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来到鄱阳县图书馆新推出的公益讲座“我来说鄱阳”大讲堂。
鄱阳的历史太厚重了,建县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五千多年,有人类活动一万多年。
鄱阳镇永福寺塔那一带就像中国的西安,随便捧一把泥土都是文化,都有故事;随地捡一块砖头,都可以讲上老半天。今天,就讲讲永福寺塔。永福寺塔建于北宋天圣二年,也就是1024年,明年将迎来千禧之年!
按照总书记关于“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要求,我将千年古塔如何融入现在的五湖连通项目作了些思考。但随着思考的深入,觉得自己知识面太狭窄、文化积累太浅薄,今天与其说是分享个人观点,不如说是抛砖引玉,现场与大家交流和探讨如何讲好永福寺塔故事,传播鄱阳好声音。我想,这也是鄱阳县图书馆推出公益讲座“我来说鄱阳”的初衷吧。
在讲永福寺塔之前先来讲一讲塔与佛的关系。塔,前身是古印度的佛教建筑“窣堵波”,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以砖、石等建造成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物。
舍利是梵语的音译,在佛教中,高僧圆寂后所遗留下的头发、骨骼、骨灰等称舍利,其火化后产生的结晶件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据史料记载,佛陀圆寂后,波婆国等八国人分佛陀舍利,各自奉回,起塔供养。
佛陀,也叫佛祖,即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不同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传佛教或认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还有一说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他们与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即东周(前770-256年)这个时期。还有“释迦”指的是释迦族所属部落,“牟尼”是对修行成就者的尊称。佛,即觉悟者,是对世间有大智慧者的尊称。
“窣堵波”自东汉随佛教传入中国,最初被音译为塔婆、佛国、浮国、浮屠(古人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或称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才以“塔”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窣堵坡”也被演变为塔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又因塔内藏有高僧葬骨及舍利子,偶而夜现磷火,人们敬称佛光,自古就有宝塔佛光普照一说。
据白马寺现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载,东汉永平已已(69),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据载,百马寺塔是中国建造最早的塔。三国时(220-280),一僧人得到舍利,孙权令人以铁锤击打而不碎,便建塔供养。隋文帝(581-618)时,全国各地建舍利塔的风气盛行,直到元代以后,多处佛寺只建佛殿,佛塔才逐渐被佛殿所取代。
塔的种类很多,以样式可分为柱塔、圆塔、方塔、多边塔(偶数,如六、八等)多重塔(奇数,如七、九、十三等);按功能分,有佛塔、文峰(昌)塔、风水塔和纪念塔,等等。
佛塔是以供奉收藏佛骨(舍利、舍利子)、佛像(塔内的佛龛)、佛经(经书、法物)为主,永福寺塔是佛塔,因内有佛龛。
文峰(昌)塔是民众对人才辈出、文化建设的渴求。文峰塔一般建在文庙大成殿附近,时至中午,塔影投射到大成殿前的池水中央,像一支笔,塔尖像笔锋,水池似墨砚。这里讲一个典故,范仲淹知识渊博,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对风水也颇有研究。他在知饶州期间,有天,站在芝山顶上俯瞰全城说:“以东湖为砚,以督景台为星印,以庙果寺塔为文笔,建学于此。二十年后当出状元。”二十年后,鄱阳果然出了文科状元彭汝砺,其胞弟彭汝霖也中了进士。依这个典故能否推断妙果寺塔属于文峰塔。
风水塔即通过建塔以镇邪压妖,福佑百姓。双港塔建在赵家湾村西南侧的龙头山(一说凤翔水宝地),塔就建在龙(凤)头上,这都与陈子纲传说有关,依据是流传甚广的“倒了双港塔,陈家又要发”,这只是传说。据清代《饶州府志》和《鄱阳县志》记载,双港塔是明万历年间的饶州知府叶云福、鄱阳知县顾自植为镇压“河妖”而建,其风水功能显而易见。
纪念塔用于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哪位历史名人,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
另外,还有具有防御性功能的瞭望塔,对外宣传推广的标志性塔,比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
现在正式讲永福寺塔。永福寺塔建于1024年,这句话表面看没毛病,但仔细推敲,表达不准确。建于1024年,指开工还是落成?南昌绳金塔是这样表述的,绳金塔始于唐天祐年间(904—907年),而苏州虎丘塔记载得更清楚,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落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由于史料较少,至今没弄清楚1024年究竟是永福寺塔开工年还是落成年!
