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曾丁玲:寻找红色足迹,赴一场心灵之约

  • 作者:晓霞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6-05 11:42:35
  • 被阅读0
  •   周君,60后,遵义市凤冈县原政法委副书记,遵义市长征学学会凤冈联络处负责人。当过兵,立过功,善作文,对红色文化的追寻和研究情有独钟。简简单单的履历,却并不简单的对红色文化的钟情。他对凤冈县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播,被红色文化传播者们誉为前无古人。

      一,因一部《残阳如血》,痴迷上长征文化

      一次,在随遵义市长征学学会赴凤冈县为一企业举行长征学学会会员单位授牌仪式的途中,听随行的原遵义市党史办主任张炼对同车的原纪念馆副馆长吴德坤说起周君时,对他的工作能力和对长征文化追寻的执着大加赞赏。那时,我与周君未曾谋过面,张主任对他的好评,我也就是听听而已。直至我第二次去凤冈,在即将结束我对被采访者罗显忠的采访时,周君对罗显忠的一个提示:还有你那一次开车和我们一起去云南松山,为凤冈籍远征军当年激战松山的旧战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的事呢?我立即回过头问周君是怎么回事?周君说,2019年,为了理清凤岗籍远征军的抗战史,他和罗显忠等人曾赴云南松山考察过当年激战的战场。为了做好一件事,不远千里赴滇求证历史,其对待工作认真执着的态度,也是可圈可点。想起张练主任对他的赞扬,不由对周君多了几分肃然起敬。

      2009年,由于凤冈县政法委在打击和防范处理邪教问题的工作上做得很出色,于是省里决定把全省的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工作的现场会放在凤冈县召开。会议期间,石阡县政法委的王副书记在闲聊中对周君说,红六军团在石阡县的干溪镇也打过仗,那里还有一块萧克将军为红六军团牺牲的战友写的碑文。中央红军长征前,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奉命西征为大部队探路,由此在遵义的在余庆、石阡、凤冈、思南、印江等地都留下过红色足迹。2013年初,周君单位的同事们于一个周末相约去了余庆的农家镇玩。就餐时,听当地一老人说,当年,红六军团在石阡打仗时,有59个受伤的红军战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走,并于在1934年12月下旬,在石阡的万丈坑遭杀害。周君联想到前不久曾在《当代贵州》杂志上看到过一篇介绍红六军团18师师长龙云在石阡转战的文章,由于石阡紧靠凤冈,一种好奇心迫使他想去了解这段红色历史。

      从余庆回来不久,周君出差去到石阡。工作之余,在石阡县政法委王副书记的陪同下,专程到石阡的甘溪去寻找红军足迹。在甘溪洋东坳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周君看见了肖克将军于1984年回石阡时为甘溪阵亡的红军将士题写的“牺牲决胜勇当长征先遣队,浩气长存信是中华好男儿”碑文。一旁的王副书记简单为他介绍说:当年红六军团在甘溪突遭强敌伏击,为摆脱围追堵截的敌军,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红六军团主力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带领下,从北至石阡的本庄、龙塘,凤冈的天桥,思南的板桥,南到施秉的马溪、紫荆关和镇远的路腊等地方几经转战,以摆脱前堵后追想围歼他们的湘、桂、黔联军,其遭遇的艰辛和惨烈不言而喻。王副书记的一番话,激起了周君对这段历史的强烈探索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段悲壮的红色历史整理并记录下来以飨读者。这以后的接连几个周未,他驾驶着自己的长安车,来到石阡甘溪,再寻红军当年激战的战场,找知情老人了解情况,打听散落在民间的红军故事,驾车沿着当年红六军团转战走过的路线前行,以此去尽可能地贴近那段红色历史。经过七个周未近半个月的奔走,周君终于理清了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遭敌伏击后到印江木黄与红三军会师这段时间的转战经历,在民间收集了不少有关红六军团转战贵州期间的口碑资料。2013年下半年,他忙完儿子的婚事后,趁着休假期间,他根据手中收集整理的采访资料,仅用了28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有关红六军团从在甘溪遭伏击,到转战印江木黄与红三军会师约12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残阳如血》的初稿,在时任市文联赵剑平主席的鼓励支持下,《残阳如血》得以尽快出版。至此,他与长征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5年,周君从政法委副书记的职务上改任非领导职务后,被借调到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从此,他便有了相对富余的时间来从事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相关工作。2016年春,他在下乡期间听说天桥镇有一位97岁名叫游朝佑的老人,曾于1934年10月,给进入凤冈的红六军团的红军带过两次路,还把一个红军伤员藏在一个山洞里,待疗好伤后,又送他找部队的事。得到这一信息,周君马上登门拜访游朝佑老人,并根据游朝佑老人提供的线索,走访了一些知情老人。他在查阅了大量相关史料后,把1934年10月中下旬红六军团十八师52团约180余名红军分三路从河闪渡、平头溪、新渡口进凤冈开展革命活动的来龙去脉弄清,并于当年6月24日在县城召开了有省、市党史研究室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的“纪念长征80周年暨凤冈红色文化研讨会”,使红六军团进天桥这段被封尘已久的红色历史,走入了省、市专家、学者们的视野,并根据红六军团进凤冈天桥、红九军团到偏刀水这段历史,为县党史研究室编写了《红军长征到凤冈》、《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暨凤冈红色文化研讨会文集》、《1934——红六军团进凤冈》等红色文化丛书。

