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徐秀宏——故乡是一株玉米

  • 作者:徐秀宏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03-15 21:36:25
  • 被阅读0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故乡是所有游子的牵绊,是一杯浓烈醇厚的酒,是一株青葱坚挺的玉米。

      七八月份,正值玉米灌浆期,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到处是翠绿色的玉米,随风而动,猎猎作响。那是多么波澜壮阔的画面,多年以后,它依然清晰地出现在我的回忆里。

      我的祖辈,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轮回。靠着大自然赐予的风水、宝地,一代代繁衍生息。

      东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一年只种一季庄稼,玉米产量高,是旧时主要的农作物。

      我的父母亲,守着玉米地,像战士守护着粮草,容不得自己有半点懈怠。秋冬交际,父亲便赶着牛车,把沤过的农家肥运送到农田,以提高土壤墒情,让来年的玉米更加结实、粗壮。

      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春风里飘散着泥土的腥味,父亲取出蛰伏了一冬的犁铧,去他的黑土地上深耕细作。父亲牵着耕牛,扶着犁铧,脚踩着松软的泥土,一步步踏出生活的希冀。老牛的哞哞声和着父亲的响鞭,在黑黝黝的泥土里欢快地穿梭。土地由开而合,一垄一垄铺展开来,为种子的孕育筑下温暖、湿润的床。母亲挎着篮子跟在后面,她熟练地举起锄头,刨坑、撒种、踩实,每一步都细致入微。母亲刨的坑深浅合适,用脚步丈量的株距均匀而整齐,至今令我叹服。

      两场春雨过后,种子破土而出,露出淡绿的嫩芽。父亲喜出望外,如自己的孩儿呱呱坠地,倍加爱惜。玉米苗长出三、四片叶子,要间苗了。父亲小心翼翼地找准角度,尽量不伤及小苗根部、不带出泥土,从几株幼苗里认真挑选,留下生命力旺盛的一棵。

      此时,地垄间的草绿了,争抢着玉米的养分而疯长。间苗没几日,父亲就得去田里锄草。那时候没有除草剂,只能靠锄头铲。可往往是,第二片地还没铲完,第一片已荒草丛生。无奈,只好一茬接一茬地铲,直到玉米高过人头,遮住荒草赖以生长的光照,父亲才能歇锄。

      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父亲在地垄间匍匐,汗水顺着父亲黝黑的脸庞滴到土里,父亲顾不上擦汗,一丛丛绿草倒伏在他身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父亲懂得,每一粒粮食都是生命的给养和延续。父亲同样懂得,一分努力一分收获。父亲,已习惯了长年累月的劳作、坚守。站在地头休息片刻,父亲慢慢直起腰,捶捶后背。微风拂过,一株株齐刷刷地向父亲颔首致敬,父亲的眼里溢出微笑和幸福。

      东北的夏季,温度最是适宜,节节拔高的玉米在父亲的呵护下长成一片青纱帐。很快到了抽穗儿期,嫩绿的或粉红的一丛丛的玉米须,像小姑娘的辫梢,灵动而有生命力。待玉米须变成焦糊状,如女人烫染的卷发,玉米棒变得又粗又大,玉米粒接近成熟了。

      秋收,是对父亲一年辛苦付出的回报。在镰刀的挥舞下,玉米以饱满、谦逊的姿态俯首。收获的日子过年般喜庆,一家人齐上阵去田里扒玉米,扒完一堆后,在堆放的玉米杆里再仔细翻找一遍,不能拉下一颗玉米棒。父亲说,这才叫颗粒归仓。金黄的玉米棒带着丰收的喜悦投怀送抱,扒过皮的玉米棒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直延伸到地头。然后,大家把玉米装上牛车,拉回平整过的场院,收进玉米楼里,等待风干、脱粒。

      脱粒后的玉米经过多次筛选,去除杂质,选籽粒饱满的交公粮,剩下的就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玉米养活了我们全家。然而在那靠天吃饭的时代,遇上旱涝灾害年份也有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就想方设法,用野菜、红薯梗等添加少许玉米粉,做成稀稀的菜粥充饥。

      自从国家取消交公粮后,日子开始好起来。从玉米作为主食,到大米、白面霸占餐桌,再到现今玉米成了争相购买的养生美食,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光荏苒,我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了。“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身在异地他乡,每当夜深人静或清明节、中秋节、春节,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母亲。过去的日子虽然清贫,因为与父母同在,便快乐幸福。

      那片土地,那片玉米林,承载着家的希望,种满了亲情,也记录着我的童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故乡如一株玉米,在我的生命里青葱翠绿,站成期盼,站成永恒。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徐秀宏——故乡是一株玉米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tianyuan/14654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