永福寺塔,坐落在鄱阳镇西门路土井巷中段(土井巷北起老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南至西门路胭脂桥,中铺麻石条片,以巷内有土井得名。在土井巷南端还有一口九眼井,始建于宋代,有大块红石铺面,井内由红石块砌成田字状且相通,现仅存二孔。九眼井挖掘是否与建塔有关,有待考证),东边是上棚巷(上棚巷在五一路西侧,南起解放街,北至西门路。据史料记载,建永福寺塔时,上工、上料经上棚巷),西边是下棚巷(下棚巷在上士湖东面,亦南起解放街,北至西门路,同上),南边是西门路(府前街),北边是建设路(府背街)(今府背街居委会,东起东湖,西至桐子园,北达宣化桥,南至建设路县政府旧址)。
永福寺塔为砖砌楼阁式佛塔,九级八角(面),塔高49米,塔基深10米,占地面积80平方米。塔周正八边形,边长3.75米,各面设有壶门(这壶门实为壸门,壸:宫中之路,壸门结合了卷拱门和佛龛(刊)两种造型,在宋李诫所编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写成壶门,之后,一直沿用壶门)。各层入口梯级采用错层辟门,中砌圆形塔心柱,沿梯级(台阶)可直通顶层,塔身八面置有风铃(另种说法是只有顶层置有风铃),触手可及。1957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昌绳金塔是1987年12月被列为江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绳金塔现在的塔体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的),2013年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保存较为完整的宋塔之一。
上面提到的府前街、府背街的“府”不仅指明朝淮王府,还包括饶州府府治、府学宫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府”前面还有一条考棚街,位于县中医院到小龙桥之间。因为我们是饶州府府治所在地,在明、清科举考试程序中,考生通过县试后参加府试,所以就形成了考棚一条街。明、清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县、府试)、乡试(省试)、会试(京试)和殿试(廷试)。院试在府城或州治所在地举行,通过院试称为秀才;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乡试的考场称为贡院,正副考官由皇帝任命,乡试被录取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贡院举行,会试被录取称为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还要任命阅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殿试只定名次,同为进士,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2011年5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鄱阳县城的淮王府遗址,2012年至2014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三处古建筑基址,以及麻石条砌墙、青石板铺地、浮雕祥云纹、双龙纹或双凤纹麻石柱础构筑、模印龙凤纹的琉璃瓦盖顶等;出土瓷器数量多、品种丰富、款式多样;考古还发现淮王府遗址下有明朝早期饶州府府治遗址、清代饶州府府学宫遗址。当时,明代淮王府遗址考古发掘入选了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
据史料记载,饶州第一代淮王朱瞻墺为明太祖朱元璋曾孙、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第七子,永乐七年(1409)出生,十五岁,永乐二十二年(1424)受封淮王;二十岁,宣德四年(1429)就位于广东韶州府(今广东韶关市),因韶州瘴疠(亚热带潮湿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严重,七年后正统元年(1436),迁都江西饶州府(今江西鄱阳县),做了十一年藩王,三十八岁。正统十一年(1446)殁。
上面提到的“受封淮王”“藩王迁都”就涉及到朱元璋推行的分封制。那么,什么是分封制?朱元璋为什么实行分封制?
