一部分。

      先秦“尝新祭祖”之风盛,西周时已有秋尝祭祖。汉代编就的《礼记·月令》中已有7月祭祀的记载。《诗经》中很多祭祖时的乐歌,像《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稔,亦有高廪……降福孔旨”。

      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对家族、血缘关系极为重视,以伦理道德来作规范,所以祖先崇拜隆重。

      汉代盛行“䝙䁖”,就是每年立秋后射杀猎物以祭祖。并以杀人作为对神灵、祖先的最高敬意。

      魏晋南北朝时,盂兰盆会文化注入,本属佛教内部的佛腊日(佛历以此为岁末)开始演变为盂兰盆会。梁武帝驾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其后举国奉行,成为节俗。至此,融儒、佛、道家思想为一体,形成三家一节局面的主要节日,大众皆可参加,往往在寺庙中隆重举行。

      唐代,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佛教自身的发展,盂兰盆会的内容有所变化。供佛、僧为主,器物富丽堂皇。“诸寺做花腊、花瓶、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竟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奉,倾城巡寺随喜,甚至盛会”。唐代,帝王将相、僧、道、平民,无不重视盂兰盆会。

      唐玄宗时,道教达到鼎盛,融入民众生活。中元节来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徒拾取佛经说法,设计出“赦罪”节目,人们只要心向三元大帝(天、地、水三元)祷求,就可得福,免罪消灾。于是,古老的秋尝祭祖和孟兰盆会,都让位于道教的中元节,而儒家讲的孝道和祖先崇拜也自然融入其中。各种文化元素融合,体现唐代兼容的特点。

      南宋时中元节得到空前发展。宋代崇尚道教,与鬼神有关的中元节正好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出现了卖冥器、冥币,鸡冠花等节日用品的习俗,所吃食物丰富。

      明清时期,南方比北方更重视中元节,见《清嘉录》。在北方,潘荣陛《帝

      京岁时记胜》载:“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而上下,中流驾龙舟,奏梵乐,结伴呼群,遨游天街经坛灯月下,名为斗灯会”。

      三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文化发展至巅峰。在帝都北京,文化巅峰的特点,在传统节日中的体现尤为丰富。

      如今,从横跨中南海和北海的金鳌玉栋桥上经过,在中海南岸可以望见一组深蓝色琉璃瓦覆顶的传统道教建筑,名为万善殿。明清两朝,皇家曾在这里设盂兰道场,举办法事活动。有小太监手持荷叶燃灯,布列岸边,点点星火与水中的荷叶灯相互呼应,营造出天上人间共团圆的美景。与此同时,奏梵乐,作僧诵,由瀛台到金鳌玉栋桥,绕白塔山至五龙亭,几乎周游了西苑三海。

      当年,太液池所放荷叶灯,用彩纸压成花瓣形,折叠头尾,结扎而成,恰如怒放的荷花,妩媚婀娜。荷花的芯部插有一根铁钎,上点一根蜡烛。再用一块铝皮,下垫一块小木板衬底,最后平放在水面上。

      等到荷灯全都下了水,布满湖面之际,抬眼远望,只见一片星光闪烁,灯火映照着湖面,荷灯随着水波荡漾,烛光在微风忽闪跳动,时明时暗,犹如天上的银河,飘荡到了人间。

      中元节往往正值立秋,北京的天气刚有一丝凉爽。夜晚的河边,阵阵清风拂面,空中一轮皓月高悬。水中呈现的是明月的倒影,在随着水波上下起伏,欢快地舞动着。在这凉爽、惬意的夜晚,河边不仅可以放荷灯祭祀先人,同时也是难得的消暑纳凉的好地方。

      而中元节把这些习俗集合在一块儿,雅俗共赏,祭祀娱乐兼容,官与民同乐。尤其是后一点,直接推动了中元节习俗的普及。

      进入民国,虽然没有了皇家的中元节活动,但在北海北岸的天王殿,各届政府不断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祭奠在历次战役中阵亡的军人,以及在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中被夺去生命的人们。

      四

      中元节之际,不光在北京,全国各地,甚至宝岛台湾,都有放荷灯超度亡人的习俗。

      在湖南乡下,中元节早在七月初就开始了。要在堂屋或祠堂里摆上佳肴美酒,由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敲响一口铜钟,然后把祖宗牌位请进屋里,象征着逝去的亲人回来,享用晚辈的孝敬。

      一日三餐,不同的新鲜饭菜,由几家人轮流供应,不能将昨天剩下的菜,今天拿来再用,否则就是罪过。直至七月十五,中元节正日子,把祖宗送回去,这一孝敬仪式才告结束,历时半个月。

      道教的中元节这一天,还是佛教的盂兰盆会(俗称盂兰节),要烧纸钱,撒吃食,祭祀逝去的先人,慰问孤魂野鬼。

      在北京什刹海边的广化寺,至今还有中元法会,邀请五台山的大德高僧主持,从早到晚连续不断地诵经,超渡亡人,祈福人间平安。

      在江南,法会设在车流繁密的十字路口,据说可以兼顾四面八方的鬼魂。到了七月十五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就是抬来十多张方桌,中间的一张,上面再摞一张,上面还要放一把椅子,据说这是给主持人准备的,一层的桌子权当戏台,是吹吹打打、诵经的僧人坐的地方。

      对于孩子们来说,唱什么、奏什么都不重要,他们关注的,是老和尚何时把簸箕里的粘米团子抛出去,以便他们可以疯抢一阵,作为额外的收获。

      正月十五的上元,七月十五的中元,加上十月十五的下元,分别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大帝的生日。相传中元节之际,地官大帝生日,地关无人把守,所以,逝去先人的灵魂会顺着水流(水属阴,来自阴间,那里也正是逝去先人居住的地方),回到人间。

      阳间的生者要去河边放荷灯照路,仿佛告诉先人:“您快回来吧,一家人都在这儿等您呢,我们给您照着亮儿”。

      逝去的先人仿佛可以听到我们的呼唤,循声而来。放荷灯正是为了给回家的亲人照路。

      如今,中元节放荷灯已不那么普遍,但是烧纸的习俗依然保留。不光是七月十五正日子,有人提前一礼拜就着手了。

      有一次去京北的怀柔办事,正赶上中元节。只见路边放着一个一个的铁架子,中间是用铁皮焊的箱子,专为人们烧纸用的。

      在没有这些设备的广大地区,人们只好到街边、河畔、胡同口去焚纸。

      早年间,中元节的烧纸要讲究的多,有纸叠衣服,印刷的纸钱,装在称为包袱的纸袋子里,表面写上逝者的名讳,送包袱人的地址、姓名。

      还有的送“灵屋子”和“花箱”,“灵屋子”是住人的,“花箱”则用来放钱。在北京,用于烧的纸屋叫楼,放钱的称库,要送一楼二库,二库为金库和银库,这样才完整。

      生活水平提高了,供烧的纸活也丰富了。但凡我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也要为阴间的亡人照做一份,供其享用。不过,与之相比,放荷灯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中元节之夜,先是和尚出场做法,并伴以敲打法器的音响。接着,载有荷灯的法船驶入水中,随着法船的前行,荷灯被不断地放入水中,绵延五、六里断续相连,就像金色的链子泡在水里。夜幕四阖,点点灯光分外耀眼,好像无数双一眨一眨的小眼睛。他们的倒影还落在水中,一个变两个,加倍了光亮,也代表了阴阳两界人的团圆。

      有人说,这就是当代的行为艺术,且极富美感。中元节真是既肃穆又浪漫啊!

      2019年8月15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高巍:今昔复何夕,荷灯唤汝归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9027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