      为了挖掘红军的长征历史,几年来,他多次驾车实地考察了红军在贵州及邻省激战过的诸多战场,收集了不少散落在民间的口碑故事。无论三伏酷暑或是寒冬腊月,他时常奔走在人烟稀少、道路崎岖的田间地头,穿梭于偏僻的山林深处,行走于鸡呜犬吠的乡间村寨,以致广西全州、兴安、湖南通道,贵州黎平潭溪、剑河大广坳、瓮安猴场、余庆回龙渡、万丈坑、麻窝洞,仁怀鲁班场、茅台渡口,桐梓娄山关、习水青杠坡、二郎滩渡口、太平渡口,赤水丙安、黔西、大方猫场、印江木黄、德江枫香溪、沿河土地湾、毕节七星关,四川白沙等地都留有他深耕长征文化的足迹。饥饿时,捧一捧山泉水就着自带的干粮充饥,累了,就在路席地而坐休息片刻。身体虽感劳累,但心中始终甘之如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7年,在时任市党研室主任张炼的支持下,完成了约20万字的有关红军转战贵州的长篇纪实小说《伟大转折》并于笫二年出版发行。

      在改非后的8年时光里,他几乎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长征文化和县里红色文化的考证的和写作上。先后完成了《残阳如血》《1934——红六军团进凤冈》《伟大转折》《遵义大捷》《红军游击队在黔北》《英雄血洒乌江畔》《千里大突围》《过龙溪》《浴血青杠坡》《大渡桥横》《鏖战川滇黔》《喋血猫场》《突破湘江》《后卫排血战雄关》《血战大广坳》《红色神兵》《转战大乌蒙》等十余部有关红军长征的纪实书稿共计两百余万字。2021年,他的《浅谈石阡会议、盘县会议在红二、六军团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经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评审,获2016——2020年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这些收获和荣誉的背后,是无人知晓的他在追寻红色足迹过程中的艰辛。而他,则在自己的一次次付出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两赴重庆为凤冈籍烈士胡有猷梳历史

      2019年,为传承红色基因,宣传和纪念革命烈士,凤冈县政协决定为胡有猷烈士编辑出版《胡有猷》一书。胡有猷烈士系凤冈本土人,解放前任中共地下党重庆北碚学运特支书记。重庆解放前夕,因《挺进报》事件,被叛徒出卖,与《红岩》里的江姐、陈然、罗广斌等人一起被国民党抓捕后关在了重庆渣滓洞。1949年11月14日,与江姐、齐亮、李青林等28名烈士一道,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在渣滓洞附近的电台岚垭。