第一,确保大明王朝能牢牢地把握在朱家人手中,如果受封的藩王能够对朝廷忠心耿耿,那明朝的统治将会更加稳妥巩固。即便有藩王心存忤逆之心,起兵谋反,那最终不管是朝廷获胜还是藩王获胜,坐拥江山的依然是朱家子弟,这大明王朝的基业依然掌握在朱家人的手中。
第二,明朝需要藩王们统治地方,镇守边疆。明朝建立的时候,局势并不稳定,全国各地多多少少还存在着反对朱元璋的势力。再加上明朝疆土辽阔,朱元璋也的确是需要值得信任的人,去替他治理地方。当时明朝虽然已经建立,但元朝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并且十分强大。为了能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朱元璋先后进行了13次北伐,但依旧无法彻底消除北方的隐患。为了巩固边疆,朱元璋就需要在边疆地区囤积重兵,而军队自然是掌握在自己儿子的手中才能放心。
第三,借助藩王的势力,来制约贵族功勋。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明朝,当初一起跟他打天下的弟兄们功不可没,因此明朝建立后,这些弟兄们都身居高位,掌管着不少部门,控制着不少权力。正所谓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享福,朱元璋他也会担心这些贵族功勋们会影响到朝廷的统治,为此朱元璋自然是要想办法,将贵族功勋们手中的权力,再给拿回来。而这种事情是急不得的,为此不如实行分封制,只要这些藩王们在地方上站稳脚跟,那就能逐步制约贵族功勋,直至夺取权力。而且即便日后有外戚、宦官作乱,也会很快地被藩王镇压下去;第四,配合废除宰相制度,防范权臣把持朝政,故而赋予诸王“清君侧”的权力。也为后来他自己诛杀功臣做好准备。
当时藩王迁都,对饶州府来说,是一件倾城大事。皇命如山倒。饶州府的官员急不暇择地腾出府署,安顿朱瞻墺、王府僚属和其他皇亲国戚,知府则带领属员移至永福寺办公。
后来,淮康王朱祁铨在府署的基础上又建了永寿宫,内有蓬莱清隐等八景,还有钓鱼台、宝书楼等建筑。顺治二年(1645)秋,清兵下江右,饶州太守献城归附。淮王世子朱由桂(即在饶州的最后一代淮王朱常清之子)将饶州历史上最富丽堂皇的建筑——淮王宫殿付之一炬,然后逃入福建。
这里想说说,我2021年去云南省建水县团山村挖掘一个600年前独闯滇西的鄱阳商人张福的故事,途经建水县城,县城有座朝阳楼,建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现在建水县城中心。建水县,3782平方公里,53万人口,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成,该县现保存古建筑50多处,被誉为“古建筑博览馆”和“民俗博览馆”。他们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保护古建筑,而没有做像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的“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
清军入关,明朝覆灭。从第一代淮王朱瞻墺定居饶州,到最后一代淮王朱常清,共历九代。他们九代淮王在饶州鱼肉百姓二百零八年,死后都葬在高家岭的韩山,因为朱瞻墺看中了韩山这块风水宝地,通过奏报,韩山就被勅赐(皇帝的赏赐)为淮王陵园。有人认为葬在游城乡的淮王坦,据传,淮王坦是淮王三女嫁在此地,故名。其他王室成员不能与淮王的地位并列,就葬在县城郊区支家嘴、茅园里、花果山等地,墓前还有石刻(石马、石狮子、石羊、石龟、石人),现散落在支家嘴等一带被供奉。
据说,我们建鄱阳楼也围绕着“建不建”“建在哪里”开展了一场讨论,最后多数人的意见:一是建,因为今天的鄱阳楼,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之后也就是文物古迹;二是建在芝山比较合适,可成为鄱阳县城标志性的建筑。鄱阳历史上没有鄱阳楼,只有鄱江楼,位于沿河路大、小龙桥一带。如将楼建在那里,就难以成为鄱阳县城标志性建筑。
