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古黟拾光(散文)

  • 作者:风中求静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10-22 22:45:03
  • 被阅读0
  •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炼丹帝往名长在,捣药仙归臼已闲。”从这些描写黄山的古诗可见在古人心目中,黄山真是仙居处。

      当我打开地图,寻找到黄山的所在,发现黄山之南的黟县竟然真的有仙人的足迹。你看黟县盆地的形状,分明是一个巨大的脚印。这是哪位仙人从黄山峰巅下来,一脚留下的?难怪黟县这里让人觉得是仙气飘飘的。

      黟县,皖南山区的一个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它群山环绕,田畴沃野,溪河纵横,它人文翡翠,钟灵毓秀。黟县盆地像是一个聚宝盆,盛载了风光旖旎的田园景致,容纳了众多古朴的徽派古村落,它就像慈祥的母亲一样,抚育了无数的徽州人家,让它自己的底蕴是如此的深厚。黟县盆地四周的山岭,仿若一个过滤器,让这里免受了许多外界风雨的冲击,使这里的古风古韵和古村落得到了有效地保护而留存至今。

      说到黟县的古村落,绝大部分人会想到宏村、西梯,所以专程去游览这两村的人趋之若鹜。但是,如果来到黟县,仅仅是这样,那就太小看了黟县盆地的涵量,太低估了这片土地孕育传奇与经典的能力。

      其实,有许多的名门望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有许多的家族在这里建功立业,他们借助这片土地本身所蕴含的能量,创建了一个个曾经辉煌的古村落,比如关麓、赤岭、古筑和古黄村等。当我游访这些古村落时,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位好奇的淘宝者,探寻这些古老村庄里珍藏的古董宝贝,捡拾那些落在老巷里、染在粉墙上、萦绕在古宅中的旧时光。

      当我们翻越山路崎岖的西武岭进入黟县盆地的时候,友善的黟县人用一个山岭上的观景台欢迎我们远道而来,让我们能以一个开阔的视野,打量黟县盆地西部的一片片田畴和一座座村落,把这里的秀丽风光烙印在我们的第一印象里。这种落落大方地敞亮着让人观赏,显然包含了自信。

      那天,秋阳正好,但盆地中因弥漫着湿润土地蒸发的氤氲而薄雾轻笼。我站在观景平台上,瞭望黟西这里,苍翠、绵延的山岭环绕着相当平旷的田地。田地里的稻穗,有的已经换上了金黄的外衣,有的还眷恋着那份夏绿,所以一眼望去,青绿与金黄相互拼凑着唯美的画板。一座座古村落,一组组古建筑,它们粉墙黛瓦,翘角飞檐,像一团团重墨点缀在黟县这唯美的画板上。其中关麓、赤岭、古筑和古黄这四个村庄,分居在那条发端于西武岭的武陵溪两侧,像是系在弯弯曲曲的武陵溪这根绳索上的风铃,清脆、悦耳、悠扬地响彻在黟县盆地这块宝地上,响亮在时代变迁的风声雨声中。

      古时,本地流传着一段顺口溜:“金黄村,银古筑,铁赤岭,铜官路”。这应该是当时这四个相邻村落发展状况的对比,其中“官路”是关麓村的别名。

      我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这片古韵悠悠的土地上,捡拾的脚步从西武岭下来,顺道就先进了关麓村。关麓村地处武亭山麓和西武岭的山脚下,一边是山岭环抱,一边有稻田簇拥,荷池里一顶顶蓬伞在微风中摇曳着迎接客人们的到来。

      一条源自村南武亭山麓的溪流穿过村子,人们称它为武水。武水潺潺涓涓地在关麓村村舍前流过,悠然自在地流入恰如一弯月儿的月湖。这武水不仅潺潺涓涓,还将稻田与村舍分开,像是太极图的阴阳分割线,一阴一阳,一边是清新自然,一边是深厚淳朴。

      关麓村建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以汪姓为主的村落。据《官路汪氏族谱》记载:关麓始祖系越国公汪华第七子汪爽的后裔汪振美。至清初,关麓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可在清乾隆时期,有个叫汪昭敩的村人,生了八个儿子,他们依靠外出经商,逐渐发达为“关麓八家”。

      “关麓八家”的房舍相依相连,各自虽然相对独立,往往都有各自的主屋、附房、门楼、庭院,甚至书堂等,但彼此又有小门相通,浑然一体。每一家的门楼、门罩都有精美的砖雕,但不繁复,可屋内的木雕却精美与繁复,雕窗漏格,精工细刻,让人眼花缭乱。各家的正堂上都挂着匾额,如“春满庭”“瑞霭庭”“吾爱吾庐”等,这就是宅名吧,多么富有文化韵味。

