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黄帝陵情结

  • 作者:刘德惠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7-17 14:58:31
  • 被阅读0
  •   第一次去黄帝陵是1970年的事,那时还是个插队知青。听村里人说,黄陵县城里有个黄帝庙,山上有个黄帝陵。便借着赶集的日子慕名而去。

      吃过早饭村里的老少爷们嘻嘻哈哈的走出家门,沿着十八亩地向北走去。翻过两座山后,再走几百米就到了公路边。上了路,心里畅快多了好像黄陵就在前面。其实还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呢。

      沐浴着晨曦,听着那熟悉而又久违了的汽车行驶声,脑海中想象着黄帝庙、黄帝陵的壮观景象,步伐一点一点的加快了。

      一个小时后,在下山公路的拐弯处就望见位于川道之中桥山之下的黄陵县城。县城里赶集的人很多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到了县城,同去的老乡有去牲畜交易市场买仔猪的;有去农资商店买农具的;有的去卖自己带来的农货;还有的四处闲逛。我们几个则一门心思的去看黄帝庙和黄帝陵。在热心人的指引下,穿过几条街道爬了一段慢坡,又走了一段还算平坦的路,终于在路的尽头发现一个大院子。离它挺远就看见门边上挂着一块木牌。心想也许就是那儿。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跟前,原来那儿是一所学校。再往前已经没有路可走了。难道我们走错了路?正当犯愁的时候,一个中年人从校门里出来。赶紧向他打听。他指着校园西墙头外一个不起眼的小门说:“那儿就是”转过身顺着他指的方向看,一座破旧的院落大门半掩半开,听不到里面有任何声音显得特别的安静。

      土墙、简陋的门楼和院前的杂草,黄帝庙是那么的平常,那么的破旧。这座不起眼的院子,如果不是特意寻找很容易让人忽视它的存在。轻轻地推开虚掩着的那扇门,院内没有游人也无人看管。虽然院内杂草不少,但从众多的参天柏树和院内格局来看,这也不是一般的地方。长方形的大院,西侧是一排普通平房,房前堆放着一些居家过日子的杂物,像是有人居住。东侧围墙处有些树木。院子中间是一个类似厅廊的建筑里面存放了几十块石碑,有竖立着的也有倒卧着的,可谓横七竖八。透过厅廊,可以看见后面的大殿。大殿坐北朝南,台阶下面延伸出一条宽宽的石路。这里就是黄帝庙,终于找到了。

      碧蓝的天空阳光四射,透过树冠照射在地上一片片斑斓。

      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漫步在这历史的遗存中。

      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离进门不远的那棵特别粗的大柏树,几个人手拉手也围拢不过来,太粗壮了。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手植柏”。离手植柏不远的那个长方形亭子里存放着很多石碑,上面刻着历代祭祀黄帝的碑文。院子最北头的大殿就是“人文初祖”。殿门紧闭,尽管漆已脱落但门窗还是完整无损。在那个“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如果不是刻意保护可能早已面目全非。围着大殿前后左右转了一圈,想发现点什么却什么也没看见。于是在庙内找了一块空地坐下休息,把带来的西瓜对着石头的棱角处用力一磕,开始了西瓜宴。

      偌大的院子里只有我们几个人在那谈天论地,有了声音,有了人迹,黄帝庙里也就多了些生机。踏着石铺的小道,边走边看,不经意发现院内有一块刻着诗文的碑。碑稳稳的矗立着,碑的四周像是有人打扫过。没有杂草、没有泥土,干干净净太难得了。碑上的字迹遒劲有力。

      “桥山夜月聚风光,

      沮水秋风透体凉。

      南谷黄花开晚节,

      北岩净石耐寒霜。

      龙湾晓雾迷长岸,

      凤岭炊烟接暖岗。

      汉武仙台遗世界,

      黄陵古柏茂穹苍。”

      多么好的七言诗啊!囊括了黄陵八景。站在碑前读了好几遍,感觉很有味道,于是便抄了下来做纪念。这首诗再一次告诉我们,这里就是黄帝庙,这里还有黄帝陵。

      顺着黄帝庙的后山坡继续向上走便是黄帝陵。一座长满荒草的圆形冢静静的躺在那里……。

      光阴似箭时隔十五年后,带着新闻专业的四十多名学生去黄陵实习采访。再次拜访了这个神圣的地方。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出行,即是采风又是故地重游。事先就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事项向学生做了具体的布置。到达后大家便分组进行。我独自站在县城北边的石桥旁,搜寻着昔日那些熟悉的景物。路还是十五年前的路,县城的街道、商店变化也不大。凭着记忆很快就找到插队时曾经多次光临过的小餐馆。随便点了些饭菜,边吃边和坐在旁边的老乡聊天。老乡告诉我:“这些年县里变化大的很,投了好多钱修陵修庙。比起你们插队时要好多了。那会儿主要靠店头的煤挣钱,拉煤的车跑来跑去到处都是乌烟瘴气。”说着老乡顺手一指,“你看那路边和山坡坡上的树多绿,那会儿树上全是灰”。是呀,如今的黄陵山川少了许多浮尘燥土,多了些清新的感觉。南来北往的人流也比以前多。说话间餐馆里又来了些食客,小老板忙着招呼客人去了。思绪带着我从昨天到今天,又从今天回到昨天。

      秋天的黄陵,清澈而凉爽。远远望去天很蓝、很高。翠柏的绿覆盖了乔山、也秀美了这个不大的县城。走出饭馆的小屋,沿着那熟悉的小路,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黄帝庙。黄帝庙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了,修葺一新的庙宇大气而整洁。门前有石狮镇守。六根红色的立柱托起古香古色的门楼。宽宽大大的门上挂着一块横匾,上书“轩辕庙”三个大字。原来的学校已经搬走,地方也就宽敞多了。售票处前来参观的游人不断。院内高高的手植柏犹如镇宅之物,威严挺立。 “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有了这些文字说明让人们对手植柏的认识更具体了。黄帝庙的变化之大是不言而喻的。黄帝陵不知又会怎么样呢?带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激动,朝陵上走去。

      从黄帝庙到黄帝陵的小路已被登山道所替代。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神道”。神道为石头铺就。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和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神道两旁还有有1.08米高的水泥护栏。站在神道凭栏远眺,此起彼伏的山峦像大海的波涛,在微风中涌动。俯瞰乔山之下,人流、车流,演奏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乐章。站在神道上仰望乔山之巅,尚未看到黄帝陵一些采访归来的学生就上来了。大家在此纷纷留影,留住这美好的时光。在我的相册中至今还保留着那些往日的记忆。

      神道两侧古柏参天。行至距黄帝陵约200米处,竖立着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游人步行上山至此,虽不比古人,但亦须恭敬肃然。过了汉武仙台,便是黄帝陵冢。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北面南,高3.5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陵前留有不少祭拜过的物品,祭拜这位中华始祖,祭拜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们一字排开,深深的鞠上一躬。

      后来,因工作关系曾多次路过黄陵。发现黄帝陵越来越壮观、越来越气壮山河。轩辕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黄帝陵已经不再是哪个县、哪个省的事情了。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是连接海内外中华民族的纽带、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祥地。

    【审核人:雨祺】

        标题:黄帝陵情结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7272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刘德惠刘德惠
      • 会员等级:文学状元
      • 发表文章:27篇
      • 获得积分:665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