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期间,打电话问候大姐,大姐说她正在猕猴桃园忙着给猕猴桃授粉呢。
在我的记忆里,关中一代农民一年有两个农忙时节。一个是夏忙,在阳历的6月上旬,收麦子,紧接着种玉米或水稻;另一个是秋忙,在国庆节前后,收完玉米或水稻, 接着种小麦。大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猕猴桃被引进到周至,通过试验,逐渐推广,大面积种植,渐渐的猕猴桃种植代替了农作物种植,猕猴桃产业代替了粮食生产,祖祖辈辈种庄稼的农民变成了果农。
猕猴桃树分公树和母树,开的花自然也分公花和母花。“五一”节前后进入花期,公花比母花要早开几天。早年,果农将公树和母树间隔栽种,到了授粉时节,全靠蜜蜂、昆虫、自然风传播授粉,因而桃子小,产量低。经过反复实验,农技人员发现了人工授粉的方法,在一亩地栽有六七十棵猕猴桃树的园子里,只栽1~2棵公树,到了花期,果农们将公花采摘,取下花蕊,阴干后碾压成粉,然后用类似于针管一样的工具,将粉给母树的花蕊上一一对接,这便完成了人工授粉。大的母树一般花儿都在三四百朵,工作量可想而知,加之猕猴桃的花期只有一周,这是决定猕猴桃收成好坏极为关键的时间节点,所以现在每到“五一”节前后,成了老家农民一年里最为繁忙的日子,在田间地头、街巷小院,你会看到男女老少异常繁忙的身影。果农们说授粉这几天忙是忙累是累,但猕猴桃产量却比从前提高了几十倍。
周至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秦岭北麓的黑河等峪口形成的冲积扇平原,土质松散,属沙质壤土,通透性强,非常适宜猕猴桃生长;境内河流纵横,地下水资源均匀分布,是八百里秦川唯一能满足猕猴桃生长对水分需求的区域;年平均气温13.2度,无霜期年均225天,正好满足猕猴桃的安全越冬,有利于猕猴桃树体的生长发育;南有3000多米高的秦岭生物风障,春夏季大风对叶片大、幼枝细弱的猕猴桃危害为零。周至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猕猴桃的生长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天然条件,成就了周至猕猴桃个大、果型均匀、果肉翠绿、口感酸甜、果味浓香、维c含量高的独特品质,使周至猕猴桃声名远播海内外,在海内外市场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
记得2003年,我随陕西省一个代表团到新西兰学习参观,大巴车行进在蓝天、白云、绿树、碧野的乡间路上,大家正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看,猕猴桃园”我顿时兴奋起来,让导游阿仪停车稍等片刻,对同行的团员们说:“我去猕猴桃地里拍张照片”站在绿树掩映、果实累累的猕猴桃园里,抚摸着一个个毛茸茸的猕猴桃,我久久不愿离去,思绪如大海一样翻腾着……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周至县外贸公司工作的我的叔父赵志辉先生(叔父小时候过继给了没有男孩的我的姨婆,这在关中叫“顶门”),曾随政府考察团来新西兰考察农产品,将500多株猕猴桃品种引进到周至县金官农场,但由于新西兰猕猴桃抗寒性差而难以大面积推广。叔父和几名专家历经近半年,跋涉千余里,在秦岭北麓终于发现了几株优质猕猴桃树,将其移植到金官农场进行人工栽培改良。随后又专门成立了猕猴桃试验站,进行大面积推广。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周至猕猴桃的产量、面积已居世界县域之首,品种发展到翠香、华优、秦美、哑特等10余个优质品种,产业链延伸到果干、果膏、果酒、果酱、饮料、果冻等深加工,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周至猕猴桃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取得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猕猴桃产业成为周至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财源。如今的周至,村路宽阔,村容洁净,村貌秀美,村民昂扬,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二层楼房,人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金周至”名不虚传,成了城里人周末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而作为周至猕猴桃引进、培育、推广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见证者的叔父,却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57岁,倒在了他为之倾注大量心血、智慧和汗水的猕猴桃园里,给当地的百姓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思念……
催我上路的汽车的喇叭声打断了我潮水般的思绪,我急忙拍了几张照片,摘了一片猕猴桃树叶,夹在了我随身携带的新西兰地图里,小心翼翼地放进了摄影包。上车后,坐在我一旁的导游阿仪问我“你怎么对猕猴桃这么情有独钟?”我对他讲述了叔父与猕猴桃的故事。阿仪感慨地说:“没想到你叔父还是猕猴桃专家,对国内猕猴桃的贡献这么大,只可惜走的太早了……你们周至的猕猴桃现在可了不得,在海外可牛了,是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听着阿仪的话,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情不自禁地随口说道:“猕猴桃香赞纷纷,周至美名五州闻。金果挂满枝头绿,天下谁人不识‘君’。”我在心里默默地对叔父说:“爸,您要是知道您亲自倡导、亲手试验推广的周至猕猴桃今天已走出国门,进入世界各地寻常百姓家,该是多么欣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