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船上下来,雨丝钻进脖子,有点冷。腋下有伞,可撑,也可不撑。索性,不撑吧。
踏上石径,想起郁达夫,因他的《钓台的春昼》,我来了桐庐,去了桐君山,也是在晚上,只不过,他是渡船过去,我走的是桥。隔了七八十年,山上依然跟他文中差不多,也有一轮微月,寂寞,冷清,却有传说。第二天,他上了钓台,许是当时他的情绪从高处往低处掉,他说怕遇见丝瓜筋样的严子陵。读到此处,我不由笑了。那年,我才二十出头,在乡下卫生院,一心想着能离开小镇,对未来有满满的向往,至于向往什么,好像也说不清,或者是无可奈何吧。
从“严子陵钓台天下第一观”石刻前走过,手里的伞忍不住去搁在“钓”上,仿佛,“钓”字伸出一双手,握住了我。我以这样的方式跟老乡子陵先生会晤了。
数年前,我得到过一本历代文人吟诵严子陵的小书,是一位乡贤自己收集的,可能比不上专业编纂,而且也不全面,但给我的印象很深,我着实翻读了很久,有时在灯下,有时在窗前。南风呼啦啦地摇着一盆养了多年的兰花,在平平仄仄中体味着诗人们对严子陵的赞叹,借着他们的感怀,暂居到他们的诗词仰望严子陵,以抚慰自己内心的起伏,甚至是汹涌。有一次我还特意跑到陈山,寻找子陵墓。山路基本荒废,我漫山遍野地走,几次被荆棘绊住,手上被拉出几个口子,有点出血,后来在山头发现一处空地,呈长方形,依稀凭借老县志的记述,可能此地便是严子陵墓葬之处。那里并不是最高,然而环面视野开阔,望得见江与湖。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下,着实待了很久,也不觉手上的疼,下山时,血已结痂。曾向老先生们打听子陵的墓碑,听说被收藏在邻县的博物馆里,隔着玻璃,只能用目光向漫漶的石碑致敬。
钓台在山上,吟诵钓台的碑林在山脚,一块块石碑上镌刻着一首首诗,也像一个个文人的替身,他们从历史光阴的册页上走来,聚集在七里泷举行文学沙龙,来客中皆是大咖,杨万里、孟浩然、杜牧、皮日休、陆龟蒙、苏东坡,还有许多许多,他们带着各自斑斓的经历,在钓台会一会严子陵,向他抒一抒内心的失意、惆怅,对自己的眼下发一发感叹,以及向往,然后,他们继续各自的日常,参加科举的,还得晧首穷经,致仕的,一如既往领取圣旨,哪怕被贬被流放,还要跪地三叩,感谢皇恩浩荡。只是,曲终文未散,严子陵是他们的星空,他们齐齐仰望着,在累了、困了时,借钓台栖息,也借子陵先生的星光点亮内心的黯淡,或取一杯清凉,让自己得到喘息。
他有一个同学做了皇帝,新政起步,需要有得力的人才辅助自己,便想起严子陵来,结果,严子陵躲了起来,不愿意入朝。大多数人对严子陵的认识止于此,有皇帝同学给他递来橄榄枝,这是多大的荣耀,对古代文人而言,终极理想无非学而优则仕,何况有皇帝同学罩着,这官做起来定是顺风顺水。偏偏,严子陵拒绝了。于是,后人妥妥地把高风亮节与严子陵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想到严子陵便是不侍王侯、心性高洁,于是,严子陵在史书有时以隐士相见,有时以高士相称,无论隐士与高士,他能在浩大而结实的关系网上脱身,其内心的洞察力远远胜于我们仰望他的眼力。
我侧身于小职场,一介布衣,对许多规则,半懂不懂,内心有棱角,看不得奉承,见不得虚伪,在热闹的来往中,显得孤僻,可内心总涌动着想做事,夹在个性与现实之间,疼痛的莫过于灵魂。于是,我会跑上龙泉山,在那里看一看子陵祠,吹一阵山风,日暮时分下山。“黄昏过钓台,羞见先生面”,钓台在桐庐,此处有客星。
皇帝同学自然不甘心,因为他知道这位严同学的才识与能力,于是来了个全国总动员,把他的画像发到各处,令当地县衙不遗余力地寻找。终于,有人发现一个披着羊裘在垂钓的人跟画像上的人很像,当即向朝廷禀报。于是,严子陵不得不收起钓竿,去洛阳会一会老同学。
