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
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趟过了青春年少,闯过了青年气盛,步入了中年成熟。世间的沧桑、金钱的诱惑、地位的高低、环境的优劣、距离的远近,哪一个,都足以影响、改变人的一生。然而,西中八五年入校的高一四班同学朝夕相处、相依相伴的寒窗岁月中的影子,依然牵动着每个同学永远的回忆——
一
阳光在仔细整理她的书架,偶然翻到一本相册,里面有两张黑白照片,一张是高一四班运动会后同学的留影,很纯朴,很憨厚。另一张是高二四班运动会后同学的留影,很成熟,很帅气。
还记得照片中每一位同学的名字,还记得四班的班长有卫平、建军和小芳。
卫平很聪明,说话时语言非常流利。上语文课时百勤老师最爱让他朗读课文,他两只手捧着课本,低着头用不很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他朗读得很快,很流畅。只是,朗诵完没有掌声。只见他笔直地站在座位处,依然双手捧着展开的书本,不敢抬头,而是悄悄用眼睛的余光扫射周围。这时侯,只听见百勤老师用和蔼的语气说到:卫平同学的语文基础是非常扎实的,请坐。
建军稳重得体,小芳文静大方。他们学习成绩都很好。
二
说起普通话,就想起了高中一年级的一次演讲比赛,学校给每个班三个名额。星玲,四班女生中的佼佼者。人长得白净,眼睛小了点,但丹凤,经常梳着两条辫子,前边耷一条,后边甩一条。她男孩性格,总有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她喜欢穿黄色军装的上衣,干净,利索,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她文章写得也不错,学校的演讲比赛她是首选人之一。长江,是当时班上的体育委员,高个,人长得帅气,也有他一个。还有一个,怎么想不起来他叫什么?他中等个子,不爱说话,参见演讲的激情很高。于是准备了一首诗歌,不记得诗歌的名字,只记得同学们都帮助他,给他查字典,每一个字都有标准的拼音和声调。演讲结果当然是都得了奖。
当时高一年级有五个班,能较量的就只有二班和四班。二班的实力也是很强的。班主任是考学老师,教物理,二十多岁,带着一副近视眼镜。在开大会的时候,总爱摘下他的眼镜,用他的上衣衣服的一角擦试。一圈一圈,很用心的,就像他教他的学生一样地认真。
四班班主任振兴,英语老师,是刚参加工作的实习老师,二十刚出头,年轻气盛,和着这些十五、六岁的青春少年,组合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高一(四)班。
两个班不论在篮球比赛、学习成绩赛、还是其它比赛,不是这个班第一,就是那个班第一。
三
记得在运动场上,长跑最快的男生有云飞、建武、建军、小林。女生有雅琴、燕子。同学们中间,思想活跃的比较多,爱运动的更是不少。每天早晨,还没等高音喇叭里起床的歌声响起,有人就悄悄地提前半个小时出发了。有时绕着操场跑步,更多的时间是绕着学校周围的乡村大路跑一圈。那时候,学校周围都是田地,没算过路程有多少公里,只是刚开始跑的时候,有些气喘,后来慢慢的就习惯了。再后来,一个叫上两个,两个成了三个,悄悄地。一路上,还可以碰见四班的男生,不只一个,两个。
那时候的操场,虽然是土地,但是,地面被每天早晨转圈上操的学生们的脚步踩得平平整整。记得带早操的老师是体育老师望怀。他总是吹着哨子,并很卖力地喊着口号:“一二一”“立定”“齐步走”“立定”“跑步走”。三个年级十几个班的学生,绕在操场转圈,不是跑步就是走步。厌烦了的同学,趁着有机会偷偷地骚扰一下旁边的同学,旁边同学有时会咧嘴笑,有时用手挠别人,有时还用脚踢对方。望怀老师站在操场的最中央,看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他马上就会吹哨子,并拉着长长的音“立定”。然后用很纯正的韩城方言声嘶力竭地喊到:“上操的时候,要认真点,不要在队伍中间张牙舞爪,手舞足蹈”。“齐步走”。学生们稍作平静了之后,仍就悄悄地做着他们认为很有趣的小动作。
