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岳母去世后,妻子最亲近的人就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他们都住在华北大平原的腹地,肃宁县的乡下。
肃宁县隶属沧州市,是河北省一个极小的农业县,边距不到30公里,面积不过500平方千米。虽然小,但文化底蕴很是丰厚,战国时期的燕国就在这里设置了武垣县,距今已是2400多年。武垣城的遗址依旧屹立在肃宁的土地上,记录着从战国到隋唐的历史辉煌。有一年回来,我让哥哥特地带着我到武垣城遗址去过一趟,已经没有丝毫城的样子,断断续续的残垣断壁上鼠兔一类的洞穴不少,会让人忽然想到现实版的成语“城狐社鼠”来。城墙遗址下茅草丛生,整个城垣都被麦田包围着,与周边一座座家族的坟垣遥遥相对,都在诉说历史的沧桑。
在北宋年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以今天雄安白沟为国界,暂时结束了战争灾难。由此,肃宁成了大宋北部边陲重镇,冀希望边境肃静安宁,长期和平,朝廷随将这一重镇命名为“肃宁镇”,之后又提格为肃宁县,至今800多年没有更改过。不过当地的人们并不发肃宁的音,而是发“恤民”的音,有人说是方言土语,但我并不这样看,因为当地人读肃还是肃,读宁还是宁,怎么把肃和宁合起来就叫“恤民”呢?这可能是肃宁的百姓当年呼吁朝廷“体恤边疆人民”的有意为之。“体恤民众”,永远是百姓的渴盼。
提起武垣城、肃宁县,人们知道的不多,但说起汉武帝的嫔妃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明朝大太监魏忠贤,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林等,几乎就家喻户晓了,这些人都是肃宁人。肃宁人是把女婿始终作为“高戚”对待的,了解了肃宁的一些历史,和肃宁人坐到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多了不少话题,也就有了这一生能和这样一个文化古县沾上边的自豪感。
哥哥住在城关的东泽城村,四间正房,三间偏房,规规整整的一座农家小院。这座小院家里人都称之为新院子,这是和原来的老院子对应的称呼。虽然叫新院子,业已30多年。哥嫂干了一辈子的农活,没有什么积蓄,除了供两个孩子上学外就盖了这么一处房子。盖这房子的时候,两个孩子还都在孩提岁月,现在早已都大学毕业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了。自从孩子们离开,这院子就只剩下了哥嫂两个人,陪伴他们生活的是一条狗,几只鸡,以及正房的前墙上挂着的一只岳父留下的至少有70年笼龄的鸟笼子,精致而古朴,里边养着一只小鸟,哥哥叫它作“点点”,也不知学名叫什么,这鸟便宜活泼好养,是哥哥最大的业余爱好。
本应该是中秋节回来的,但中秋节回到了我的老家,从老家返回后第一件事就是到肃宁省亲,虽然岳父母都已作古,但不回来看看心里总觉得不安,我知道,这是妻子一种割舍不下的挂记,不仅是妻子,就是我也有同样的挂记,越上年纪,这种挂记就越是强烈,虽然已经挂记了40多年。
车子的声音惊动了院子里的那条白狗,他开始冲着车子叫了起来,但尾巴是高频率摇动的,这不是警觉,更不是敌视,而是欢迎。说来也奇怪,这本是一条很凶的看家犬,但我第一次见到它,它就表现了似曾相熟悉的声音和体态,正应验了“家狗不咬女婿和外甥”的传言,看来这传言是有着实践基础的。
院子和前几年比起来显得很是凌乱,显见的有很长时间没有打扫了。我知道,哥嫂都是年近七十的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都已明显老迈,加之哥哥患有轻度脑梗的毛病,打扫院子这种可干可不干的营生,自然就没有了干的精神。