赴洛阳路上,严子陵做了些什么,史书上没有详解,以我个人的猜测,严子陵绝对不会错过行万里路识万种人的机会,他毕竟是个读书人,关心世事,忧牵黎民,这是读书人骨子里的基因。跟历史上所有的朝代一样,东汉初创之时,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是绕不过去的弯。这一路上,想必严子陵心里装了很多东西。
到了洛阳,他的老相识侯霸捎书信于他,话说得很委婉,说是碍于朝廷的规制,只能晚上去见他。对严子陵来说,这种繁文缛节是很不适的,书信归还,口授于送信人,让他把话传给侯霸。史书上记载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话说得很直白,也很重,丝毫不给老相识颜面。老相识的内心,我毛想想也是不太开心的。他自然也知道严子陵的才干,试想皇帝同学来了,还是几次三番的邀请才来,一旦得宠,自己的地位还能保住?于是,他便把口信说与刘秀听,刘秀一听,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说“狂奴”。阔别多年,严子陵耿介的个性仍是如此。
那个晚上,注定是精彩的晚上。俩老同学见面了,君臣礼节过后剩下的便是同窗,一个问,一个答,问答之间有机智,也有情谊。我想,这问答当中严子陵一定把路上的想法融入了谈话当中,甚至悄悄试探皇帝同学对治理天下的谋略。当晚,俩人同寝于一榻,严子陵一脚搁在了皇帝同学身上。这一脚,堪称经典一脚。这是严子陵留给历史的一个细节,与皇帝同卧一处,还能翻来覆去,可想他内心是毫无挂碍的,退一步讲,他如果是有意的,这一脚的分量更重,当然,也替刘秀博得了优秀同学的称号。至于“客星犯帝座”一说,正好给了严子陵辞别洛阳的一个好理由。
第二天,刘秀还要规劝严子陵留于朝廷,授他谏议大夫,三品。应该说,刘秀给严子陵这个官职是人尽其才,知道老同学的个性与特长。有年,姚剧团编排了《严子陵》,在这场戏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严子陵在宫殿上推却的理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戏已至此,已经是高潮,离落幕不远了。历史也是一部戏,严子陵扮演了最真实的自己,对世事很关注,又了解自己的脾性,不做官,也不立文字,从从容容。
严子陵离开洛阳,隐居于富春江,继续持起手中的鱼竿,在波光粼粼中留给后人一个背影,他不羡慕三公,而只想做一个顺从于自己内心的人。多少诗人感叹这个背影,远远地望着,却怎么也靠不近,那些芜杂的念想,只能侧身于诗词之外。
一生浪漫而孤傲的李白,他对严子陵也充满敬意,“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他从扬州出发,一路得到了众人的追捧。于他,做个诗待诏是不满足的,他的心思还是在“济苍生安社稷”,心心念念等待皇帝的召见与重用,只不过,他的狂傲与才情薄幸于世相,让人误以为他真的“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一辈子在进与退之间徘徊着、彷徨着,既热爱自由,不愿被束缚,可又放不下致仕的热情与渴望,焦虑不安时便躲进诗词,在那里纵横一下情绪,过一过诗人浩荡的生活。他过桐庐时心情还是很舒畅的,看到严子陵钓台,这位诗仙自然也难免心有感慨,尽管自己可能做不到心与浮云闲,可不妨碍对严子陵垂钓沧波间的敬仰,于是留诗一首。
我父亲曾告诉我一个道理,取之容易,舍得很难。年少的我,曾经对这句话不以为然,甚至还跟他抬杠,是取之难,舍得易,取之要经历多种努力,有时还要面对耕耘未必有收获的窘境,而舍得仅仅是放手而已。经历世事后,才明白这话的石破天惊。舍,着实比取更煎熬,尤其是欲罢不能时,心力更负荷。在滚滚红尘中,眼睛与脚力有时是不对等的,真正对等的,可能也就高人与至人了。高人无名,至人无梦。像我等俗人,可能只有无力。