这里说说朱瞻墺,朱瞻墺称淮靖王,是个典型的恶王类型。传说,身为“皇叔”的淮王在京城终日无所事事,到处吃喝玩乐,荒淫无度。皇帝也拿他没办法,为了将他调出京城,命江南才子大赞饶州,称该地:十里长的“磨刀石”平又光,“十七里弄”堂好乘凉,“三十里康家”人气旺,“四十里街”道宽又畅,“五十里岗”赛马任马逛,“六十里花桥”心花放,“七十里游城”闹洋洋……淮王闻言窃喜,心想:“如此人间仙境,何不及时行乐一番,亦不枉此生矣”即主动请旨赴任。但迁藩饶州后才发现,有关饶州的所谓“颂词”,是将一连串的地名根据离县城距离编造而成的“顺口溜”!他后悔不已,可君命难违!就这样,他离开了京城、被骗到了饶州。到饶州后,为了寻欢作乐,谁家娶亲嫁女,一旦被他相中,新娘子得要先送到府里陪他住上三天三夜,方可回去成亲。如有不从,他便命令手下随从带着卫兵上门抢亲,以满足他的淫欲。这就是鄱阳民间流传的“淮王抢亲”,之后,在鄱阳还留下了“哭嫁”的习俗。然而,这个传说与“正史”差距很大,“正史”是说朱瞻墺从广东韶州(韶关市)迁到饶州的,而这个传说是从京城被骗到饶州的,看来“传说”可能只是“戏说”。
历史上是先有永福寺而后有永福寺塔。该塔址原来是南北朝鄱阳王萧恢的王府旧址。关于萧恢母亲即梁帝妃黄氏(一说费氏)双目失明,有两种说法:一说当时,萧恢在外面南征北战,他母亲黄氏非常担忧儿子的安危,日夜以泪洗面,把眼睛哭瞎了。二说黄氏花甲之年患眼疾(实际就是白内障)而双目失明。萧恢为治母亲眼疾遍访名医未果。一日,一名叫慧龙的游僧求见,说自己能治好其母亲眼疾。萧恢闻后大喜,许下诺言,如真能使其母亲重见光明,自己愿舍宅建寺。那游僧用“金錍(较宽较薄较长的箭头)抉其眼膜法”(针拨白内障法)将萧母眼睛治愈。萧恢没食言,舍宅建寺,初名曰“显明寺”,后改“光明寺”“永宁寺”等。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天台山寿昌巡礼僧用言、宝伦禅师来永宁寺住持,在寺之东侧建一砖塔,当时塔无名。
鄱阳尽管不属地震多发地带,但自古也受地震影响而至不少建筑物坍塌与损毁,永福寺塔向北倾斜就是一例。为此,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当时的县衙对塔进行了保护与修葺。据载,他们在清理永福塔基时曾获一瓶甘露,传说饮此甘露可以长生不老,住持雪性村便把它进贡给朝廷,皇上因此封雪性村住持为“乾元万寿永福禅师”,并赐显明寺为永福寺。从此,“显明寺”改名为“永福寺”,并以“甘露”名其门,塔也随寺名称为永福寺塔。
这里只讲清楚了塔名的来历,但没有说为什么建,建塔应该是有原因的,比如西安的大雁塔,就说得很清楚,是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修建的。这里还有一个凄惨的故事,相传古印度境内的一个寺院里,和尚信士可以吃三种肉:雁庆、鹿肉和犊(小牛)肉。有一年西安闹饥荒,从印度过来的几个和尚看到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就说到"菩萨应该知道我们的肚子饿了吧"话音刚落,一只大雁就坠落在地上,死在他面前,这和尚又惊又喜,其他和尚觉得这是佛祖在教化他们,就在大雁掉下来的地方埋葬了它,并建了一座佛塔。
永福寺塔历经千年,依然昂首耸立鄱阳县城内,这与历朝历代多次修葺与保护密不可分。据载,元贞二年(1296年),饶州路路治之母贾氏出资铸造铜钟,用料1.5万多斤并杂以合银等料。在寺前建20米-23.5米之钟楼悬挂。天气清朗时,钟声洪亮,能传40里外。明洪武十四年(1381),心镫(登)绍禅师首次修理千佛阁,第二年重修三门、装佛像等。道光四年(1824年),钟楼倒塌毁坏,知府文海、麟桂复建。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至鄱阳时,兵毁塔顶、铜钟及观音堂。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程廉民重建观音堂,故当地亦称永福寺塔为观音堂塔。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罪犯习艺所,不久又被废除。民国二十年(1931),改建为国民党鄱阳县党部。新中国成立后,观音堂住持及徒众均被遣散,道场改为总工会办公地。“文化大革命”初期,道场(县总工会办公地)及寺、塔由县建筑公司管理,后由县文化局(文艺站、文化馆)管理,现为鄱阳湖博物馆管护。