院子中间堆了一大堆金黄色的玉米棒子,这是今年一年的收成。几只老母鸡围着棒子转悠,似乎这是它们取之不尽的食粮储备。这些鸡们哪里知道,它们面前的金黄灿烂是不属于它们所有的,只是它们眼睛里暂时的虚惘,主人将这金黄收起出卖之后,鸡们就只能重新去过土里刨食的生活,它们的生活是不如那条白狗的,白狗有寿终正寝的希望和可能,但这鸡们,没有一个能够寿终正寝,或大或小,即便尚可生出鸡蛋来,也都会成为人类锅中的鸡汤。
十几年树龄的两棵核桃树已经不再郁郁葱葱,片片叶子都苍老疲惫,微风一吹,就会有几篇绿中泛黄的飘落下来,落在金黄的玉米上。整个院子在落叶的点缀下,也越发有了秋意。核桃也到了采摘的时候,哥嫂看样子也没有采摘的兴致,任其一颗颗自己掉落下来,掉下来的就捡起来放到小笸箩里,没掉下来的就一直吊在树上。熟透了的核桃一点都不光鲜,裂开的皮隙间透出烟煤子一般的黑色,即便是剥掉外皮的核桃也是黑黢黢、脏兮兮的,和商店里销售的颜色有着天壤之别。
这院子里原本还有一棵柿子树,一棵香椿树,与这房子同龄,七八年的功夫就高大挺拔,根深叶茂了。香椿树是春天的尤物,每年五一回来,都能享受到嫩芽的鲜美,走的时候嫂子会给带上一包。香椿芽历来都是大平原人春天的青睐,也是我的诱惑。至于那棵柿子树则是秋天的绚丽。到了秋末,金黄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哥哥怕这些沉重的果实压断树枝,会在树枝的下面架起支撑来。嫂子穿着红秋衣,裹着白底兰花围裙,手里端着一木瓢水,从结满了金灿灿果实的柿子树下走向鸡食槽,给花的、白的、黑的母鸡饮水的时候,那是国画家们求之不得的写生参照。到了夏天,整个小院都会被这两棵树遮蔽起来,院子里便到处成了阴凉,几乎没有一点死角。树上喜鹊、斑鸠、麻雀来回穿梭,有时空中会忽然掉下几滴鸟粪来,农家气象无过于此了。
后来哥哥却把两棵树都砍掉了,这让我可惜不已,也不解其意,便问他为什么把这么好两棵树砍掉?哥哥没作任何解释,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行,太阴暗,大半年见不到阳光。”我忽然明白了,小院的树木再茁壮,再果实累累,也比不得阳光的重要。遮蔽了太阳,使人和阳光隔离开来,就是大树的罪过,被砍伐掉就是这大树该当有的归宿,从此我不再为这两棵树惋惜。
哥哥的背佝偻得厉害,他已经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走起路来都有点颤颤巍巍。估计很长时间没有笑过了。看我们回来,他的脸上掠过了微笑,病魔和岁月的折磨,使他原本灿烂的笑脸变得有些生硬。问候完身体状况,哥哥就没有别的话题,看着金黄色的玉米堆似乎在考虑什么问题。过去不是这样,每当我回来他都有说不完的话,从家长里短到新闻联播播了什么大事,有时还会关心一下导弹能不能一下子打到台湾蔡英文的办公室。他说话语速一快,方言连连,我就听不明白了,只能陪着点头和笑,他意识到了之后,会一下子把语速降下来。
我说这些玉米不顺手卖掉,拉回家干什么,多费事?哥哥面无表情地唉了一声:“没法儿卖,去年七毛五,今年四毛五,卖也卖不了几个钱,先撂着吧。”哥哥全家只有四亩多地,一年能产5000斤玉米,按照今年的价格,可以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不够达官显贵们买一瓶好酒的。除去成本后更是所剩无几,连权豪势要的一杯麦斯威尔都买不到。哥哥的叹气和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
