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浏览抖音。在一个名为“北京回忆——81”抖友处,看到一个抖音作品,还记得老北京结婚的“三转一响”么?70年代结婚,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再算上收音机,这叫“三转一响”。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三转一响”这个名词。“三转一响” 这个简称的由来是因为这四件物品各有特点: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都能转动,而收音机可以发出声音,因此得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三转一响”这个名词很熟悉。看到“三转一响”这个抖音作品,勾起了我这名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50后,对往昔的回忆。
一、如获至宝的宝石花手表
1977年我参加了工作,在一个名为北京无线电零件二厂的单位上班。我在厂里熔封车间上班,工作性质三班倒。因为工作需要,上班没多久父亲就给我钱,让我哥哥陪着我到商场买块手表。哥哥陪着我到西单商场售钟表的柜台,挑选手表。我选中了一块上海出的17钻宝石花牌手表,表盘的玻璃是平的,表针上带着绿色荧光粉的夜光表,表带是一款黑色的皮表带。我之所以选择皮表带,而没有选择不锈钢表带,是因为我手腕比较细,如果选择不锈钢表带,得让售货员还要给我掐下一大截表带,太麻烦。在柜台里琳琅满目的手表中,我之所以看上了这款表我是看这款表端庄大气,美观精致,再配上细小的表带,比较适合我这小胳膊细手腕人戴的。如果换一块表盘厚,宽坦克履带式表带的手表戴,就不太适宜了。
新买了一块手表,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总想在同事面前显摆一下。时不时做出摞胳膊挽袖子的动作,就是想让别人看到我胳膊上戴的新手表。我上班是三班倒,上班的车间是在广渠门外。我那时候在花市大街的南羊市口居住,每天上班在花市3路公交汽车站候车。坐到终点站广渠门。在车站一起等车上班的有好几个同事。每次上夜班等车的时候,我都时不时地看看我的夜光表,夜晚时分夜光表荧光指针发出的绿光清晰可见。有了夜光表看时间方便多了。
二、我的宝马良驹
自行车也是“三转一响”其中的一转。大家如今看到的我是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廉颇老矣。可当年我这位肢体残疾人,照样能骑自行车,而且骑的不是一般自行车,是上海自行车三厂生产的凤凰牌28型大链套车,简称凤凰28大套。这款自行车造型精致,在自行车前叉子上,迎面贴着一只立着的凤凰的商标,煞是好看。许多年轻人的婚礼上,凤凰28大套自行车都当做陪嫁。可见这款车在当年处在何等重要的地位。
我小时候那个年代物资比较匮乏,买什么东西都要票。买自行车也要票。我有幸在单位与同班组的人,通过抓阄的方式,抓到了一张购买自行车的票。星期天哥哥带我到前门自行车商店,花了198元钱,买了一辆28型凤凰大套自行车。回到家看着眼前这辆崭新的自行车,我心花怒放。我有宝马良驹了,以后出门就可以骑自行车了,出行太方便了。在买回这辆自行车之前,我就学会了骑自行车。说起我学骑自行车,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
我学骑车比较晚,大约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学会骑自行车的。那时候我家只有一辆自行车,父亲上下班骑。父亲的自行车是什么牌子的我没记住,我只记得父亲自行车前安装了一个老式磨电灯。在自行车前叉子下,靠近车轱辘处安装着一个貌似小瓶子一样的金属物品,把瓶子头用手往下一压,就紧贴在自行车轱辘上,自行车一蹬起来,瓶子头就跟着转了起来,磨电灯就亮了起来。晚上骑车出行,磨电灯一亮,畅通无阻。
当初我就是用父亲这辆自行车学骑车的。开始学骑自行车是在星期天,我哥哥用父亲的这辆自行车,骑车带着我到位于幸福大街汇文中学(北京26中)对面的练车场,练习骑自行车。那个地方宽敞,没有车辆,没有行人,可以放开了练,开心的练。
父亲的自行车是一辆28型自行车。刚开始练骑车时,由于我个子小,跨不上自行车横梁。所以就采取“脚跨横梁,半踩半回”的方法,就是俗话说的“掏裆”当年学骑自行车孩子们的专利。就是把右腿从自行车横梁底下的倒三角里掏过去,踩在右侧的自行车脚蹬子上,猛地一蹬,自行车就向前滑行,此时再把左脚踩在左边脚蹬子上。踩一半脚蹬子,再往后倒回一半。就这样不停地反复地踩,反复地回,歪着身子练习半个多小时,累的我是腰酸腿疼,右边大腿跟拉了胯一样,酸胀酸胀的。
开始练车时,总掌握不好平衡,老往一边倒。哥哥告诉我,往哪边倒就顺势往那边拐就不会倒了,就会保持平衡了。我按哥哥说的去做,果然奏效,还真不倒了。