山上有东西两个钓台,西钓台,据说是宋朝爱国文人谢翱建立起来的,当年元军南下,文天祥在福建起兵拒敌,谢翱散家财募乡兵,追随文天祥。后来文天祥被俘就义,留下《正气歌》,宋朝由此灭亡。那天,也下着雨,谢翱与友人一起登上子陵钓台,须臾,雨止了,他们开始祭祀,恸哭与跪拜,重复又重复,有一片云从南边过来,仿佛呼应他们的哀痛,于是用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英雄之魂,哀思之切,令人酸楚。西钓台,苍石寂然,东钓台,苍石也寂然。在初冬的午后,我静静地凝望着。有人说过,石头是时间的化石,每一块石头,以自己的本真记录着时间的脚步,诚实于光阴,钓台的石头更是如此,有多少人上来,又有多少人下去,它们记得最全。像我,也来过数次,或到此一游,或领略感怀,皆被钓台的苍石默默收录,可能某个纹理中镶嵌着我的悸动。
有次,与一个朋友聊天,一口茶,一句闲话,茶过半壶,说到了严子陵。
作为古代文人,奉儒守官应是人生的主导价值,他之所以不愿意替皇帝同学做事,他是有自己的考虑。他与刘秀之间可以说是知根知底,对方的优点与缺点,犹如一面镜子,照得几乎纤毫毕真。刘秀说他“狂奴”,后面还跟着“固态也”,只有最熟悉的人才会说出这个词。那么,严子陵自然也了解刘秀,哪怕他做了皇帝,有一顶大帽子罩着他,可在严子陵眼里,这个同学并不因为做了皇帝而改变了自己。
要说,严子陵不帮助刘秀,这是假的。他着实帮了皇帝同学的大忙。刘秀给他的官职是谏议大夫,他深知这个官职的分量,作为谏议大夫的崇高使命是死谏,就像武官战死沙场。问题就来了,死谏成就了谏议大夫,却让皇帝失去颜面,把历史的荣誉独享,而不顾同学的威望,这也不符合严子陵的为人之道。
所以,严子陵辞别洛阳,坚决不出任刘秀所给的官职,不能君臣,倒保存了同学。一个高士,一个明君,他们彼此交相辉映,为东汉留下一段佳话。
后来,他以垂钓的形象侧映于历史,他选择山水之间,恰好诠释了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洛阳,他便规劝同学要仁政,可见他并不是逃避世事,相反他对社稷安危百姓安乐有着很深的关注。在钓台,他的隐居是一心一意的,就像中国画中的钓鱼翁,线条简洁,留白丰沛,以一动也不动的方式,让钓台一寸寸地长起来,至于后人说“一线九鼎”,于他不过是一只酒杯,可装酒,也可装水。
那天,窗外飘荡着雨丝,姚江边上有人在钓鱼,披着雨衣,一动不动,偶尔拎一下钓竿,半天,没见一尾鱼上钩。他的背后是子陵亭,建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当时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提出“四先贤”之说,严子陵毫无疑问是首位,其后才是王阳明、黄梨洲、朱舜水。钓鱼的人,大多会选择这个方位,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可能有子陵亭在,钓鱼的乐趣倍增吧。
潇洒,是一个挺时新的词,而桐庐却在纸上已潇洒了一千多年。范仲淹一口气写下了《潇洒桐庐郡十绝》,无疑,这里的山水风光成了他疗愈自己的最好良药,“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这是何等的惬意与放松,远离朝廷那些破规矩,得一个自由身,只有富春江上的烟波,山中的新茶,还有清潭溪流,处处让身心得到安宁。末了,他说,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范仲淹对严子陵的追慕,着实显示了一个忠实粉丝的可亲可爱,为严子陵建祠,还写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千古佳句。
七里泷碧云苍山,奇峰对峙,风光绝好。钓台设于此,既是严子陵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更是完美组合,留给世人一个说不尽的故事。言及子陵,说到钓台,辞别万乘主,不做千户侯,看到钓台,念及子陵,他站在云水间,看天上云卷云舒,观湖上两只船,一只叫熙,一只叫攘,既令过往之人或羞愧,或感怀,也温暖着他们山高水长的诗句。
