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是什么?说穿了是一种心理舒畅的感受。
你的愉快感有多少?只有你自己才能说得清。
在社会交往中,由于人的基因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书和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统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也会千差万别。
面对这些差别,一般人在相处中都会把握好尺度,避免越界引来自己和他人的不悦。而在家庭中,人们往往界限感模糊,忽视家庭成员的独立性。由于在的家庭教育中缺乏对界限感的认知,许多人会把这种情况看做是亲情、是关爱的表现。殊不知,正是这种关爱和好心。在心理层面和未来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空间,埋下了人际关系中的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伴随着孩子身体的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强化。
他们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
谈不谈恋爱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
嫁给谁、娶谁也是自己的事的时候。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渐渐地显露出来。处理不好双方都很痛苦。
北京天坛公园里有一个相亲角,不少父母拿着写有子女各种信息的纸板到那里为孩子“相亲”。一天上午我的一个朋友也带着孩子的信息去“相亲”了。
纸板上的信息内容大致是:
“女,XX岁,XX学历,在XX工作……,择偶条件……”。
相亲的家长彼此交流信息,整个操作过程就像在做小学数学题几个条件加起来对等就OK了。
回到家后满脸堆着笑容跟姑娘说:
“今天太巧了,碰到一个和你特别般配的……”
姑娘毫不客气的怼了一句“真无聊!”
热脸蛋碰了个冷屁股。气的老太太骂女儿“不知好歹的东西,你都多大了……”
这种近似失控的情绪,其源头简单的说是冲破了应有的界限,深层次看是家长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随意处置。
界限感的存在是客观的,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渗透在你的生活中。
譬如:面对孩子跌倒,你会怎么办?
中国有句老话“在哪跌倒在哪爬起来。”让孩子自己学会往起爬是自然的事。因为那是他生存必须具备的功能。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会立刻过去将其扶起。仅有少数家长会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长辈背着孩子的书包早接晚送比比皆是。
这些原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却被不少家长替代了。
看似很小的事情,其实缺乏界限感的教育模式已经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隐患。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他人,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
一个缺乏界限感的家庭,一个缺乏界限感的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界限分明的社会之中。对本不该由自己承担的事情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事情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静下心想一想,当下一代人也有孩子了,他们仍然按这样的生活模式互动,其结果会怎样呢?人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为长者如果觉得是这个理,不妨试着弄清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触碰别人的界限。这样的生活或许会轻松起来,这样的日子或许会让你有更多的愉快感。
世界上的事情说多则多的不计其数;说少也少得可怜。归纳起来只有三件事:
自己的事、
别人的事、
老天的事。
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去做,不要依附他人;
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
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切莫强求。
这就是界限感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