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高巍:秋天,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

  • 作者:王晶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9-22 12:58:31
  • 被阅读0
  •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散文中的经典,这些年我不知读过多少遍。或是写作时当做范文,从中汲取借鉴;或是借作者的角度,去感受北京之秋的美好;甚至按图索骥,到不同的地点,体会京城秋天不一样的美。我曾把郁达夫、邓云乡两位同写故都之秋的散文拿来做对比,从中体会老北京人和外地人感受的不同……《故都的秋》真是值得常去阅读,反复体会。

      一

      1934年的夏天,郁达夫和朋友相约,去北戴河避暑。活动结束,朋友南下,回杭州。郁达夫则留了下来,为的是感受故都之秋的美好。

      北京,对于郁达夫来说并不陌生,在此之前十年,郁达夫就曾第一次来过北京,投奔在京工作的大哥。大哥的女儿就是日后的画家郁风。

      打那儿以后,郁达夫就没少来北京,有时短暂出差办事,有时则会住上一段时间。第一次来时,带着自己的前妻孙荃以及长子龙儿。这次再来,已换成了现任妻子王映霞,龙儿也因脑膜炎病逝。郁达夫自己随时光流逝多了几岁,人生经历了些许不一样的挫折,心性、脾气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

      提到故都秋的美好,郁达夫是在把家乡和故都进行比较后发现的。在故乡浙江富阳,秋天会持久的长一些,因为地处江南,气候温和,所以夏天结束的时间会比北方晚好久,秋天仿佛是在漫长的等待中“熬”出来的。

      可是,北京的秋天恰好相反,几乎是在一夜之后就暑气全消,一下子就进入了凉爽的秋天。来的突然,改变几乎就在瞬间。

      因此,在郁达夫眼里,江南的秋天多雨,但少风,空气来的润,所以气温变化不大,草木也就凋零的慢,天空的颜色总是淡淡的,此时的感觉,只是混沌有加,清爽不足。只感到一点点秋凉,秋的味不足,色不重,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清,不饱满,赏玩不到十足,不解气。

      北平的秋天也下雨,只是次数比起夏天来明显减少,郁达夫从中感到了神奇,有味,像样。因为一场秋雨过后,太阳露出了笑脸,只是褪去了燥热,显得温暖了一些。都市里的长者开始换上稍厚的春秋衣裳,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阳里,上桥头树下那么一靠,自言自语道:“唉,天可真凉了……”。

      天凉了,带来了景致的变化。

      南城的陶然亭畔,窑坑里的芦苇已经吐了穗,白白的一片,如同落雪了一样。阵阵秋风吹过处,白穗齐刷刷地摆动,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仿佛格外的兴奋。

      钓鱼台的柳影也跟芦苇一样随风舞动,只是摇曳的更加婀娜、优美,在玉泉山的夜色当中,空中的圆月更加明亮、硕大,不由得勾起人无限的思念。

      月光下的草丛中,传来阵阵虫鸣,有蛐蛐、蝈蝈、油葫芦、弹琴娘……潭柘寺的钟声,在辽阔的秋空下,显得格外嘹亮,传播的格外悠长,悠远。

      北方的果木树,“到秋来更是一种奇景”,房前屋后的枣树上,成熟的花红绿枣缀满了枝头,西山的京白梨带来了阵阵甜香,北山的苹果的酸甜更是引人欲滴。纵然是院子里,葡萄、无花果、柿子、鸭梨也到处可见。

      秋天是如此的美好,难怪会引来诗人热情地赞美。据说在古代的诗文中,颂赞秋天的文字特别的多,而且古今中外大多如此。郁达夫觉得,苏东坡的词《明月几时有》,散文《赤壁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为他们写出了秋天的味道,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其实,就郁达夫本人来说,一篇《故都的秋》已然充分代表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悟,尤其是北平秋天的独特魅力。