哥哥极喜欢喝酒,过去我每次回来,嫂子都会准备几个菜,肃宁窝北的香肠,河间的酱香驴肉,城关的熏猪头,这在沧州都是很著名的。自家的大葱炒柴鸡蛋,黄瓜炒肉片,以及刚从地理刨出来的水煮花生……压轴菜总是肃宁炖菜,煮熟的五花肉,冻豆腐、东北干蘑菇、片粉儿、白菜等混合起来,在嫂子的精心调教下,就成了美味。吃的时候一人面前摆一碗,那可口的味道我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酒自然是少不了的,哥俩至少一瓶,从刚结婚一块钱一瓶的沧州白,一直喝到了后来的绵竹、洋河、古井贡,一瓶往往尽不了兴,有时还会再加上一两杯,直喝得嫂子抢走酒瓶为止……
我是先于哥哥戒酒的,后来哥哥也戒了,为了身体的缘故。没有了酒,就少了几分激情,也少了几分招待高戚的慷慨和形式体现。特别是我和妻子,还少了一样既拿得出手,又足受敬献欢迎的见面礼。
二
嫂子的身体还算结实,骑着一辆电动三轮,天天出去赶集,从农家收得一些绿豆、芝麻、花生等杂粮,然后到集市上卖掉。原本是哥哥和嫂子一起的勾当,哥哥闹病后,嫂子不听孩子们的劝阻,依旧自己干着。快七十的人,骑着三轮到处跑,免不了孩子们的担心,但嫂子自认为还有精力,宁是不愿停下来。嫂子回来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了,她今天不用炖菜,姐姐和外甥在家里做饭等着我们一起过去。
嫂子的笑容比哥哥灿烂,似乎比她实际年龄要小,一辈子快人快语,风风火火。我们又劝她,不要再出去赶集了,两个孩子都很孝顺,吃穿都不愁,看看茶几上摆着的吃不了的水果、坚果以及点心,餐桌上的鲜奶,在家里琢磨一些吃喝多好,受累了一辈子,还没有受够?
嫂子对着我两笑了笑说:“吃穿是都不愁了,一个苹果,老两口就吃一天,吃不了多少东西了。但我还有两个愿望……”她脸上的笑容逐渐敛去,现出了一副严肃认真的面孔来:“一是盼着你哥真的把酒戒掉,身体恢复恢复,陪着我多过几年。我不用他干任何活,就坐在这院子里看着我喂鸡喂狗的就好。管他有病没病,活着有口气就是个人,有他在,这个家就在,我就有个伴儿,就有个说话的……”
我听明白了嫂子的意思,哥哥有时候还在偷着喝酒。嫂子不让他喝酒我懂的,哥哥偷着喝酒我也懂的,干了一辈子的农活,现在闲了下来,除了会劳动,没有任何爱好的一个农民,余生的乐趣在哪里呢?到酒香中寻得一些慰藉,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可以理解的。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乐趣的。但人的乐趣终将被年龄和疾病剥夺殆尽,人啊,不认这个头不行。
不论怎么想,嫂子的话还是让我的鼻子有点发酸,我知道,我们都老了,都面临着老年生活,也不得不考虑老年人要过的日子。院子里养的狗啊鸡啊鸟啊,它们可以倾听,但永远不会回答,是无法交流的。两个人一起过了几十年,互相间都是养熟了的,双方不用说话,眨眨眼睛,努努嘴唇就知道说什么,干什么,农村人还有难听但很中肯的话:“一抬腿就知道是拉是尿”,那感情是有超越功能的,像一杯茅台酒,越老越是浓郁,越是醇香,越能被时时牵挂。
嫂子下面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发酸的鼻子也一下子没有了感觉。嫂子说:“看看这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盖小楼,咱叔家的堂弟,咱姑家的表弟,咱姐姐家的宝丰,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盖起了小楼,看咱家,还是这几十年的破院子……我再倒腾几年小买卖,挣点钱,总想着在死的时候给孩子们留下一栋小楼!”
