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仲夏,我帮女儿搬家到洛杉矶,屈指一算,距上次造访已逾十载。十年前是公差,没有心思游山玩水。再之前的十多年,是由住在洛城的好友带领,在主要景点走马观花,到现在印象已经模糊起来。这次造访洛杉矶,与从前不同,因为女儿的租约上有我的名字(担保人),就有了半拉洛城人的感觉,于是毛遂自荐,替女儿考察一番,看看此地是否适合她长住。所以此行的重点是调研风土人情,其次才是欣赏景观。女儿的学校在市内,她选择住在近郊,因此我观察的范围涵盖市了中心和周边地区。
纽约客来到洛杉矶,第一感受就是气候的差异,有点像在国内北方人来到南方,一下不太适应。纽约四季分明,气候类似于青岛,而洛杉矶则属于地中海气候,简单说就是冬暖夏凉,这一点让纽约客羡慕里又带了些嫉妒。这种得天独厚的气候很少见,仅限于地中海沿岸、美国西海岸和澳大利亚南部等地区。另外,洛城阳光明媚,降雨量少,虽是半沙漠化地理特征,却不妨碍当地经济的良好发展,吸引大量移民进入,促进了高新科技和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优越的人文资源和生存环境。
我从纽约华氏90多度的湿热,猛然跨进洛城70度出头的清凉,顿觉神清气爽,走起路来脚下生风,每天万步的指标,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超额。有一天走过了头,到了海边,竟然只有60多度,明显感到冷,让我想起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此前,我一直认为洛杉矶是热带城市,因为它与凤凰城、达拉斯和亚特兰大等城市同处在一条低纬度线上,真没想到这里也有旧金山那样的冷夏。
这个小意外让我想起多年前一件往事。国内有位导演到洛城访问,一下飞机便向主人夸赞当地的空气如何清新。当时我在中文电视上看到,不免一肚子狐疑:洛杉矶是美国空污较重的地区,怎么突然清新起来了?这次来洛城,脑袋让海边的冷风一吹,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后出门在外,凡事都不急于下结论,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光凭一两次粗浅的印象是不行的。我定居美国三十多年,三顾洛城尚且出现误判,何况那位头一次来美国的导演呢。他当时或许真的赶上了好天气,或者他是出于礼貌恭维主人罢了。
如果只在洛城市内活动,也感觉不到空气不好,仰面天也蓝,俯首花也艳。但如果到了郊外回看市区,雾霾就比较明显,程度比纽约市要重。这就不免让人费解:洛杉矶的人口还不及纽约市的一半,两个大都市又都在海边,为什么洛城的空气质量反而比纽约要差?简单研究一下两地的地形,原因就一目了然了:洛城三面环山,是个盆地,空污易聚不易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洛城的公交系统有待完善,轨道交通加上公交汽车总共十来条线。作为对照,纽约市仅地铁线就有二十余条,公交汽车线路计有二百余条。因此,洛城居民出行严重依赖私家车,造成大量尾气排放。
关于风土与民俗的关系,管仲两千多年前就有体悟,现在时髦的说法叫环境决定论,意思是地理和气候等因素是影响人类行为举止的关键。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贾雷德·戴蒙德的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一读。我在这里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简单明了地说明问题:从前在中国北方地区,人们越冬时往往会储存大量的大白菜。家里放不下,就堆到走廊、过道上,可谓豪爽不拘。据说在江南,特别是上海一带,情况则大不相同。那里的家庭主妇,买葱可以论根,买蛋可以论个。如果仅仅把这一习惯归结于南方人秀气细致的性格,那就只说到了皮毛。本质上,这当然是江南物产丰富、供应充足使然。菜蔬需要时随时购买,新鲜方便,何必买一堆囤到家里?我对洛杉矶的观察,也是对环境决定论的一次验证。
