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人物散文
文章内容页

吴传兵:邓稼先科学家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 作者:凌枫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6-16 16:02:44
  • 被阅读0
  •   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声震天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又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法国用了8年,苏联用了10年,我们用了2年零8个月。

      再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点火升空,“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广袤太空。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这一个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都与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相连——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中国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不过10余年,邓稼先等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持续接力,用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在祖国大地上镌刻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正是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在新中国最艰苦的时期,从“一穷二白”起步,创造出了“两弹一星”伟业,凝铸成了“两弹一星”精神。2021年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前夕,党中央批准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百年的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等被首批纳入该谱系。“邓稼先科学家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谱系的核心内容。

      时至今日,诞生于艰难困厄之中的“邓稼先科学家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并且处于不断充实、更新,再创造、再创新的过程——这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科学家身上鲜活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极具时代价值的精神财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新时代,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邓稼先科学家精神愈加彰显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时代价值。

      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邓稼先科学家精神的底色

      邓稼先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我国核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邓稼先优秀的科学家精神之一。

      1958年秋,组织上找到邓稼先,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一项必须严格保密的重要工作。邓稼先深知这肯定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当听到是“国家要发展原子弹”的实情后,非常激动和兴奋,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了。回家后,他根据组织要求对妻子“隐瞒实情”,仅仅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也深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不问缘由,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对外联络中消失,也在家庭中“消失了”,他的身影只出现在荒凉而艰苦的大漠戈壁。

      爱国不是口号,爱国要付诸行动。邓稼先来到大漠戈壁后,任劳任怨,勤奋工作,默默奉献。特别是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他挑选并带领一批大学生,正准备研究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时,却风云突变。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与我国的原子能合作协议,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和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基础,党中央下决心自己研发,一定要自力更生搞出自己的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于是,一副重担历史地落在了邓稼先肩上,他担任了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邓稼先说,苏联撤回专家,我们一定要为国争光,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动力,就是我的行动。邓稼先就是以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带领着科技工作者,无私地奉献在荒漠,艰苦地战斗在原子弹研究的第一线。

      他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一面自己带头攻克难题,并指导大学生们攻关。在研究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提出了质疑,在周光召的帮助下,邓稼先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苏联专家原有结论,从而顺利地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爱国情怀,是邓稼先从小就有的。13岁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当时,日本侵略者有个规定:凡是中国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邓稼先知道这是一种侮辱和耻辱,于是,他宁愿绕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礼,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

      这种对侵略者的痛恨,源于他的家教,源自他有一个爱国父亲。一天,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夹着伪政府的公文包到邓家来拜访。没想到,那位朋友刚一进门,平时一向很和气的父亲勃然大怒,严厉地质问他:“你来干什么?这里不欢迎为日寇办事的人。”朋友正想辩解什么,父亲一声怒吼:“你出去!”这件事,给童年的邓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最朴素的爱国意识。

      关于爱国,邓稼先还有一个惊险而感人的故事。那时,日本侵略者每占领一座中国城市,就强迫中国人去参加所谓游行集会,庆贺他们的胜利;如果不去,就会被杀头。有一次,侵略者又逼市民和学生聚会游行。邓稼先虽然很气愤,但又没法不去。游行开始,他就扯碎了发给他的小纸旗,把破碎的旗子扔在地上,猛踩一脚。这一幕被一个穿便衣的特务看见了,特务要带走邓稼先。校长知道后,出于对学生的保护,也出于爱国,好说歹说,总算把邓稼先保了下来。后来,校长找到邓稼先的父亲,告诉他:“邓稼先已被盯上,迟早会出危险的。万一被密报上去,就会落到日本人手中。为了孩子安全,应该让他离开这里。”父亲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得把儿子送到外地。临行前的头一天晚饭,谁也吃不下去。父亲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以从没有过的眼光看着儿子,很久才坚定地说:“稼儿,你还年轻,正是学知识的时候。你出去之后,不要学文,学文对国家有多大用处呢?你一定要学科学。我们国家落后、贫穷,受人侵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科学技术不如人。只有掌握了科学,才能对国家有用啊。”

      父亲的一番肺腑之言点亮他心中的灯盏,邓稼先把父亲的话深深印在脑海里。就这样,16岁的他离开了北京,抱着“科技救国”的信念,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他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决心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同时,爱国的种子也深植于心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报效国家之志,邓稼先于1948年秋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青年博士”。