我忽然感到,中国的房市估计很难救起来了,农民在自家院子里六七十万元盖的小楼,在城里就叫别墅,少则上千万元,多则上亿元都不稀奇。现在农民形成了盖小楼的风潮,连一天只能挣百八十元的年近七旬的嫂子都动了盖小楼的心思,要自立于楼市之外,城里的楼市不“掠夺”农民,靠那些市民们是说什么也支撑不起来了。
我的脑子里同时也想到了《愚公移山》中的那个愚公,他是在挖山,但嫂子是希冀用簸箕一点土一点土地堆砌出一座山来,没有儿孙后继,也没有神仙帮忙,这会成为现实?我不敢想。
我是准备知足常乐,育心养性的,是准备躺平安度晚年的一批退休人,但听完嫂子的话,我的心还是不能平静下来,说不清楚是什么滋味,只是有了想把这件事记录在案的强烈冲动。
三
姐姐家住在肃宁尚村,河北省有三个皮草贸易集散基地,肃宁、辛集和阳原,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肃宁华斯裘皮城就建在姐姐的村子里。那是一片规模十分庞大的皮草生产、交易场所。从哥哥家出来一路北去,原来都是田野,现在都是高楼,成千上万户农民成了城市的守护者。如果钩弋夫人、魏忠贤、刘春林这些古人地下有知,他们一定会被这变化惊得目瞪口呆,满嘴的“仁义道德”“之乎者也”也会被吓到九霄云外。
姐姐家住的也是农家小院,不过外甥已经在老院子盖起了一栋单门独院的三层小楼,正在装修,估计很快就要搬过去。人生的事情和这世间的事情都是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三十年前哥哥的两个儿子学习不错,老师和乡亲人人夸赞,后来不负期望,都考上了大学,全家人都着实为这两个争气的孩子自豪。两个孩子毕业后,或在北京,或在华北油田扎了根安了家,双双离开了肃宁农村,过起了市民生活。虽然工作都不错,收入也可以,但每个人都背了30年的房贷,到他们65岁的时候才能还完。他们需要在城市为房贷拼命,一个月不还贷款都不行。每个月还完房贷,交完孩子的各种学费、培训费,兜子里就感到了羞涩,有全力孝顺父母的心,实在没有全力孝顺父母的时间和经济实力。大学毕业贷款买房的苦衷,又能和谁诉说呢。对老乡亲、老同学们的风光,一多半都是装出来的。
姐姐的这个儿子从小就淘气,摸鱼掏鸟无所不为,与《小兵张嘎》里的张嘎子堪有一比,就是不好好学习,拿起书本就来气,看见老师就发愁,高中毕业后,索性连高考也没参加,回村里帮着父母种起了地。后来华斯裘皮城建到了村里,朔黄铁路和大京九铁路又在村边交汇,这外甥放下了农活,先是经营皮草,后来到建筑工地打工,十几年下来,学得了不少市场规则和经济学,现在自己开起了公司,做起了老板,不仅做了老板,还盖起了别墅。哥哥那两个刻苦用功的孩子,这辈子买别墅的念头是不会再有了,我似乎明白了一点嫂子要盖小楼的心思。
姐姐是盼着我们回来的。岳母去世后,这个家族她就是老大了,姑奶奶辈份的掌门人。更重要的是她的生活比哥哥嫂子要充实满足。女儿远嫁北京,和外孙女儿都是响当当的北京市民,没有房贷,在二环里,东华门外有自己的房子。儿子不大不小是个老板,经济实力大小不说,在村里也是极有面子的职业,最为关键是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守在自己身边,都还在围着自己转,对一个老年人来说,这是多么重要的“育儿意义”呀!于是,姐姐的脸上也就多了几层开心的光彩。自己年纪大了,在家里含饴弄孙,躺的平,还能起得来,要不是姐夫给栓住了大脑,有点耳聋和迟钝,需要她精心照料,她的幸福指数是可以爆棚的。
外甥和从北京赶回来的外甥女姐弟两从昨天就开始忙乎上了,做了几十个菜,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外甥虽然刚过四十,但体型已经明显发福,一米六七的个头,却有190多斤。肥肥的肚子好像吊在腹部的暖水袋。从他从容、自信的神态里,再也找不到小时候淘气的影子,和他说话,我忽然有一种甲方乙方谈话的感觉,我知道,这是孩子身上的市场气息对我的冲击,唤起了我曾应对市场时的微妙记忆。他说:“姨夫你就凑合着吃两口,本来要到酒店吃的,俺娘不同意,说家里人回来不能出去,必须在家里吃。”