跟哥哥在练车场练的差不多了,也敢放单飞了,遇见行人也不害怕了,我就回家在胡同里实地操作,好比学开车路考上路了。
出了我家院子大门,往西走百八十米远,就是一个叫合丰东的副食店。过了合丰东往北拐一个小弯儿,小弯儿处是一个三叉路口,这个三叉路口地势比较高,从这个三叉路口往南再往东拐,路过合丰东副食店,再往东是一个很长的缓坡。我就在这个缓坡上练车,也不用费力蹬车,让自行车滑行,练的是掌握平衡,扶稳了车把,练习捏闸。从这个缓坡上往下滑,能滑出百八十米,滑过我家院门,一直滑到东河槽胡同2号才停下。
学滑轮跨上自行车,我也费了一番周折。每当我滑轮准备上车的时候,就感觉自行车往外倒。正是这往外倒,让我望而生畏。唯恐掌握不好平衡自行车倒了。所以老是无休无止地滑轮,就是不敢迈腿跨越横梁。有时滑出好几百米,还没有勇气跨越横梁,骑上自行车。有一次试着跨越横梁,没掌握好平衡和跨越横梁的最佳时机,结果自行车往外倒去,我双手一撒把,把自行车向外边扔去,我也向里跳下自行车。好在没有摔着,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会骑车不会上车,这也不是事呀。我决心无论多难也要把上车学会。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的训练,有一次我滑着滑着,猛然间一偏腿,我居然上车了。于是我就回忆一下我刚才是在自行车即将向外倒的时候,我顺势向外拐,在掌握自行车平衡的瞬间跨过横梁的。上车的秘诀找到了,我太高兴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又反反复复地练习滑轮上车,一会儿的功夫练习了十多遍,终于完全掌握了滑轮上车的技巧。
我会上车了,别提多高兴了。练完骑车回到家,一进院我就喊妈:“妈!我会上车了。”见了街坊邻居,我也忍不住地对他们说:“王大姐,我会上车了。许大叔,我会上车了。”我高兴的见谁跟谁说:“我会上车了,我会上车了。”弄得满院子的邻居都知道我会上车了。我好似古代作家吴敬梓写的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一样:“噫!好了,我中了。”不同于范进中举那样,我没疯,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三、骑车上班风光无限
买了新自行车后,我就骑着它去上班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骑新自行车上班的情景。那天上中班,当我骑着崭新铮亮的凤凰28大套自行车进入车间大门的时候,车间大门口聚集着许多等着传达室看门赵大爷拉铃下班的人。因工作性质,我们那个车间的工人大多都是年轻女工。当我骑车从她们身边一过,在明媚的阳光下,崭新铮亮的自行车闪闪发光,夺人耳目,好似夹道欢迎般的女工们爆发出惊呼之声:“哇!凤凰大套,刘建民真牛。”大家众星捧月般的围拢在我身边,评论着这辆自行车。此时此刻我成了车间里的新闻人物。常言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能得到这么多美女的关注和赞扬,我这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葱少年,心里跟吃了蜜一样甜。
以后,我每次上班都潇洒地骑着我的这辆凤凰28大套自行车进出车间,进了车间大院,还不忘按按车铃,提醒同事我来了。骑到车间存车棚前,还潇洒地倒一下车轮,再偏腿儿下车。有一次一倒车轮,还把车链子倒了下来,没办法,我卸下大联套,安装车链子费了好长时间,还沾了满手油泥,以后再也不倒车轮,再也不敢得瑟了。
四、凤凰展翅伴我飞翔
有了这辆凤凰牌自行车,我这个肢残人能够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我在单位曾经担任过三年团总支书记。我骑着我的凤凰自行车和我的团总支委员,春节去团员青年中拜年、团员青年有病,和团干部去家中探望、与团员青年一起去圆明园公园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团日活动。总之一句话,在工作中这辆自行车可是帮了我这个肢残人的大忙了。
1986年深秋的一天,我和几位团总支委员,组织了30多名团员青年,去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团日活动。我们从单位驻地崇外大街出发,一路骑行,浩浩荡荡,一边骑行一边畅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骑到兴头儿上,还赛起车来,你追我赶,奋勇争先。毕竟都是年轻人体力好,精力充沛,没人叫苦喊累,中途也没休息,一鼓作气骑到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在团员青年们的精神鼓舞下,我也忘记了我的残疾人身份,顽强地坚持下来了。
