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丁雁茹:爹在的日子

  • 作者:丁雁茹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03-26 23:35:44
  • 被阅读0
  •   风暖了,柳绿了,清明节又到了。

      年年清明肠断处,今日又聚祖陵前……看着两位古稀之年的兄长,满头白发,日渐衰老。年逾花甲的我,不禁悲从心底生,跪倒在父母的墓碑前,泣声道:爹娘啊,您的儿女又来看你们啦!

      娘离世三年,爹离世三十周年。三十年,光阴荏苒,我们兄妹仨都已步入老年。历经人生风雨沧桑之后,对许多事情都看得淡,想得清,放得下。唯独对父亲的思念无法释怀,并随着年龄增长,愈加深远,难以遏制……

      常言道:从小没有娘,一辈子命不强。父亲三岁失母,靠着曾祖母养大。他天资聪慧,喜欢读书,过目不忘。然而,他上了几年私塾,刚到转入国小,做生意的祖父却以孩子太多,“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为由,责令父亲辍学。父亲不从,哀求不行,哭也无用……他当时的班主任,濉溪国小的吴卓然先生,十分喜欢这个智力超群好学上进的男孩,当面勉励他:你是我最喜欢的学生,无论将来怎样,你都要坚持自学终身读书。吴先生专程赶到祖父家,告知他:您的儿子智力好,非常聪明,不让他读书太可惜啦!只要他能继续上学,将来肯定是个有用之材啊……吴先生为此多次家访来劝学,祖父就是不同意父亲继续升学。最后,年轻气盛的吴卓然先生慨然承诺:只要您让他继续读书,学费我替他垫付……可是,拥有一家精货店的祖父,竟然开口道:那——老师你能管他吃饭吗?!

      吴先生义愤填膺,震惊无比……就这样,父亲辍学了。

      父亲十二岁就与自家的徒弟同吃同住同干活,十五岁去符离集照像馆当学徒,十七岁开始跑南京徐州学做生意,十九岁与母亲成婚。父亲在自学中完成知识积累,在历练中获得人生智慧,在失败中寻找自我救赎……解放后公私合营,他二十五岁组建针织生产互助组乃至合作社,二十七岁后担任总会计,二十八岁组建针织厂且兼针织车间主任……五十年代末,父亲走南闯北,采购倾销,去上海北京大连等大城市买设备招人才。父亲天性豪放,爱好交友,加之接触到不同层次人群,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登泰山攀十八盘,逛长春赏千里冰封……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阅历让父亲变得越来越坚强勇敢,越来越包容宽厚,越来越自信通透,越来越潇洒豁达。不到三十岁的父亲看人断事迅速且准确,工厂里家族中都承认他的能力和才干,十分看好父亲。眼瞅着,父亲的日子就越过越好了,个人前途也越来越风光了。

      然而,到了大跃进年代,组织上又命父亲去筹建新厂。他白天购置民用建筑材料,晚上独自守夜看护场区,天天都不能回家,妻怨子盼也不动摇。孰料,随着“大鸣大放”政治时风的甚嚣尘上,老厂区竟有人出于各种不可告人之目的,开始贴他的大字报,各类莫须有的污蔑之辞,让父亲百口难辩……随后,大半年的停职检查、审查,更让他不胜其烦,不堪其辱。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一气之下,父亲擅自离职回了老家。当时母亲还在厂里工作,他独自带着我大哥在乡下,宁当农民也不愿再回工厂……刚到而立之年的父亲,上山放毛石,下河捉鱼虾,扬场盘垛,犁耕耙拉……夏日里瓜田内看瓜,秋风中山窝里放羊,斗笠蓑衣,风雨兼程,犹如“苏武牧羊”般悲壮……他在山中吹箫打拳,盘坐古树下读书算卦……但是终究意难平,最后他愤然去当了煤矿工人。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和人们认知水平有限,大家都说下矿挖煤危险,无人敢去。父亲自认为智慧过人,敢为人先。然而,父亲的身体先天条件不好,加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刚过四十岁就得了心脏病,从此病魔缠身,再无平安可言……他湖海之思渐消,便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教育与家庭建设上了。父亲对我兄妹仨的教育细致入微,教养儿女方式方法也截然不同,可谓潜心究谛,用心良苦。