每次回来都会被亲情所裹挟,离开后好多天都不能从这裹挟中挣脱出来。回来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岳父母,岳父去世得早,我没有见过,慈祥的岳母的音容笑貌是一直留存在记忆深处的,老人家要还在世,这亲情就更有了特别的意义……
2024.10.10
岳母去世后,妻子最亲近的人就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他们都住在华北大平原的腹地,肃宁县的乡下。
肃宁县隶属沧州市,是河北省一个极小的农业县,边距不到30公里,面积不过500平方千米。虽然小,但文化底蕴很是丰厚,战国时期的燕国就在这里设置了武垣县,距今已是2400多年。武垣城的遗址依旧屹立在肃宁的土地上,记录着从战国到隋唐的历史辉煌。有一年回来,我让哥哥特地带着我到武垣城遗址去过一趟,已经没有丝毫城的样子,断断续续的残垣断壁上鼠兔一类的洞穴不少,会让人忽然想到现实版的成语“城狐社鼠”来。城墙遗址下茅草丛生,整个城垣都被麦田包围着,与周边一座座家族的坟垣遥遥相对,都在诉说历史的沧桑。
在北宋年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以今天雄安白沟为国界,暂时结束了战争灾难。由此,肃宁成了大宋北部边陲重镇,冀希望边境肃静安宁,长期和平,朝廷随将这一重镇命名为“肃宁镇”,之后又提格为肃宁县,至今800多年没有更改过。不过当地的人们并不发肃宁的音,而是发“恤民”的音,有人说是方言土语,但我并不这样看,因为当地人读肃还是肃,读宁还是宁,怎么把肃和宁合起来就叫“恤民”呢?这可能是肃宁的百姓当年呼吁朝廷“体恤边疆人民”的有意为之。“体恤民众”,永远是百姓的渴盼。
提起武垣城、肃宁县,人们知道的不多,但说起汉武帝的嫔妃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明朝大太监魏忠贤,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林等,几乎就家喻户晓了,这些人都是肃宁人。肃宁人是把女婿始终作为“高戚”对待的,了解了肃宁的一些历史,和肃宁人坐到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多了不少话题,也就有了这一生能和这样一个文化古县沾上边的自豪感。
哥哥住在城关的东泽城村,四间正房,三间偏房,规规整整的一座农家小院。这座小院家里人都称之为新院子,这是和原来的老院子对应的称呼。虽然叫新院子,业已30多年。哥嫂干了一辈子的农活,没有什么积蓄,除了供两个孩子上学外就盖了这么一处房子。盖这房子的时候,两个孩子还都在孩提岁月,现在早已都大学毕业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了。自从孩子们离开,这院子就只剩下了哥嫂两个人,陪伴他们生活的是一条狗,几只鸡,以及正房的前墙上挂着的一只岳父留下的至少有70年笼龄的鸟笼子,精致而古朴,里边养着一只小鸟,哥哥叫它作“点点”,也不知学名叫什么,这鸟便宜活泼好养,是哥哥最大的业余爱好。
本应该是中秋节回来的,但中秋节回到了我的老家,从老家返回后第一件事就是到肃宁省亲,虽然岳父母都已作古,但不回来看看心里总觉得不安,我知道,这是妻子一种割舍不下的挂记,不仅是妻子,就是我也有同样的挂记,越上年纪,这种挂记就越是强烈,虽然已经挂记了40多年。
车子的声音惊动了院子里的那条白狗,他开始冲着车子叫了起来,但尾巴是高频率摇动的,这不是警觉,更不是敌视,而是欢迎。说来也奇怪,这本是一条很凶的看家犬,但我第一次见到它,它就表现了似曾相熟悉的声音和体态,正应验了“家狗不咬女婿和外甥”的传言,看来这传言是有着实践基础的。
