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阿克鸠射:昭觉彝乡过春节

  • 作者:凌枫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6-15 20:32:21
  • 被阅读0
  •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最集中的寓意是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快来临,希望就在眼前。

      居住在大凉山腹地昭觉县一带的彝族人把春节叫做“硕玖”“玖孜”“汉呷玖”或“汉呷库史”。如果单从语意上来说,“硕”和“汉呷”都是彝语对汉族的称谓,“硕久”估计是汉语言的“送旧”之意,具体不清,而“玖”则有返回、旋转、循环和年轮的意思,所以通过与彝历新年——“库史”相比较来理解,“硕玖”“玖孜”或“汉呷玖”“汉呷库史”,直译就是汉族过年,即春节。

      按传统,彝历年后探亲访友必须在“玖孜”前完成,也有因年龄原因选择在春节前后出嫁的姑娘。小时候,居住在大山里,我们对春节这个节日也有强烈的期盼,可以吃上一顿新鲜猪肉或者吃上香喷喷的香肚猪肉,有时候还穿上新衣服。对于大人们来说,“玖孜”后就意味着春耕生产开始了。可见,彝汉间的文化融入、交流、渗透由来已久。

      昭觉,作为大凉山腹心的地位由来已久,自古就是氐羌南下、蜀人西进、彝人北上的水陆交通必经之地。在我国广为传诵和认同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里记载,创世英雄支格阿鲁曾经走到大地四方的尽头,并向来路各射了一支箭,四支箭同时射中了鸠图木古(今昭觉县四开镇好谷拉达)这个地方,因此鸠图木古被彝人看作是“大地的中心”。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里《兹的住地》等章节提到的大兴场—普诗岗托—洒拉地坡—四开拉达—鸠图木古—妮姆昭觉—列木竹核—日哈洛莫—特觉拉达—吕恩洛洛全在昭觉县境内。这些路线穿越时空,诉说着昭觉悠悠的历史岁月,也显示了昭觉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东走西去、南来北往的民族走廊,昭觉留下了各民族不断在奋进中求发展、艰难前行的足迹。

      昭觉的彝族同胞除了过自己的彝历新年外,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的习俗由来已久。据民间传说,居住在昭觉的彝族人过春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去战争年代驻扎在彝区的汉族军队到了春节,官兵们开始陆续回各自的家中过年时,彝乡山寨的人民为了欢庆军队的暂时退回,于是有了“硕玖”这个跟春节相应而生的节日;二是自古移居在昭觉彝区的汉族同胞,每年都会按照自己的传统欢度春节,当地的彝族居民也开始跟风随俗地过起了春节。

      一直有着“凉山彝族历史文化中心”美誉的昭觉县,地处凉山州腹心地带,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彝族文化的集中典范。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昭觉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文化包容性很强,比如身着什扎、依诺、所地等各方言区彝族服饰的人们都在昭觉县城穿行,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在这个地方存在,人们都会觉得是应该的。

      虽然昭觉县的彝族人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春节的,已无从考证,但仍然可以从古老的彝文史诗《勒俄特依》里找得到一些参考答案。在这本古书的《寻找兹的家园》一文有这样的记载:“眼望鸠土木古,彝风往南吹去,汉风从北吹来,乱世杀伐之战,四面楚歌响起。”这里讲述的是彝汉两个民族相互战争与融合的历史。

      而古老的彝文史诗里面所指的战场鸠土木古,就是现在的昭觉县四开镇辖内好谷村的那一块大平坝。所以我认为搞清楚了这段历史,再结合那些民间的传说来理解的话,“硕玖”这个跟汉族过春节有关的节日习俗,在彝族人民的意识当中肯定存在比较早了。

      有识之士说,人与人间的问题、民族与民族间的问题、国家与国家间的问题皆因交流不深而造就,我是很赞同此说法的。我们小时候哭泣时,大人们会说,哭吧,哭吧,再哭汉胞来割耳朵来了来吓唬,我们就立马停止哭泣。后来读书到了汉区,听到汉族同学也讲,他们小时候不听话时,大人们会说,再不听话,彝胞来把你抱起走抢起走来吓唬,他们也变得乖乖的了。