      关麓人经商不忘子孙教育,亦商亦儒,仅“八大家”中就有多处私塾相关建筑,如“临溪书屋”“安雅书屋”“双桂书屋”“小书斋”等。

      站在溪对岸的田埂上,欣赏这些古建筑,它们古朴典雅,井然有序,一派宁静祥和。它们不仅粉墙黛瓦,翘角飞檐,而且它们的门楼、门罩和马头墙的檐角等,高低错落,层层叠叠,极为美观,我喜欢用相机捡拾这样的层次美。其实我后来发现,黟县这里的古建筑,许多都是这样的,这是建房时刻意营造出的错落层叠之韵律美吧。

      关麓村这村名我喜欢,关麓村村民的热情好客我更喜欢。在村子里遇见几位村民,不是热情给我们指路,就是亲切地给我们介绍这些古宅的历史,或者让我们进家里观看屋内精美的雕饰。

      当然,“关麓八家”的发家史,不仅是关麓村人值得炫耀的佳话,而且也能给人以启示。经商致富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才智。

      赤岭村与关麓村都在武陵溪南侧,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两公里左右。赤岭村曾经也叫“陶村”,因为陶姓人家较早来此定居。

      李白在《小桃源》中赞叹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难道这里真的是一块桃源地?陶村的陶,是不是陶渊明的陶?

      我是江西人,如果真有桃花源,我宁愿相信这个桃花源就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庐山脚下。但是,黟县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田园,这里的阡陌交通,这里的纯朴民风,让我相信这里也是一处完全值得称为“桃花源”的地方。

      我走进赤岭村捡拾这里的旧时光,确认了陶村的陶就是陶渊明的陶,这里生活的陶姓人家真的是陶渊明的后裔。据赤岭村的《陶氏宗谱》记载,他们尊陶渊明为五世祖,而六世祖就是陶渊明的二儿子陶俟,他们的始祖则是陶渊明的二十九世孙陶庚四。说是这陶庚四“同胞六而行四,禀性迥异,只知读书好道,时因元季兵乱出游于外,遍览山水,赏心悦目,或吟或咏,怡然自乐,只黟南淋沥,见其山川奇胜,风俗淳美,爱之因家焉。”如此看来,赤岭村陶氏的始祖与他们的先人五柳先生性情多有相似之处,这应该就是家族遗传基因的贡献。

      现在的赤岭村是多姓氏居住的地方,但仍然保存有陶氏宗祠、陶氏墓茔、陶家亭等遗址。各姓氏在村子里留下来的百余栋明清古建筑,古朴典雅,粉黛如画,古韵生香。

      我觉得赤岭村陶氏在此安居的现实,明明就是给黟县盆地作了一个注记,此地也许不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但就是桃花源般的家园,而且是仙气飘飘的世外桃源。如此我来到古老的黟县,应该也是来到了一处桃花源,寻访到了一个心灵深处追求与向往的那人人安居乐业、长幼宁静和谐、生活恬淡清悠的地方,我像捡了块宝一样把它怀揣在心里。

      那天在赤岭村村中央的过道凉亭下,五六个村民坐在亭下闲聊。这凉亭被赋予“议事亭”,村里的大小议事就在这悠闲的情景中谈定?我走累了,跟他们一样坐在长条凳上,加入到他们的闲聊中。他们的热情、友好,让我很快融入其中,好像我也是这田园山居中的人了,好像我也过上了这清悠、宁静、恬淡的生活。

      从赤岭村往北又约两公里,跨过水韵潺潺的武陵溪,就来到了溪畔的古筑村。

      古筑村确实古老,说是也有千年历史,还曾经特别辉煌。这是个更多姓氏聚居的村落,因为这里历史上是黟县西南的行政和商业中心,现代还曾是西武乡政府所在地。

      村里的那条古街,现在看起来,有点狭窄,有点冷清,它静谧幽深,我觉得从古街的石板路一直走下去,能够走到它那曾经辉煌的年代。曾经,这里不仅有百货店、南杂店、布匹店、饭店、屠宰铺等,还有药材、烟丝、制伞、缝纫、木竹加工、油漆等店铺,不好说商贾云集,但也是车水马龙,繁华热闹。

      古筑村现存的明清时期古祠堂、古民宅,也是密集成片,它们都有简朴的门罩,粉墙上都熏染了岁月与风雨的水墨斑痕。村巷错综复杂,曲径通幽,狭窄的巷道幽幽邃邃,走在村中就像是陷落在一座弥漫着黯幽氛围的古迷宫当中,让人不敢在里面慢腾腾地找寻。抚摸那斑斑驳驳的墙,似乎轻触到了老屋那根沧桑的神经,让人能够立刻感受到它们深藏的悠悠古韵。