院子和前几年比起来显得很是凌乱,显见的有很长时间没有打扫了。我知道,哥嫂都是年近七十的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都已明显老迈,加之哥哥患有轻度脑梗的毛病,打扫院子这种可干可不干的营生,自然就没有了干的精神。
院子中间堆了一大堆金黄色的玉米棒子,这是今年一年的收成。几只老母鸡围着棒子转悠,似乎这是它们取之不尽的食粮储备。这些鸡们哪里知道,它们面前的金黄灿烂是不属于它们所有的,只是它们眼睛里暂时的虚惘,主人将这金黄收起出卖之后,鸡们就只能重新去过土里刨食的生活,它们的生活是不如那条白狗的,白狗有寿终正寝的希望和可能,但这鸡们,没有一个能够寿终正寝,或大或小,即便尚可生出鸡蛋来,也都会成为人类锅中的鸡汤。
十几年树龄的两棵核桃树已经不再郁郁葱葱,片片叶子都苍老疲惫,微风一吹,就会有几篇绿中泛黄的飘落下来,落在金黄的玉米上。整个院子在落叶的点缀下,也越发有了秋意。核桃也到了采摘的时候,哥嫂看样子也没有采摘的兴致,任其一颗颗自己掉落下来,掉下来的就捡起来放到小笸箩里,没掉下来的就一直吊在树上。熟透了的核桃一点都不光鲜,裂开的皮隙间透出烟煤子一般的黑色,即便是剥掉外皮的核桃也是黑黢黢、脏兮兮的,和商店里销售的颜色有着天壤之别。
这院子里原本还有一棵柿子树,一棵香椿树,与这房子同龄,七八年的功夫就高大挺拔,根深叶茂了。香椿树是春天的尤物,每年五一回来,都能享受到嫩芽的鲜美,走的时候嫂子会给带上一包。香椿芽历来都是大平原人春天的青睐,也是我的诱惑。至于那棵柿子树则是秋天的绚丽。到了秋末,金黄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哥哥怕这些沉重的果实压断树枝,会在树枝的下面架起支撑来。嫂子穿着红秋衣,裹着白底兰花围裙,手里端着一木瓢水,从结满了金灿灿果实的柿子树下走向鸡食槽,给花的、白的、黑的母鸡饮水的时候,那是国画家们求之不得的写生参照。到了夏天,整个小院都会被这两棵树遮蔽起来,院子里便到处成了阴凉,几乎没有一点死角。树上喜鹊、斑鸠、麻雀来回穿梭,有时空中会忽然掉下几滴鸟粪来,农家气象无过于此了。
后来哥哥却把两棵树都砍掉了,这让我可惜不已,也不解其意,便问他为什么把这么好两棵树砍掉?哥哥没作任何解释,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行,太阴暗,大半年见不到阳光。”我忽然明白了,小院的树木再茁壮,再果实累累,也比不得阳光的重要。遮蔽了太阳,使人和阳光隔离开来,就是大树的罪过,被砍伐掉就是这大树该当有的归宿,从此我不再为这两棵树惋惜。
哥哥的背佝偻得厉害,他已经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走起路来都有点颤颤巍巍。估计很长时间没有笑过了。看我们回来,他的脸上掠过了微笑,病魔和岁月的折磨,使他原本灿烂的笑脸变得有些生硬。问候完身体状况,哥哥就没有别的话题,看着金黄色的玉米堆似乎在考虑什么问题。过去不是这样,每当我回来他都有说不完的话,从家长里短到新闻联播播了什么大事,有时还会关心一下导弹能不能一下子打到台湾蔡英文的办公室。他说话语速一快,方言连连,我就听不明白了,只能陪着点头和笑,他意识到了之后,会一下子把语速降下来。
我说这些玉米不顺手卖掉,拉回家干什么,多费事?哥哥面无表情地唉了一声:“没法儿卖,去年七毛五,今年四毛五,卖也卖不了几个钱,先撂着吧。”哥哥全家只有四亩多地,一年能产5000斤玉米,按照今年的价格,可以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不够达官显贵们买一瓶好酒的。除去成本后更是所剩无几,连权豪势要的一杯麦斯威尔都买不到。哥哥的叹气和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