      早些年,在坊间也经常听到汉胞对汉胞说:哎呀,邋里邋遢、稀脏扒脏的,跟彝胞一样。彝胞对彝胞说:啊波波,斤斤计较、小里小气的,跟汉族同胞一样。时光走到了21世纪,山门被没买人打开后,彝汉通婚的、彝汉打“干亲家”的、彝汉共同开公司的……举不胜举,其乐融融,可谓“月圆大凉山,彝汉一家亲”。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彝历新年期间,彝族老人们从街上大包小包地背回家,碰到路人就说,今年几个汉族“亲家”要来耍,桌子上只有两三个菜不好意思了哒。汉族“亲家”们也说,每年这个时候不吃几块坨坨肉,整个一年都不舒服。在推杯换盏中,大家感叹:彝族过年汉族醉、汉族过年彝族醉;汉族过年彝族放烟花,彝人过年请汉人吃坨坨肉,汉人过年请彝人吃汤圆,彝人过年请汉人吃圆根,都是礼尚往来……曾经的隔阂、曾经的误会、曾经的蒙蔽,而今成了笑谈。

      那么,现在彝族人民过春节又有什么习俗呢?唱歌、跳舞、喝酒自然是彝家人过年过节最喜欢的事,当然也还少不了杀猪宰羊来庆祝,“坨坨肉”更是不可或缺的节日美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鲜元素也开始出现在彝乡山寨村民闭塞而传统的生活中,比如“年年有鱼”,汤圆、饺子、炖鸡、板鸭等这些汉族的饮食习惯也逐渐走进了传统彝族家庭,出现了彝汉饮食“混搭”的现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昭觉与全国人民一起脱贫奔康后,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文化昭觉塑造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让彝族人民生活条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次春节假期,我是带着家人特意来到家乡昭觉县四开镇四开社区四组,与父亲和大哥家一起过年,实实在在地感受了新时代彝族群众别样的春节。

      “吉夫,伍且,阿果你们三个人负责到隔壁邻村去买两头大肥猪去。”

      “木呷、日呷、乌萨你们年轻人负责杀猪去毛。”

      “沙马、依果、木佳你们三个负责分肉、称肉。”

      “阿依莫、阿甲莫,你们两个负责分发饮料。”

      2024年2月9日下午,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绵延起伏的山峰下,砖瓦房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房前屋后粉刷一新的移风易俗文化活动墙让人眼前一亮。

      我的故乡是个什扎、所地、依诺、阿都汇聚的小村庄。这一天,家乡热闹非凡,2022年县委宣传部给村民新修的移风易俗活动场所里,人山人海,家乡的亲人们,大家一起凑钱买了两头600多斤的肥猪过起了彝族传统“咂饵”活动,迎接新春的到来。

      数千年的时间里,彝族人民在时间的推移和万物的变化中积淀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文字、音乐、习俗等等都有着别样的风情。

      “咂饵”是彝语,意思是“凑粮节”,是一种祈福仪式,是彝族传统的民族习俗。村庄里家家户户都凑钱凑粮过的祈福仪式,代表的是村庄团结、邻里友好、民族团结一心向前谋发展,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古到今,彝族地区共同将美好的希望和祝愿通过祈福传递,共同祭祀天、地、神,祈福幸福安康、祈福五谷丰登、祈福六畜兴旺、祈福风调雨顺,蒸蒸日上而举行的一种传统祈福仪式。

      彝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彝族风情习俗传承的代表形态,是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团结度、民族亲和度、民族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标志和象征。

      彝族民间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这些节日按起源和内容,可以分为祭祀性、生产活动性、纪念庆祝性和儿童娱乐性等。这些节日除了大家所熟悉的传统的火把节和彝族年以外,在民间还有许多娱乐性节日。

      彝族地区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如:“阿其杂热”翻译成汉语即“姑娘凑粮节”;“波则舍尔”翻译成汉语即“男人聚会”;“阿依莫格”,翻译成汉语即“儿童集会”;“姆妮耶杰”彝语,翻译成汉语时泛指妇女偷嘴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变化则为妇女聚餐之意;“尤火都”翻译成汉语即“羊群出圈”到高山的意思;“尤沙此”翻译成汉语即“剪毛节”;“车史者”翻译成汉语即“尝新节”;“邪卟”彝语,翻译成汉语则请毕摩来把假定的冤家的诅咒反咒转去的意思。

