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熊永新——在老村古寨中发现历史感受乡愁

  • 作者:地下黑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9-14 23:20:48
  • 被阅读0
  •   也许是不久前看了《明朝的那些事儿》那本书的原因,来黔西南观山水、赏花海之余,特地去两处与明朝有关的老村古寨。

      首先去了南龙古寨。古寨位于兴义市西部,万峰湖畔的巴结镇境内,距兴义市区39公里,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原来寨中住着的二百多户共有八百多人,全为布依族。古寨民居为清一色布依族特色吊脚楼式住宅,现存建筑属于清朝中期,其历史可追朔到明末。

      据说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榔曾逃至此处,操兵演练,作抵抗清兵的最后挣扎。这里还残存的八卦寨、点将台、演兵场等遣迹,以及按八卦阵式排列的村寨布局就是历史的记载。后来因此处缺水严重,朱由榔的永历小朝廷移至离此不远的安龙,继续苟延残喘了四年,最终覆亡。

      林寨里还有三百多棵古榕树,每一株都仿佛记录着传说故事,诉说着金戈铁马的悲壮历史。

      如今的古寨已经破败不堪,那些承载着历史的吊脚楼,早已失去了早日曾为大明皇帝、后妃和文武百官逗留之地的荣光。这个曾经多少代布依族人劳动、生活、栖息之地,如今整个古寨已不剩一人。连原来布依族世代相传的布依族八音坐唱,也只能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似懂非懂的现代人,穿上布依族服装,去城市的剧场舞台上假模假样的表演。这个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寨真正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刻。

      另一个古村,叫雨补鲁,坐落在群山围绕的天坑之中。雨补鲁天坑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人类居住的天坑,曾以其独特的天坑地貌入选国家地理标识,被地质学家称为中国天坑之首,雨补鲁村有着600多年历史,至今这座天坑村落中还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

      据说这里的村民都是元未农民起义的领袖陈友谅的后代。元末群雄并起,逐鹿天下,陈友谅率领起义大军反抗元朝,攻城掠地,建立大汉国,自立为帝。后来与朱元璋鄱阳湖一战,兵败身亡。陈氏族亲为躲避追杀,四处逃难,其中一支逃至夜郎国(贵州普安),因与当地人不和又逃向兴义,来到雨补鲁天坑避世。从此建造起一座传承600多年的繁荣村落。

      至于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叫雨补鲁,一种说法,是雨补鲁之名由是陈氏先祖所起,雨指的是风调雨顺,天时地利,而鲁(努)则表示人和。“雨补鲁”,则表示天时地利,加上人和才能成功幸福。另一种说法,雨补鲁是彝族语言的音译词,“雨补鲁”应为“依补努”,依在彝族语言中表示“来到,到此”,努表示“石板上或石头较多的地方”,而“补”没有实在意义,相当于汉语中的介词“在”。“依补努”连起来,则表示来到喀斯特山洼处居住的人家。

      由于雨补鲁地形特殊,人们居住于坑底,雨季来临之时村寨中央坑地会成为一片湖泊,当雨水退去,天坑又会恢复往日农田。在坑底四周由于特殊的岩层构造,有四处形为地漏的天然下水处。村子依照特殊地形打造了一个天坑地漏,沿着天然的漏斗地形,覆盖石块,创作了天坑地漏的艺术作品。

      因为雨补鲁村多年传承不息,众多村民依然居住在此,所以充满生活气息,不象南龙古寨那般破败。走进雨补鲁村头,只见一棵棵古榕树树冠硕大、枝繁叶茂,陈氏宗祠前巨石堆砌,石碓静立。放眼四周,石墻、石栏、石路,瓦房、水池、土井。村头儿童戏水,屋前老人闲坐。炊烟袅袅下,鸡呜狗犬;绿荫花丛边,猫戏鸟飞。一派祥和安逸的乡村生活风景,让游客至此,仿佛回到故乡,回到儿时的生活。

      出得村来,看到巨石上有“雨补鲁,天坑里的乡愁”几个大字。确实,来到这充满传统乡村风情、浓郁乡土气息的古村落,会让人感受到乡愁。

      曾记得冯骥才在一场有关古村落保护的对话中说过,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年轻一代的乡愁意识。游览南龙古寨和雨补鲁古村,让我对此有很深的认识。

      在古寨老村中发现历史、感受乡愁,算是此次黔西南之游的额外收获吧!

    【审核人:站长】

        标题:熊永新——在老村古寨中发现历史感受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20527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地下黑地下黑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11篇
      • 获得积分:229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