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温柔洒落在蜿蜒的青石古道,每缕阳光仿佛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秋风,轻轻吹拂着潺潺的清流,每淙流水似乎都细说着悄然的变迁。又在这爽朗的秋天,又在这静美的日子,我又一次走进地处鹫峰山脉的屏南县龙潭古村。
2014年间,我曾在家乡走过好几个古村。古村的阡陌、幽深的古巷,那一座座布满岁月痕迹空荡荡的房屋和己经毫无漆色破碎的门窗,那斑驳不堪的马头墙和墙角厚厚的青苔,那野草丛生的田野和毫无人气的荒凉巷道。我从这村走进,又从另村走出,但心却没有走出,仿佛时间静止了一般。
那时的龙潭村,因大山阻隔,缺少地利之便;因资源匮乏,产业凋敝;因房屋破败,村庄荒凉。全村近1500人口,留在村中不足100人;全村人烟稀少,处处散发着凄凉和沉寂的气息;还有全村120多栋依山沿水而建的明清时期古屋,断壁残垣,一片荒废。
龙潭村,四面青山环抱,绿水穿村而过。2017年间,有一批心怀诗和远方的文创工作者来到了古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坪戏”唯一留存村的金字招牌,和村里的一街一巷,一石一瓦,一草一木,一溪一潭,处处充满着诗意和魅力。他们被吸引了,心被打动了,人生有梦就启航。沉静的古村又焕发了生机,村民喜上脸庞、眼角、眉梢,重新激起了振兴古村的热望。同时,县、乡、村因势利导,沿着文创产业的思路,走实了每一步。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要有青蛙不停跳跃的毅力,跳跃每一米都是突破;要有雄鹰展翅高飞的恒心,飞翔每一里皆是奋进。村委从居所、环境入手,以每年租金每平方米3元,与村民签订闲置民房租用15年流转合同,村委将闲置民房流转后,再出租给承租人。承租人按统一规划,修旧如旧,一屋一特色的理念,对租用的民房进行装修。同时乡、村古屋经营公司,也对部分古屋按规划设计,组织修缮后按成本折旧价,出租给从事商旅,文创产业的新村民。居者有其屋,方能安心立命,人来了,村活了。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龙潭村坚持以农耕文明为特色,坚持打造文创旅游产业为导向,坚持追求更好更强为目标;昔日村民外迁,房屋闲置,土地撂荒的“空心村”,而今完全变了样。呈现了农文旅产业深入融合,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村民从外地返村从事旅游、商业、文创、务农的逾来逾多,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村民130多人,村常住人口己突破1000人。
秋风飒爽。站在古村高高拱起的小桥之上,蓝天白云,小桥流水,古树老屋,炊烟袅袅。一幢幢修茸一新的古民居,好似重施粉黛般的映入眼帘;一排排黛瓦褐黄色的马头墙,参差错落,鳞次栉比,如诗如画;一扇扇古香古色的屋檐翘角,雕龙刻凤,玲珑剔透,美不胜收。
风清云淡。下了小桥,被岁月磨蚀的青石板路,发出醉人的光泽。看着山边蓝天一线,山峦如水墨;听河间哗啦啦的流水,如鸟语风吟;古屋、古亭、古榭、古桥、商铺,相映水间,浑然天成。沿河长廊的自助货架,土特产品,琳琅满目。有通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圆实的田豆,及时令瓜果,山野菌菇,滋补青草,红白相衬,黄绿交织,五彩缤纷。在长廊与小溪穿缀起的一座座古宅中,有书吧、画室、画展、摄影、茶室、酒吧、奶茶、咖啡、民宿,还有演唱厅、读书厅、艺术教学、创意工坊等。
秋水长天。村里的秋天,街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游客带来了人气,带来了商机,带来了繁花似锦。村中的四平戏博物馆,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四平戏公益性演出,人头攒动,满堂喝彩。巷子九曲十弯,幽静婉约,古香古色的咖啡馆,三三两两在聊天;小河边,蝉鸣声声,蝶飞蜂舞,小朋友边唱边跳,快乐的像小精灵。在树下、在旷野、在村旁,或画家、或学生、或村民,支着一排排,一行行画架,在写秋的明媚,画秋的甘美。这里的秋,是春的种子秋的盛放,是春的祈愿秋的荣耀,是春的耕耘秋的收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龙潭村,山养着水,水润着山,山川秀美,千娇百媚。如今,该村己成为周边旅游、文创交流的“打卡”热点。2023年,前来龙潭村旅游、观光、渡假的游客,有80多万人次,旅游创收3300万元。你若芬芳,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