四
操场,除了上早操,还有召开各种会议,听各种报告,开运动会。还有每周一早上集合所有班级的学生举行升旗仪式。
旗杆就立在开会时候主席台后边的正中央,各班轮流值日,派两名学生,负责升旗,降旗。遇到下雨天,还负责及时回收。
主席台就在操场的西边,紧挨着教学区的高出操场并凸出教学区、没有围墙的两头带有上下台阶的十多米的地方。经常放上几张课桌,上面蒙上浅色花纹的被单。被单从外面露出两尺来宽,刚好遮挡住主席台上坐着的领导的腿。上面放上白色的瓷茶杯,杯子中间放上茶叶,倒上开水,盖上盖子,显得文雅、时尚、体面。
校长、副校长们坐在主席台上,轮换着讲话。搭在墙上的高音喇叭口正对着操场,洪亮的声音响彻在整个校园上空。记得当时校长是金学老师,副校长荣堂老师、玉平老师、民生老师。副校长荣堂老师戴了黑边眼镜,头顶黑色带沿帽,身着深蓝色的中山装。中山装左胸前的口袋中别着一支钢笔,金色的笔帽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光。他的左手总握着一本书,左胳膊半曲着,书就夹在他的胳膊和身体之间。右手随着不急不慢的步子自然地摆动,俨然一位政治家。教育主任振斌老师中等个子,稍胖,大脸,细眼,梳着后背头,手老是背在背后,挺着胸脯,很是严肃,也经常坐在主席台上。
下面十几个班的学生,还有各班班主任、代课老师站在台下,有时候坐在凳子上,静静地倾听着领导们的讲话,还有校外知名人士的报告。董继周,先去日本留学,后来定居美国。偶尔回家乡,就被聘请到学校给学生们作励志报告。在那个年代,思想非常纯洁并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们用崇拜的眼神望着台上,一种敬佩,一种羡慕。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听得很仔细,听得很兴奋。听说董继周是董继昌的弟弟。董继昌,革命人士。他的弟弟,也很争气,出国留学,为家乡争光。
五
操场的正中央,有两副篮球架子。上体育课的时候,同学们经常去打篮球。女生和男生各占一副。那个年龄,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气势好胜,精力充沛。记的男生篮球队员有建军、小林、晓斌、卫平、云飞、自刚……在比赛场上,更是阳光潇洒,灵活默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躲闪,一个传递,一个高跳,一个篮板,甚至一个假的投球动作,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在和二班的篮球比赛场上,男队员们在场上奋力拼搏,女队员在场外高声欢呼:“男神,加油!男神,加油!”那场面,真叫一个激动、热烈。
在那个时候,虽然男生和女生不怎么说话,但青春期的同学们,都有一种朦胧的感觉,男神,可能就是女生们对男生们的赏识吧。
建军稳重,卫平帅气,小林个子高,眼睛大,篮球场上跳得也高。近三十年之后,阳光印象中称他牛眼睛,他不承认。难怪,几十年的岁月发福了小林的整个身体,眼睛自然就小了点,这也可能是燕子这个“饲养员”的功劳吧,因为,在这个班级中,只有他们两个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女生打篮球也跑全场,队员有爱红、亚荣、小芳、利侠、希希、燕子、小鸟、凤燕、雅琴、还有阳光。红女、西侠、小花,小萍偶尔也来参与,只当替补,也很开心。
红女,中等个子,稍胖,喜爱活动,但跑不动,激烈的篮球场上,她有时候很费力的拿到球之后,就用手紧紧住,并很急切地直接就往篮板底下跑,裁判老师笑着,故意不吹哨子,对方同学看着来气,轻轻一跳,用手从上面一压,篮球自然掉落,另一个同学顺脚一踢,球又回到了对方的半场,队员们飞快的撤向另一半场。只有她,停下来,弯下腰,两手抓着膝盖,仰起头,喘着气,很无奈的静视着。