      二

      这次来北平,郁达夫没有住在西单附近的大哥家,而是选择了什刹海前海北岸的一座小院住了下来,院子不大,房间不多,所以显得清静。此时,架子上的葡萄成熟了,枣树上的花红小枣一嘟噜一串儿地,压弯了枝头。门前是条不宽的小路,路南就是碧波荡漾的湖水,鼓楼在后,皇城根儿街在前,环境闹中取静。

      更主要的是,这里是他初来北京时的住处,可以更好地回味过去的美好。

      一天清早,郁达夫拿出一把躺椅放在院中的大槐树下,旁边是一大缸子刚沏的花茶。当他置身在躺椅之中时,透过枝叶,可以望到辽阔湛蓝的天空,不时有鸽群打天空飞过,带来阵阵悠扬的鸽哨声。

      清风徐来,清爽而惬意。隔夜的玉簪花在墙根下,肃静地低语,仿佛介绍着小院里秋天的美好。

      大槐树张开伞一样的树衩,斑驳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把金色的光线洒落在院子里,为建筑、植物、动物披上金灿灿的披风,温暖、亲切。

      墙角的牵牛花静静地开放,上面披着露水,只是白露之际略显出清凉,要给这到来的秋光举行一个欢迎礼。

      这里是都市的中心,显得格外的安逸。郁达夫不由地回忆起自己初来这里时的情景。

      那是10年前的春天,郁达夫带着发妻和龙儿搬到了这里,在这里度过了春末到秋初的几个月时光。快乐的生活充满了每一天,龙儿眼看着长胖了,处处叫人喜欢,郁达夫夫妇俩每日陪伴着他。闲暇时,他们会带着龙儿出门去,在杨树荫下,与水中的荷花呼应。或是从北门进入北海公园,到五龙亭、小西天等处游玩。

      影壁前的枣树下,是郁达夫和龙儿一起打枣的身影。儿子指引着父亲的竹竿,朝红枣聚集的地方打去,并大喊:“用力!用力!”然后,抻开手中的大襟去迎接下落如雨的红枣。“咯咯,咯咯……”龙儿开怀的笑声往往要持续三五分钟。

      孙荃看到父子俩快乐的样子,也不由得受到了感染,心中充满了幸福感,她怀里抱着还不会走路的女儿,抚摸着因怀孕而隆起的腹部,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可以获得满意的回报。

      孙荃是一位旧式的贤妻良母,一心扑在丈夫和孩子身上,难得的是她还出身书香世家,自己也有诗书功底,可以和丈夫互相和赠。

      郁达夫起先看不上孙荃,因为不符合他心中“肥美白柔”的理想,又是父母之命。可孙荃知书达礼,让他挑不出毛病,于是只好应承下来。

      儿子的出生,并未给郁达夫带来快乐,“贫贱夫妻百事哀”,加上他不驯服的性格,造成生活事业的诸多不顺。

      1925年暑期,在北京什刹海畔的短暂经历,成为郁达夫人生中少有的闪亮时光,就在转过年的新春之际,爱子龙儿就因脑膜炎在什刹前海的小院里病逝。

      当时,郁达夫正在武昌师范大学任教,得知儿子病重的消息后,他就着急忙慌赶往京城。但因路上战乱耽搁,回到家时,只见到门上贴的报丧的白条儿。

      龙儿从得病到去世,中间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生病后变得格外的乖顺,按时喝药,不怕药苦,他只盼着父亲从上海给他买来小皮鞋和玩具,一直到最后还念叨着此事。