踏上石径,想起郁达夫,因他的《钓台的春昼》,我来了桐庐,去了桐君山,也是在晚上,只不过,他是渡船过去,我走的是桥。隔了七八十年,山上依然跟他文中差不多,也有一轮微月,寂寞,冷清,却有传说。第二天,他上了钓台,许是当时他的情绪从高处往低处掉,他说怕遇见丝瓜筋样的严子陵。读到此处,我不由笑了。那年,我才二十出头,在乡下卫生院,一心想着能离开小镇,对未来有满满的向往,至于向往什么,好像也说不清,或者是无可奈何吧。
从“严子陵钓台天下第一观”石刻前走过,手里的伞忍不住去搁在“钓”上,仿佛,“钓”字伸出一双手,握住了我。我以这样的方式跟老乡子陵先生会晤了。
数年前,我得到过一本历代文人吟诵严子陵的小书,是一位乡贤自己收集的,可能比不上专业编纂,而且也不全面,但给我的印象很深,我着实翻读了很久,有时在灯下,有时在窗前。南风呼啦啦地摇着一盆养了多年的兰花,在平平仄仄中体味着诗人们对严子陵的赞叹,借着他们的感怀,暂居到他们的诗词仰望严子陵,以抚慰自己内心的起伏,甚至是汹涌。有一次我还特意跑到陈山,寻找子陵墓。山路基本荒废,我漫山遍野地走,几次被荆棘绊住,手上被拉出几个口子,有点出血,后来在山头发现一处空地,呈长方形,依稀凭借老县志的记述,可能此地便是严子陵墓葬之处。那里并不是最高,然而环面视野开阔,望得见江与湖。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下,着实待了很久,也不觉手上的疼,下山时,血已结痂。曾向老先生们打听子陵的墓碑,听说被收藏在邻县的博物馆里,隔着玻璃,只能用目光向漫漶的石碑致敬。
钓台在山上,吟诵钓台的碑林在山脚,一块块石碑上镌刻着一首首诗,也像一个个文人的替身,他们从历史光阴的册页上走来,聚集在七里泷举行文学沙龙,来客中皆是大咖,杨万里、孟浩然、杜牧、皮日休、陆龟蒙、苏东坡,还有许多许多,他们带着各自斑斓的经历,在钓台会一会严子陵,向他抒一抒内心的失意、惆怅,对自己的眼下发一发感叹,以及向往,然后,他们继续各自的日常,参加科举的,还得晧首穷经,致仕的,一如既往领取圣旨,哪怕被贬被流放,还要跪地三叩,感谢皇恩浩荡。只是,曲终文未散,严子陵是他们的星空,他们齐齐仰望着,在累了、困了时,借钓台栖息,也借子陵先生的星光点亮内心的黯淡,或取一杯清凉,让自己得到喘息。
他有一个同学做了皇帝,新政起步,需要有得力的人才辅助自己,便想起严子陵来,结果,严子陵躲了起来,不愿意入朝。大多数人对严子陵的认识止于此,有皇帝同学给他递来橄榄枝,这是多大的荣耀,对古代文人而言,终极理想无非学而优则仕,何况有皇帝同学罩着,这官做起来定是顺风顺水。偏偏,严子陵拒绝了。于是,后人妥妥地把高风亮节与严子陵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想到严子陵便是不侍王侯、心性高洁,于是,严子陵在史书有时以隐士相见,有时以高士相称,无论隐士与高士,他能在浩大而结实的关系网上脱身,其内心的洞察力远远胜于我们仰望他的眼力。
我侧身于小职场,一介布衣,对许多规则,半懂不懂,内心有棱角,看不得奉承,见不得虚伪,在热闹的来往中,显得孤僻,可内心总涌动着想做事,夹在个性与现实之间,疼痛的莫过于灵魂。于是,我会跑上龙泉山,在那里看一看子陵祠,吹一阵山风,日暮时分下山。“黄昏过钓台,羞见先生面”,钓台在桐庐,此处有客星。
皇帝同学自然不甘心,因为他知道这位严同学的才识与能力,于是来了个全国总动员,把他的画像发到各处,令当地县衙不遗余力地寻找。终于,有人发现一个披着羊裘在垂钓的人跟画像上的人很像,当即向朝廷禀报。于是,严子陵不得不收起钓竿,去洛阳会一会老同学。
赴洛阳路上,严子陵做了些什么,史书上没有详解,以我个人的猜测,严子陵绝对不会错过行万里路识万种人的机会,他毕竟是个读书人,关心世事,忧牵黎民,这是读书人骨子里的基因。跟历史上所有的朝代一样,东汉初创之时,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是绕不过去的弯。这一路上,想必严子陵心里装了很多东西。
