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炉火炊烟总关情(散文)

  • 作者:黄皮人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11-12 08:24:59
  • 被阅读0
  • 退休后,我每年都要到乡下居住一段时间,在那里既不是为了欣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野风光;也不是为了体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更不是为了追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内心禅意;而是为了陪伺年迈的老母亲。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来说,这是一年中最幸福、温馨、愉快的时刻,因为一家人可以借此机会团聚在母亲身边。

      对乡下生活由最初的接纳到最终的融入,并非出于喜爱,仅仅是因为乡下房子大,可以容纳我们一家众多人口居住。毕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城乡差别的存在使我们对农村抱有一种“远距”的态度。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极大提升,城乡差别的显著缩小,一种返璞归真,崇尚田园生活的观念逐步建立。

      如今的乡下生活条件非昔日可比,许多村庄建立起新型的农村社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家家都是单门独户的楼房,楼前有院落,一条柏油马路直达大门前。城里人有的电话、宽带、自来水、煤气灶一应俱全;社区里的诊所、商店、外卖、快递配套齐全。然而,有一样东西城里人没有,也绝对不可能拥有,那就是柴禾炉。

      在乡下,我们不仅有柴禾炉,而且每餐都在使用。与我个人而言,它绝不仅仅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甜甜蜜蜜的思亲情怀;与我们这个家庭而言,幸福其实非常简单,离不开三餐四季的人间烟火。

      初来乡下,我们习惯城里的生活,仍然使用煤气灶做饭炒菜。时间一长,发现前后、左右的邻居们但凡家里来了客人,或者亲友们团聚都在门前烧柴禾炉。仔细观察,那柴禾炉绝非传统的样式,而是新型的。传统的柴禾炉是用砖块、泥巴垒砌成固定的,只能在厨房里使用;新型的外围用不锈钢、内胆糊泥巴,下面带有4个转动的小轱辘,放在什么地方都能使用。

      这一发现,使我们立即付诸了行动,于是按照邻居的推荐,在网上定购了一个,第二天便有快递员送货上门。乡下生活确实今非昔比,日常所需的油盐酱醋,米面菜蔬全都可在网上定购,而且头天定,翌日到。关键是价格便宜,蔬菜新鲜,不用上街、排队,城里生活也不过如此吧?

      烧柴禾炉是有窍门的,不仅要会烧,而且还要烧得好。所谓会烧,就是将火烧起来;烧得好,就是火势要均匀,根据不同的需要控制火势的大小。这一点,曾经插队9年的姐姐和插队两年的我都有了用武之地,当年的农村生活已经练就了烧柴禾炉的本领。

      俗话说,人要虚心,火要空心。初次烧柴禾炉的人往往将柴禾堆在一起,或码成一排,弄得黑烟缭绕。柴禾要架起来烧,让氧气有加持的空间,使柴禾得以充分燃烧。如此,从烟囱里冒出的是淡淡的青烟,铁锅里升腾的是白白的雾气,两者融合在一起飘飘袅袅。

      当第一顿饭菜从柴禾炉里烹制出来摆上桌,顿时整个屋子里弥漫着柴禾燃烧裹夹着大米焦香、蔬菜馨香的味道。因为只有柴禾剧烈燃烧的火焰,才能将稻谷、动植物内在的分子彻底释放出来,那绝对是泥土与水分、阳光三者合一,经岁月的酿制而形成的乡野佳肴。尤其是家人们心心念念的锅巴粥,堪比人间最丰盛的味道,我一连喝了两大碗,母亲也是边喝边品味,不断地点头。我想,九十多岁的老妈一定在回味,或许是熟悉的味觉牵引出老人对少年、青年和一辈子的回想。

      是的,这确实是一种久违的、熟悉的味道,往事像潮水般涌向我的脑海,柴禾炉带给我一段亲情的回忆,我想起了已经逝去的奶奶……

      童年,少年时期,我最喜欢去奶奶居住的乡下,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吃奶奶制作的柴禾饭。因为城里只有煤气灶,没有柴禾炉。那时,物资匮乏,粮食供应按人头计划分配,而我每餐都能吃三碗,奶奶看得目瞪口呆。后来,奶奶心痛地对父母说,我的孙真是个饭桶,一餐要吃三大碗,把她的口粮都吃光了。这事,在我们家庭一直当作笑料,足足有好几年,都说我是饭桶。

      后来我长大了,在外上大学、入伍,回家省亲也很稀少。但每次去乡下看望奶奶,奶奶总是烧一锅柴禾饭让我吃个够,而且还是笑眯眯地看着我吃。尽管生活条件好了,在外吃过许多山珍海味,但柴禾饭却是刻入骨髓的酷爱。在我看来,生活环境变化了,奶奶也老了,但唯独不变的是柴禾饭的家乡味道。

