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火炉
“眼前触物动成冰,冻笔频枯字不成。独坐火炉煨酒吃,细听扑簌打窗”“儿女欢喜罗酒浆,夜深笑语火炉傍。”读到这些诗句,让我身不由己的想起童年,想起冬日一家人围着火炉烤火的日子,那火炉边烤火如一杯茗茶充满着浓浓的情,那火炉边烤火如一盅醇酒蕴含着酽酽的味,那火炉烤火记忆着幸福美好的童年。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我的家乡在距零陵城区100里远的大山深处。冬日来临,天气变得异常的寒冷,特别是晚上,那被子盖在身上,把窗子封得严严实实,还觉寒气逼人。而冬日的夜里很漫长,有没有电、没有电灯。冬日夜里炉子里的一团熊熊大火则是我们最大的快乐。为了冬日能有火烤,各家各户早做准备。秋日农作物收割后,大家就忙着上山砍柴。记得当初儿时在生产队时,那时的山岭是集体的,队里把一片山划出来分到各户冬日砍柴生火煮饭驱寒,山中有松树乔木,也有灌木。队里把大棵松树刮去树皮一一编号,灌木按面积丈量后,用稻草捆标做好记号,然后按人口抓阄进行分配。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阄抓好后,各家各户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就持着镰刀、斧头,带着茶水、红薯上山伐木、砍柴。一时间山上到处是“丁丁”、“许许”的斧子、镰刀砍树、伐木声。同时也有大家的谈话声和说笑声,一时间寂静的山岭变得沸腾。力气好的把树砍下后,连树带叶一棵棵扛回去,力气差的就先把砍下的树削去枝叶再扛,有的一棵树两人一起抬着回家。队里分山分树的时节,山里也是最为热闹的时节。孩子们读书放学回家也去山上为大人帮忙,或扛些枝芽,或挑点小柴,“你方唱罢我登场”、山径、田埂、村口到处是来来往往的人们。柴薪砍回后,对于灌木我们村里叫茅柴,而松树叫大柴。茅柴多是平常时节或白日烧,而大柴则在来客或晚上烧。茅柴砍会后先将其弄散、弄开放在地上、砖上晾晒干,然后干后再捆紧将其堆在一起,而大柴得先截成几段,然后一一破开,有的在地上晒,有的就放到炉上烘烤。记得儿时冬天来临前各家各户的柴薪堆积成一个个小山。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冬天来临,天寒地冻,那飘下的雪花不时把竹枝下弯,肃肃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这个时候,在家里最需要的是烤火,唯有火才是冬日的人们最好的伙伴,也是最可靠的朋友。“三个兄弟共根带,哭的哭来拜的拜”。这谜底是就是支撑饭锅、菜锅三角架形的撑杠。儿时的家乡农村没有专门的火炉,而说的火炉其实就是用来做饭、做菜的地方,把撑杠架起、在下面烧火就成了火炉。这火炉简单但很适用,烧起的火向上的热量用以做饭、煮菜,而周边可放别的茶壶烧开水,我们就团团围在炉边,炉中的火散去的热量驱赶身上的寒气。因为是烧柴烤火,得经常添柴,为此火炉边留有空隙,用以放柴,叫柴房。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冬日的夜里,外面寒风呼啸,冷气逼人,冻僵的手指都不能伸直,这个时候走进屋内,看者那火炉里用干枯的竹子烧起的红红大火,心里别说是多么的温暖,围在火炉边,热一壶米酒,炒几个菜与主人一同小饮,那种滋味是何等的惬意。
小时候记得冬日的晚上不时有客人来串门。母亲是个热心好客之人,男客来了,母亲就盛来红薯酒,有菜时煎个蛋或炒些肉,就把锅架在撑杠上,父亲陪者边吃边喝边谈,女客来了,母亲就用锅炒些花生、豆子之类的,再烧一壶茶,陪着聊。有恰(吃)无恰(吃),烧炉火夹(烤)。但不管来怎样的客,总是先招呼他烤火,并把他请到烤火最好的座位。我们就围在炉边,不时从中弄些待客的花生、豆子吃吃,火炉洋溢着幸福和快乐。没客的时候,小孩子围着火炉说谜语、谈故事,并不时再弄些红薯、芋头等土产品烤着吃。那烤熟的红薯、芋头充满着浓浓的香味儿,如今回想还念念不忘。母亲则趁着那火的亮光为我们缝制着衣服、裤子、用针制作布鞋。夜很深了,人很乏了,但看着那红彤彤的火苗,看着母亲为我们没睡,我们宁愿让眼打圈,总不想入睡。我还记得有许多次我、我兄弟在火了炉边烤着睡熟了,而且是那样香甜。“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亲、母亲看我们睡了,就把我们抱到床上,再为我们脱掉衣服,怕我们寒着、冷着引发感冒。儿时乡村的火炉比起如今的电火炉似乎简补、落后得多,但那火炉却浓着亲情、聚集着母亲的好客和对儿女的爱意。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间,时光一去30多年,父母亲早已不在人世,那火炉所在的房屋也因无人再住成了断瓦残垣。但每到冬日,我却依旧想起家乡的火炉,想起父母亲健在围炉烤火的时光,我亲爱的父母亲啊,就如那冬日的火炉,是他们给了我们别样的舒适和温暖。(零陵唐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