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想起故乡的土地,偶尔还会回忆起那些躺在地头或者麦场旁边的石磙。这些石磙,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记忆深处珍藏着的难忘回忆。
故乡的石磙通常由整块的大青石雕琢而成,呈圆柱形,两头略小,中间略大。它的表面虽然带着石头天然的纹理和岁月的痕迹,但整体很光滑。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石磙又大又重,一般人根本无法移动,需要几个身强力壮的劳力才能搬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石磙在农村还非常普遍。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磙基本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如今回到农村,已经很少看到它们的影子了。偶尔在地头或者沟边看到一个,静静地躺在泥土里,看上去十分孤独而且落寞。我的内心被触动了一下,不由自主回忆起当年石磙大显身手的岁月。
那时候,每到农忙时节,石磙是打麦场上的主角。金色的麦浪在阳光下闪耀,农村人大人小孩齐上阵,用镰刀将麦子割下,把麦子运到打麦场上。打麦场上会有好几个劳力,拉着好几头黄牛,此时,石磙就被老牛拉着,在铺满麦秸和麦穗的场地上一圈圈地滚动。盛夏的酷暑,炎热的天气,劳动的人们汗流浃背,老牛迈着坚定而沉稳的步伐,石磙在后面缓缓前行,发出沉闷的声响。麦粒在石磙的碾压下,从麦秆上脱落,散落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清香。那时候,大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孩子们则在四周欢快地奔跑嬉戏。当大人们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们也会把石磙当作一个游戏的道具,有时候爬上去,有时候站在上面,有时候用它来跨越跳高。偶尔也会好奇地用手摸摸石磙,感受着它的坚硬与光滑。那时候石磙在我眼中,就像一个强壮的男人,能干而沉默,坚强而踏实。
我们老家,在物质十分匮乏的时代,始终滋养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关于我们老家的打麦场,也有很多传说。有的老辈人说,我们老家的那个打麦场,曾经有一条长虫(我们那里把蛇称为长虫,长虫也被称为小龙,小龙长大了就会称为龙腾云驾雾,来去无踪)在四周卧着。只要这条长虫在,场里的麦子总是越打越多,日子就会越来越好。因此很多老年人都会告诫孩子们,见了长虫千万不要打。还有的说,由于我们王家的祖先过去以忠厚传家,长期行善积德,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天上的神仙给我们指定了这块土地做打麦场,因此方圆百里之内,我们村里的人只要一挥鞭子,几十里之外都可以听清,因此这个打麦场里的麦子就像有神仙呵护着的聚宝盆一样,总是打不完的麦子。
关于我们老家的石磙,也有一些传说。有的说,全村的八个石磙其实是八个壮汉变的,由于他们过去几代都曾经受穷,因此上苍为了让他们高兴,就把他们变成石磙,整天和麦子、谷子、高粱、芝麻在一起,吃喝不愁,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奖励。还有的传说是,说这八个石磙,其实是王家的先人积攒的银子,最后打成了八个银人。这些银人有了灵性之后,就到处乱跑,王家害怕这些银人跑丢了,就到菩萨跟前祈祷,希望这些银人不能乱跑,长期留在王家。菩萨被王家真诚的祈祷所感动,就把这八个银人变成了石磙,让它们世世代代住在王家,为王家出力干活。
夏日的夜晚,打麦场成为了村里人纳凉的好去处。石磙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也在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人们有的在石磙上,有的躺在凉席上,有的就坐在麦草上,大家喝着茶水,摇着蒲扇,谈论着家长里短,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天上的繁星闪烁,地上的虫鸣此起彼伏,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的乡村夜景图。
石磙不吭不响,始终躺在打麦场的一歌角落,安详而宁静,沉默而坚毅。
在我们的童年时光里,石磙也曾经是我们玩耍的物件。有时候,我们会比赛看谁能推动石磙哪怕只是让它移动一点点,也会兴奋得欢呼雀跃。一般情况下,我们这些中等个子的孩子是推不动的,比如我、留栓、新运、新红、玉光,我们几个论单人哪个都推不动。这时候,兰桥就会挺身而出了。兰桥是我最好的朋友,那时候也不过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力气大而且讲义气,对人最真诚。他是那种越是关键时刻越要露一手的人。每当大家咋咋呼呼喊叫看谁能推动的时候,兰桥就会说一声“看我的!”只见他走到石磙跟前,趴在石磙跟前,两只手拖住石磙两端,肩膀紧紧扛在石磙中间,屁股撅着,一条腿在前一条腿在后,只听他轻轻吼了一声“走!”那一千多斤的石磙就被他推得慢慢开始向前移动。于是孩子们一阵欢呼,都说兰桥力气大。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联合推动了石磙,一边推一边咋咋呼呼,显示我们力气大。这时候,兰桥从那边走了过来,我们为了给兰桥出难题,就说,光推着石磙走不算力气大,谁能把石磙给立起来,才算有本事。兰桥听了,不服气。就说“看我的!”我们都让开地方,让兰桥大显身手。刚开始,兰桥也是脸憋得通红,无法把石磙竖起来,后来兰桥在石磙周围走了两圈,又仔细看了看石磙,好像默默地祈祷了什么,就像念着咒语一样,兰桥弯腰把石磙向前推动了。我们正要说“光推不算”的时候,只见兰桥趁着石磙滚动的趋势,双手扒着石磙一头,一咬牙,嘴里喊了一声“起!”