      县政协文史委在讨论怎样编写《胡有猷》这本书时,与会者一致认可以史料的形式来编写这本书,只有周君在会上确提出了相反意见。他说,我们的眼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史料的照本宣科上,而应该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把历史的东西辅之以文学的色彩,从而赋予历史文学的生命力,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比如《红岩》里的江姐,她与胡有猷同是因为《挺进报》事件遭国民党特务抓捕,又同一天在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因为有了《红岩》这本书,全国人民都知道有个江姐,而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与江姐一同牺牲在渣滓洞附近的电台岚垭的,还有我们凤冈籍的胡有猷烈士。周君这个观点刚一提出,立即遭到了与会同行们的反对。

      为了出好这本书,县政协文史委还专门组织几名文史爱好者到重庆走访胡有猷在世的女儿胡庆生,到渣滓洞寻找胡有猷烈士的史实。一个多月后,县政协文史委所收集的十几篇文章,都是以史料的方式展现,且内容也大体相同,县政协文史委的同志一看情况不好,才又同意以周君提议的、以史料变文学的方式来写。一个多月后,写着写着,因资料欠缺,大家被迫停笔。县政协文史委的田应刚又带着相关人员二上重庆。这次,周君找到时任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徐光熙副主任请求帮助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在徐光熙的帮助下,受托的北碚区党史研究室任良荣同志带着周君一行到胡有猷烈士当年被埔处禅岩寺寻找烈士当年的踪迹。在红岩陈列馆、渣滓洞,通过诸多史料及照片的佐证,当年生活中和革命活动中的胡有猷形象在他的笔下逐渐完善和丰满起来。很快,他8万多字的中篇转记文学《胡有猷》便脱手了。文章从凤凰山下嬉童年、赴筑求学闹革命、教书育人领学运、叛徒出卖遭逮捕、狱中不屈作斗争、黎明之前洒热血六个方面去描写了烈士胡有猷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其情感真挚、笔触细腻,史实可信,阅读性强,令人捧起这篇文章,就会有一种想一口气读完的欲望。为历史的真实赋予文学的生命力,周君做到了。

      (凤冈籍革命烈士胡有猷)

      重庆市党史研究室的徐光熙副主任之所以要帮这个忙,缘于2017年底,在德江县召开的“纪念中共黔北工委(特委)成立70周年活动”时,周君与一同参会的徐光熙副主任在饭后聊起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遭敌伏击的事,熟悉情况的周君尾尾道来,甚至连甘溪战役中所涉及的小地名、小山堡、山垭口都清清楚楚,这让在场的徐光熙副主任有些惊讶。他说他就是石阡甘溪附近的人,对这段历史还没有周君了解得详佃,两人相识便成为好友。临别时,周君送了一本专门写红军在甘溪战役的专著《残阳如血》给徐副主任,徐光熙副主任也很客气地说往后若需我帮忙,尽管说,没想到事隔一年多,周君为收集胡有猷的有关资料,果真找到徐光熙副主任帮忙。于是有了文中“北碚区党史研究室任良荣同志带着周君一行到胡有猷烈士当年被埔处禅岩寺寻找烈士当年踪迹”的过程。

      三,下湖南上松山寻找凤冈籍抗战老兵的那点事

      2020年,周君为清理抗战期间,时任凤冈县县长的陈势涛带着1500多凤冈子弟组成的凤冈抗日志愿兵团到湖南参加长沙会战的这段历史,在风冈湖南商会会长李伟明的驾车帮助支持下,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雷华一起,走芷江、去常德、访新墙河,上衡山,终于理清了当年凤冈抗日志愿兵团在芷江整训结束后,被分别派往各地参加长沙会战的脉络经过。在常德保卫战的英烈墙上,在新墙河抗战陈列馆里,仍能找到凤冈抗日志愿兵团老兵们的名字。周君在收集了大量的相关史料后,写出了《凤冈抗日志愿兵团浴血潇湘》一书,较为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当年凤冈抗日志愿兵团参加长沙会战的经过。