和红女关系要好的是小鸟,是班上的英语科代表。圆脸,一双细细的眼睛老是小眯眯的,这有可能和她近视眼老不爱戴眼镜有关系。她人很随和,很热情,说话细声细语,很有女人味,英语学的很好,老师和班上的同学都非常喜欢她。
在那个年代,学校的宗旨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每周的体育课,体育老师是很尽心的。除了教学生打篮球外,还教学生怎么打排球,怎么仍铅球怎么跳远。
一张排球网就撑在操场中央,体育学校毕业的张老师站在网杆的一边,很兴致地吹着哨子,很专业地指挥着。小萍爱打排球,亚荣个子比较高,排球打得最好。她待人诚恳,热情,和她在一起打球,有一种被保护的感觉,同学们亲切地叫她“高师”。对于这个称号,她很不好意思接受,每次这样叫她的同学,都会被她追着,跑着。
六
燕子,聪明伶俐,小巧玲珑。眨巴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她长长的头发扎成了马尾,跑着、甩着,就像一只欢快的小燕子。她天生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就像一只百灵鸟在歌唱。只不过,在女生宿舍听过,在春游的中巴车上听过,当时唱的什么歌,已经忘记啦。
还记得每天上课之前领唱利侠,她活泼、可爱,直爽、热情。她喜欢流行歌,时刻都在认真履行她文艺委员的职责。她经常在宿舍给大家教唱,记得最清楚的是《妈妈的吻》、《大板桥的姑娘》。她很聪明,也很淘气。上课的时候,竟敢在老师的眼鼻子底下看小说,还模仿了班主任的字体给自己批请假条,气得班主任在到处找不到她人的情况下,搬走了她一个人坐的课桌。
还有希琴,她声音温暖很醇厚,同学们都亲切地叫她希希。她最爱唱《红河谷》,和利侠一起唱。认真、细心的春还跟着她学会了《草原牧歌》、《春光美》,《满江红》。
七
春和小芳是一对好朋友,她们淳朴、善良。她们是一起从卓立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中的。那个时候,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好,交通又不方便。星期六,家近的同学步行回家,稍远的骑自行车,也有很少人打车回家。小芳和春是回不去的,她们的家在很远的大山里。别的同学回家后能吃上一顿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而她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回家,只能和平时一样吃着灶上已经吃腻了但还不得不吃的饭菜。
学生灶上,早晨,除了胡辣汤,就是对了水的稀米汤。中午,除了水煮白菜帮子,就是水煮甘蓝豆腐,加上在水中焖的软乎乎的面条。下午,不是土豆丝,就是土豆片。好不容易换成了玉米面饸饹,却被冬天冻成了硬条,只好吃一口已经凉了的夹着酱辣子的玉米面馍,就一口凉饸饹,囫囵吞下。
学生灶每天饭菜只能说是能填饱肚子,大多数学生敢怒不敢言。还记得一名学生把一首写饭菜质量的打油诗贴在了食堂的立柱上,不知道怎样让老师发现了,不光在大会上点了名,还让在全校师生面前作了检查。当时我们正读高二。
过了好长时间,有人传话说有人要组织同学们罢灶,叫学生某月某日不要在学生灶上吃饭。
这一天,早晨开饭时间,学生灶一片寂静。中午,仍然没有学生去灶上吃饭。从学生灶南边和教学区的中心过道走过,食堂周围,静悄悄的。只有几个高三年级的男生,在教学区和食堂中间的照壁旁边来回走动。
那个时候,学生们的心真的很齐。整整一天,就是没有人去灶上买饭。食堂是不可以停做一顿饭菜的,没有人吃,又不能留在下一顿吃,这样,灶上的承包人(当时没有老板这个词),是要浪费好多费用的。他们心急,学校领导也心急,出了这样的事情,谁都不愿意。