洛城最让我欣赏之处是它宽松的心态,不像纽约人那么猴急。其主因可能是地域开阔,再加上气候温和。遇到不顺心的事,到外面走一走, 天空海阔的景观肯定有助于把烦恼放下,把思路打开。气温冷热适中,容易让人保持平稳心态,既不用伤春,也不用悲秋,一年到头都是好光景。相比之下,纽约市狭窄的地域,容易促生局促感和情绪波动。因为生计,隐忍维持,一旦财务自由,马上移居佛罗里达的纽约客不在少数。
纽约的气候又呈两极,夏天湿热,冬天阴冷。从地理上说,纽约市主要涵括曼哈顿岛和长岛西端的狭窄地区,相互之间和与外界的交通,完全依赖仅有的几座桥梁和隧道,拥堵不说,还要收费。而洛杉矶则地处宽阔的盆地,道路四通八达。这里的高速公路叫freeway(免费公路),一不用上桥,二不用钻洞,上车一踩油门可劲地开,让憋屈惯了的纽约人得到精神上的释放。虽然高峰期也免不了塞车,但洛城人驾车风度好,可谓温良恭俭让。如果你因道路不熟悉走错车道,挡了别人,也不用担心被按喇叭。如果错过出口急于变道,当即打个转向灯,洛城人都会让路。
我说纽约人脾气急躁,绝没有自我歧视的意思。我对人性的理解,得益于中国古人的智慧,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纽约人和南方小镇居民一样,本质上也是和蔼善良的,只不过高压环境摆在那里,由不得你过度优雅。纽约城区的人口密度是全国之最,在早晚高峰期间,通勤者堵在不多的主要干道上,或是困在百年高龄的桥梁上和隧道里,半小时的车程就成了一小时,一小时的车程就成了两三个小时。如果此时乘地铁,拥挤程度完全可以媲美北京。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再好的脾气也会禁不住上火。在冬季,特别是赶上冰雪天,人们包裹严实了,只管匆匆走路。这时你如果需要问路,那一定要格外和气,体谅他们的艰辛。
有了放松的心态,接人待物就有了热情。在洛城,无论是机场还是商店,也无论是车行还是餐厅,我都感觉幸福来得太快:在一派祥和友善之中,我的心灵得到了感化,纯净了许多,几次出现想做好人好事的冲动。我早年初到美国时住在南方的小镇,对当地人的热情和礼貌感受至深。不想三十多年后,我又在洛城找回了久违的温馨。
洛城是美国第二大都市,人们见多识广,干练自信,但可贵的是,这种自信是平和的自信,不夹带凌人的傲气。纽约人则不同。我刚来美国时到纽约打过工,和社会底层人士接触较多。他们率真爽快,相处不难,但那牛哄哄的作派,也是发自心底的。纽约州有个别称叫帝国之州,曼哈顿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叫帝国大厦,这种霸气的历史情结,在如今的后殖民时代,依然潜移默化在普通民众的意识里。纽约人,包括职业人士和上流社会,也有高高在上的心态,往往把外州人看作乡下人。平时不易察觉,一旦和你混熟之后,或者是酒至微醺时,就会以某些微妙的形式流露出来。
洛城人的精神面貌还表现在着装上。在这方面,洛城像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衣着光鲜却休闲随意,和本地支柱产业影视娱乐业遥相呼应。影视娱乐的基础是想象力,甚至是天马行空一样的幻想。打扮入时却不夸张过分,注重色彩搭配却不追求妖艳,把握住这两点也同样需要想象力。洛城人做到了,体现出西海岸的品味。纽约人在穿着上也讲究,却是另一种格调,主要体现于两个最大的正装群体:银行家和律师。在当今便装化的趋势下,华尔街和律师行以西装革履宣示对传统的坚守。三四十年前的教授,无论东海岸还是西海岸,也都习惯穿西装、打领带,如今已经正便装混杂,各行其是了。
与洛杉矶相比,纽约像个自恋的老人,常在镜子前面驻足,沉湎在辉煌的过去。比如,它有数不清的博物馆,热衷于对历史梳理,把时代定格。纽约的想象力体现在百老汇众多的剧场,但这种想象力却保留了传统的印记。百老汇的舞台不同于好莱坞的摄影棚,艺术的呈现完全依赖现场,讲究真功夫,唱念做打都要一气呵成,不能指望后期制作来弥补漏洞。但好莱坞永远面向未来,如果传统表演形式受到局限,那就引入特技特效,或者全部数字动画。
没有人会把洛杉矶比作世外桃源,因为这里毕竟是与世界接轨的大都市,不是曲径通幽的乡村。但在我看来,洛城有一种天高皇帝远的洒脱,我行我素,自成体系。比如,洛杉矶比纽约晚三个时区,这在一个国家里是相当大的时空差。当华尔街敲钟闭市,这里下半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半个世纪以前,洛城空污严重,隔着三个街区看什么都是一片朦胧,俨然成了“美国雾都”。于是,加州率先制定了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走在联邦政府前面。当联邦政府推动清洁汽油配方后,加州又制定了高于联邦标准的汽油配方,并率先覆盖全境。这一系列举动给人以“尾巴摇狗”的感觉,突显加州的独立性。外州汽车申请加州牌照,都要通过严格的排放测试,更给人以“国中之国”的感觉。
