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汪彪:一笔跨跃六十年的老帐

  • 作者:汪彪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4-15 16:11:33
  • 被阅读0
  •   若不是今年清明期间回老家祭祖,压根想不到,我们家还有一笔六十年前的老帐。

      老家是一个偏僻小山村,说它小,那是真的小,从我记事开始,全村就五十来户人家,这么多年也没变大些,反而人越来越少了。

      小山村属革命老区,当年这山里有一支新四军游击队,我爷爷是游击队队长,我奶奶、父亲都是这支游击队的队员。解放后,爷爷去城里当了不小的干部,上世纪六十年代退休后,执意带我奶奶回到这个小山村居住。学校放寒暑假,我和姐姐们有时会到村里看望爷爷奶奶,那时走一趟不容易,下车后,要徒步二十里山路才能到达。再后来每当清明,我们要到这里祭奠爷爷奶奶。不知什么时候,一条乡村公路通到小山村,车就可以直接开进来了。

      村子里的人多多少少都沾亲带故,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是我家远房亲戚,我们从小就按当地方言叫他“姑爹”,是这个村里亲戚中剩下不多的长辈之一。我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很喜欢他,那时他正年轻,有什么出力的活,经常叫他帮忙。小时候我们到村里,只要走进姑爹家,他们两口子就会给我们煮甜茶、打鸡子滚水。后来的这四、五十年间,我们只要回到这个村,都会抽空去看望一下他。

      前年我和妻子来这个村子,在堂姐家住了一个星期,还专门提点东西去看望姑爹,塞给他几百块钱。那时他身体还很硬朗,下地或上山干活都从堂姐家门前过,有时还扛着几十斤重的树桩回家,每次看到我们都停下来聊几句。今年清明和姐姐们约着一起回老家,上午上山祭拜爷爷奶奶,中午在堂姐家吃过饭后,又一起去看望姑爹。

      姑爹家住村子最后面一个半坡上,我们去他家时,正好在半道碰到他,他高兴地引着我们往家走。这次明显觉出他身体大不如前,腿脚很不利索,双手斜柱一根长竹棍,脚一颠一颠,象划着船往前走。

      姑爹现在的家是一排平房,正屋与厨房相连。厅堂墙上正面和侧面,分别挂着他老伴和大儿媳的遗像,厅堂两旁各一个厢房,姑爹和他大儿子一人一间。他大儿子也67岁了,做过一次大手术,失去了部分劳动能力。平时就他俩生活在这里,其他子女在山外工作或打工,偶尔回来看看他们。

      姑爹和他的大儿子

      在姑爹家坐下,他要给我们泡茶喝,看他不方便的样子,我们赶忙说在堂姐家刚吃过饭,喝了水的。姑爹见我们执意不让泡茶,就自已慢慢挪到他住的厢房里,还把门关上,在里边窸窸窣窣地不知干什么。趁这个空档,我们四处打量一下这个家,农具和生活用品随意堆放,整个家里没有一件像样家俱,一台老旧洗衣机,可能是山外子女替换下来的,算是不错的家电了。两个没什么劳动能力的男人生活在这里,可想是多么艰难。

      姑爹从厢房里慢慢挪出来,坐下和我们说些家长理短的话,不过看出他心思不在这里,多少次欲言又止,感觉有什么别的话要说。最后好像下定了决心,哆哆嗦嗦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红包说,六十年前,他在我爷爷那里借了一百五十元块钱,以前一直没有能力还,今天当着姐姐们的面,还给我这个爷爷的唯一孙子。

      姑爹的举动把我吓一跳,下意识地连忙拒绝。我说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件事,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没还给爷爷,也没还给父亲,现在他们都不在了,你还给我,那是不能接受的,也许爷爷和父亲根本就没想着让你还这笔钱,他们也没传下来这笔钱的欠条。

      见我不肯收钱,姑爹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这时,他的大儿子从外面回来,姑爹求救似地看向他的大儿子,他大儿子没什么话,只站在那里对着我们憨憨地笑。看姑爹急成这样,我只好接过红包,打开数了数里面有一千五百元。我对他说,这一千五百元我收下了,你六十年前在我爷爷那里借的一百五十块钱,今天就算还清了,你大儿子和我姐姐们都可以作证,而且我还要拍照留存。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我把钱装回红包放在桌上,双手推到姑爹面前说,六十年前的帐已经还清了,这一千五百块钱,算是我们这几个晚辈孝敬长辈的,请姑爹一定收下。看我这样,姑爹张着嘴说不出话来,眼角的泪水顺着脸上的皱纹荡漾开来。

      从接下来的聊天中了解到,六十年前姑爹成家后,生了几个儿女,一家人蜗居在狭小的偏房里。为盖一栋属于自己的砖瓦房,问我爷爷借了一百五十块钱。一百五十元能盖栋房子,我听着太稀奇了。姑爹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木工活一块两毛钱一个工,砖、瓦自己烧制,木料自己上山砍,小工也是自己做。一百五十元盖栋房子还有结余。当时跟我爷爷借这钱时根本没打欠条,属于“口头债”。

      我知道爷爷在当地百十里内算是“大官”,退休回到村里,一个月还拿着七十多块钱的工资,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算是有钱人。经姑爹这么一说,想起之前听村里不少人说过,当时农村生活很苦,一年干到头也看不到几块钱现金,谁家有困难,我爷爷总是这家三块那家五块的,从来也没想着让人家还。那年村里有位孤寡老人去世,爷爷一下拿出二十块钱,村子里有吹有唱、有吃有喝、有挖有抬,风风光光把老人送上了山。

      我们小时候,虽然走山路很累,但还是喜欢来爷爷奶奶家,因为离开时,爷爷会给我们每人几块钱,让买学习用具,只不过回家后这钱都会被妈妈搜走,说是要统一调配使用。我爷爷看似有钱人,但每月也存不下几个钱,去世时,他放钱的匣里就剩下两百多块钱。

      姑爹说,以前在农村,没什么挣钱门路,养着好几个孩子,生活很苦。现在好多了,国家给老人每月有些补助,在山外的儿女,逢年过节也会孝敬几百元,他和大儿子虽说没什么劳动能力,但也能从地里从山上刨点生活费。他还说他们的生活很简单,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手里有了些闲钱,趁着脑子还没糊涂,就想着把六十年前的老帐给还了。

      姑爹要还我一千五百块钱

      姑爹送我们出门时,一手柱竹棍,一手扶门框,皱巴巴的脸上布满笑容。在那个物质很不发达的年代,姑爹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但60年来,他始终对欠钱这件事没有忘怀,总想着一定要把钱还上。这种略显笨拙和固执的坚持,在当今这个变化迅猛的年代,显得罕见而珍贵,蕴涵着一种恒定持久,令人感到安全和鼓舞。

      “欠人家的就得还,还完心里痛快”,这是姑爹说的话。一块压在心里六十多年的大石头搬开了,从那一刻起,姑爹的心胸定会开朗舒坦起来,生活将会更加从容自信。

      回城路上,我们姐弟几人聊起今天的事,认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立人之本,姑爹的“信用”虽迟到,但没缺席,可见姑爹的人品值得称道;人都有低谷的时候,肯借钱给别人,而且连个借条都不要的人,一定是个贵人,我爷爷就是这样的贵人。

      我们姐弟相约,明年清明,还到小山村来……

    【审核人:雨祺】

        标题:汪彪:一笔跨跃六十年的老帐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6107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