学生,只是一些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靠着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供养自己上学的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年。他们正是长思想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血气方刚。他们认为掏钱买饭是要吃得舒服,至少是差不多的饭菜。而食堂当时只是一个人承包。开饭的时候有几个窗口,排成几行纵队,交的是从食堂管理员那里买来的饭票,买到的只是经常吃的已经吃的很厌烦的饭菜。最后迟来买饭的同学,有时候买不上,只好要两个凉透了的馒头,夹上自己从家拿的红油辣椒,将就着。没有辣椒的,只能光啃已经凉了的馒头。
学生灶,早餐没有人吃,把饭倒掉啦。午餐还是没有人吃。于是灶房所有人员,穿上雪白的工作服,戴上雪白的工作帽,系上深蓝色的围裙,在下午的饭点,抬出热气腾腾的馒头,端出冒着热气的稀饭盆,手里拿着熬稀饭的大勺子,翘首盼望着学生们的到来。
最后,在学校领导、学生会代表、承包人三方的协商之下,一切恢复了正常。
一张当时学生罢灶时候的黑白照片,左边有两竖排文字:“学生燥炊事班同志严阵以待,等待同学们前来进餐。”这些字,好像是谁有意加在上面的,但没有一个人问他是谁。他的心应是细致的,留下了学校这个小小的插曲。
八
星期天下午,在家里美美享受了两顿美餐的同学们返回到了学校宿舍。有的拿来了稍微白一点的搅合馍(白面和黑面搅在一起蒸的),这个掰一块,那个分一块;有的拿着酸菜,给你喂一口,给她喂一口;还有的拿着煮熟了的花生,分给没有回家的同学吃。女生们在一起推着、让着,聊着、笑着。
学校进门的右手边有一个小院,小院中有一栋两层的老楼,共有不到二十间房间,全部住着女生。每一间房中都有用木架子支起来了数块床板,形成了一大整块的通铺。女生们各自铺上自己的褥子、单子。有的褥子下面垫了牛皮纸,报纸,有的还有一条自家擀做的羊毛毡,隔着潮气。有的什么也没有,褥子直接铺上,再在褥子上铺上床单。
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趟过了青春年少,闯过了青年气盛,步入了中年成熟。世间的沧桑、金钱的诱惑、地位的高低、环境的优劣、距离的远近,哪一个,都足以影响、改变人的一生。然而,西中八五年入校的高一四班同学朝夕相处、相依相伴的寒窗岁月中的影子,依然牵动着每个同学永远的回忆——
一
阳光在仔细整理她的书架,偶然翻到一本相册,里面有两张黑白照片,一张是高一四班运动会后同学的留影,很纯朴,很憨厚。另一张是高二四班运动会后同学的留影,很成熟,很帅气。
还记得照片中每一位同学的名字,还记得四班的班长有卫平、建军和小芳。
卫平很聪明,说话时语言非常流利。上语文课时百勤老师最爱让他朗读课文,他两只手捧着课本,低着头用不很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他朗读得很快,很流畅。只是,朗诵完没有掌声。只见他笔直地站在座位处,依然双手捧着展开的书本,不敢抬头,而是悄悄用眼睛的余光扫射周围。这时侯,只听见百勤老师用和蔼的语气说到:卫平同学的语文基础是非常扎实的,请坐。
建军稳重得体,小芳文静大方。他们学习成绩都很好。
二
说起普通话,就想起了高中一年级的一次演讲比赛,学校给每个班三个名额。星玲,四班女生中的佼佼者。人长得白净,眼睛小了点,但丹凤,经常梳着两条辫子,前边耷一条,后边甩一条。她男孩性格,总有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她喜欢穿黄色军装的上衣,干净,利索,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她文章写得也不错,学校的演讲比赛她是首选人之一。长江,是当时班上的体育委员,高个,人长得帅气,也有他一个。还有一个,怎么想不起来他叫什么?他中等个子,不爱说话,参见演讲的激情很高。于是准备了一首诗歌,不记得诗歌的名字,只记得同学们都帮助他,给他查字典,每一个字都有标准的拼音和声调。演讲结果当然是都得了奖。
