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都文物略》是一部系统介绍北京古都风貌和文化传统,图文并茂的历史知识读物。此书出版于1935年,在时隔近七十年后再次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此次修订再版,除将原文的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竖排改为横排以外,还增加了标点,分出句读,以利当今的阅读。
一
本书是在时任北平特别市市长的袁良的倡导下编辑完成的。袁良字文钦,杭州人。清末时曾在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和锡良幕府中,与蒋百里等同为幕中重要人物。入民国后,任国务院参议多年。他于1933年6月就任北平市市长,1935年11月去职。就任之初,正是塘沽协定签字不久,日寇进攻华北,染指平津的野心已很明显,形势危迫。
袁良考虑到,北平是王朝的古都,文物古迹很多。如果把这里办成一个旅游的胜地,吸引世界各国的游客来观光,或许可以借此遏制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为此,他还从财政税收入手,整顿市政,为北平成为游览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他借鉴欧美各国最先进的市政建设经验,清理垃圾,修缮文物,铺设马路,连酝酿多年而未成的市内电车,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通车。与此同时,游览区计划也布置既定,逐步进行,颇得社会各界的支持。经呈报当时的中央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开始编纂本书。
二
《旧都文物略》由当时的北平市政府秘书处具体负责编纂,实际为汤用彬、陈声聪两位。汤用彬,系后来的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之弟。他们两位久居北京,习闻故事,对编好本书极有信心。凡是史传、地志、名人笔记、论文集等,无不广征博引,洋洋大观。其中,汤用彬为专司此职,陈声聪则本职工作之外为兼顾。以后,彭一卣延请到府,各“书略”前的一篇骈文,就出自他的手笔。编辑人员虽少,但工作效率极高。
汤用彬在编辑后记中写道:“导游工作,不难于博采,而难于证实。”如果想编书,可以找一些同类的现成出版物,三几个人坐于一室,剪贴拼凑着也能对付出一本来。然而,没经过实地考察,就难于了解实际的情况,书中出错就难以避免。像这样的书,怎么能当做导游的读物呢?
全书体例由汤用彬拟定,又经过数次讨论,才开始动笔。这部书外间传说仅用5个月就编纂完成,实际上时间还要长一些。自袁良就任市长的第二年(1934年)春夏之间即提出这项计划,大约用了一年数个月。尽管这样,速度也是不慢的。
三
《旧都文物略》一书,文字用文言撰写,共十五万多字,没有标点,给现在的读者阅读,那是十分困难的。而在当时,一般知识阶层和其他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这样的文字。何况就当时的特定环境来说,这种对民族文字的特别强调,应该说也是爱国心的一种体现。
本书的编写,其宗旨在于发扬民族精神,尽可能详备地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字叙述有侧重,但绝不哗众取宠,简明而准确;读者一册在手,博览内容,回溯过去,不仅便于导游,而且由此可以激发出爱国热情,振奋民气,“发扬国光”。
在历史上,北京的地域范围变化十分频繁。本书参考典籍,讲求实际,凡往昔帝王曾经驻跸游幸之地,历史上重要的建筑物,为中外人士所注意,且有兴趣的,如南之南苑、丰台;西之潭柘寺、戒台寺;北之汤山、长城,无不列入其中,已备稽考。
本书的编篡有几个优越条件:一是到图书馆调阅图书便利,一路绿灯;二是各名胜游览和拍照便利;三是北京印刷所归市府管辖,印刷便利。因此,工作进展尚属顺利。特别是当时市府有一位专员,精于摄影,拍了不少建筑物中的壁画、藻井和其他的雕刻制品。尽管如此,编篡者仍然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特别是在盛夏,来往奔波于烈日之下,或蹲坐于殿头树下,岩畔草间,其辛苦之状犹在目前。
而就在本书在艰难但顺利地进行当中,北平市市长一职竟发生了变动,袁良去职,秦德纯继任。在此情况下,本书的编篡工作只好匆匆的结尾,出现前面详而后面略的局面。按计划,本来在《技艺略》、《杂事略》两部分之后,还应再有《市廛略》、《饮食略》、《物产略》和《风俗略》诸编,而且还拍了大量的照片,包括工艺、风俗、戏剧、特产、饮食、肆市等部分,但均未能编篡进去,这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