崇外大街到圆明园遗址,有20多公里的路程,用了一个多小时就骑到了。也许是兴奋的缘故,一路骑行没有感觉累,到达目的地偏腿儿下车,猛地停下来,两条腿打软,止不住地颤抖。一下车我就跪在地下了。可把团员青年们吓坏了,大家赶忙围拢过来搀扶起我,焦急地问我:“书记怎么样,您没事吧?”我回答:“没事,大家别担心。我从来没骑过这么远的路,歇一会儿就好了。”有团员青年帮我把自行车存好。有团员搀扶着我,走进了圆明园遗址公园。我们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举办了新团员入团仪式,参观了大水法等景点,对团员青年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合影留念,过了一次有意义的团日活动。
五、穿针走线蝴蝶飞
“三转一响”说了两转了,还有一转那就是蝴蝶牌缝纫机。20世纪70年代,上海缝纫机厂生产的蝴蝶牌缝纫机,在社会上倍受欢迎。那个年代的人们受雷锋精神影响,生活艰苦朴素,
那时候人们的观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资是三四十元。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售价是140元。买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要花掉一个普通工人三四个月的工资。所以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街坊邻居们会羡慕的不得了。
在一个四合院里有一家有台缝纫机,其他邻居会借用,有缝纫机的这家人会无偿地借用,街坊邻居们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邻里互助在那个年代体现的淋漓尽致。
六、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说完了“三转”,再说说“一响”收音机。收音机是家庭中的重要物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音机是家庭富有的象征,谁家要是有一台收音机,一个院子里的邻居,真羡慕死了。
我们四合院里有我一个干爹。我住的四合院有两个院子,一个里院,一个外院。我干爹家住在外院。他家有一台“美多”牌电子管收音机。院子里面的邻居们听相声、孩子们听小喇叭广播都凑到外院我干爹家门口。
我记得礼拜天上午11点左右,收音机里播放相声。我干爹就用一个很长电线的插销板,把电子管收音机的电源线插上,把收音机搬到院子里,放在小桌子上,把音量调到最大,里院的邻居也能听到。邻居们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做着饭,两不耽误。
我那时候在收音机里听过的相声有高英培、范振钰说的相声《钓鱼》“二的妈妈,快拿大木盆来。”听过侯宝林、郭全宝说的相声《夜行记》“一拐弯儿你找不着我了。你到家了?我掉沟里了。”……相声艺术家们说的幽默诙谐的相声,逗得大家开心大笑,四合院里充满了欢乐。外院坐在收音机旁的邻居捧腹大笑,里院一边做饭,一边听相声,一心二用的邻居也开怀地大笑。外院里院笑成一片,整个四合院成了欢乐的海洋。
每天晚上18点至20点,四合院里的小朋友们都拿着小板凳坐在我干爹家门口,全神贯注地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广播。随着收音机里“嘟,嘟,嘟”响起的报时声。一个声音清脆悦耳的女播音员声音响起:“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18点整。紧接着,一个清脆悦耳的女播音员的声音响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对学龄前儿童广播。”一个稚嫩的童声响起:“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接着就是清脆的小喇叭声:“嗒嘀嗒,嗒嘀嗒,嗒嗒”接下来就是孙敬修爷爷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小朋友们听得如醉如痴。小喇叭广播结束了,小朋友们还久久不愿离去,直到各自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领回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可见小喇叭对那个年代的少年儿童有多大的诱惑呀。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晃60年过去了。如今的智能手机替代了手表,越来越多的私家车替代了自行车,淘宝网购的衣服替代了缝纫机。数字广播技术、车载信息系统替代了收音机。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三转一响”已成为历史,虽然历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人们难以忘怀“三转一响”这段记忆。