当时高一年级有五个班,能较量的就只有二班和四班。二班的实力也是很强的。班主任是考学老师,教物理,二十多岁,带着一副近视眼镜。在开大会的时候,总爱摘下他的眼镜,用他的上衣衣服的一角擦试。一圈一圈,很用心的,就像他教他的学生一样地认真。
四班班主任振兴,英语老师,是刚参加工作的实习老师,二十刚出头,年轻气盛,和着这些十五、六岁的青春少年,组合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高一(四)班。
两个班不论在篮球比赛、学习成绩赛、还是其它比赛,不是这个班第一,就是那个班第一。
三
记得在运动场上,长跑最快的男生有云飞、建武、建军、小林。女生有雅琴、燕子。同学们中间,思想活跃的比较多,爱运动的更是不少。每天早晨,还没等高音喇叭里起床的歌声响起,有人就悄悄地提前半个小时出发了。有时绕着操场跑步,更多的时间是绕着学校周围的乡村大路跑一圈。那时候,学校周围都是田地,没算过路程有多少公里,只是刚开始跑的时候,有些气喘,后来慢慢的就习惯了。再后来,一个叫上两个,两个成了三个,悄悄地。一路上,还可以碰见四班的男生,不只一个,两个。
那时候的操场,虽然是土地,但是,地面被每天早晨转圈上操的学生们的脚步踩得平平整整。记得带早操的老师是体育老师望怀。他总是吹着哨子,并很卖力地喊着口号:“一二一”“立定”“齐步走”“立定”“跑步走”。三个年级十几个班的学生,绕在操场转圈,不是跑步就是走步。厌烦了的同学,趁着有机会偷偷地骚扰一下旁边的同学,旁边同学有时会咧嘴笑,有时用手挠别人,有时还用脚踢对方。望怀老师站在操场的最中央,看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他马上就会吹哨子,并拉着长长的音“立定”。然后用很纯正的韩城方言声嘶力竭地喊到:“上操的时候,要认真点,不要在队伍中间张牙舞爪,手舞足蹈”。“齐步走”。学生们稍作平静了之后,仍就悄悄地做着他们认为很有趣的小动作。
四
操场,除了上早操,还有召开各种会议,听各种报告,开运动会。还有每周一早上集合所有班级的学生举行升旗仪式。
旗杆就立在开会时候主席台后边的正中央,各班轮流值日,派两名学生,负责升旗,降旗。遇到下雨天,还负责及时回收。
主席台就在操场的西边,紧挨着教学区的高出操场并凸出教学区、没有围墙的两头带有上下台阶的十多米的地方。经常放上几张课桌,上面蒙上浅色花纹的被单。被单从外面露出两尺来宽,刚好遮挡住主席台上坐着的领导的腿。上面放上白色的瓷茶杯,杯子中间放上茶叶,倒上开水,盖上盖子,显得文雅、时尚、体面。
校长、副校长们坐在主席台上,轮换着讲话。搭在墙上的高音喇叭口正对着操场,洪亮的声音响彻在整个校园上空。记得当时校长是金学老师,副校长荣堂老师、玉平老师、民生老师。副校长荣堂老师戴了黑边眼镜,头顶黑色带沿帽,身着深蓝色的中山装。中山装左胸前的口袋中别着一支钢笔,金色的笔帽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光。他的左手总握着一本书,左胳膊半曲着,书就夹在他的胳膊和身体之间。右手随着不急不慢的步子自然地摆动,俨然一位政治家。教育主任振斌老师中等个子,稍胖,大脸,细眼,梳着后背头,手老是背在背后,挺着胸脯,很是严肃,也经常坐在主席台上。
下面十几个班的学生,还有各班班主任、代课老师站在台下,有时候坐在凳子上,静静地倾听着领导们的讲话,还有校外知名人士的报告。董继周,先去日本留学,后来定居美国。偶尔回家乡,就被聘请到学校给学生们作励志报告。在那个年代,思想非常纯洁并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们用崇拜的眼神望着台上,一种敬佩,一种羡慕。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听得很仔细,听得很兴奋。听说董继周是董继昌的弟弟。董继昌,革命人士。他的弟弟,也很争气,出国留学,为家乡争光。