哥哥极喜欢喝酒,过去我每次回来,嫂子都会准备几个菜,肃宁窝北的香肠,河间的酱香驴肉,城关的熏猪头,这在沧州都是很著名的。自家的大葱炒柴鸡蛋,黄瓜炒肉片,以及刚从地理刨出来的水煮花生……压轴菜总是肃宁炖菜,煮熟的五花肉,冻豆腐、东北干蘑菇、片粉儿、白菜等混合起来,在嫂子的精心调教下,就成了美味。吃的时候一人面前摆一碗,那可口的味道我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酒自然是少不了的,哥俩至少一瓶,从刚结婚一块钱一瓶的沧州白,一直喝到了后来的绵竹、洋河、古井贡,一瓶往往尽不了兴,有时还会再加上一两杯,直喝得嫂子抢走酒瓶为止……
我是先于哥哥戒酒的,后来哥哥也戒了,为了身体的缘故。没有了酒,就少了几分激情,也少了几分招待高戚的慷慨和形式体现。特别是我和妻子,还少了一样既拿得出手,又足受敬献欢迎的见面礼。
二
嫂子的身体还算结实,骑着一辆电动三轮,天天出去赶集,从农家收得一些绿豆、芝麻、花生等杂粮,然后到集市上卖掉。原本是哥哥和嫂子一起的勾当,哥哥闹病后,嫂子不听孩子们的劝阻,依旧自己干着。快七十的人,骑着三轮到处跑,免不了孩子们的担心,但嫂子自认为还有精力,宁是不愿停下来。嫂子回来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了,她今天不用炖菜,姐姐和外甥在家里做饭等着我们一起过去。
嫂子的笑容比哥哥灿烂,似乎比她实际年龄要小,一辈子快人快语,风风火火。我们又劝她,不要再出去赶集了,两个孩子都很孝顺,吃穿都不愁,看看茶几上摆着的吃不了的水果、坚果以及点心,餐桌上的鲜奶,在家里琢磨一些吃喝多好,受累了一辈子,还没有受够?
嫂子对着我两笑了笑说:“吃穿是都不愁了,一个苹果,老两口就吃一天,吃不了多少东西了。但我还有两个愿望……”她脸上的笑容逐渐敛去,现出了一副严肃认真的面孔来:“一是盼着你哥真的把酒戒掉,身体恢复恢复,陪着我多过几年。我不用他干任何活,就坐在这院子里看着我喂鸡喂狗的就好。管他有病没病,活着有口气就是个人,有他在,这个家就在,我就有个伴儿,就有个说话的……”
我听明白了嫂子的意思,哥哥有时候还在偷着喝酒。嫂子不让他喝酒我懂的,哥哥偷着喝酒我也懂的,干了一辈子的农活,现在闲了下来,除了会劳动,没有任何爱好的一个农民,余生的乐趣在哪里呢?到酒香中寻得一些慰藉,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可以理解的。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乐趣的。但人的乐趣终将被年龄和疾病剥夺殆尽,人啊,不认这个头不行。
不论怎么想,嫂子的话还是让我的鼻子有点发酸,我知道,我们都老了,都面临着老年生活,也不得不考虑老年人要过的日子。院子里养的狗啊鸡啊鸟啊,它们可以倾听,但永远不会回答,是无法交流的。两个人一起过了几十年,互相间都是养熟了的,双方不用说话,眨眨眼睛,努努嘴唇就知道说什么,干什么,农村人还有难听但很中肯的话:“一抬腿就知道是拉是尿”,那感情是有超越功能的,像一杯茅台酒,越老越是浓郁,越是醇香,越能被时时牵挂。
嫂子下面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发酸的鼻子也一下子没有了感觉。嫂子说:“看看这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盖小楼,咱叔家的堂弟,咱姑家的表弟,咱姐姐家的宝丰,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盖起了小楼,看咱家,还是这几十年的破院子……我再倒腾几年小买卖,挣点钱,总想着在死的时候给孩子们留下一栋小楼!”