      1950年8月,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青年博士”,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工作,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以实现他“报效祖国”的志愿。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直至生命终结,他一直进行着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他对祖国的大爱,对事业的奉献,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地行动。这就是邓稼先科学家精神的底色。

      二、“吃苦耐劳,勇于登攀”是邓稼先科学家精神的本色

      邓稼先受命研究原子弹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

      国家困难,科研也异常艰难,包括邓稼先等一批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也是常常是吃不饱、穿不暖。对于科技人员,国家虽有特殊照顾,配有稍多一点的粮食定量,但仍饥肠辘辘。邓稼先的岳父深知女婿科研艰难,时常饿肚子,就时不时救济一点粮票,但邓稼先不是一个人享受,而是都用来买饼干之类,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极度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带领科技工作者们吃苦耐劳,日夜加班,从无怨言,甘于牺牲,敢于担当,勇攀科技高峰。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每一次计算完毕、每一次判断结论、每一次决断结果,都是一座高峰,攻克它都是艰难的,而且都需要邓稼先签字。邓稼先每一次都毫不含糊,敢作敢当,抱着对科学高度负责严谨的精神,一一审核,毅然签字。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吃尽苦头,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进行现场勘察,收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

      他做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在京郊高粱地里兴建研究所,在去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路上颠簸,在云雾缭绕的山区指挥核弹研制……操的心不知多少,吃的苦不知多少。他经常对年轻大学生说,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心当无名英雄,没有名,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许发表论文;我们的事业需要开拓创新,需要吃苦耐劳,需要攀登高峰,需要无私奉献。

      就这样,他冒着酷暑严寒,在罗布泊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不怕牺牲,敢于担当,亲自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

      原子弹研究成功后,他又同于敏等科学家一起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他们同心同德,努力攻关,勇于攀登,形成了研究氢弹的“邓——于方案”。按照这个方案,以高效率、高速度研究成功了氢弹,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迅速地攀上了又一个高峰。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令全世界瞠目结舌。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他一直在吃苦,在奉献,在担当,在攀登,在牺牲……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过程中,包括邓稼先在内的大量科学家远离家人、与世隔绝。邓稼先在荒漠研究“两弹”,长达28年,有人问他,你舍家弃子,隐姓埋名,到那样艰苦的地方,一干就是28年,你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度过的?邓稼先说,把艰苦当考验,把困难当动力,把攻关当乐趣,把攀登当日常,把创新当生活,其他就什么都不是事,能给国家干点实际有用的事,作为知识分子是荣幸的。

      他甘于牺牲,敢于担当,勇于攀登的精神品质,时刻体现在工作和实验之中。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他命令其他人靠后,自己抢上前去捡拾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收集和察看情况。

      事后,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妻子心疼他,要他住院治疗,但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

      在病痛折磨步履艰难之时,他仍身先士卒,坚持自己去装雷管,危险的事自己做,并以院长的名义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他就这样以担当精神和牺牲精神感动了许多科技工作者,感动了组织,感动了全国人民。

      1985年,邓稼先病重,不得不离开罗布泊回京治病,但他仍念念不忘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仍想参加工作、参加相关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来得这样快。”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邓稼先科学家精神的主色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邓稼先科学家精神的主色,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坚强意志和立足点。

      1956年春,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中国研制导弹、原子弹的大幕徐徐拉开。

      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新技术协定,约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方将供应我国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供应我国导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等。中苏“10•15”协定签订后,中央决定组建导弹和原子弹研究院,开始实施导弹、原子弹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勘测靶场和建立特种试验部队的计划。当时,以钱学森为代表,包括邓稼先、任新民、屠守锷等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很快集中到导弹研究院,仿制苏联提供的教学和科研弹P-1和P-2(后来的“东风-1号”)。

      同时,数以万计的科学技术人员,陆续来到邓稼先工作的戈壁大沙漠上安营扎寨。他们扛起镢头和铁锹,在沙碛地上支起帐篷、搭起锅台;冒着炎热和严寒,顶着扑面的沙尘,打井开荒,与邓稼先等科学家一起展开了一场生存之战。经过两年多的苦战,原来空荡荡的大戈壁上,矗立起星罗棋布的建筑,飞机场、发射阵地、技术区、发电厂、铁路、公路、医院、礼堂、通讯设施以及大片的部队生活区、导弹试验基地等等,奇迹般地建起来了。

