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上,绿在下,我在云与绿相间。这是山西沁源之行,留给我的最深记忆。
我曾多次到过沁源,每一次都是匆匆地来,又都是急匆匆地去。这一次,盛夏沁源之行,我走进了沁源的绿和美,走进了沁源的云和蓝,走进了沁源的水和清。
一下高速,我就感觉沁源到处是绿意盎然。隔着车窗,放眼望去,瓦蓝瓦蓝的天空,轻轻流动的白云,远山和近处,满眼都是绿色。
刚打开车门,一股清香就立刻扑面而来。我深吸一口气,似乎周围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清新之味,有花香之馨,有草香之氤,还有树香之淳。
我看见过峥嵘险峻的苍峰翠岳,观赏过岗峦茫茫的碧绿,却从没看见过沁源这样的绿。
沁源的山,真绿啊,绿得让你感觉不到是你在绿中流动;沁源的地,真美啊,美得仿佛那是蓝天挂着的一块无瑕翡翠。沁源的云,真多啊,多的使我突然觉得,自己早已置身云与绿之间,在这苍茫的云绿相间,要去寻找一种绿和美的相遇。
我们的车,徜徉在翠色欲流的山间,沿着寻访绵上故址的公路,去寻访民国年间在朱鹤岭以北地区分设的绵上县旧址。一路上,大家都在追溯沁源的历史。隋开皇时,这里为绵上县,明洪武年并入沁源,宋庆历时徙治大觉寺地,即今绵上镇。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清秀怡人的棉上古镇,便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抚摸着村后街街心楼脱落历史的墙皮,踩着古道留下的深深车辙,心里涌动着一种沉重。街心楼阁已经重修,楼下四通八达的古道,依然是村里现在的主街道。当年棉上县政府就是在这里,在朱鹤岭一带领导人民群众与日寇作战的。
远望棉上古镇的蓝天,白云掩映着土墙红瓦,延绵的绿色美景暗淡了当年的刀光剑影,街心楼旁矗立的忠烈碑,深深铭刻着这段令沁源人乃至太岳人难以忘记的历史。
青山绕村,尽染绿色。沁源,郭道,伏贵!妩媚的朱鹤岭,醉人的沁河水,沁源唯一的全国文明村——伏贵,九曲黄河文化远近闻名,而满绿怀抱的介子推墓古迹,更是绿色沁源的骄傲。
介子推,这位晋国开国元勋,晚年携母隐匿于山林,最终隐居而死,被埋在伏贵村。民间为缅怀介子推,千百年来,百姓们在寒食节以自己独特的传统方式纪念这位“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历史贤臣。
山高自有白云生。可沁源的云,真低啊,低得让你忘记你是站在花坡不知想要去摘哪一片白云?
花坡,不是坡,是太岳山主峰之一,覆盖着山地草甸之土,馒头状的山峰,平缓的山坡上林木稀少。花坡之顶,流动的一簇簇白云,好似一群绵羊,悠闲于天际间;又似一匹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天空;一会儿与阳光赛跑,一会儿与山风闲聊。这座典型的亚高山草甸景观,美丽的天然山坡草地,春夏时山花烂漫,秋冬时风吹草低。整个花坡,风车动漫,游人点缀,一切都是那么地静、那么地美!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花坡。花坡的天真蓝啊,蓝得好似画家所泼之蓝。我在这云与绿的相间,顿然间,没有一丝烦恼,脑海中唯有天地之美,满眼里唯有绿海醉美,心灵间唯有致远的绿香。
白云生处的花坡有人家。我想,花坡与白云、与绿海,为我笔下醉美的诗章。
沁河,因发源于沁源,沁源县便是因此而得名。
绿水青山间,我们的车绕过披绿的花坡,去寻访沁河之源,去寻找多年渴望的一个记忆。
俗话说,不到沁河之源,不知水的清澈。地方志载:沁河之源,源出多处,主要水源出于河底村的二郎神沟。
绿山遮挡的阳光挨着山头时,我们走进河底峡沟。这里青崖壁立,天然石洞,清水涌翠,水草茵茵。
在这里,我才真正看到:沁源的水,真清啊!清得让你感觉不到是你和白云在水中流走,让你感觉不到是你和绿色在水中游动。我想起王东满先生游沁水之源后赋诗所赞:世人爱唱大江赞,谁识深山一线泉?若无涓涓崖底水,焉得滔滔沁河源。好美的沁河之源!
如今,沁河源已开发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在开展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的同时,还开展科普宣教以及科研监测等工作。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仅野生动物就达三十多目百余科二百余种,金钱豹、原麝、黑鹳、褐马鸡,在公园内均有分布。
明代诗人王徽曾有诗曰:“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我们今天无法看到当年沁水河边渡口繁忙的景象,但游走沁河之源景区,一路两岸群山叠翠,天空高远,河水伴着凉风,如诗如画。这,不正是我们的绿肺之地吗?
沁源之行,一路云在上,一路绿在下,一路我在云与绿相间,一路我与云海绿色相遇与相知。
绿色沁源,真的是一个大家值得再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