本书匆匆编就,必然要请新市长过目。秦之幕僚见此,也要插一手。所以,在本书的开头就有了两个序文,分别由前任、时任市长署名(此次再版,二者均未采用)。
至于是承湜、金保康两位编审,均系当时的市政府参事,所谓编审,挂名而已。另一位编审陈宝书,则为袁良任市长时的市政府秘书长,还是著名的诗人。署名袁良的本书序言,实为出自他的手笔。
此书出版后一年多,“七七”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全面开始了。
四
《旧都文物略》,以“文物”故,所以书中对所见之大(到建筑),小到器皿(如折扇)多有涉及,详加备述,对于不可见之物,与风俗、信仰等则少有论述。据说,原拟也有相当介绍,但因时间、环境之限,未能如愿,只能抱憾遗世。
该书大体分为十三个部分,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城垣略
城者,护民而建。这是有城市记载以来就有了的理念。由此,甚至称城里之人为“国民”,城外为乡野,可见差别之大。这种城的设计,还参考了天上的星座,如皇宫对应于紫薇星等,北京城的建立,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燕蓟时期,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财物相对充实。从辽代以后,成为几个朝代的都城,明清两朝尤为发达,市民数百万人,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的大都市。本部分为北平城的兴起和建设的介绍详细。
第二部分:宫殿略
宫殿者庙堂之居,皇家所在,为最高统治者办公、居住之所。这里建筑巍峨,高大雄伟,成为皇家权势之象征。生活之奢华,尤其是皇帝所居之皇宫,更是极尽风水之讲究,成为天下宝地。在古代,皇家宫殿的建设也要遵照一定的典制,严禁违规。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独特风格的反映。
第三部分:坛庙略
在北平,坛庙建筑很多,分属于佛、道、儒、民间信仰等。此外还有皇家祖庙,历代帝王庙,以及萨满教,佛教中的陆传和藏传佛教,佛道教中的和尚(道士)与尼姑(坤道)等具体的差异。这当中,数量最多的为关公(帝)庙和娘娘(碧霞元君)庙。前者的叫法五花八门,如红庙、白庙、关岳庙、老鹳庙等。娘娘庙则分等级,为金顶娘娘庙和不同地的东顶、中顶等。此外,还有穆斯林所属的各种清真寺等。
第四部分:园囿略
此处的园,往往特指皇家御苑,为京城所最众。包括皇宫中的御苑,以及郊区的别苑,最大的为圆明园。北海则为现存最老的皇家园林,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建于元朝。园内亭台楼阁,各尽妖娆,如临仙境,花草亦为珍品,四时皆有,装点园林,配合碧波池水,仿蓬莱之景犹胜。
第五部分:坊巷略
城市由街构成,再小为胡同、巷,由此形成网状布局。元代,包括明代,地区以“坊”为构成单位。如流传至今的“白纸坊”,为昔日加工各种用纸的地区。
地区内,多以民居为主,兼及寺庙、商肆、旅店、仓廪等公共设施,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这里有名人故居,重大事件发生地,不同风格、规模的宅院形式,特别是分布其中的会馆、私家花园等,更加增添了街坊的文化魅力。
第六部分:陵墓略
陵,多为皇帝的墓地。一般的墓,指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名人逸士等下葬之处。这里往往风水极佳,山峰巍峨,流水潺潺,绿树成林,空气清新,成为人们凭唁古人,郊游踏青的热门景区。如北平郊区的昌平,西部的门头沟、房山等。这里分别与明、辽、金等朝代,皇帝的陵墓所在,至今仍遗有神路、石人石马、宝顶、碑亭、享殿等建筑,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
第七部分:名迹略,上
名迹,即风景名胜,环境优美,可供游览、观赏和嬉戏之地。它们或以景名,如鹫峰。或以寺名,以松名,如戒台寺的卧龙松。有的留有名人轶事,如香山的传说,“西山晴雪”景观,令人向往,陶醉其中。人们来这里赏景,品茶,吟赋,雅集,留下一段又一段佳话。反过来,也为这些名迹增添了人文气息。后人来此游历,仿佛又跟前世的文人荟聚,历史情景如在目前,穿越历史,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强化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感。
第八部分:名迹略,下