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多次拨专款对永福寺塔进行维修。1978年至1979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拨专款维修永福寺塔。重建塔顶(准确的讲是重建塔刹。塔顶指的是塔最上一层建筑收顶部分,一般会以塔身的平面多角式攒尖收顶,如四角塔会以四角攒尖收顶,八角塔会以八角攒尖收顶,也有多边形塔用圆形收顶的。在营造施工方面,有用砖石叠涩收顶、灰背收顶等。而塔刹是塔顶上一组用来表示宗教概念和文化意义的构件,也是塔顶攒尖收顶的主要工作。多以金属铸造或砖石叠砌而成,分为刹座[也叫弥耳座、金刚座]、刹身、刹顶[即由宝珠、相轮等三部分构成]),修缮、加固了塔内一层转梯(旋转阶梯)、二至九层台阶及护栏;1986年10月,波阳县人民政府拨款建设保护围墙、护塔房;1988年10月,波阳县人民政府拨款建护塔房,并实行专职看护永福寺塔院制度;1991年12月,江西省文物局拨款为永福寺塔安装避雷设施;2002年9月,因重建的塔顶与北宋时期古塔建筑规制不符,为尊重历史,保存古建筑风貌,江西省文物局拨款重建了塔刹,2006年,鄱阳县人民政府拨款对护塔房塔内外环境进行维修和改善。
改革开放后,各级领导和社会名流也多次莅临鄱阳登塔参观、考察、指导。1983年5月,原江西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姚公骞率江大学生对永福寺塔进行调查、测绘;1988年6月3日,原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五十年代曾任我国驻捷克共和国大使馆负责人,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鄱阳籍人李清泉同志登塔参观;1988年10月16日,时任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的吴官正同志参观永福寺塔;1988年11月6日,辽宁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彭定安(鄱阳籍人)参观永福寺塔;1990年11月20日,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组编导江侧理一行五人拍摄永福寺塔专题风光片;1992年10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化工部部长彭涛(鄱阳籍人)的夫人高惠茹(国家医药总局党组书记)携女儿彭岩参观永福寺塔;1993年9月8日,我国台湾大学教授、著名剧作家姚一韦先生与同胞姚公骞、胞妹姚风仪参观永福寺塔;2007年,时任上饶市委书记姚亚平参观永福寺塔;2000年6月12日,鄱阳县委副书记、县长邵小亭、县委常委董耕耘、副县长余淑萍到永福寺塔参观指导。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彭定安老先生,他是鄱阳人,今年95岁。他曾用波阳做过自己的笔名。
1963年1月8日,彭定安先生在《辽宁日报》用波阳(鄱阳县,1957年5月——2003年12月曾更名为波阳县)的笔名发表报告文学《永生的战士》,首次为雷锋立传并提炼雷锋精神。
《永生的战士》被《中国青年报》转载后,经人呈送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看完文章后,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毛主席的题词立即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学雷锋活动持续至今。
