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洪阳小住,我特意探寻城内的石狮。
生于斯长于斯二十多年,我仍觉得自己对洪阳这座古城了解太少!如果以现代化的眼光来看洪阳城,400多年的历史沧桑,确实让她难掩老旧破败之处,但却让她保留着浓浓的古城风韵,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粿汁、尖米丸、猪肠胀糯米等各种特色小吃,我是每回必吃;德安里、中山路、学宫、城隍庙等古迹老街,我也是每次必逛;万花园、宝镜院村等花卉苗木基地,更是我休闲赏景之地……
这些于我而言,均如数家珍,但有一次偶然间和流沙的杜老板聊及洪阳糖狮一事,又激发了我回洪阳寻“狮”的兴致。顾名而知其实:糖狮就是用糖制作而成的,具体来说,是用花生、白糖、芝麻、麦芽糖等加工制成且很好吃的“狮子”。其造型千姿百态,可谓集传统饮食文化与乡土风情于一体。我们这里一般在元宵节前后村里游神赛会之时,家有喜事的村民们就要将自己家的糖狮敬奉于神明尊前,祭拜结束后,将糖狮请回家,可用菜刀背敲碎分给家人亲朋品尝。还有以“敬糖狮”作许愿卜取的习俗,如愿以偿者第二年要按所承诺之规格将糖狮如数奉还“老爷”(神明)。这种习俗也称为“赌糖狮”。
而这并非主题,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寻访石狮。兴致所驱,虽夏日炎炎、酷热异常而无所畏惧,我一路穿街过巷探、转弯拐角探寻下来,竟大有收获。
最先迎面而见者,为兀立于崑安村阳埕上的一尊狮爷。它通体黄彩,后腿屈而前腿撑直,于高台上作蹲坐仰望状,前额凸起并有一红色“王”字,双眼圆瞪,鼻头宽阔,胸前系有红色链子,中间挂着一个大大的“王”牌。观其形容并无庄严威武之气,反而似显得一脸稚气,作呲牙咧嘴状,憨态可掬。这刷新了我对石狮的固有印象!于是一查资料,果然别有来头!此乃所谓“村落风狮爷”,能保佑整个村落之平安。因潮汕地区临海,苦于台风多,村民便沿用传统习俗,于村头建造一尊风狮爷,“以镇风煞,祈求平安”。随着风俗的不断演变,其功能与“泰山石敢当”等厌胜物相似,为止煞驱邪,祈求平安,非仅作镇风。在整个洪阳镇,还有不少村落也建有“狮爷”,虽造型各有差异,但其守村护民、“镇风止煞、祈祥求福”之功用则同。除如此单身独踞于村口之外,还有放置于屋顶、巷头、桥头或路口的石狮,一般正对路冲,皆用于“抵神煞”,保得一宅、一巷、一乡平安,无论大小形态,均尊称为“狮爷”,于诞辰之日受村民敬香祭拜。
观瞻过狮爷,不觉又转至太平桥。这里的石狮又迥异于守村护民之狮爷,更多带有“娱民”的色彩了。此拱形古石桥极短,位于洪阳老县衙前的保城帝君庙前面的小河上。桥的两侧栏杆两端均有两尊石狮,小巧可爱,富有生气。洪阳人有“正月十五夜行头桥”之习俗,与揭阳榕城每年正月十一的“行彩桥”之大型民俗活动颇为相似。这天傍晚时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不论从哪个方向走来,都必须走过太平桥。于是人群摩肩接踵,相互拥挤着走过桥并摸一下石狮,心中便“各取所需”地默念一些吉祥话:“摸狮头,事事贤;摸狮耳,生阿弟;摸狮额,有好食;摸狮鼻,写雅字;摸狮嘴,大富贵;摸狮肚,娶雅亩;行桥中,嫁雅安。”(这些吉语如用潮汕话表达,则句句押韵,各有所祈。)是否所愿皆成真并不重要,正月头只为图个吉利头彩,也图个开心欢喜。大多数人抱有这种心态,所以场面虽非常拥挤,但都在祥和、有序中进行,且充满欢声笑语,从未发生不幸事故。这几只小石狮也乖巧听话,任无数人对其全身乱摸胡捏,也从来不嗔不怒,安之若素。
走过太平桥,我便有些“信马由缰”了,因为城中祠堂颇多,有时同一巷子中即有几处,而祠堂门前多有石狮。这类石狮于本地最为常见,因而我较为熟悉。祠堂门前的石狮成对设立,讲究规矩,雄左雌右,这与我国男左女右的习俗相同。石狮的造型也颇为考究,形态各异但十分威武,一般来说,雄狮口含珠而雌狮怀抚子,两者目光不是仰望远眺,而是于大门左右互相对视,这颇见人情味。据说,祠堂门前设立石狮的功用,首先在彰显祖先地位高,其次也用于守门看户、驱邪辟煞,这与狮爷的功能又相同了。
古城寻“狮”,又让我长了见识。狮子高大英武,乃百兽之王,自古便是人们敬畏的祥瑞之物,慢慢地诞生出了一种属于狮子的文化,一直流传至今。我不由感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洪阳,犹如一本厚重的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风物、故事、人情等等,让人开卷有益,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