因为这是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三转一响”这个名词。“三转一响” 这个简称的由来是因为这四件物品各有特点: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都能转动,而收音机可以发出声音,因此得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三转一响”这个名词很熟悉。看到“三转一响”这个抖音作品,勾起了我这名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50后,对往昔的回忆。
一、如获至宝的宝石花手表
1977年我参加了工作,在一个名为北京无线电零件二厂的单位上班。我在厂里熔封车间上班,工作性质三班倒。因为工作需要,上班没多久父亲就给我钱,让我哥哥陪着我到商场买块手表。哥哥陪着我到西单商场售钟表的柜台,挑选手表。我选中了一块上海出的17钻宝石花牌手表,表盘的玻璃是平的,表针上带着绿色荧光粉的夜光表,表带是一款黑色的皮表带。我之所以选择皮表带,而没有选择不锈钢表带,是因为我手腕比较细,如果选择不锈钢表带,得让售货员还要给我掐下一大截表带,太麻烦。在柜台里琳琅满目的手表中,我之所以看上了这款表我是看这款表端庄大气,美观精致,再配上细小的表带,比较适合我这小胳膊细手腕人戴的。如果换一块表盘厚,宽坦克履带式表带的手表戴,就不太适宜了。
新买了一块手表,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总想在同事面前显摆一下。时不时做出摞胳膊挽袖子的动作,就是想让别人看到我胳膊上戴的新手表。我上班是三班倒,上班的车间是在广渠门外。我那时候在花市大街的南羊市口居住,每天上班在花市3路公交汽车站候车。坐到终点站广渠门。在车站一起等车上班的有好几个同事。每次上夜班等车的时候,我都时不时地看看我的夜光表,夜晚时分夜光表荧光指针发出的绿光清晰可见。有了夜光表看时间方便多了。
二、我的宝马良驹
自行车也是“三转一响”其中的一转。大家如今看到的我是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廉颇老矣。可当年我这位肢体残疾人,照样能骑自行车,而且骑的不是一般自行车,是上海自行车三厂生产的凤凰牌28型大链套车,简称凤凰28大套。这款自行车造型精致,在自行车前叉子上,迎面贴着一只立着的凤凰的商标,煞是好看。许多年轻人的婚礼上,凤凰28大套自行车都当做陪嫁。可见这款车在当年处在何等重要的地位。
我小时候那个年代物资比较匮乏,买什么东西都要票。买自行车也要票。我有幸在单位与同班组的人,通过抓阄的方式,抓到了一张购买自行车的票。星期天哥哥带我到前门自行车商店,花了198元钱,买了一辆28型凤凰大套自行车。回到家看着眼前这辆崭新的自行车,我心花怒放。我有宝马良驹了,以后出门就可以骑自行车了,出行太方便了。在买回这辆自行车之前,我就学会了骑自行车。说起我学骑自行车,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
我学骑车比较晚,大约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学会骑自行车的。那时候我家只有一辆自行车,父亲上下班骑。父亲的自行车是什么牌子的我没记住,我只记得父亲自行车前安装了一个老式磨电灯。在自行车前叉子下,靠近车轱辘处安装着一个貌似小瓶子一样的金属物品,把瓶子头用手往下一压,就紧贴在自行车轱辘上,自行车一蹬起来,瓶子头就跟着转了起来,磨电灯就亮了起来。晚上骑车出行,磨电灯一亮,畅通无阻。
当初我就是用父亲这辆自行车学骑车的。开始学骑自行车是在星期天,我哥哥用父亲的这辆自行车,骑车带着我到位于幸福大街汇文中学(北京26中)对面的练车场,练习骑自行车。那个地方宽敞,没有车辆,没有行人,可以放开了练,开心的练。
父亲的自行车是一辆28型自行车。刚开始练骑车时,由于我个子小,跨不上自行车横梁。所以就采取“脚跨横梁,半踩半回”的方法,就是俗话说的“掏裆”当年学骑自行车孩子们的专利。就是把右腿从自行车横梁底下的倒三角里掏过去,踩在右侧的自行车脚蹬子上,猛地一蹬,自行车就向前滑行,此时再把左脚踩在左边脚蹬子上。踩一半脚蹬子,再往后倒回一半。就这样不停地反复地踩,反复地回,歪着身子练习半个多小时,累的我是腰酸腿疼,右边大腿跟拉了胯一样,酸胀酸胀的。
开始练车时,总掌握不好平衡,老往一边倒。哥哥告诉我,往哪边倒就顺势往那边拐就不会倒了,就会保持平衡了。我按哥哥说的去做,果然奏效,还真不倒了。
跟哥哥在练车场练的差不多了,也敢放单飞了,遇见行人也不害怕了,我就回家在胡同里实地操作,好比学开车路考上路了。
