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并不美,但却一直是我最牵挂的地方。
自从大学毕业以后,故乡对我而言已渐行渐远,但它始终深深地印在我心里,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却挥之不去。长年在外工作,回故乡的次数少之又少,几度梦回故乡,故乡却在遥远的地方。
年轻时我到城里工作生活,觉得城市很繁华、很新鲜、很刺激,处处都充满着机遇和希望。待融入城市生活之后,对故乡的思念,仅停留在对父母的牵挂和惦记中。
结婚成家后,整天忙着上班,周末不是加班,就是带孩子打理家务,或者呼朋唤友聚集,忙于请客吃饭、社交应酬谈业务。为了生存而被生活压迫的狼狈不堪,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回去看看,基本都是在逢年过节时,才勉强带着老婆孩子抽空回乡探望父母。
到我步入中年,孩子渐渐地长大,自已住校生活能自理,也不需要我多操心了,于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多了起来。随着父母年岁大了,记忆力开始退化,手脚也显得不灵活,行走起来越来越不方便,在父亲经常电话数落声中,我便回乡的脚步越来越勤了,一来要照顾常年住在乡下,不愿随我进城的年迈父母,陪陪他老人家说说话,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哄哄老人开开心。二来是久居繁闹吵杂的城里,也想回去在宁静的环境中静静心,给心灵寻找暂时寄托的港湾,让疲惫的身体暂时得到放松,也好減少应酬,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如今,我家乡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变化真是很大。但儿时的记忆是永远抹之不去的,已被岁月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昨天晚上,当村干部的大哥给我打电话,在闲聊拉家常中,无意说到,市上已把我老家所在的村子确定为今年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之一,作为市级村庄规划试点,我老家所在的村庄被整体划入拆迁范围,听到这个消息,让我说不出是喜是忧、是乐是愁?顿时感觉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惆怅拥在心头,虽然人已躺在床上,但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满脑子一直在思索中。
故乡是我们每个在外游子日夜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在这片故土上留下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我幼年的印象中,故乡是两间茅草房,是一个住着6口人的温暖大家庭,那时生活虽然很艰苦,住房尽管很破烂,以致不能遮风挡雨,躲避严寒,但那个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很留恋儿时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在我少年的印象中,故乡是三间土坯大瓦房,由生产队帮助建成的新家,装有两个木格子大窗户的房子足够宽敞明亮,不再害怕刮风下雨时,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地面上摆满盆盆罐罐接漏雨水了,再也不用再担心屋里泥泞不堪,无法下脚,被褥被漏雨淋湿透,晚上无法入睡了。这让我记住了党的恩情和乡亲们对我家的关心,从那时起,我就立志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也是从那三间大瓦房里走出,踏上了去西安的求学路,成了村里唯一让人羡慕的大学生。在今年按照组织安排,我已经投入到全县脱贫攻坚决战之中,用心尽力地去帮助小岭村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户,可以说基本实现了自已当年曾经许下的诺言。
在我成年的记忆中,故乡是哥嫂外出打工,拼命奋斗了数十年,用他们辛勤的汗水下苦力赚钱,在老房基上扩建了三间两层260平的小洋楼,还有一个带有车棚、假山花园的漂亮小院子,出门的座骑也从父亲骑过的“永久”牌自行车换成了“比亚迪F3”,使我儿时常在黄昏,端着一碗红薯米汤就着妈妈调好的酸菜,座在村边的大桑村下,垫着瓷脸,耸着耳朵,常听着60多岁老奶奶说古经,讲着将来社会发展会出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走路不用腿”的梦想如今已在我哥家变成了现实。
故乡在我的记忆中无声无息地生长着。我在与不在,它都在默默地发生着变化。最难忘的是少年读书去上学时,经常走在只能容纳架子车行走的乡村小路上,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承载着我儿时求学的梦想,最常见的是晴天尘土飞扬,遇到刮大风时,人在其中刮的睁不开眼睛,即使穿着再干净的衣服,也会变成了泥雕,雨天更不用说,路上一片泥泞,也比较滑,行走得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摔跤,沾得满身都是带有牛羊粪便的脏泥浆。但是我感觉那时走在故乡的泥土路上,感到的是心里从未有过的踏实,可惜这种感觉在现在是找不到了,还有那种从未有过的自信。
在我参加工作没几年之后,发现故乡的道路变了,从前的泥土路被拓宽铺成了能通摩托车、三轮车、小货车,能载货物的沙石路了,在去年全县的脱贫攻坚中,又被铺成了4.5m宽的水泥路了,配套修建了护栏和排水沟,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夜晚灯火通明,平整干净的路面结束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悲惨历史,从此我故乡的乡村道路变得更加干净更加整洁更加宽广了。
依山而建的民居,盖楼房的人家也渐渐地多了起来,在脱贫攻坚好政策的引导下,村里也有了自己的集体经济组织~村办砖瓦厂、镜片厂、电子厂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乡亲们忙时在田地里干农活,闲时到工厂上班,按完成工作量领取工资,来去自如,年终全村人均还能领到2-3万元的分红,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再后来,重新拓宽铺了柏油的丹竹路、还有沪陕高速从故乡穿境而过,从此故乡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更加便捷了,从老家到县城办事更快捷更方便了,骑着摩托车去县城不到半小时。或是开着小汽车出了县城,过了丹江四桥,沿着丹竹路向东南方向行走10分钟后,到标有“月亮湾”牌坊楼标志的村口,经过丹江漂流下码头,拐上通村水泥可直接开到我老家门口,乡亲们都说,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敢想象的事情,如今变成了真实事情,飞速发展带来的变化使我有些惊呆,也让我无言以对。
更让人激动和惊喜的是,我的故乡今年将修建宁西高速铁路(西安-商洛-南京),从此商洛没有高铁的历史将要终结。想着我们将来能在故乡就能乘着高铁上西安,逛北京,去全国各地旅游,使我时常在睡梦中都会笑醒。
如今,故乡依稀在我的梦境里。在不远的将来,原来依山而建的古村落将有可能消逝,随之取代的将是建成陕南独具特色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可能是规划整齐的小院落,也有可能是小高层,也有可能是农民别墅。
总之,我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抱食,以土地为生的憨厚农民,终于遇上了好时代,将会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美好生活。干净整洁的农民社区,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将会使我的故乡变得更加美丽,乡亲们将会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对于即将消逝的故乡村落,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向往。尽管我的心中有更多的不舍和留恋,那些青砖乌瓦带天井的院落,那一排排整齐划一、依山而建的民居,那些房前屋后菜园瓜架和鸡棚猪圈……将会随着时间的流失永远尘封于我的记忆之中。但值得庆幸的是,好在我以前曾写过许许多多有关故乡人和事的文字,也拍摄过许许多多的影像图片资料,能永久地保存故乡原有纯朴的样子,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安慰吧!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叶老归根是许许多多的名人内心里永远迈不过去的心坎,作为普通人的我也不例外。无论故乡今后如何变迁,但永远不会改变的是我对故乡浓郁的乡情、以及那醉人的乡音,还有脚下那芬芳的乡土,故乡永远是我们在外游子心中,最幸福的港湾和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我的故乡-这个在丹江边上的典型农村小山村,它的变迁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里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的浓缩版,是我们陕西新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广大农民一步步走上富裕之路,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真实写照,更是家乡父老乡亲走进新时代,过上幸福美满新生活的有力见证。
我日思夜想,也梦想回到曾经生我养我的故乡。
也致我回不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