当时,彭老在《辽宁日报》编辑部工作,他1948年参加革命,已有15年没有回过家乡。他为了探望母亲,请了半个月的假,并已买好了火车票。就在启程前的晚上,接到报社领导的指令,要求他推迟探亲时间、去采写雷锋事迹。彭老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只用了5天就高质量完成了《永生的战士》长篇通讯。文章发表时,只署了配合采访者的名字,报社领导要求彭老也要署名,彭老因为思乡心切,不假思索地署下笔名:波阳。
据史料记载,建塔之后,鄱阳曾发生过多次地震,损毁了许多房屋建筑,永福寺塔却安然无恙。然而,永福寺塔在历史上也经历多次较大的修复,其每层外墙色质和结构都不尽相同,这是修复后留下的深深烙印与见证。其中修改程度最大的是塔顶。
据鄱阳书法名人徐乃武先生撰文回忆:1977年省政府拨款一万五千元,责成波阳文化馆对塔进行维修,因钱不够,一直拖到1978年7月追加维修经费五万元,再成立维修永福寺塔领导小组启动维修工程。
首先组织一批有古建经验,责任心强的同志和设计施工人员,先后到了广州,赣州,苏州等地,参观学习各种塔式结构特点和维修方法,特别注重对泥浆火砖结构的维修方法。之后,立即编写维修方案。最先接触到的是塔顶。仿造北方宋塔——圆形塔顶似乎成了定案,但这与原来永福寺塔——南方宋塔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所以有人反对,但又无其他式样为依据,原图样报到省里去又没有批下来。为了早日投入施工,就急于将该图纸送县委审批通过,这种做法是欠考虑的,古建维修是学术问题,不能凭个人喜好而草率从事,故导致多年后政府又拨款重修,最大限度地恢复永福寺塔塔顶的原貌。
其次是关于在每层加装栏杆问题。永福寺塔原样的各级围台是没有栏杆的,加上栏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到外地参观古塔大多是有栏杆的。二是因为修复后,准备对外开放,游人可直登塔顶,俯瞰全城风光,有了栏杆不会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再次是关于用料问题。维修古建筑物在材料使用上有两种不同的争论,一是认为维修古建一定要遵照古建维修原则,不能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二是可以使用现代材料,但要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最后采取了后者。
还有当时备料最为紧张的是白水泥,我省无法解决,只好到湖北的黄石市求援,买来了两吨白水泥才解决了塔顶的用料。其他材料都在本县就地取材得到解决。经过整整一年的紧张施工,完成了全部维修任务,经费五万七千元。
这里想说说永福寺塔塔刹,今年4月14日上午在县人民医院,偶遇周楠(长期在鄱阳县文化单位工作),询问1978年维修永福寺塔之事,他推荐了刘新春,因刘新春常居景德镇,下午电话采访刘新春。据刘新春回忆,当年他是鄱阳县文艺站站长兼党支部书记,下管图书馆、文化馆。他说,永福寺塔塔刹是仿照苏州虎丘塔塔刹修建的,当时还派了两个人去苏州考察,其中一个就是周楠的父亲。因为永福寺塔与苏州虎丘塔是有可比性的,一是苏州属于南方,二是建塔时间与永福寺塔相近。据虎丘寺内碑刻记载,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舍宅为寺,名“虎丘寺”。当时寺建于剑池山下东西两处,本是两个寺。会昌年间(841年~847年)佛寺废毁。后来重建时移至山上,合两寺为一寺。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比永福寺塔仅早63年,所以,仿照虎丘塔塔刹是有依据的。