那巨大的石磙竟然被兰桥给立起来了。我们都欢呼着,又蹦又跳,仿佛完成了一项世界上最伟大的壮举。兰桥害怕大人骂他,又把石磙给推倒,平放在打麦场的一角。如今几十年已经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特别令人痛心的是,我的最好的好友兰桥也于去年去世了,想要再和他一起谈论石磙的往事,也成为了终生的遗憾。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逐渐普及,打麦场和石磙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老家的土地上再也见不到老牛拉着石磙碾麦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在麦田里直接收割麦子的收割机。石磙曾经大展身手的时代已经悄然远去。
也许,故乡的石磙已经被人们渐渐遗忘了。然而我却常常想起故乡,想起那些青石石磙,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割草一起拾柴火的小伙伴,特别是想起我的好朋友兰桥。那些石磙如今已经越来越少,偶尔有个别的石磙也被放置在村子的角落里,或是静静躺在农家的院子里的角落。每当我回到故乡,我喜欢去田野里或者村头转一转看一看,每当我看到那些石磙,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和怀旧感。站在石磙旁,恍然之间,我仿佛又看到了祖辈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劳动时的号子声。看到了我童年生活的小伙伴们,一起咋咋呼呼,一起干活,一起推石磙的情景。石磙见证了我童年时代的友谊,石磙记载了故乡亲人的艰辛,石磙象征着祖祖辈辈的坚韧,石磙是当年艰苦劳动的见证人。
如今,很多人离开了故乡,走向远方,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但石磙依然坚守在这里,守望着这片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土地。它们像是故乡的灵魂,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始终保持着那份质朴与纯真。
石磙就像是一位沉默的老友,静静地望着我,让我怀旧,让我思念,让我留恋。或许,有一天,故乡的石磙会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风化,但它们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不会磨灭。它们将永远是我对故乡深深眷恋的一部分,是我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
故乡的石磙,是岁月的沉淀,是历史的见证,是真情的寄托。它们承载着过去,连接着现在,也指引着未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故乡的石磙都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原创首发)
故乡的石磙通常由整块的大青石雕琢而成,呈圆柱形,两头略小,中间略大。它的表面虽然带着石头天然的纹理和岁月的痕迹,但整体很光滑。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石磙又大又重,一般人根本无法移动,需要几个身强力壮的劳力才能搬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石磙在农村还非常普遍。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磙基本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如今回到农村,已经很少看到它们的影子了。偶尔在地头或者沟边看到一个,静静地躺在泥土里,看上去十分孤独而且落寞。我的内心被触动了一下,不由自主回忆起当年石磙大显身手的岁月。
那时候,每到农忙时节,石磙是打麦场上的主角。金色的麦浪在阳光下闪耀,农村人大人小孩齐上阵,用镰刀将麦子割下,把麦子运到打麦场上。打麦场上会有好几个劳力,拉着好几头黄牛,此时,石磙就被老牛拉着,在铺满麦秸和麦穗的场地上一圈圈地滚动。盛夏的酷暑,炎热的天气,劳动的人们汗流浃背,老牛迈着坚定而沉稳的步伐,石磙在后面缓缓前行,发出沉闷的声响。麦粒在石磙的碾压下,从麦秆上脱落,散落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新麦的清香。那时候,大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孩子们则在四周欢快地奔跑嬉戏。当大人们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们也会把石磙当作一个游戏的道具,有时候爬上去,有时候站在上面,有时候用它来跨越跳高。偶尔也会好奇地用手摸摸石磙,感受着它的坚硬与光滑。那时候石磙在我眼中,就像一个强壮的男人,能干而沉默,坚强而踏实。
我们老家,在物质十分匮乏的时代,始终滋养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关于我们老家的打麦场,也有很多传说。有的老辈人说,我们老家的那个打麦场,曾经有一条长虫(我们那里把蛇称为长虫,长虫也被称为小龙,小龙长大了就会称为龙腾云驾雾,来去无踪)在四周卧着。只要这条长虫在,场里的麦子总是越打越多,日子就会越来越好。因此很多老年人都会告诫孩子们,见了长虫千万不要打。还有的说,由于我们王家的祖先过去以忠厚传家,长期行善积德,感动了天上的神仙,天上的神仙给我们指定了这块土地做打麦场,因此方圆百里之内,我们村里的人只要一挥鞭子,几十里之外都可以听清,因此这个打麦场里的麦子就像有神仙呵护着的聚宝盆一样,总是打不完的麦子。