      正当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按照计划将仿制的P-2导弹运抵发射场,准备试射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1960年7月16日,苏联决定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苏方撤走了在导弹研究院工作的全部专家,带走了他们掌握的全部技术资料。邓稼先面对这个现实,非常气愤,但气愤研制不出原子弹。他第一时间告诫并鼓励科技工作者们,坚决按照毛主席所说的:“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发展,自己研究,坚决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17天,在邓稼先等科技工作者的顽强拼搏、着力攻关下,邓稼先们用国产液体燃料成功发射一枚苏制导弹;第83天,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主制造的第一枚导弹。

      此后,中央决定集中力量,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邓稼先等等大批专家和科技骨干再次从全国各地迅速奔向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第一线。邓稼先是核心科学家,是领头人,他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硕果累累。正如钱三强说的: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民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

      原子弹比导弹更复杂,技术难度更大。在核弹爆轰试验之前,必须解决理论计算数据问题。在国外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率领理论部仅有的十几人,在一无权威资料、二无实践经验的条件下,克服一切困难,艰苦奋斗,开展了大规模的运算。他们用手摇和电动计算机、算盘和钢笔,喝着开水冲白糖的“营养补品”,含辛茹苦、夜以继日地把原子弹的设计轮廓勾勒出来了。爆炸力学、中子输运、核反应、中子物理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核试验系统工程的龙头终于昂起来了。

      1966年10月下旬,邓稼先等科技工作者,利用自己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在我国本土成功地进行了“两弹结合”试验。从采矿、冶炼、加工直到最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都采用了各种因陋就简的办法,该精则精,能简则简,使我国尖端科研事业在简陋条件下以较短时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1年8月,当邓稼先与挚友杨振宁相逢,杨振宁问起中国原子弹是不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邓稼先不无自豪地说,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以前曾得到苏联极少“援助”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都是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这给了杨振宁极大震撼,一时热泪满眶。

      正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总指挥张爱萍将军精辟指出的:原子弹不是武器,它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邓稼先科学家精神的凝聚和体现!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邓稼先科学家精神的亮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邓稼先辉煌一生最准确的描述,也是邓稼先科学家精神的亮点。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当之无愧!

      他的一生,工作极为负责认真,生活极为艰苦简朴。

      许多人会认为,这位“两弹元勋”,九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应享有一座院子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舒适小楼了。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回到祖国的一件要事,就是拜访孩童时的好友、在美国留学时同住一起两年的邓稼先。当时组织上考虑到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在九院那样狭窄的职工旧楼房的邓稼先家里,接待一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似乎有些不体面,就在国宾馆布置一套房间,让邓稼先接待杨振宁教授。

      当杨振宁双脚踏进房间,第一句话就问:“稼先,这是你的家?”

      憨厚纯真的邓稼先,只好应变地说:“我在京外工作,在北京只是住几天而已。”

      “那在北京应当也有一个家啊!”杨教授直言不讳地要问个明白。

      平生从不说假话的邓稼先,思考片刻,觉得还是照实说好,应当把老朋友请到自己家里去做客。邓稼先望了望好友,“嘿,嘿”,笑了笑说:“那么,今天晚上到我们家里吃饺子。”

      杨振宁一下子笑逐颜开,连声说:“好,好,太好了。我这次回到北京,就是要吃你家包的饺子”。

      邓稼先的家,其档次以及房间里的陈设都令杨振宁难以置信,狭小,简朴至极,也没有什么家具。但是久别重逢,在家里包饺子,在家里吃饺子,比起在精心打造的宾馆里来得馨香。杨振宁在简陋的住房里和好友度过温馨的一个夜晚,他那亲切、熟悉和赞赏的目光投向好友邓稼先身上,欣羡好友在艰苦的条件下,在科学的殿堂里走得倔强而执着,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无私而巨大的奉献。

      后来,杨振宁教授在多个场合特别指出:“当年中国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自力更生,两弹一星搞成功,很了不起。这种精神现在也还在继续,十分可贵。今后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科技的各方面条件会逐步改善,但这种奋斗自强的精神,还应该保持,发扬。”

      杨振宁这一段话,正是在邓稼先家里吃饺子的深刻体会所抒发的肺腑之言,是对邓稼先优秀品质和献身精神的高度而中肯的颂扬。

      还有一次,杨振宁专门前去探望病重的邓稼先,看着被辐射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他,杨振宁不解的问道:“研究原子弹、氢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值得你把命都搭上?”