      在收集凤冈籍老兵参加长沙会战史料的过程中,他还发现有许多凤冈籍老兵也参加了远征军的103师在云南松山抗击日寇的线索,特别是103师309团在松山大垭口的战斗中,仅一个晚上就牺牲了29人。周君在清理这段历史时,还专门走访了当年参加滇西大反攻后唯一还活着的凤冈籍老兵,90多岁的曾宪平老人。从老人的叙述中,他了解到当年那场战斗都打得有多么的艰辛、多么的困难、多么的残酷。由此,周君很想去一趟云南松山,看看能否找到一些史料,从而更好地把凤冈县的这段抗战历史书写出来。在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雷华、县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艾世学、副会长的罗显忠取得共识后,2020年5月下旬,周君他们一行4人,坐上由罗显忠与艾世学轮流开的车,踏上了去云南松山的路程。他们沿着杭瑞高速向云南前行,经过一天半的长途跋涉,终于在第二天中午到达了松山。

      松山东临怒江,西通龙陵、芒市,北瞰潞江坝,主峰海拔2019.8米。滇缅公路从惠通桥盘旋而上,继续向前绕行40余公里后,便到了抗战时期被国外誉为“东方的直布罗陀”的松山。

      (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前娃娃兵方阵雕塑群)

      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就位于松山山顶。碑前的好几组雕塑群:有娃娃兵方阵、将军方阵、炮兵方阵、老兵方阵等。分别代表着当年血战松山的远征军参加战斗的人员结构组成。周君他们肃立在那组娃娃兵方阵的雕塑群前,情感的风暴在内心深处汹涌澎湃:他们全是十多岁的孩子。10多岁呀,正是我们今天的孩子们,在校园里发出朗朗读书声的年龄。可半个多世纪前的他们,那么幼小的年龄,却担当起了抗日救国的重任。抚今追昔,周君感慨万千。

      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是我国对外运输唯一的一条交通线。友军和爱国华侨们支援国内的抗战物资,只能通过滇缅公路进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切断了我国这条唯一的对外交通线。为了收复滇西国土,打通滇缅公路,重开国际线路,使外援华物资能够重新运入国内,1942年春,国民政府根据美军史迪威将军的提议,立即从内地抽调了4个集团军,共12个军,36个师,约40万人,开赴云南,组成中国远征军,配合盟军作战。以贵州籍官兵为主的国民革命军第82师、新28师和第103师就是在那个时候奉命从中原、鄂西、华南等抗日战场上直接撤下来去云南加入到中国远征军序列。而103师309团,正是当年凤岗远征军所在的部队。于是,为了收复这条重要的抗战生命线,我远征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惨烈的滇缅公路争夺战。

      1944年6月,滇西战役打响了。在松山,远征军历经大小百余次艰苦卓绝的山地攻坚战,以全歼日军1288人,伤亡7773人的代价,于9月7日成功夺回松山这一战略要地,为整个滇西大反攻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松山激战,前后长达95天,大的攻守多达10次,史称“十战松山”。周君他们听当地人说,战后的松山,每一把泥土都被战火熏烤过,被鲜血浸泡过。随便抓起一把松山上的泥土,都能找到子弹壳。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地人祖辈口碑流传下来的当年远征军与日寇的松山激战,于今天的松山,依旧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它展示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惨烈,再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军民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不屈精神。松山战役结束后,远征军在松山上,挖了3个分别能装1000人、800人、500人的大坑,全部填满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尸骨。几十名凤冈籍的远征军,也是在那场战斗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长眠松山的。

      (日本受降纪念坊)

      曾参加过松山战役的国民党第11集团军司令官黄杰,后来在回忆录中是这样写松山战役的:“在松山,没有一棵树上没钻有子弹,没有一片树叶没有弹孔。第8军在这里长眠着6000多名勇士之后,终于踏上了松山的山头。”松山战役的胜利,是中国远征军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松山激战最直观的现场考证,让周君一行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凤岗籍远征军的为国捐躯,应该被家乡的父老们永远铭记。回到家没几天,他根据此行尽可能收集到的资料,写下了凤岗籍远征军荡气回肠的《血战松山》。

      四,访老人赴沈阳只为英烈事迹留后人

      在平时的工作中,周君尽可能多地走访了凤冈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的参与者和知情老人,还写出了20多万字有关凤冈剿匪斗争的《凤冈----1950》、15余万字的《凤冈红色故事》、18余万字的《散落在凤冈周边的红色故事》。

