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千年梅关古道行

  • 作者:叫我靓仔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10-19 12:02:44
  • 被阅读0
  •   肖复兴先生在他的《梅岭之恋》中开篇写道“想念梅岭已久”。其实我也想念梅岭很久很久了。初识梅岭当然是小时候背诵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初见梅岭是在2010年腊月底,那时我从韶关坐大巴车到江西赣州,一路上晕车头疼脑裂。车过梅岭时我却像得到了召唤似的刚好睁开双眼,目之所及漫山遍野都是盛开的梅花,整个人精神为之一振。从这时起这里的远山就在呼唤我,而我也曾千百次从梅岭路过。

      梅岭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命名的,另一说法是此处梅树众多,故称“梅岭”。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关为战争所毁,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

      2024年8月31日,我乘坐早上6:40的火车从赣州站出发。8点20即到了大余一侧的梅关古道入口。只见此处群山苍翠重重叠叠,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汹涌澎湃;山顶云雾萦绕,像是天上迷蒙的仙境,云阶月地;山上树木葱郁,翠竹森森,芳草萋萋。

      从大余县入口到梅关长1875米,236个台阶。从南雄梅岭村北路口至关楼段约1200米。路面铺着鹅卵石,蜿蜒的古道犹如一条线串起了古寺(云封寺,六祖寺)、古亭(憩云亭,来雁亭)、古树(江西枫树王,东坡树)等等,她们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行走其中,我仿佛能听到时空深处的回响。

      经过七十分钟的徒步,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梅关。如今的关楼是宋嘉祐年间所建,后面历代有所修葺。历经岁月沧桑,砖石结构的门楼已是青苔覆蔓。但古朴中依旧雄伟壮观。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红色鲜艳,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站在千年关楼之间,脚踏赣粤两省,不禁感慨良多。放眼望去,梅关古道在两边群山之间向南北蔓延。大秦军南下的铁蹄声,张九龄奉召开路的斧头声,北人南迁的脚步声,太平军与清军的厮杀声,北伐战争的号角声,梅岭三章雄浑的诗歌声,络绎不绝的商旅马步声,千百年来一直在这古老斑驳的古道上上演,也在我的心中翻江倒海般翻腾。

      梅关古道,这是军旅之道,交通之道,商旅之道,更是文化之道。岭南古为化外之地,蛮荒之地。可正是因为有了这古道。中原先进的文化才能浸润到岭南。张九龄“曲江流风”的诗文创作,开创了岭南诗风。韩愈经此路左迁潮州,潮州山水为之改名;苏轼经此路谪戍南粤,东坡心境越发旷达。去时是“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的茫然,回时是:“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的淡定。朋友被贬时他说“试问岭南应不好?”。而身处惠州时却称:“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愿望。无数的文人墨客在这里南来北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

      而自北宋仁宗起,岭南各州建立州学,南宋时遍立县学,岭南“人文自宋而开”。两宋科举兴盛,无数岭南学子途经梅关,参与考试,使不少岭南本地人进入仕途,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岭南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各方面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仅以书院为例,北宋初广东仅4所书院。而经过元明到清代广东以659所书院位居全国第一(数据出自:邓洪波先生《中国书院史》第69页,第453页)。从早期的荒外之地到物阜民丰,文风蔚然,梅关古道功不可没。时至今日,梅关古道不复当年交通要道的枢纽功能,但在新时代已经是文旅之道,富民之道,民族复兴之道。

      我总觉得寒冬腊月梅花报春时这里应该叫梅岭。赏梅当然有赏梅的浪漫,但终究是艳丽了些。如今天这样的初秋时节,凉风渐起时,这里适合叫梅关古道。漫步古道更像是在阅读,阅读一首永恒的诗歌,古韵悠悠绵长;阅读一篇经典的散文,渲染岁月的沉淀;阅读一部无边的历史画卷,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我想念梅岭,但是我更向往梅关古道。

      2024年9月5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千年梅关古道行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21318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