五
操场的正中央,有两副篮球架子。上体育课的时候,同学们经常去打篮球。女生和男生各占一副。那个年龄,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气势好胜,精力充沛。记的男生篮球队员有建军、小林、晓斌、卫平、云飞、自刚……在比赛场上,更是阳光潇洒,灵活默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躲闪,一个传递,一个高跳,一个篮板,甚至一个假的投球动作,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在和二班的篮球比赛场上,男队员们在场上奋力拼搏,女队员在场外高声欢呼:“男神,加油!男神,加油!”那场面,真叫一个激动、热烈。
在那个时候,虽然男生和女生不怎么说话,但青春期的同学们,都有一种朦胧的感觉,男神,可能就是女生们对男生们的赏识吧。
建军稳重,卫平帅气,小林个子高,眼睛大,篮球场上跳得也高。近三十年之后,阳光印象中称他牛眼睛,他不承认。难怪,几十年的岁月发福了小林的整个身体,眼睛自然就小了点,这也可能是燕子这个“饲养员”的功劳吧,因为,在这个班级中,只有他们两个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女生打篮球也跑全场,队员有爱红、亚荣、小芳、利侠、希希、燕子、小鸟、凤燕、雅琴、还有阳光。红女、西侠、小花,小萍偶尔也来参与,只当替补,也很开心。
红女,中等个子,稍胖,喜爱活动,但跑不动,激烈的篮球场上,她有时候很费力的拿到球之后,就用手紧紧住,并很急切地直接就往篮板底下跑,裁判老师笑着,故意不吹哨子,对方同学看着来气,轻轻一跳,用手从上面一压,篮球自然掉落,另一个同学顺脚一踢,球又回到了对方的半场,队员们飞快的撤向另一半场。只有她,停下来,弯下腰,两手抓着膝盖,仰起头,喘着气,很无奈的静视着。
和红女关系要好的是小鸟,是班上的英语科代表。圆脸,一双细细的眼睛老是小眯眯的,这有可能和她近视眼老不爱戴眼镜有关系。她人很随和,很热情,说话细声细语,很有女人味,英语学的很好,老师和班上的同学都非常喜欢她。
在那个年代,学校的宗旨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每周的体育课,体育老师是很尽心的。除了教学生打篮球外,还教学生怎么打排球,怎么仍铅球怎么跳远。
一张排球网就撑在操场中央,体育学校毕业的张老师站在网杆的一边,很兴致地吹着哨子,很专业地指挥着。小萍爱打排球,亚荣个子比较高,排球打得最好。她待人诚恳,热情,和她在一起打球,有一种被保护的感觉,同学们亲切地叫她“高师”。对于这个称号,她很不好意思接受,每次这样叫她的同学,都会被她追着,跑着。
六
燕子,聪明伶俐,小巧玲珑。眨巴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她长长的头发扎成了马尾,跑着、甩着,就像一只欢快的小燕子。她天生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就像一只百灵鸟在歌唱。只不过,在女生宿舍听过,在春游的中巴车上听过,当时唱的什么歌,已经忘记啦。
还记得每天上课之前领唱利侠,她活泼、可爱,直爽、热情。她喜欢流行歌,时刻都在认真履行她文艺委员的职责。她经常在宿舍给大家教唱,记得最清楚的是《妈妈的吻》、《大板桥的姑娘》。她很聪明,也很淘气。上课的时候,竟敢在老师的眼鼻子底下看小说,还模仿了班主任的字体给自己批请假条,气得班主任在到处找不到她人的情况下,搬走了她一个人坐的课桌。
还有希琴,她声音温暖很醇厚,同学们都亲切地叫她希希。她最爱唱《红河谷》,和利侠一起唱。认真、细心的春还跟着她学会了《草原牧歌》、《春光美》,《满江红》。
七
