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爬格子这活儿需要点灵感,要么借尼古丁刺激,要么靠酒精来催化。
王文曲刚入行时既不会抽烟,又不善饮酒,遇到领导急要的材料,笔头子想快脑子却快不起来,常常手揪着头发、嘴咬着笔头地苦苦思索,有时在小屋里来回转圈圈,一遍一遍地把写了一半的纸揉成团,扔到废纸篓里……索性熬个通宵。第二天上班哈欠连天,他又要忙着撰写领导安排的新材料,真是疲于应付。
这样一来二去,王文曲不知不自觉形容消瘦,有点扛不住了。同事老马给他支招:“如果实在不想抽烟,酒量又不行,那就喝点啤酒吧,啤酒能让思维活跃起来,写材料来得快”。
老马也曾是单位里的“一支笔”,给领导写过不少年的材料。老马以前喜欢抽烟,因为写材料的缘故;后来被查出肺结核,因此把烟戒了,以酒来替代。单位里传说他是“不喝半斤不动笔,酒后下笔如有神”。
经过老马的言传身教,王文曲打算在家里“练练”,开始试着喝点啤酒。这一天,领导安排他写一篇讲话稿,要求30多分钟、大约7000字左右的篇幅。下午下班前才接到的通知,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就要送领导审阅。王文曲急中生“智”,回家后就告诉妻子炒两个菜;自己买了一瓶啤酒,一看酒瓶上的说明:麦芽糖含量8,酒精含量2.5%。
第一次喝啤酒,半瓶下肚头就开始发晕,满脸通红。但他却感觉文思泉涌,和妻子侃侃而谈,不时还抖个包袱,幽它一默。妻子不由对他刮目相看。要知道王文曲平日里比较木讷,寡言少语,虽有文采,却是“茶壶里煮饺子”,更善于文字表达。
趁着酒意,王文曲开始铺开纸笔,先列好提纲,再拟几个小标题,然后开始动笔写正文。这一次,他头脑清晰、思路流畅,笔下的文字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写成了一篇12000字的文稿,比平时写同样篇幅的文稿节省了一半的时间。第二天早上一起来,王文曲又把文稿认真看了两遍,觉得有的地方形容词用得多了一些,语气上有点夸张,他想这可能是酒精的作用导致的,但总体上比平时的文稿更好看一些,前后对应的小标题也比较亮眼。他随即对一些地方的形容词进行了修改,在语气上作了调整,使之更像公文的语体。
又反复看了几遍,感到满意后,王文曲这才迈着方步,意气奋发地走进办公室,和老马格外热情地打了个招呼。然后将这篇讲话稿送到领导办公桌上,领导看了之后表示满意,只是对几个小的地方作了调整。
从此,王文曲与啤酒结缘。但凡碰到时间紧、篇幅长的材料,王文曲都要喝完啤酒之后再操刀。主任知道王文曲的写稿习惯,隔一段时间就安排一两箱啤酒放到他家里。渐渐地,他的啤酒酒量见长,从一顿一瓶、两瓶,到三瓶、四瓶。因为经常喝啤酒,人送外号“王啤”。
王文曲根据自己酒后写稿的“实践”,总结出啤酒与文稿对应量化的“规律”:5千到1万字的文稿适宜喝1瓶到2两瓶啤酒,1万5到2万字的文稿适宜喝3到4瓶的啤酒。到第5瓶则是极限,啥也写不了。喝1—2瓶啤酒适合写文字规范、逻辑严密的汇报材料或调研报告,喝3—4瓶啤酒适合写热情洋溢、文采飞扬的领导讲话稿或致辞。
以前是因为写文章才喝啤酒,后来是喝完啤酒必写文章。单位没有材料任务就写写散文、诗歌、随笔之类的文学稿件。王文曲因此赚了一些稿费贴补家用,妻子的戒指就是他用稿费买的。那段时间,妻子准备下酒菜更加卖力。
后来电脑普及,王文曲爬格子的工具由笔和双线稿纸变成了键盘和A4打印纸。由于长期接触电脑,他的视力逐步下降。长期喝啤酒导致中度脂肪肝,身体发福,有了“啤酒肚”,体检还查出尿酸异常……王文曲从此戒酒,“王啤”不再喝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