我忽然感到,中国的房市估计很难救起来了,农民在自家院子里六七十万元盖的小楼,在城里就叫别墅,少则上千万元,多则上亿元都不稀奇。现在农民形成了盖小楼的风潮,连一天只能挣百八十元的年近七旬的嫂子都动了盖小楼的心思,要自立于楼市之外,城里的楼市不“掠夺”农民,靠那些市民们是说什么也支撑不起来了。
我的脑子里同时也想到了《愚公移山》中的那个愚公,他是在挖山,但嫂子是希冀用簸箕一点土一点土地堆砌出一座山来,没有儿孙后继,也没有神仙帮忙,这会成为现实?我不敢想。
我是准备知足常乐,育心养性的,是准备躺平安度晚年的一批退休人,但听完嫂子的话,我的心还是不能平静下来,说不清楚是什么滋味,只是有了想把这件事记录在案的强烈冲动。
三
姐姐家住在肃宁尚村,河北省有三个皮草贸易集散基地,肃宁、辛集和阳原,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肃宁华斯裘皮城就建在姐姐的村子里。那是一片规模十分庞大的皮草生产、交易场所。从哥哥家出来一路北去,原来都是田野,现在都是高楼,成千上万户农民成了城市的守护者。如果钩弋夫人、魏忠贤、刘春林这些古人地下有知,他们一定会被这变化惊得目瞪口呆,满嘴的“仁义道德”“之乎者也”也会被吓到九霄云外。
姐姐家住的也是农家小院,不过外甥已经在老院子盖起了一栋单门独院的三层小楼,正在装修,估计很快就要搬过去。人生的事情和这世间的事情都是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三十年前哥哥的两个儿子学习不错,老师和乡亲人人夸赞,后来不负期望,都考上了大学,全家人都着实为这两个争气的孩子自豪。两个孩子毕业后,或在北京,或在华北油田扎了根安了家,双双离开了肃宁农村,过起了市民生活。虽然工作都不错,收入也可以,但每个人都背了30年的房贷,到他们65岁的时候才能还完。他们需要在城市为房贷拼命,一个月不还贷款都不行。每个月还完房贷,交完孩子的各种学费、培训费,兜子里就感到了羞涩,有全力孝顺父母的心,实在没有全力孝顺父母的时间和经济实力。大学毕业贷款买房的苦衷,又能和谁诉说呢。对老乡亲、老同学们的风光,一多半都是装出来的。
姐姐的这个儿子从小就淘气,摸鱼掏鸟无所不为,与《小兵张嘎》里的张嘎子堪有一比,就是不好好学习,拿起书本就来气,看见老师就发愁,高中毕业后,索性连高考也没参加,回村里帮着父母种起了地。后来华斯裘皮城建到了村里,朔黄铁路和大京九铁路又在村边交汇,这外甥放下了农活,先是经营皮草,后来到建筑工地打工,十几年下来,学得了不少市场规则和经济学,现在自己开起了公司,做起了老板,不仅做了老板,还盖起了别墅。哥哥那两个刻苦用功的孩子,这辈子买别墅的念头是不会再有了,我似乎明白了一点嫂子要盖小楼的心思。
姐姐是盼着我们回来的。岳母去世后,这个家族她就是老大了,姑奶奶辈份的掌门人。更重要的是她的生活比哥哥嫂子要充实满足。女儿远嫁北京,和外孙女儿都是响当当的北京市民,没有房贷,在二环里,东华门外有自己的房子。儿子不大不小是个老板,经济实力大小不说,在村里也是极有面子的职业,最为关键是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守在自己身边,都还在围着自己转,对一个老年人来说,这是多么重要的“育儿意义”呀!于是,姐姐的脸上也就多了几层开心的光彩。自己年纪大了,在家里含饴弄孙,躺的平,还能起得来,要不是姐夫给栓住了大脑,有点耳聋和迟钝,需要她精心照料,她的幸福指数是可以爆棚的。
外甥和从北京赶回来的外甥女姐弟两从昨天就开始忙乎上了,做了几十个菜,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外甥虽然刚过四十,但体型已经明显发福,一米六七的个头,却有190多斤。肥肥的肚子好像吊在腹部的暖水袋。从他从容、自信的神态里,再也找不到小时候淘气的影子,和他说话,我忽然有一种甲方乙方谈话的感觉,我知道,这是孩子身上的市场气息对我的冲击,唤起了我曾应对市场时的微妙记忆。他说:“姨夫你就凑合着吃两口,本来要到酒店吃的,俺娘不同意,说家里人回来不能出去,必须在家里吃。”
每次回来都会被亲情所裹挟,离开后好多天都不能从这裹挟中挣脱出来。回来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岳父母,岳父去世得早,我没有见过,慈祥的岳母的音容笑貌是一直留存在记忆深处的,老人家要还在世,这亲情就更有了特别的意义……
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