出了我家院子大门,往西走百八十米远,就是一个叫合丰东的副食店。过了合丰东往北拐一个小弯儿,小弯儿处是一个三叉路口,这个三叉路口地势比较高,从这个三叉路口往南再往东拐,路过合丰东副食店,再往东是一个很长的缓坡。我就在这个缓坡上练车,也不用费力蹬车,让自行车滑行,练的是掌握平衡,扶稳了车把,练习捏闸。从这个缓坡上往下滑,能滑出百八十米,滑过我家院门,一直滑到东河槽胡同2号才停下。
学滑轮跨上自行车,我也费了一番周折。每当我滑轮准备上车的时候,就感觉自行车往外倒。正是这往外倒,让我望而生畏。唯恐掌握不好平衡自行车倒了。所以老是无休无止地滑轮,就是不敢迈腿跨越横梁。有时滑出好几百米,还没有勇气跨越横梁,骑上自行车。有一次试着跨越横梁,没掌握好平衡和跨越横梁的最佳时机,结果自行车往外倒去,我双手一撒把,把自行车向外边扔去,我也向里跳下自行车。好在没有摔着,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会骑车不会上车,这也不是事呀。我决心无论多难也要把上车学会。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的训练,有一次我滑着滑着,猛然间一偏腿,我居然上车了。于是我就回忆一下我刚才是在自行车即将向外倒的时候,我顺势向外拐,在掌握自行车平衡的瞬间跨过横梁的。上车的秘诀找到了,我太高兴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又反反复复地练习滑轮上车,一会儿的功夫练习了十多遍,终于完全掌握了滑轮上车的技巧。
我会上车了,别提多高兴了。练完骑车回到家,一进院我就喊妈:“妈!我会上车了。”见了街坊邻居,我也忍不住地对他们说:“王大姐,我会上车了。许大叔,我会上车了。”我高兴的见谁跟谁说:“我会上车了,我会上车了。”弄得满院子的邻居都知道我会上车了。我好似古代作家吴敬梓写的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一样:“噫!好了,我中了。”不同于范进中举那样,我没疯,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三、骑车上班风光无限
买了新自行车后,我就骑着它去上班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骑新自行车上班的情景。那天上中班,当我骑着崭新铮亮的凤凰28大套自行车进入车间大门的时候,车间大门口聚集着许多等着传达室看门赵大爷拉铃下班的人。因工作性质,我们那个车间的工人大多都是年轻女工。当我骑车从她们身边一过,在明媚的阳光下,崭新铮亮的自行车闪闪发光,夺人耳目,好似夹道欢迎般的女工们爆发出惊呼之声:“哇!凤凰大套,刘建民真牛。”大家众星捧月般的围拢在我身边,评论着这辆自行车。此时此刻我成了车间里的新闻人物。常言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能得到这么多美女的关注和赞扬,我这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葱少年,心里跟吃了蜜一样甜。
以后,我每次上班都潇洒地骑着我的这辆凤凰28大套自行车进出车间,进了车间大院,还不忘按按车铃,提醒同事我来了。骑到车间存车棚前,还潇洒地倒一下车轮,再偏腿儿下车。有一次一倒车轮,还把车链子倒了下来,没办法,我卸下大联套,安装车链子费了好长时间,还沾了满手油泥,以后再也不倒车轮,再也不敢得瑟了。
四、凤凰展翅伴我飞翔
有了这辆凤凰牌自行车,我这个肢残人能够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我在单位曾经担任过三年团总支书记。我骑着我的凤凰自行车和我的团总支委员,春节去团员青年中拜年、团员青年有病,和团干部去家中探望、与团员青年一起去圆明园公园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团日活动。总之一句话,在工作中这辆自行车可是帮了我这个肢残人的大忙了。
1986年深秋的一天,我和几位团总支委员,组织了30多名团员青年,去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团日活动。我们从单位驻地崇外大街出发,一路骑行,浩浩荡荡,一边骑行一边畅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骑到兴头儿上,还赛起车来,你追我赶,奋勇争先。毕竟都是年轻人体力好,精力充沛,没人叫苦喊累,中途也没休息,一鼓作气骑到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在团员青年们的精神鼓舞下,我也忘记了我的残疾人身份,顽强地坚持下来了。