春和小芳是一对好朋友,她们淳朴、善良。她们是一起从卓立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中的。那个时候,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好,交通又不方便。星期六,家近的同学步行回家,稍远的骑自行车,也有很少人打车回家。小芳和春是回不去的,她们的家在很远的大山里。别的同学回家后能吃上一顿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而她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回家,只能和平时一样吃着灶上已经吃腻了但还不得不吃的饭菜。
学生灶上,早晨,除了胡辣汤,就是对了水的稀米汤。中午,除了水煮白菜帮子,就是水煮甘蓝豆腐,加上在水中焖的软乎乎的面条。下午,不是土豆丝,就是土豆片。好不容易换成了玉米面饸饹,却被冬天冻成了硬条,只好吃一口已经凉了的夹着酱辣子的玉米面馍,就一口凉饸饹,囫囵吞下。
学生灶每天饭菜只能说是能填饱肚子,大多数学生敢怒不敢言。还记得一名学生把一首写饭菜质量的打油诗贴在了食堂的立柱上,不知道怎样让老师发现了,不光在大会上点了名,还让在全校师生面前作了检查。当时我们正读高二。
过了好长时间,有人传话说有人要组织同学们罢灶,叫学生某月某日不要在学生灶上吃饭。
这一天,早晨开饭时间,学生灶一片寂静。中午,仍然没有学生去灶上吃饭。从学生灶南边和教学区的中心过道走过,食堂周围,静悄悄的。只有几个高三年级的男生,在教学区和食堂中间的照壁旁边来回走动。
那个时候,学生们的心真的很齐。整整一天,就是没有人去灶上买饭。食堂是不可以停做一顿饭菜的,没有人吃,又不能留在下一顿吃,这样,灶上的承包人(当时没有老板这个词),是要浪费好多费用的。他们心急,学校领导也心急,出了这样的事情,谁都不愿意。
学生,只是一些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靠着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供养自己上学的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年。他们正是长思想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血气方刚。他们认为掏钱买饭是要吃得舒服,至少是差不多的饭菜。而食堂当时只是一个人承包。开饭的时候有几个窗口,排成几行纵队,交的是从食堂管理员那里买来的饭票,买到的只是经常吃的已经吃的很厌烦的饭菜。最后迟来买饭的同学,有时候买不上,只好要两个凉透了的馒头,夹上自己从家拿的红油辣椒,将就着。没有辣椒的,只能光啃已经凉了的馒头。
学生灶,早餐没有人吃,把饭倒掉啦。午餐还是没有人吃。于是灶房所有人员,穿上雪白的工作服,戴上雪白的工作帽,系上深蓝色的围裙,在下午的饭点,抬出热气腾腾的馒头,端出冒着热气的稀饭盆,手里拿着熬稀饭的大勺子,翘首盼望着学生们的到来。
最后,在学校领导、学生会代表、承包人三方的协商之下,一切恢复了正常。
一张当时学生罢灶时候的黑白照片,左边有两竖排文字:“学生燥炊事班同志严阵以待,等待同学们前来进餐。”这些字,好像是谁有意加在上面的,但没有一个人问他是谁。他的心应是细致的,留下了学校这个小小的插曲。
八
星期天下午,在家里美美享受了两顿美餐的同学们返回到了学校宿舍。有的拿来了稍微白一点的搅合馍(白面和黑面搅在一起蒸的),这个掰一块,那个分一块;有的拿着酸菜,给你喂一口,给她喂一口;还有的拿着煮熟了的花生,分给没有回家的同学吃。女生们在一起推着、让着,聊着、笑着。
学校进门的右手边有一个小院,小院中有一栋两层的老楼,共有不到二十间房间,全部住着女生。每一间房中都有用木架子支起来了数块床板,形成了一大整块的通铺。女生们各自铺上自己的褥子、单子。有的褥子下面垫了牛皮纸,报纸,有的还有一条自家擀做的羊毛毡,隔着潮气。有的什么也没有,褥子直接铺上,再在褥子上铺上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