为铭记萧恢孝敬母亲舍宅建寺的义举,宋人在造塔时曾在塔基地宫内安放了两颗宝珠,象征其母双目重见光明。1978年对永福寺塔进行维修时,据时任波阳县文化馆馆长张进民老师回忆,在清理塔基地宫时发现了一个圆盖无釉乳白色瓷盒,里面有一对玻璃球(水晶球,无色透明),晶莹剔透,闪闪发亮。这是否为传说中的宝珠呢?当时无法确定。一偶然机会,原上饶地区文化局的徐福根老局长来鄱阳捡查工作,他是位“文物通”,便请他帮助鉴定。他把珠子托在掌心,又要了一根女同志的长发缠在珠子上,然后用火柴棒点燃。可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只见火柴棒燃尽,可那那珠子上的头发却完毫无损。人们面面相觑不解。徐老说,这才是宝珠。如果是普道玻璃球,那头发立马化为灰烬。因这是宝珠,它是经地下亿万年生成的水晶石制作的,故耐热性特好。1995年6月12日,国家文物局派遣全国馆藏一级历史文物鉴定专家组对这两颗宝珠进行了鉴定,大家一致认定这两颗宝珠为一级珍贵文物,是镇塔之宝。
2002年,我县对永福寺塔再次进行了维修,主要是安置塔刹。这次塔刹为宝珠相轮铁顶,是在九江用生铁铸造的。据说在清理地宫时又发现佛宝——数颗舍利子,安放置永福寺塔天宫,不知真伪。
2018年3月8日上午,我县在鄱阳湖赣剧院召开棚户区改造表彰暨五湖连通改造建设动员大会,拉开了县城五湖连通改造建设的序幕。会上,五湖连通指挥中心向广大居住在周边的市民们发出了一封名为《致棚户区(五湖连通)居民的一封信》,信中说,五湖连通工程将把东湖、青山湖、土湖、韭菜湖、球珊湖等水面通过激扬桥、磨子桥、文正桥、宣化桥、宝胜桥、竹马廊桥、通贤桥、王公桥、盘洲桥、白石桥连为一体,河道总长2.1公里,在桐子园还有一条宋城水街,形成水清可游、岸绿可憩、水陆并进、动静相宜的特色湖城,对把我县打造成全国一流湖泊休闲旅游首选目的地有着重要意义……
五湖连通项目将为永福寺塔再现历史辉煌带来千年一遇的契机。
一、因为永福寺塔离五湖连通的东湖主要景点督军台,即浮洲寺、浮洲亭(伴鸥亭)仅数百米,如以永福寺塔为圆心外拓100米(这是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建永福寺文化广场,主题为孝道或守信文化(萧恢为母亲治眼疾即孝道和治好后舍宅为寺即守信),再从永福寺塔至督军台打通一条80米宽的商业街,将永福寺文化广场和商业街纳入五湖连通工程并作为五湖连通的延伸景点,这不仅可以丰富五湖连通的内容,提升老城区改造的品味,更能使永福寺塔重获生机。
二、在永福寺塔保护范围南侧建设递减式水道(宽12米)逐渐向南侧延伸,与大龙桥对接形成丁字型水道,拆除现饶州街道办公地点与电信大楼等,形成东西向宽50米水道连接大龙桥方向并与士湖连通,通过士湖与德化桥连通,这样既能沟通饶河又能连通饶州府街,这条街从鄱阳中学至东门口,是依托古饶州府商业历史背景建设以名人文化、戏曲文化、商贾文化为载体的商业文化街区,主要有鄱江书院、延宾坊、陶侃故居、徽州会馆、饶州府衙、饶河戏博物馆、月波门、鄱江楼、德化桥等历史文化建筑以及游客服务中心、饶州文化特色商业街等。
三、在信息网上还看到这样一则信息:五湖连通工程的布局为一核两带四片区:王府休憩核;饶州东芝河风情带、饶河城市湿地景观带;球场湖码头入口片区、东湖饶州文化体验片区、土湖休闲度假区、角丰鄱阳港口新区。关于这条信息,我请教了很多权威人士,都说不知道。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我们县如果将永福寺塔融入现代的五湖连通工程,既丰富了五湖连通的内涵,为五湖连通注入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灵魂,又能合理适度利用千年古塔,使文物保护的成果惠及鄱阳人民群众。(本文属于“讲稿”,故口语化;文内有不少知识点游离主题,但因“现场”需要,故未删减。另外,本文得到张进民、王志远、屈明等十多位老师、领导、朋友的校正或提供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如果文内还有差错,敬请指教,因为每次写作都是自我学习与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