      对于儿子们,他言传身教,牢记诗书傍身,耕读传家。令他们要学成“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能耐,不时灌输“国有大臣家有长子”的意识,让长兄必须事事处处带头做榜样!他对我两个哥哥要求十分严苛,责任义务担当清晰明了,不服从不执行者,就棍棒伺候……从不手软。

      大哥直到成家后,仍然惧怕父亲。如果哪日在饭桌前,发现父亲情绪不好,大哥就立刻放下手中的筷子,问他:爹,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惹得您老生气啦吗?父亲的脸色便缓解些许,然后说你哪里、什么事、啥话说得不对之类,大哥表情庄重,点头如啄米:是、是、爹说的对,下次我一定改……

      父亲对于我——他唯一的女儿,却采用寓教于乐之法,以讲故事说明道理,从不打骂,也不准别人训斥。我刚懂事时,父亲就给我讲《触詟说赵太后》的故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那时候日子穷,邻里之间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口角,小孩子都喜欢看热闹起哄。父亲却从不许我去看,如果遇见谁家有吵架骂街,他就把我关在房间内不准出去,并告诉我:这样的事情,永远不听不看不议论!

      还有一点不同,只要父亲休班,就带我去街上的饭店吃早餐,喝潵汤吃油条包子。他从不带大哥二哥去吃……那时正值壮年的父亲,总是用有力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闲逛在热闹的大街上,偶遇上熟人就显摆:这是俺闺女,带她出来吃点好吃的……到了饭店,父亲总要让我先坐好,他再去端汤、端包子、或用筷子夹住油条,一样样放在我面前,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吃……等我吃好了,再拉着我的手绕过那个高大的冒着热气的潵汤锅,小心翼翼地穿梭于来来往往的食客之间,唯恐热汤烫着我……

      清晰地记得:我上小学报名那天,父亲不在家,是母亲背着我去的。待到父亲下班回来,就赶忙问我:是不是报名念书去了?他还笑着说:念书是世上最好的事情,它能让你变得有本事有出息,还会让你越长越俊呢……爹,是真的吗?我瞪大眼睛问他。父亲哈哈大笑,用手指点一下我额头说:真的,肯定是真的啊!

      记得九岁那年春天,父亲又带我上街。路上我的鞋掉了,他一边帮我穿鞋一边说,唉!你娘做的鞋真不好看!咱去买双新鞋吧?我担心地说,买鞋很贵,我同学中从没谁买鞋穿……娘一定不让买啊?父亲笑着说,咱先斩后奏呗!那天父亲花了三块八毛钱,给我买了一双黑色平绒鞋和一双淡黄色丝袜!回家的路上,我兴奋极了!又蹦又跳……父亲一直笑眯眯地看着我。回到家后,娘和父亲大吵一架,娘大声说:你就娇惯她吧!早晚会被你惯瞎哒!父亲却慢条斯理道:你等着看,我既然娇惯她,就会让她受得起这娇惯,肯定不会惯坏,放心吧!!其实,娘生气也是理所当然,当时的猪肉价只有几毛钱一斤呢……之后,父亲又给我买了几块花布,悄悄带上我去杨裁缝家里做了几件花褂子……娘发现的时候,花布已经做成衣服,就数落父亲:败家子!光这几件衣服的手工费就能买五斤肉啦……后来,父亲专门给我买个铅笔盒,盒盖上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几个字。父亲轻声说道,你别怪你娘不会做针线活儿哈,她是大家闺秀,从小家里就有裁缝做衣服有厨子做饭呢,她嫁到咱家已然受苦啦……你若能学会做针线活儿,尽管大胆去尝试,我给你买布料!学会了就能想穿什么自己做什么了,那才叫真本事呢……十几岁时,我学会了蹬缝纫机,织毛衣,做鞋子,还照书本学习服装裁剪,终于学会做衣服喽……哈哈,并且还能给爹娘做衣服呢。

      我十一岁时,一天父亲带我出去玩,路上告诉我:你大嫂就要来咱家了。我问父亲:可是那个教英语的刘老师?父亲点点头说,她是你的老师,你要尊重她!我问,咋尊重呢?父亲说,她说了什么话,你不要传给你娘听;你娘说了什么话,你也不要传给她听;她俩说了啥话,你都不要传给你大哥听!家庭和睦就是对你大嫂最大的尊重哦……无论你长到多大了,都不要相互传话,记住了吗?