      五岁的生命鲜活而短暂,经历了这一打击,郁达夫感到了生活的艰辛,更加珍惜温馨的家庭生活。

      然而郁达夫毕竟是一个才子,而这又与多情画上了等号。1934年的这次来京,发妻已被他登报宣布离婚,此时陪伴他的已是小他11岁的杭州姑娘王映霞。

      几年前在上海,一次偶然的机会,郁达夫见到了在此借住的杭州姑娘王映霞,这本来是一次普通的见面,却在郁达夫的心中掀起了感情的波澜。

      一进门,郁达夫就被王映霞的形象所吸引。也许这就是他心中向往的那种“肥美柔白”的样子。因此,郁达夫如同触了电一般,全部精力都被吸了过去,他决定主动去杭州王映霞的家里拜访,做好王母亲、祖父的工作。王的家人对郁达夫的名字并不陌生,对他的来访也给予了招待。郁借此机会密切了与王的感情。二人逐渐确立了恋爱关系。

      最终,郁达夫还是做出选择,抛妻舍子,与新欢开始新的生活。这个选择自然遭到了孙荃的强烈反对。可是,作为一个弱女子,谁又能去维护她和儿女的利益呢?

      1928年1月,33岁的郁达夫和22岁的王映霞,在上海南京路举办了婚礼。

      郁达夫的心愿终于满足了,抱得美人归,过起了甜蜜的新婚生活。

      然而,生活很难像诗一般的浪漫,反而,柴米油盐般的日常甚是琐碎。显然,这对于浪漫诗人般的作家郁达夫,则成为常常想挣脱的桎梏。有时,他在外面喝的酩酊大醉,整夜不归,害的王一夜难眠,为他操心;有时,郁为了买书而不顾柴米之需,甚至因和朋友的酒饭,而忽略家人的温饱。

      最让王映霞不能忍受的是,郁达夫常常把夫妻矛盾写进文学作品,然后,发表出来,郁和王的浪漫爱情,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被撞的支离破碎,惨不忍睹。

      三

      进入1934年,郁达夫的人生已过而立之年,如同金秋的时节,该收获了。可在他的心中,却少有这样成熟的喜悦,仿佛生命仍然处于忙碌的夏季。

      孙荃不被他认可,可以用“包办婚姻,缺少爱情,不理想”去搪塞。可王映霞是自己追求的理想对象,自己用尽了吃奶的力气去追求,才最终如了心愿,可结果怎样?还不是没断了争吵,常常为一些琐碎小事闹的急赤白脸。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性关系可以带来很多东西,也可以带走很多东西。“快乐杀死了安全,安全杀死了欲望,欲望杀死了稳定,稳定杀死了性欲”。人们心中追求的美满,是在保持稳定、安全的同时,又得到爱情的活力。然而,这两者天然就存在矛盾,大多没有回旋的余地。

      郁达夫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甚至他有些开始怀疑人生,世上真的有纯真的爱情吗?为何到处都是挫折,磨难,我的人生怎么这么不顺?

      现实中,一旦进入婚姻的殿堂,男女双方常常出现由纯粹的感情交往,过渡到现实生活细节的感受。恋爱时投入感情,一般没有什么附加的要求,但是只要一结婚,马上彼此的关系就变成了责任,凡事不一定完全出于自愿,而是变成了应该,如果长时间达不到平衡时,男女之间必然会产生感情问题。

      置身躺椅中的郁达夫,被这些困惑所束缚,难以解脱出来。阵阵凉风吹来,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乌云,随即落下淅淅沥沥的秋雨。雨不大,也很快停了,只是乌云依旧,太阳公公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这就是秋天的特色,收获喜悦的另一面,则是悲秋的伤感和别离,如同人的心情。“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不光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这是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结尾处所作的总结,这种“不能自己的深情”,正是秋天带给大多数人的普遍感受,也与人们进入中年以后,所面对的人生相适应。让你品尝了酸甜苦辣之后,能够进一步地体味和感悟人生。郁达夫的发妻活到了81岁,儿女在她的教育下健康成长。而郁达夫却最终与王映霞协议离婚,在抗战胜利前夕死于非命。

      秋天就是如此的多情,只看每个人如何去理解和把握。

      2024年9月10日 黄昏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高巍:秋天,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20718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