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喜欢刷短视频,我也不例外。同往常一样,我不紧不慢地刷着短视频。恍惚间,有个“是个懒妈LM”视频号的一期视频引起了我的兴趣。
视频中“懒妈”讲到:“由于大姐上晚自习回不了家,所以家里空缺了厨师长的位置,看二姐和弟弟有没有兴趣争取一下”。话音刚落,二姐和弟弟都踊跃地举起了双手,表现得很积极。随后,“懒妈”吩咐二姐和弟弟展示一下厨艺。最终,二姐选得炸鸡翅,弟弟选得捣蒜,在做饭的过程中二姐和弟弟配合的很融洽,弟弟还蒸了米饭,二姐又准备了一盘西瓜,最后的晚餐生活很是甜美。这期短视频获得了“10万+”的点赞量,同时还有大量的赞美评论。可见“懒妈”培养子女自力更生的能力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第一次做饭。
我12岁以前都生活在山坡上,那个白河麻虎被人叫作“七岭八洼”的地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农村还是很贫穷,农户们吃得最多的饭是糊豆儿,用玉米做的。当时农户都种植自己保留的白色玉米,具体叫什么,我没有查。那种玉米经加工磨成的面粉,搅成的糊豆儿,吃起来清凉软糯、可口宜人。问题在于天天吃那个东西又没有好油好菜,甚至有的时候连盐都没有,很是让人讨厌,尤其是小孩子不爱吃糊豆儿。
白面是偶尔吃一两顿,大米饭更是稀少,只有当待客时才能品尝到;蒸米饭更是一半玉米一半大米,不是掺到一起蒸而是一个锅里分开蒸,熟后的玉米饭、大米饭平分秋色。自己人吃玉米饭、客人吃大米饭,若客人讲究起来就说不习惯吃大米饭。我清楚地记得农户能够放开肚子吃大米饭那还是2008年以后的事了。
我家更是困难、吃饭都是问题,对于吃什么更是没有挑剔的权力,好在我第一次做饭却遇上了白面。
平时都是母亲做饭,那天母亲去几里外姑姑家帮忙,我吃饭自然就成了问题。那会儿,我大概有六岁的样子,能够和邻居一起去放牛。那天我也确实在山上放牛,父亲不在家,弟弟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年幼的我却成了家里的主人。放牛在山上,我很是担心自己的吃饭问题,恐慌和无助充满了大脑。要是放到现在的农村,人们肯定会脱口而出:吃点零食或者烧水下挂面算了。那个时候对于我而言吃零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挂面那是要等到过年才会有的稀罕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那是我当时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
放牛回家已是下午饭点、肚子很饿,虽说一个山坡住的都是本家人,可是没有人喊我吃饭。
后来结合自家的条件,我想出了掰面鱼儿。
先是去柴垛里找些干草,条件好的家庭会用到麦秆,我就直接划拉了一把干树叶,放在土灶的灶膛里,然后扒开硝灰(就是草木灰,这是方言)吹燃火;接着给锅里添一瓢水,我一个人一瓢水够了,用一只碗装上半碗面粉兑水搅成糊状,等到水开后顺着碗沿用筷子将面糊掰到锅里,面鱼儿就算大功告成了。第一次做饭除了一点盐,没有配菜、没有油,却也填饱了饥饿的肚子。
大学毕业工作后,有一次去镇上检查工作,被安排在镇食堂吃过一次面鱼儿。那面鱼儿是真的很有水平,单根的面鱼儿都有筷子长、味道更是一绝,让人记忆深刻。
讲这些不是为了说别的,而是想说:我们在困难面前应该有变被动为主动的勇气和智慧,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的财富。如果一个人连困难都没有,那一定是上苍选择遗忘他;若有那一定是上苍在给你机会,你要珍惜并走出来,最终成为历史的选择。
动手面鱼儿,以动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