      我记住了父亲的话,一直对大嫂敬重有加,亲如姐妹。随着大嫂、二嫂陆续嫁到我们家,这么多年来,我们家从没有姑嫂纠纷,更没有婆媳矛盾。父母对大嫂,待若己女。但凡她与大哥产生矛盾,父母永远站在大嫂这边,双双一齐训斥大哥:人家离娘家千里,嫁到咱家,啥事都要随着她,她才能不想家啊……

      我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就曾告诉我:你长大后也会出嫁,现在的家就成为你的娘家了。爹娘不能陪你到老,唯有哥嫂是你娘家人!一定要懂得珍惜哥嫂侄女们的亲情,他们才是你以后真正的靠山……

      父亲教子有方,因材施教,方法传统又创新,效果显著。高考制度恢复后,二哥也考上了大学。两个儿子都在大学读书,一时传为佳话。父亲很是开心,更加期待我能考上大学,走出淮北。他常说,我种三棵树,两棵都成材了,就看你能不能长成材了……然而,我文理偏科严重,数学根本不开窍,历经周折均以几分之差终成败局。父亲很无奈,但当面从未数落过我,依然说鼓励的话:凡事要往长远看,眼前几步棋下糟了,不碍事的……当时感觉天大的事儿,过三个月后再看,只有斗大的事儿;过三年再看,只有芝麻粒大小,不算事儿了!为什么都说女子头发长见识短?因为大多数女子鼠目寸光,只看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目标!我相信你读过那么多书不会白读,遇事要站高处看,往前看,往远看……今天上天给你关上一扇门,明天肯定会替你打开一面窗户!你只要发挥专长,握好手中笔,就能写出一片天地来……后来,我在写作的同时,又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考试,顺利拿到了安徽师范大学的毕业证书,调到报社,当上记者编辑。父亲才总算释然了……

      父亲一直感恩吴卓然先生,在吴老六十六岁生辰时,为他撰写贺辞,还找著名书家抄录装裱好,专程送上,答谢年少时的恩惠。他牢记吴先生的教诲,养成了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勤阅读善思考。他常说,读书不思考等于白读,要知行合一,方可化识为智,最后才会化智为德……为什么半部《论语》能治天下呢?因为天下事情很复杂,道理很简单,且相融相通,举一反三,事倍功半……父亲爱好书法,学习中医,偶亦作诗填词,时常脱口出名句,吟咏格言教儿女。高兴时他就全篇背诵李密《陈情表》丘迟《与陈伯之书》。平日里他喜欢和儿女们在一起讨论历史、文学,解说孔孟老庄,屈宋管鲍,爱讲什么荀巨伯难不弃友、什么羊角哀舍命全交,“建安七子”中欣赏王粲,“唐宋八大家”亦钟情苏轼……他更喜欢听我那两位学哲学的哥哥一起讨论费尔巴哈、黑格尔……每每这时候,他都安静坐在一旁,默默地听,一句话都不说,表情怡然自乐……记得有一年,我把李泽厚《美的历程》推荐给父亲,他认真地读了几天后,竟然还手不释卷,并告诉我:这个人是大才子啊,很值得深读细读呢!

      父亲退休后,在家含饴弄孙,养鸡养鹅养鹌鹑,种花种菜种药材;盖房子,修族谱……忙得不亦乐乎。本来以为他会一直这样忙碌着安度晚年。

      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因为城区扩建,1986年我们家前后两进院子十五间房屋被拆迁了。那可是我家祖宅,几代人的居住地!因为那时没有物权法,住宅土地也是公家所有,行政命令为尊,我家仅得到一套70多平米的山上的住房,再没有任何赔偿……父亲的精神几乎一夜之间就垮塌了!虽然他在儿女面前没有表现得那么脆弱,可在我姑母那里却痛哭流涕,边哭边说:毁啦啊!我实在是不孝啊,自己没有孙子,把咱家几代人的长房长孙给丢了,现在又把祖宅也弄丢啦!!我有何脸面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啊……