      这些传统习俗构成了家乡彝族独具一格的、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

      彝族与多民族文化相融合这句话来讲,不管世事怎样变迁,朝代怎样更替,多民族文化相融合在民间的传承和传播一直没有间断。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化深入地球的每个角落,人员交往空前频繁,文化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与加深的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出现了民族文化被弱化和边缘化的现象。

      多民族文化相融合在民间的传承和传播一直没有间断。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化深入地球的每个角落,人员交往空前频繁,文化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与加深的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出现了民族文化被弱化和边缘化的现象。但是,多民族文化相融合是必然的,以彝族火把节为列,其众多民族的广泛参与,群众基础扎实,因而其能够很好活态性传承于彝族文化,所以其参与度、规模、隆重的程度,都体现出多族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我的父亲阿克伍呷果则和组长某色八路等几位老者正在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年轻小伙子们则分头在杀猪、砍肉、分肉、分饮料、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

      “20年的风雨征程,20年的光辉岁月,在兔年新春佳节,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万世千秋!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新跨越,衷心祝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我们大家干杯!大家都要放开喝,以后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还需要大家一起奋斗。”我的父亲开场说道。

      我的家乡四开社区四组成立于2004年3月,村民大都来自高海拔地区的四开镇沟洛村、柳且村、上游村和县内其他片区的同胞们。20年来,水泥路、柏油路通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剩余劳力都到外或就近打工,家家户户住上了砖瓦房或者楼房,用上了农网改造电、自来水、太阳能路灯,看上了有线无线电视……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小超市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伴随城乡一体化的脚步,全面告别落后的面貌。过去,贫困是昭觉的标签,现在,人人就业,家家富裕,保障全面,生活变得更新、更美、更亮、更快。

      短短二十年,跨越上千年。从群山阻隔到连通四方,从封闭隔阂到现代文明,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家乡人民正阔步走在现代化之路上。

      这天是家乡800余名彝族人民最高兴的一天,这是村民搬迁到四开社区四组过的第20个春节。全体村民共同出资8000多元,购买了2头600多斤的大肥猪欢度春节,表达过上新生活后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木呷惹,你们分肉、称肉组的动作能不能再快一点哦,你们看啊,我和我家小狗都嘴馋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哦!”经常说幽默话的的色阿各说完后,还做了一个非常逗人的鬼脸,博得了大家的阵阵笑声。

      等到分肉完成,村民们赶快领着各自的猪肉奔回家去。还不到晚上19:30时,我们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就吃完了年夜饭,端着啤酒或者白酒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开始了。

      “从深山到平坝,再到坐在家里看春晚,这是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现在日子真是一年比一年好哦!”父亲满脸喜悦地说道。

      春晚如期而至,我们一家大小注视着荧屏,也许是被春晚歌舞所感染,炉子上的新鲜猪肉烤得冒了青烟,大家都浑然不知,陶醉在精彩的节目里。

      晚会仍在进行。屋外,辞旧迎新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整个社区上空弥漫着烟花爆竹的气味,一闪一闪的烟花映亮了整个村庄……

      哦,是的,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我们中华民族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

      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华民族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华民族回家过年的脚步。

      习俗的认同,势必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从而构筑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这些线织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我们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中华民族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

      民族团结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果,是文化的进步和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尊重差异基础上的文化认同。文化就像春天里的各种各样的花,没有不好,只有不同。也只有不同,才能大同。不同文化的交织在一起,生活才变得美好。于是,居住在昭觉的彝族人民有了一句古老的谚语:“斯仔斯喜辞嘎接呢,补拉扯格日……淙仔淙喜辞嘎尼呢,思拉颇格日……布仔尔喜辞嘎薇呢,紮拉薇格日(各种柴火碰到一起了,就能生出熊熊的火焰……各种人才聚在一起了,就会发出智慧的光芒……各种花儿盛开,色彩艳丽,五彩缤纷。)”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政协工作者,我是真心希望各民族是兄弟关系,不要变成一个人,美美与共,不要替代,相互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交往、和衷共济的交流、和谐发展的交融。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个也不能少”的要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也不能少”的动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这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境界!

    【审核人:站长】

        标题:阿克鸠射:昭觉彝乡过春节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7936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