      从规模上看,古筑村是这四个村中最大的。而从形状上看,古筑村挺像是一条从武陵溪水面奋力跃起的鳌鱼,它上方的水塘仿佛就是那扇龙门。古筑村这条在黟县盆地的绿波之中遨游的鳌鱼,好像仍然怀着向上的精神与力量。

      最后我们从古筑村往西,就来到了被誉为“金黄村”的古黄村。

      古黄村,曾经是古黟的边防要塞。在明清两代,由于其经济文化的发达昌盛,古黄村享有黟县“西城”的美名,故而它在这四个村落中被赐予“金字招牌”。那么,这里又能让我们捡拾到哪些宝贝呢?

      来到古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的文昌阁,它三层的飞檐层层叠高,如大鸟展翅高飞;它阁顶竖着的笔锋,是村子耕读传家、文风昌盛的象征。文昌阁旁边有涵远楼,一座门楼,是古时村民通往大千世界之门。跨进涵远楼,往村里走去,这里有六十多栋明清古民居,其中篆刻“黟山派”开宗大师黄士陵的故居就有两栋。

      古黄村的古民居,自然也是徽派风格,也是那种粉墙斑驳,翘角飞檐,除了黄士陵故居,还有大夫第等。它们的门楼、门罩都有雕刻精美的砖雕,有很多是人物故事,甚至砖雕上雕刻的就是古代村落图,当然,通常的花草宝瓶、珍禽瑞兽、福禄寿和各种云纹等也在砖雕中呈现。这些门楼、门罩的雕饰虽然精美,但都不繁复,点到为止,不事奢华。相比而言,室内的木雕不仅精美,而且要繁复许多,要精美许多。有的民居内的木材还是名贵的黄花梨,看上去像是新居。外表精而简,内在丰且贵,这大概也是这里人的性格。这里出过不少古代官员,如北宋村人黄葆光官至侍御史;清朝黄元治曾任云南徵江知府,擅长书法,现故宫博物馆仍有其部分藏品。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里曾经有“黄村八景”,如芳亭揽秀、古寺夕阳、霞坞横云等,如今不知道还有多少能在现实中观得?不过,行走在古黄村的那条通贯村子南北的主巷中,它曲折延伸,两侧房舍的墙檐错落层叠,鳞次栉比,也是相当美观的景致。这条主巷足有三米宽,其中路中间的石板路有一米五宽,两侧铺的是鹅卵石,墙根下还有小小的排水沟,暗处的墙脚和鹅卵石上长着青苔。

      走在古黄村,遇见多位村民,他们都善良好客。当询问是否可以进屋瞧瞧他们的房宅时,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欢迎你的到来。我爱人也姓黄,我跟他们开玩笑说带她回娘家来了,他们有的还真的问是谁家的闺女?做这个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氛围和谐、村风民风淳美山村人家的女婿,是不是一件美事?

      做不了这里的女婿,那就干脆买下这里的古民居,把这里作为一个新家。主巷上黄士陵故居附近的一栋古民居,就被一户大城市里的人家购买了。恰好那天四十岁左右的女主人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在这里休假,瞧了瞧他们这乡村古宅里的家,令人羡慕,再看看他们与村民和谐融洽相处的样子,不免心生对古黄村的眷恋。

      在大城市挣钱,在环境优美的静谧乡村有家,有老宅,这曾经是农村外出打工人的生活现实,如今却是一些大城市居民的生活追求。

      古黄村,这些古朴典雅的古建筑见证了村子曾经的辉煌,也是村子曾经辉煌的见证,而生生息息在这里的村民,是这里民风淳朴、黄发垂髫皆怡然自乐的亲历者与传承者。这里是不是大城市里的人追求的诗意与远方?这里肯定是可以寄托那一份乡愁的。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行走在关麓、赤岭、古筑、古黄,山岭是它们公共的画屏,武陵溪是它们共享的清流,粉墙斑驳、翘角飞檐、民风淳朴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它们都“青山绿水引诗赋,墨瓦白墙牵画魂”,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称谓“中国传统村落”。如今它们仍然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在而熠熠生辉,像是黟县盆地这块画板上的四滴浓墨,也像是四朵古梅绽放在黟县盆地这幅古画上。

      其实,这四个古村落,只是黟县盆地众多村落的缩影。来到黟县游访古村落,捡拾这里的旧时光,恍若进行了一次时空的穿越。穿越回来后,我对“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更加地向往与渴望。是不是我也可以在这样的地方“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审核人:站长】

        标题:古黟拾光(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21389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