      “原子弹十块钱,氢弹十块钱。”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邓稼先瘦骨嶙峋的脸上挂着自信而满足的笑容。

      并不是博人眼球。当年国家给研究原子弹的奖金是一万元,再加上核工业部拿出的十几万,最终平均到每人头上是按10块、5块、3块,三个档次发的。

      这给深居美国的杨振宁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并让杨振宁最终下定了回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还有一件事令人感动感叹!1986年伊始,九院来京的一个专家从公共汽车上下来时,意外地发现邓稼先院长也从车门走了下来,他身上挂着引流瓶,说是去北京图书馆查资料。这位专家眼圈红了,鼻子酸酸的,心如刀割。

      一位跟随邓稼先在西沟208爆轰实验场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回忆说,他们在进行017-3M爆轰实验的那一天,邓院长风尘仆仆地亲自来到现场。

      在休息期间,他对邓稼先说:“邓院长,我因为身体等原因,打算调回家乡。”

      邓稼先听完这话,眉头略微一皱,但立即语重心长而坦诚地说:“现在还不能走,我们一起把QT搞出来以后,我也……,我也太累了。”

      邓稼先那发自内心的话语,使他百感交集。心想:他是科学家,是九院院长;而我,是九院一名普通科技人员,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我们都是骨肉之躯,又有什么两样?我望了望他的身躯,看了看他憔悴的神情,我心里惆怅,隐忍无言,但眼里噙着泪花……他打消了回北京的念头,继续跟随邓稼先工作在一线。

      他流着泪说,谁也没有想到邓院长的肝脏已严重损伤,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从1979年开始,邓稼先的体质急转直下。

      1984年,天天便血,几次晕倒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但仍坚持工作。

      1985年7月,邓院长被确诊为直肠癌。

      1985年8月10日,医院为他做了手术,但因严重的核辐射伤害,身体内仍存留大量放射性有害物质,不能接受放疗,身体始终不能康复。国家全力以赴地医治他的疾病,10个月中,邓稼先竟连续做了五次手术。

      1986年5月16日,又接受了一次手术。手术后,疼痛难忍,大汗淋淋,可他却不吭一声。他在最痛苦的时候仍然想着工作,念叨着牺牲的战友。他说:“郭永怀死得太早了!要是他在,中国的激光加速器一定会早几年搞出来!”“钱晋死得很惨,他对高能炸药贡献很大,……”

      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奋斗了28年,不,奋斗了终生。1986年7月29日下午1时50分,为科技事业奋斗一生的邓稼先走了。享年62岁。临终前,他所关心的仍然是如何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并语重心长地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在生命最后时刻,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全面披露。

      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不愧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的精神永存!正如杨振宁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书信中写的那样:“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时代呼唤精神,时代孕育精神,时代创新精神。“邓稼先科学家精神”孕育、产生于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代,总结、升华于20世纪末的“富起来”时期。如今,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邓稼先科学家精神”仍旧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一是面对国际挑战更加需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迂回、曲折、螺旋式前进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邓稼先科学家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爱国精神既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传统基因,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二是实现科技强国更加需要他的勇于攀登的精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世界科技强国的表征,一是世界科学中心,二是世界创新高地。科学上因袭跟踪模仿之路,永远达不到“中心”,登不上“高地”。必须弘扬敢于攀登高峰的大无畏精神,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现代化建设更加需要他的协同作战的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特别需要弘扬协同作战的精神。如今的“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需要超越个人和部门利益的协同合作,需要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精神。

      四是高质量经济发展更加需要他的刻苦奉献的精神。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大环境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弘扬刻苦奉献精神。干大事业,必需要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在新时代,要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追求“一生常耻为身谋”的境界。

      总之,“邓稼先科学家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基因和传统,汇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根与魂。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坚韧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邓稼先科学家精神”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瑰宝,是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愈加彰显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时代价值,她如旗帜,引领着中华民族向着科学的高峰奋力攀登。

    【审核人:站长】

        标题:吴传兵:邓稼先科学家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eren/17951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