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启蒙教育离不开小人书。
大约小学二三年级,识字多了,有了接触小人书的可能。小人书的大小,有现在32开本的一半,有绘画本,也有影视剧照本。主要故事多是反抗阶级剥削压迫的故事,如大家熟悉的《半夜鸡叫》,讲天津码头工人的《三条石血泪史》,反映英雄人物如《刘英俊舍身拦惊马》《王杰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偶尔也能从哪个玩伴儿处借到一些归类为“封资修”的小人书,如《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这估计是文革时“破四旧”中漏网的书,但比较罕见,多是残破本,册数很少有成套的。
记不得我看的第一本小人书的书名了。小人书里的故事,相比同时期语文课本的内容,那可是丰富多了。有了一些识字的基础,加上有连续的画面,便于理解,读起来并不困难。
刚开始读的小人书,是靠借阅同伴的。
借小人书要经过书主人的父母同意,经常是一本书要在许多孩子手中流转,谁有了一本新书,都想一睹为快,几个孩子围在一起,趴在桌子上同时看,经常是快的小朋友读完了一页,翻页时会有几个一起发声“哎呀,这一页我还没有看完呢?”接下来的对话一定是“怎这么慢,快点啊!”。这时,书在谁的手中,负责翻页的小朋友就有了一定的“权利”,决定着众人阅读的速度。
买小人书,要去很远书店。整个城市只有两个“新华书店”,火车站前的街上有一个,另一个在城里。
我常去的书店,是火车站的书店。书店附近有一家土产杂货铺,一家蔬菜副食品店,不远之处,有一个稍大些的百货店。家里的酱油、醋、盐用完了,母亲会给二三毛钱,嘱咐我带上瓶子去买酱油、醋。酱油是一斤8分钱,醋是一斤2分钱,瓶子和现在啤酒瓶一样,都是一斤装的,有时候再买袋食盐。这一趟采购任务,会赚点额外的“报酬”,可以买两块黑糖,一般是甜菜汁做的,一分钱一块,或可以买一根糖水冰棍,两分钱一根。吃了零食,买书的钱一般就不够了,怎么办呢?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只好教嘴巴委屈一下,剩下的零钱用来买书吧!稍好一点的小人书,或厚一点的,价格在两毛左右,这要争取几次的采购任务,以便攒够买一本小人书的钱。有时,家里的酱油、醋并没有用完,母亲知道我主动领任务是借口,一定是想去买书了,就给我一毛、两毛的,让我去买书。
书店是一座泥土块砌筑的老式平房建筑,建在一个不大的土丘上,与邮电局相邻,面积有百十来平米左右。门是红色的双扇木门,上面镶嵌有玻璃方格,木质屋顶,地面是泥土压实的地面,很干净,只有靠门的这一侧有窗户,采光不是很好,门和窗户下班后要上蓝色的木板。为了省电费,书店常常是不开灯的,逢阴天雨雪,屋里实在太暗了,灯才开着。门口有一处收款台,中间有一个铁桶状的火炉,用来冬季取暖、烧水,四周是玻璃柜台,柜台后面是直立的书架,中间能站一个人,另一个人过去,要侧身才可以。
小人书一般摆放在橱柜里,每次要蹲下看橱柜里有什么新书。直立的书架上,多是马列著作和毛选,也有赤脚医生、机器修理、电工常识等实用书籍,还有一些马恩列斯毛的画像以及“毛主席去安源”、工农兵“斗私批修”内容等宣传画。
书店售货员不多,两男、一女。其中一男的,负责收款,人长得清瘦,梳个“三七”分头,小伙伴们在下面都叫他“汉奸”,我觉得他不用化妆,就可以装扮电影里的坏人。他的右臂有残疾,写字用左手,店里没有顾客时,总是在烧水泡茶,或扫地、擦拭柜台、整理图书,是个闲不住的勤快人。女的梳着两条长辫子,相貌端庄,细嫩白皙的皮肤,声音柔细甜美,可谓是一枚大美女。有一年的冬天,我买了一本书后,一只手套落在了书店,半路返回再去找,还是她给我的。另一位男的,中等的个头,微胖,但我没有太多的印象。
选好要买的书,售货员会给你开个小票,小票有红、蓝两联,交了钱,售货员在书的最后页加盖“新华”的戳记,这本小人书就归你了。刚买到的书,要反复看许多遍,晚上睡觉时,我要把书压在枕头底下。多年以后,回家看望父母,我也要去这家书店转转,售货员还是那几个人,但书籍较从前那是丰富了许多,我买过《自然辩证法》《毛主席哲学著作选读》《希腊神话的故事》《穷爸爸富爸爸》等书籍,只是小人书不挣钱,挤在不起眼的柜台角落,比重明显降低了。偶尔有觉得新鲜的孩子经过此处,也是由爸爸爸妈带着,来购买各种小学生模拟试卷、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
书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拆了,开发成综合商业楼。据说,里面还有书店,但老服务员都退休了。之后,我没有再去过。
常买新的小人书,要花很多的钱,可没有那么多钱,又想看新书,要费些周折。
我先蹲着看柜台里,有没有我喜欢的书,待书店里的顾客少了,我会瞅准一本,喊一声“叔叔”或“阿姨”,请售货员拿出来,快速小心地翻看,因为顾客少,售货员知道我经常光顾书店,有些面熟,又是小孩,也不催促,我看个大概,踮着脚,双手把书递给柜台里的售货员,但每一回最多两三本,再多,售货员就会不高兴,我也不好意思了。这样的“蹭书”,看了有两三年,我得感谢不知姓名的他和她。
联想到现在开放的图书大厦,你随时可见席地而坐的读书人、抄书人,在僻静的一角,身边堆放着一些书,手里捧书安心地阅读,应该是读书人的快乐和幸福!时光倒流,我能多读多少书呢?
积攒的小人书多了,父亲专门找人用边角料给我做了一个木制小书箱,没有上油漆,能放百十本小人书,我让父亲加了锁,自己保管钥匙,其中的图书,有我购买的,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送给我的,也有我和小伙伴互相交换的。这些小人书,我逐一登记在一个小本儿上,算是我最早的藏书。
小学的班里,办了一个图书角,同学自愿从家里拿来图书放在图书角,小人书占了一定比例,我也拿出来四五本,大家可以借阅。在图书角,又读了许多小人书。
邻居家有一个小我几岁的孩子,喜欢小人书,经常找我借阅。上了中学后,我将收藏的那些小人书,都送给了他。
八十年代初,有的城市街头,或在公园一角,有专门的小人书书摊,可借阅,也可就坐而读,价格很便宜。有时经过这样的书摊,我会付了费,挑几本翻看。在当下的资讯爆炸时代,人们普遍在追求阅读的极速快感,小人书的书摊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在,有了一种新的图书形式,名曰:绘本。其实,就是小人书的迭代升级。绘本有幼儿版,也有儿童版、少年版,还有适合成年人的版本,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科技等多个方面。绘本的纸张多用高档铜版纸,印刷精美,价格也比较高,动辄都是大几十元,作为普通的连环画,市面很少能再见到。
小人书不知陪伴了多少人的童年,蕴含着无穷的童趣、童真,成为那一代人精神家园的一部分。童趣、童真是难得保持的,成年以后若能有“老顽童”的雅号,人品不会差到哪儿去,若是老年,那简直就是稀有宝物,犹如画家黄永玉先生,永远是那个游戏人间的孩童样子。童趣、童真弥足珍贵,有它们,小人书就不会失去它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写于2024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