崇外大街到圆明园遗址,有20多公里的路程,用了一个多小时就骑到了。也许是兴奋的缘故,一路骑行没有感觉累,到达目的地偏腿儿下车,猛地停下来,两条腿打软,止不住地颤抖。一下车我就跪在地下了。可把团员青年们吓坏了,大家赶忙围拢过来搀扶起我,焦急地问我:“书记怎么样,您没事吧?”我回答:“没事,大家别担心。我从来没骑过这么远的路,歇一会儿就好了。”有团员青年帮我把自行车存好。有团员搀扶着我,走进了圆明园遗址公园。我们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举办了新团员入团仪式,参观了大水法等景点,对团员青年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合影留念,过了一次有意义的团日活动。
五、穿针走线蝴蝶飞
“三转一响”说了两转了,还有一转那就是蝴蝶牌缝纫机。20世纪70年代,上海缝纫机厂生产的蝴蝶牌缝纫机,在社会上倍受欢迎。那个年代的人们受雷锋精神影响,生活艰苦朴素,
那时候人们的观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资是三四十元。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售价是140元。买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要花掉一个普通工人三四个月的工资。所以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街坊邻居们会羡慕的不得了。
在一个四合院里有一家有台缝纫机,其他邻居会借用,有缝纫机的这家人会无偿地借用,街坊邻居们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邻里互助在那个年代体现的淋漓尽致。
六、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说完了“三转”,再说说“一响”收音机。收音机是家庭中的重要物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音机是家庭富有的象征,谁家要是有一台收音机,一个院子里的邻居,真羡慕死了。
我们四合院里有我一个干爹。我住的四合院有两个院子,一个里院,一个外院。我干爹家住在外院。他家有一台“美多”牌电子管收音机。院子里面的邻居们听相声、孩子们听小喇叭广播都凑到外院我干爹家门口。
我记得礼拜天上午11点左右,收音机里播放相声。我干爹就用一个很长电线的插销板,把电子管收音机的电源线插上,把收音机搬到院子里,放在小桌子上,把音量调到最大,里院的邻居也能听到。邻居们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做着饭,两不耽误。
我那时候在收音机里听过的相声有高英培、范振钰说的相声《钓鱼》“二的妈妈,快拿大木盆来。”听过侯宝林、郭全宝说的相声《夜行记》“一拐弯儿你找不着我了。你到家了?我掉沟里了。”……相声艺术家们说的幽默诙谐的相声,逗得大家开心大笑,四合院里充满了欢乐。外院坐在收音机旁的邻居捧腹大笑,里院一边做饭,一边听相声,一心二用的邻居也开怀地大笑。外院里院笑成一片,整个四合院成了欢乐的海洋。
每天晚上18点至20点,四合院里的小朋友们都拿着小板凳坐在我干爹家门口,全神贯注地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广播。随着收音机里“嘟,嘟,嘟”响起的报时声。一个声音清脆悦耳的女播音员声音响起:“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18点整。紧接着,一个清脆悦耳的女播音员的声音响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对学龄前儿童广播。”一个稚嫩的童声响起:“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接着就是清脆的小喇叭声:“嗒嘀嗒,嗒嘀嗒,嗒嗒”接下来就是孙敬修爷爷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小朋友们听得如醉如痴。小喇叭广播结束了,小朋友们还久久不愿离去,直到各自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领回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可见小喇叭对那个年代的少年儿童有多大的诱惑呀。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晃60年过去了。如今的智能手机替代了手表,越来越多的私家车替代了自行车,淘宝网购的衣服替代了缝纫机。数字广播技术、车载信息系统替代了收音机。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三转一响”已成为历史,虽然历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人们难以忘怀“三转一响”这段记忆。因为这是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