      为了写好《抗美援朝中的凤冈人》一书,周君在走访了县里至今还健在的十几名志愿军老兵后,于2023年11月21日,与县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们一起赴辽宁沈阳收集凤冈籍志愿军烈士的史实。早在周君上小学时的70年代,周君就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十分敬仰。对他们的故事,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他从未想到,有一天,他会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凤冈籍先烈们寻找他们的人生轨迹,他更没有想到,在这座陵园里也长眠着他景仰了几十年的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当他和同事任世芳、陈志有,雷华一起与长眠于此的先烈们如此近距离地作一次心灵的交流时,他的心里顿时充盈着无比的神圣、无比的庄严、无比的崇敬。

      在陵园,他轻轻止住脚步,站在英烈们的陵墓前深深地三鞠躬,然后抬起头来,疑视着眼前的志愿军英烈墓,忽然,他上小学时语文课本里的那首“黄继光,铁胸膛,堵住敌人机关枪。志愿军叔叔冲上去,胜利红旗迎风扬”的儿歌,竟然一下子鲜明地从他的记忆里涌出。接着,初中时读过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也跟着涌了出来,裹夹着松骨峰上的战火销烟,勇士们向着敌人的阵地猛烈开火。火光中,敌人成批地倒下……

      站在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烈士的墓碑前。他的思绪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烈士的缅怀里。学生时代的周君对黄继光、邱少云的敬仰,只是因为他们是英雄,因为他们顽强、因为他们勇敢,因为他们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而对于那场战争本身,并没有做过深刻的思考。长大后参加了工作,才渐渐对毛泽东主席当初坚定地主张抗美援朝的真正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周君看了作家叶雨蒙写的《黑雪》《汉江雪》和《黑雨》三本书后,慢慢地领悟到我国当时为什么一定要打那场战争。

      (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不顾我国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并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疯狂推进,多次轰炸我边境城市丹东等地,彼时的战火已经烧到了身边。这显然是对刚诞生不到一年的新中国最严峻的考验。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方是帝国主义阵营中的头号强国,其军事能力与经济实力都非常强大。而新中国却是一个满身战争创伤、百废待兴的经济弱国。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不仅派员以各种利益收编各地的土匪公然与新生的红色政权对峙,还指使潜伏的特务大搞破坏活动,想以此动摇中国共产党新生的政权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且西藏还未解放,进军西藏的部队也尚在途中,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也正待展开……这个仗能不能打?该不该打?毛泽东根据当时的我国国情和世界格局势慧眼看穿问题实质,胆略惊人地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让高举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旗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迎着弥天战火,披着漫天风雪走向朝鲜那血与火的战场,与朝鲜人民一道,并肩战斗。接连三次战役,其中尤以上甘岭战役最为著名,把美国为首的侵略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至今,上甘岭战役还被美国西点军校作为一个典型战例被其作为教材使用。在武器、装备各方面都不如侵略者的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硬是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打得自诩世界老大的美国至今不敢对我们中国真叫板。

      有这样不畏强权的伟大祖国,怎能没有在朝鲜战场上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这样勇敢的战士。

      在沈阳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周君一行的心灵,在此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洗礼。著名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写下的著名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手稿,也被作者捐献给了沈阳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手稿见证了那场惨烈的虽然敌强我弱、最后却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共同胜利为那场不道德的侵略战争画上了句号。就让这手稿永远陪伴这些勇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们吧,这或许就是作家魏巍当时捐出珍贵手稿的初衷。

      五,只要眼里有光,心中的梦想就不会破灭

      1983年,19岁的周君当兵入伍了。他在黔东南武警支队服役的3年期间,由于曾从事过两年的打字员工作,平时爱写点豆腐干文投递报刊。因为宣传工作做得好,1986年,他获得了支队为他颁发的一枚三等功军功章。3年的军旅生涯,奠定了他生命中最本质、最纯真、最明亮的底色。为他后来在挖掘、创作、编辑长征文化和地方红色文化打下了最深情最投入的基础。