除了空污,洛城还面临其他挑战。缺水就是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本来地中海气候就少雨,再加上洛城人口持续增长,用水负担不断加重。如果遇到严重旱情,生活用水也会受到限制。我这次访问期间没下雨,也没有遇到旱情。但我发现普通人家的草坪都是小家碧玉型的,面积不大,精修细剪的,但长势却一般,可能是浇水不够,不似纽约这边的葱郁厚实。由于降水量小,夏秋季节洛城周边时常发生山火,不但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而且对空污有助无减。洛城最大的自然隐患是地震,由于不是常规事件,暂时可以忽略不计。
地中海气候的另一个特点是阔叶类植物少,耐旱的低矮灌木较多。洛城人不为自然条件所限,积极美化市容,种植了大量热带奇花异树。其中大多数我都叫不出名字,很有异域感。当然,棕榈树太有名了,人人皆知。但这次我了解到它还有多个亚种,颇有收获。我最爱的品种是墨西哥扇叶棕榈(Mexican Fan Palm),别称华盛顿大丝葵(Washingtonia Robusta),是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最美的风景线,也是洛城的象征。我不知Washingtonia Robusta为何译成华盛顿大丝葵,根据拉丁文的原意似应译为“华盛顿粗干棕榈”才好,因为它的根基部长得很粗壮, 可以撑起颀长挺拔的树干,最高的能长到30多米,远远看去,婀娜轻盈,最富南国浪漫的情调。
小叶榕是我喜爱的另一种树,之前没见过。它树干灰白光滑,显得干净利落,叶子细小,两面油亮,类似冬青。它的枝叶茂密,簇拥而生,树冠呈圆形,状如伞盖,点缀在洛城的街道上,像点点绿洲。虽然它身材相对矮小,难以比肩高大上的棕榈,但我看好它的发展前景。洛城政府已决定未来减少种植棕榈,因为它太过高大,维护不易。况且,它只在树冠有一小撮叶子,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差,也不能为行人提供荫凉。政府的规划放弃形象优先,倾向实用主义,令不少人担心在不远的将来,作为洛城象征的棕榈树将会逐步消失。
洛城的人口结构与纽约类似,非常多元化。洛城的西裔人口已经超过白人,成为最大的族群。由于亚裔的比例也在百分之十以上,所以华人在饮食、购物等方面享受到很多便利。值得一提的是,洛城地区大部分华人都住在郊外高雅地段,所以市内华人并不是亚裔的主体,排名在菲裔和韩裔之后。这一点与纽约不同。纽约市的华人绝大多数都聚居在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形成了繁华的中国城。相比之下,洛城的中国城颇有些冷清,兴旺程度还不及曼哈顿中国城,完全不像法拉盛(皇后区)和八大道(布鲁克林区)那样人流如织。
但同纽约一样,洛城是高收入高消费的城市,尤其房价高居不下,成为近年来人口增长趋缓的主因。社会治安也以好区坏区而论,是美国大都市的通病。只要避开问题区域,安全无需多虑。无家可归者在洛城比纽约更显眼,可能与气候宜人有关。他们一般不具攻击性,不构成安全隐患。有这样一位,我上午出门时他就坐在那里,我下午归来他仍端坐不动。相比于那些倒在店铺门外的昏睡族,这位露宿者在逆境下保持了一定的尊严。他双目微合,坐在一棵棕榈树下,阳光照在他脸上,旁边还有一只小狗。如果换个场景,比如在海边什么地方,这或许是富有诗意的一幕。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不知道他如何吃饭,到哪里如厕,晚上如何抵御蚊虫。
仲夏访洛城,匆匆几日,观感自然难以全面详尽。不过,有几点印象较为深刻。首先,这里气候温和,生活便利;其次,洛城人心态较为宽松随和,易于新来者融入社会。再者,由于濒临太平洋,有地缘优势,洛城借助加州充沛的人口资源,有望持续发展。只是“长安米贵”,对许多人来说,居也不易。但综合来看,对年轻人,尤其是亚裔,仍具有很大吸引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