到了洛阳,他的老相识侯霸捎书信于他,话说得很委婉,说是碍于朝廷的规制,只能晚上去见他。对严子陵来说,这种繁文缛节是很不适的,书信归还,口授于送信人,让他把话传给侯霸。史书上记载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话说得很直白,也很重,丝毫不给老相识颜面。老相识的内心,我毛想想也是不太开心的。他自然也知道严子陵的才干,试想皇帝同学来了,还是几次三番的邀请才来,一旦得宠,自己的地位还能保住?于是,他便把口信说与刘秀听,刘秀一听,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说“狂奴”。阔别多年,严子陵耿介的个性仍是如此。
那个晚上,注定是精彩的晚上。俩老同学见面了,君臣礼节过后剩下的便是同窗,一个问,一个答,问答之间有机智,也有情谊。我想,这问答当中严子陵一定把路上的想法融入了谈话当中,甚至悄悄试探皇帝同学对治理天下的谋略。当晚,俩人同寝于一榻,严子陵一脚搁在了皇帝同学身上。这一脚,堪称经典一脚。这是严子陵留给历史的一个细节,与皇帝同卧一处,还能翻来覆去,可想他内心是毫无挂碍的,退一步讲,他如果是有意的,这一脚的分量更重,当然,也替刘秀博得了优秀同学的称号。至于“客星犯帝座”一说,正好给了严子陵辞别洛阳的一个好理由。
第二天,刘秀还要规劝严子陵留于朝廷,授他谏议大夫,三品。应该说,刘秀给严子陵这个官职是人尽其才,知道老同学的个性与特长。有年,姚剧团编排了《严子陵》,在这场戏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严子陵在宫殿上推却的理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戏已至此,已经是高潮,离落幕不远了。历史也是一部戏,严子陵扮演了最真实的自己,对世事很关注,又了解自己的脾性,不做官,也不立文字,从从容容。
严子陵离开洛阳,隐居于富春江,继续持起手中的鱼竿,在波光粼粼中留给后人一个背影,他不羡慕三公,而只想做一个顺从于自己内心的人。多少诗人感叹这个背影,远远地望着,却怎么也靠不近,那些芜杂的念想,只能侧身于诗词之外。
一生浪漫而孤傲的李白,他对严子陵也充满敬意,“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他从扬州出发,一路得到了众人的追捧。于他,做个诗待诏是不满足的,他的心思还是在“济苍生安社稷”,心心念念等待皇帝的召见与重用,只不过,他的狂傲与才情薄幸于世相,让人误以为他真的“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一辈子在进与退之间徘徊着、彷徨着,既热爱自由,不愿被束缚,可又放不下致仕的热情与渴望,焦虑不安时便躲进诗词,在那里纵横一下情绪,过一过诗人浩荡的生活。他过桐庐时心情还是很舒畅的,看到严子陵钓台,这位诗仙自然也难免心有感慨,尽管自己可能做不到心与浮云闲,可不妨碍对严子陵垂钓沧波间的敬仰,于是留诗一首。
我父亲曾告诉我一个道理,取之容易,舍得很难。年少的我,曾经对这句话不以为然,甚至还跟他抬杠,是取之难,舍得易,取之要经历多种努力,有时还要面对耕耘未必有收获的窘境,而舍得仅仅是放手而已。经历世事后,才明白这话的石破天惊。舍,着实比取更煎熬,尤其是欲罢不能时,心力更负荷。在滚滚红尘中,眼睛与脚力有时是不对等的,真正对等的,可能也就高人与至人了。高人无名,至人无梦。像我等俗人,可能只有无力。