      自此父亲便开始抑郁不安,有时晚上或夜半独自站在阳台上发呆,看着远方灯火阑珊处,就问我娘,你看看那里是不是咱的老家呢?娘跑到阳台去眺望那片灯光璀璨地,再回头看父亲,见他双眼含泪,满脸泪水无声地流淌……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后,父亲就患上了脑溢血,几经抢救治疗,虽保住性命,却半身不遂了……那年父亲刚刚五十七岁。

      康复治疗过程中,父亲表现得意志顽强,勇敢决绝。他对母亲说,我想开了,没有孙子是国家政策,不是咱一家这样……只要咱把孙女养好,养得有文化有本领,一样可以传承家风家训……祖宅丢了,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自古多少帝王将相的祖庙都不都丢了吗?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祖宅有啥值钱的地方呢?一切随缘吧,放下啦!

      我是爹娘最小的孩子,哥哥们戏说我是穷家娇女,不染尘埃,头脑简单,天性纯良,有点傻白甜……父亲瘫痪后,我一直陪伴着他,每天从家到医院,从医院到家里,除了上班时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社交。七年多的时间,不曾离开父亲。直到1993年秋天,我生完孩子三个月后就生了一场大病,来势凶猛,病情十分不乐观。这件事,成为了压倒父亲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与希望。

      在那段养病的时光里,除了住院治疗之外,我每天都会待在父亲身边,明显感觉到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有时候他看着我的女儿会无声地掉眼泪,有时候又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发呆……有一天,我给父亲洗他那只佝偻的左手,他突然说话:闺女呀,你以后可能会受委屈受难为啊?!你姥姥外公都长寿,你娘身体好,肯定也会长!你两个哥哥年龄比你大得多,到时候可能需要你照顾老娘喽……她症多事多要求高,恐怕你会受罪滴哟……唉——你再受罪爹也看不见啦——

      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一边给父亲擦手,一边小声说:也许我活不到娘老年呢?父亲抬起那只佝偻的左手,用手背轻轻抹掉我的眼泪,说:傻孩子,等我走后,先到阎王爷那里替你求情,你肯定就会活下来啊!

      我的眼泪汪汪地看着父亲,只见他的面部表情非常平静,笑眯眯地看着我,淡定从容……

      过了几天,父亲又提及此事。他说,你要孝顺你娘啊,她是大户人家的大小姐,来到咱家生活很不容易呀……你娘长寿会是你的依靠,能帮你带孩子,还能替我疼你呀……你只有半条命了,本钱太少,千万不能生气……凡事往好处想,活好你自己……你好好工作就饿不着,过好自己的日子……等孩子养大了一切就会好起来……要记住爹的话: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决不能用下策啊……

      我放声大哭起来,父亲也泪流满面……娘双手抱着我的孩子,闻声而来,大声问父亲:这是咋啦啊?她身体不好,咋还能数落她呢?

      我哭得更大声……娘哪里知道我这是为啥哭呢?

      那年清明节刚过,六十五岁的父亲就了无牵挂地走了……真的去用他老命,换回了我的小命啊?八年后,我的癌症痊愈啦!

      多年以后,正如父亲所料,娘帮我养大了孩子,疼我爱我到老……我也照顾失能的老娘五年多,直到娘九十一岁时,才平静安祥地离开了我们……

      女儿长大成人后,曾问过我:妈妈喜欢什么样的男人呢?我脱口而出说:智慧又勇敢,善良又坚强,洒脱又大方,有知识有修养,有见识有格局……

      女儿戏谑道:这个男人是谁啊?他是我爹吗?

      我骄傲地说:他——是我爹!

      我与女儿讲了很多很多关于我父亲的故事……女儿听完后,感慨万分:外公真帅啊,是优质男!可惜他去世太早了,我都不记得外公长啥样了……

      是啊,他去世太早了!可我记得他!!永远记得,永远、永远……泪眼朦胧时,我总会看到一个画面,如梦似幻:儿时的我,牵着他的大手走在热闹喧嚷的大街上,人来人往中,他一会儿弯腰低头和我说话,一会儿笑着往我嘴里放了一块糖果,味道好甜、好甜哪……

      爹,三十年不见了,您现在去哪里了呀?闺女想您啊!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丁雁茹:爹在的日子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ushisanwen/15044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