此部分虽仍为名迹,但更侧重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河湖为主所形成的美景;另一方面是位于美景的名人别业,古刹名寺等人为建筑之美。
第九部分,河渠关隘略
旧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城中不少处于低洼之处,形成泡子河。加上自古形成的永定河、温榆河、白河等水道,以及元代开凿的运河,由此构成市内、郊野不同的水系、湖泊。前人依此实施灌溉、运输、观景等多用途开发。该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以利了解北平城内外的河渠情况。
关隘是设于高山立仞之上的城墙,在峡谷间开设的隘口,在山顶形成的烽火台。这类建筑,在京城内主要有四座: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这些昔日的险塞,如今已成为游览胜地,这些关隘的设立,初衷是阻碍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的进入,所以,这些民族在京城建都的年代,几乎停止了修建长城的工程。明代成为修建长城费力最多,规模也最大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本部分介绍了关隘修建的历史,修建的经历,基本构成,以及代表性细节等。
第十部分:金石略
金石以凿刻文字、图案于石料之上,因此而记录历史,塑造形象,成为后人了解历史、欣赏艺术的重要参考。许多名胜古迹处,几乎都有碑刻文字,记述相关事项。这些文字由皇帝、大臣或名人书写,成为重要的书法美术作品。作为石碑的装饰部分,还涉及纹样、神兽以及石鼓建筑等内容。对其内容、书体的研究,更是构成专门的学问,形成不同的流派,以及丰富的阐释。
第十一部分:技艺略
生产生活的丰富实践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脱颖而出,成为本行业的翘楚,鬼斧神工,出神入化,让材料在自己的手中仿佛生出了生气,栩栩如生。这中间,包括石器的凿制,琉璃瓦的烧制,建筑业,琢玉业,家俱制作……无数的领域。本部分选取其精华,大致介绍,引导读者进入深入的感受。
第十二部分:杂事略
本部分涉及到婚丧嫁娶、人生礼仪、年节习俗等内容,算是文物之外的扩充。可惜介绍过简,难以涉其堂奥,有赖后来充实完善。
五
袁良离任,市长换人,所谓的游览计划也自然成了泡影。尽管如此,这项计划的良苦用心仍然让人感动。而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那些几十年前的人,就已经注意到了去保护旅游资源,并开发、利用之。这不能不使今人佩服他们的先见。另外,他们的编书,不单靠书本,更注意调查,即所谓“实证”。因而,他们在编纂过程中,带着照相机,到处拍实景,由此给后人留下十分珍贵的资料。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在无意中买到一本破旧的《旧都文物略》,将其拿到当时尚健在的陈声聪老人面前,请他题诗留念。老人家看到此书,用手抚摸着破旧的书皮,像重见到自己失散多年的骨肉亲人,激动不已。
著名民俗专家邓云乡先生在提到本书时评价说:“体制完整,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前身)曾出版了由钟少华先生点校的此书的简体字,横排本。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原书中的珍贵照片竟基本舍掉了。即便如此,此书的出版仍然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被抢购一空。此书在书店中已十多年未见了,众多读者只好抱憾多年。
此次出版此书,正值北京建都八百五十周年和迎接奥运的紧张筹备当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人文奥运”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2008年的日益临近,关注北京,关注奥运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在此形势下出版此书,对于介绍北京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帮助广大读者领略北京的无穷魅力,都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3年7月22日于府右街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