山上有东西两个钓台,西钓台,据说是宋朝爱国文人谢翱建立起来的,当年元军南下,文天祥在福建起兵拒敌,谢翱散家财募乡兵,追随文天祥。后来文天祥被俘就义,留下《正气歌》,宋朝由此灭亡。那天,也下着雨,谢翱与友人一起登上子陵钓台,须臾,雨止了,他们开始祭祀,恸哭与跪拜,重复又重复,有一片云从南边过来,仿佛呼应他们的哀痛,于是用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英雄之魂,哀思之切,令人酸楚。西钓台,苍石寂然,东钓台,苍石也寂然。在初冬的午后,我静静地凝望着。有人说过,石头是时间的化石,每一块石头,以自己的本真记录着时间的脚步,诚实于光阴,钓台的石头更是如此,有多少人上来,又有多少人下去,它们记得最全。像我,也来过数次,或到此一游,或领略感怀,皆被钓台的苍石默默收录,可能某个纹理中镶嵌着我的悸动。
有次,与一个朋友聊天,一口茶,一句闲话,茶过半壶,说到了严子陵。
作为古代文人,奉儒守官应是人生的主导价值,他之所以不愿意替皇帝同学做事,他是有自己的考虑。他与刘秀之间可以说是知根知底,对方的优点与缺点,犹如一面镜子,照得几乎纤毫毕真。刘秀说他“狂奴”,后面还跟着“固态也”,只有最熟悉的人才会说出这个词。那么,严子陵自然也了解刘秀,哪怕他做了皇帝,有一顶大帽子罩着他,可在严子陵眼里,这个同学并不因为做了皇帝而改变了自己。
要说,严子陵不帮助刘秀,这是假的。他着实帮了皇帝同学的大忙。刘秀给他的官职是谏议大夫,他深知这个官职的分量,作为谏议大夫的崇高使命是死谏,就像武官战死沙场。问题就来了,死谏成就了谏议大夫,却让皇帝失去颜面,把历史的荣誉独享,而不顾同学的威望,这也不符合严子陵的为人之道。
所以,严子陵辞别洛阳,坚决不出任刘秀所给的官职,不能君臣,倒保存了同学。一个高士,一个明君,他们彼此交相辉映,为东汉留下一段佳话。
后来,他以垂钓的形象侧映于历史,他选择山水之间,恰好诠释了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洛阳,他便规劝同学要仁政,可见他并不是逃避世事,相反他对社稷安危百姓安乐有着很深的关注。在钓台,他的隐居是一心一意的,就像中国画中的钓鱼翁,线条简洁,留白丰沛,以一动也不动的方式,让钓台一寸寸地长起来,至于后人说“一线九鼎”,于他不过是一只酒杯,可装酒,也可装水。
那天,窗外飘荡着雨丝,姚江边上有人在钓鱼,披着雨衣,一动不动,偶尔拎一下钓竿,半天,没见一尾鱼上钩。他的背后是子陵亭,建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当时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提出“四先贤”之说,严子陵毫无疑问是首位,其后才是王阳明、黄梨洲、朱舜水。钓鱼的人,大多会选择这个方位,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可能有子陵亭在,钓鱼的乐趣倍增吧。
潇洒,是一个挺时新的词,而桐庐却在纸上已潇洒了一千多年。范仲淹一口气写下了《潇洒桐庐郡十绝》,无疑,这里的山水风光成了他疗愈自己的最好良药,“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这是何等的惬意与放松,远离朝廷那些破规矩,得一个自由身,只有富春江上的烟波,山中的新茶,还有清潭溪流,处处让身心得到安宁。末了,他说,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范仲淹对严子陵的追慕,着实显示了一个忠实粉丝的可亲可爱,为严子陵建祠,还写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千古佳句。
七里泷碧云苍山,奇峰对峙,风光绝好。钓台设于此,既是严子陵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更是完美组合,留给世人一个说不尽的故事。言及子陵,说到钓台,辞别万乘主,不做千户侯,看到钓台,念及子陵,他站在云水间,看天上云卷云舒,观湖上两只船,一只叫熙,一只叫攘,既令过往之人或羞愧,或感怀,也温暖着他们山高水长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