关于我们老家的石磙,也有一些传说。有的说,全村的八个石磙其实是八个壮汉变的,由于他们过去几代都曾经受穷,因此上苍为了让他们高兴,就把他们变成石磙,整天和麦子、谷子、高粱、芝麻在一起,吃喝不愁,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奖励。还有的传说是,说这八个石磙,其实是王家的先人积攒的银子,最后打成了八个银人。这些银人有了灵性之后,就到处乱跑,王家害怕这些银人跑丢了,就到菩萨跟前祈祷,希望这些银人不能乱跑,长期留在王家。菩萨被王家真诚的祈祷所感动,就把这八个银人变成了石磙,让它们世世代代住在王家,为王家出力干活。
夏日的夜晚,打麦场成为了村里人纳凉的好去处。石磙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也在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人们有的在石磙上,有的躺在凉席上,有的就坐在麦草上,大家喝着茶水,摇着蒲扇,谈论着家长里短,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天上的繁星闪烁,地上的虫鸣此起彼伏,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的乡村夜景图。
石磙不吭不响,始终躺在打麦场的一歌角落,安详而宁静,沉默而坚毅。
在我们的童年时光里,石磙也曾经是我们玩耍的物件。有时候,我们会比赛看谁能推动石磙哪怕只是让它移动一点点,也会兴奋得欢呼雀跃。一般情况下,我们这些中等个子的孩子是推不动的,比如我、留栓、新运、新红、玉光,我们几个论单人哪个都推不动。这时候,兰桥就会挺身而出了。兰桥是我最好的朋友,那时候也不过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力气大而且讲义气,对人最真诚。他是那种越是关键时刻越要露一手的人。每当大家咋咋呼呼喊叫看谁能推动的时候,兰桥就会说一声“看我的!”只见他走到石磙跟前,趴在石磙跟前,两只手拖住石磙两端,肩膀紧紧扛在石磙中间,屁股撅着,一条腿在前一条腿在后,只听他轻轻吼了一声“走!”那一千多斤的石磙就被他推得慢慢开始向前移动。于是孩子们一阵欢呼,都说兰桥力气大。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联合推动了石磙,一边推一边咋咋呼呼,显示我们力气大。这时候,兰桥从那边走了过来,我们为了给兰桥出难题,就说,光推着石磙走不算力气大,谁能把石磙给立起来,才算有本事。兰桥听了,不服气。就说“看我的!”我们都让开地方,让兰桥大显身手。刚开始,兰桥也是脸憋得通红,无法把石磙竖起来,后来兰桥在石磙周围走了两圈,又仔细看了看石磙,好像默默地祈祷了什么,就像念着咒语一样,兰桥弯腰把石磙向前推动了。我们正要说“光推不算”的时候,只见兰桥趁着石磙滚动的趋势,双手扒着石磙一头,一咬牙,嘴里喊了一声“起!”那巨大的石磙竟然被兰桥给立起来了。我们都欢呼着,又蹦又跳,仿佛完成了一项世界上最伟大的壮举。兰桥害怕大人骂他,又把石磙给推倒,平放在打麦场的一角。如今几十年已经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特别令人痛心的是,我的最好的好友兰桥也于去年去世了,想要再和他一起谈论石磙的往事,也成为了终生的遗憾。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逐渐普及,打麦场和石磙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老家的土地上再也见不到老牛拉着石磙碾麦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在麦田里直接收割麦子的收割机。石磙曾经大展身手的时代已经悄然远去。
也许,故乡的石磙已经被人们渐渐遗忘了。然而我却常常想起故乡,想起那些青石石磙,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割草一起拾柴火的小伙伴,特别是想起我的好朋友兰桥。那些石磙如今已经越来越少,偶尔有个别的石磙也被放置在村子的角落里,或是静静躺在农家的院子里的角落。每当我回到故乡,我喜欢去田野里或者村头转一转看一看,每当我看到那些石磙,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和怀旧感。站在石磙旁,恍然之间,我仿佛又看到了祖辈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劳动时的号子声。看到了我童年生活的小伙伴们,一起咋咋呼呼,一起干活,一起推石磙的情景。石磙见证了我童年时代的友谊,石磙记载了故乡亲人的艰辛,石磙象征着祖祖辈辈的坚韧,石磙是当年艰苦劳动的见证人。
如今,很多人离开了故乡,走向远方,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但石磙依然坚守在这里,守望着这片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土地。它们像是故乡的灵魂,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始终保持着那份质朴与纯真。
石磙就像是一位沉默的老友,静静地望着我,让我怀旧,让我思念,让我留恋。或许,有一天,故乡的石磙会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风化,但它们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不会磨灭。它们将永远是我对故乡深深眷恋的一部分,是我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
故乡的石磙,是岁月的沉淀,是历史的见证,是真情的寄托。它们承载着过去,连接着现在,也指引着未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故乡的石磙都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