      再后来我定居北京,有一年回家,爸妈特地陪我去乡下看望奶奶。奶奶忙着杀鸡宰鸭,张罗着为我做饭。我说,奶奶不用忙,有柴禾饭就行了。话音刚落,奶奶的笑脸僵持了,正在忙活的手也停顿了,显得很无奈。

      爸妈忙解释说,奶奶的柴禾炉拆除了,村里统一换成了煤气灶。轮到我的笑脸僵持了,心里一阵失落。一时间,脑子里闪现出我的童年、少年,乃至成年吃柴禾饭的情形。此时,我突然意识到,回到家乡没有柴禾饭的加持是不圆满的,因为家乡的味道就是亲情的味道

      至此,再去乡下看望奶奶纯粹出于责任和义务,没有了昔日的那般对袅袅炊烟的期盼和欣喜!后来,奶奶去世了,但有一个场景却像镜头一般定格在我记忆的储存卡里……那是一间厨房,柴禾炉占据三分之一的空间,四壁受经年累月的烟熏火燎一片漆黑,昏暗的灯光下,奶奶坐在炉前,红色的火焰映照着老人慈祥、黝黑的脸庞。几十年过去了,岁月冲淡了许多过往,甚至也冲淡了对奶奶的念想。但此时,当我端起自己亲手烹制的柴禾饭时,这个镜头是那么清晰地闪现在脑海,一种久违的温馨、怀念紧紧地包裹着我。

      自陪同老妈来乡下生活,自续上了燃烧的柴火,一种久违的感觉又回来了,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和悠悠喷香的柴禾饭又延续了一股亲情。于是,每天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和充实,我与家人们又乐此不疲地迷恋上了捡拾柴禾,就像农民一样向大地索取财富,索取生活的养分。

      我们一家10多人,一日三餐需要燃烧的柴禾至少20斤,周边有卖煤气的、煤球的,就是没有卖柴禾的。于是,每天捡拾柴禾成为一项任务,也是一种乐趣。广阔的农村遍地都是树木花草,只要留意,用于燃烧之物俯仰可拾。我们居住的周围有大片的树林,果林和庄家地,这是柴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来源。

      每天早晚散步,在田间捡拾稻草、棉花杆和玉米秸,在路边收集树杈,树叶和树根。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无意之间既维护了环境整洁,也结识了不少农民朋友。比如每当刮大风、下大雨后,道路上,小区里到处都是落下的树杈、树叶,显得很杂乱。于是,我们前往打扫,收集,既废物利用,又清洁路面,一举两得。那些清洁工,农民为了表示感谢,时常还会主动地将树杈送到我们家里。

      这种生活非常惬意,爽心,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每当坐在炉前,看着自己亲手捡拾的柴禾在炉膛内熊熊燃烧时,就仿佛在欣赏一场艺术表演。真的,这种感觉唯有经历过才有体会,是那么微妙,那么奇特。

      请听,这是燃烧广玉兰树叶的声音,噼啪噼啪作响,像琴瑟之音。

      请闻,这是燃烧桂花枝叶的气息,清新幽香扑鼻,似鲜花吐芳。

      请看,这是燃烧樟树树杈的火焰,火舌通红跳跃,如火炬高擎。

      每当我看到炉膛的大火将食物燃成沸腾的模样时,我会想起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不正是曹植描述的场景吗?炉膛里的“豆萁”将“豆”煮熟,生米成就了熟饭。这世界就是如此奇妙,决定事物性质的不是表象,而是内囊,曹植的“豆萁”和“豆”是兄弟相逼,而我们家庭是亲情相融。

      一晃两个月过去了,一家人在乡下陪伺老妈的时光太快了,我也要返回自己在外地的小家了。临行的头一天我开车送老妈和家人回城,转身又回到乡下,当我看到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柴禾炉孤零零地站在一角,一股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两个月,一家人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亲情满满地流淌在屋子里。而此时,只有我与柴禾炉相对而视,那洞开的炉膛仿佛一张大嘴在向我倾诉:亲人在我激情澎湃,火光四射;亲人走我烟消火灭,形影孑然。

      这时,正在打扫房间的夫人抱着一堆准备清洗的床单、被套过来,冲着我就说,上面还有你妈和家人的体温。边说边拿着床单、被套贴近鼻子闻了起来,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审核人:站长】

        标题:炉火炊烟总关情(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22040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心怡心怡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72115篇
      • 获得积分:3011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