      他在县委政法委工作的15年,忙碌而充实。他分管所做的维稳、610、国安三项工作,一项被国务院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评为“先进单位”予以表彰,他分管的国家安全工作因成绩突出,他本人被中共贵州省委授予“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周君荣获贵州省国家安全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4年他“改非”后,就被时任凤冈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兴文抽调去帮助整理红军长征在凤冈的历史资料,为来年县委准备召开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会议作准备。早在2014年,他就在时任市文联主席赵剑平的鼓励和帮助下,完成了12万字的、讲述当年红六军团在凤冈的《残阳如血》的文学创作。2016年6月24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暨凤冈红色文化研讨会如期在凤冈顺利召开,并喜获成功,从而赢得了市、县参会领导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周君也因此被继续留在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继续潜心收集研究红色文化,编纂红色故事,全身心地投入到长征文化和地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播中去。

      几年来,周君多次驾车探访了红军在贵州及在邻省激战过的诸多战场,为了实地考察,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口碑故事,他常常在三伏酷暑或寒冬腊月,奔走在人烟稀少、道路崎岖的田间地头,穿梭于偏僻的山林深处,行走于鸡鸣犬吠的乡间村寨。饥饿口渴时,就用手捧着喝口山泉水,累了就席地而坐,休息片刻。虽然身体劳累,但心中始终甘之如饴。改飞后的8年时光里,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县里的长征文化与红色的考证和写作上。在老前辈费侃如、曾祥铣、黄先荣等老先生及王刚老师和时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炼的鞭策鼓励和关心支持下,他先后完成了《残阳如血》《1934——红六军团进凤冈》《伟大转折》《遵义大捷》《红军游击队在黔北》《英雄血洒乌江畔》《千里大突围》《过龙溪》《浴血青杠坡》《大渡桥横》《鏖战川滇黔》《喋血猫场》《突破湘江》《后卫排血战雄关》《血战大广坳》《红色神兵》《转战大乌蒙》17部共计200余万字的、关红军长征的纪实文学书稿及部分出版了这些书籍。2021年,他的《浅谈石阡会议、盘县会议在红二、六军团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经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评审,获2016——2020年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这些收获和荣誉的背后,是无人知晓的他在追寻红色足迹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而他,则在自己的一次次付出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周君在寻找红军足迹的同时,并没有弃县委党研室的本职工作于不顾。8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14个街镇和近30个村庄,通过寻找历史亲历者、知情人讲述当年的革命历史,深挖凤冈红色文化根源,整理编纂并出版了《凤冈红色文化丛书》,其中含《红军长征到凤冈》《纪念长征80周年暨凤冈红色文化研讨会文集》《1934——红六军团进凤冈》《凤冈红色革命印迹》《凤冈——1950》《凤冈红色故事》《散落在凤冈周边的红色故事》《胡有猷》《凤冈革命老区发展史》《凤冈抗日志愿兵团浴血潇湘》《龙泉号军烟云录》《杨应龙火烧龙泉》和即将出版的《抗美援朝中的凤冈人》等书籍。这些文章中的每一篇故事,他都用通俗、生动、朴实的语言和文字,将发生在凤冈这片热土上的历史和故事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这些成果里,满满的,都是他对工作的执着和对家乡的热爱。为保护好长征时期红军在凤冈活动时留下的革命遗址,他以个人最大的努力,协助县文物主管部门撰写了大量申报材料,他以自己为凤冈收集到的有史为证的详实数据,成功为凤冈增补了11处省级革命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和5个市级革命遗址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红军长征在凤冈活动的大量史实被挖掘,也促成了2018年凤冈天桥中心完小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特批为“中国工农红军凤冈县天桥红军小学”,并协助天桥镇建成了一个“红军与凤冈陈列室”,将红军进天桥的那段革命历史传全部展现在陈列里。2021年,琊川中学也被批准为“中国工农红军遵义凤冈红军中学”,周君同样协助琊川镇建成了“红军长征期间黔北革命根据地建设陈列室”。偏刀水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将1935年1月红军长征进入遵义期间,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基层苏维埃政权的历史展现于陈列室内。2024年四月,又帮助秀水研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成革命传统室,让广大师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能更多地了解凤冈的革命历史。

      转非后的这8年里,周君最大的收获就是:风里雨里走自己的路,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只要眼里有光,心中的梦想就不会破灭。

    【审核人:站长】

        标题:曾丁玲:寻找红色足迹,赴一场心灵之约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7610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