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的内蒙古旅行经历里,还少一幅七月的画。爱上七月,七月多情。草原绿染,生机勃发,碧波岂止万顷,绿茵不能框住。绿泼一面地锦,光动千里原野。行进在草原的光波绿浪上,我已经总结出诗意的主题。掠过风景,主题长留心中了。
我还没有穿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敕勒川……这些名声鹊起的草原,早就是多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草原之大,光是一个科尔沁,就足够我们走上三天三夜,尽管去丈量。截一段,不算以偏概全。这一次,我们选择了从科右中旗到扎鲁特旗一线的千里草原,叫不出具体名字,都属于科尔沁统领。
为了叫着方便,同车的人给了个名字“科扎草原”,也真有蒙味,这段距离的草原,蒙人称“山地草原”,地貌上,平原与山丘连接,更显动感。我们清晨五点钟就从巴仁哲里木出发,天已经蓝得如纯净的宝石,顾不得去摘天上的蓝宝石,我们被大巴车抛进草原,跌进了绿浪之中。
草原的绿,在七月,已经涂色均匀了。我是黄海边生活的人,觉得只有用“浪”这个词形容,才合适,黄海卷起蓝色的浪,草原掀起绿色的浪,这么远,但两个“浪”让我马上有了迅速切换感觉,好像没有走进陌生一样。不像同车的女士动不动就惊奇地喊“好大一地的绿”,“好美的一原草”;有的干脆说,扯下一幅,给儿子结婚做个被面……大红大绿,只有在草原上才感受到其一。同车朋友相戏,儿子结婚的婚床,要多大才行!心事和草原有了联系,一切都变得那么浪漫,没有答案,只有大笑。
表情的淡定,并不等于内心不是波浪翻卷。我早就顾不得跟他们闲语,眼光抛在绿浪上,起伏着,跳跃着,不能收回。
二
在草原上,有人用手机的指南针定位,告诉我们东和西,谁都不信。我们需要转着头,向四周寻找那粒太阳。前面的丘山就像逗着我们玩,跳跃着闪过了;后面的丘山又紧随我们的车轮,好像要给车子做刹车的动作;向两侧,“左牵苍”,又抓绿,苍绿的山丘到了目击的尽头,变成了翠色的峰岚,绿嶂厚壁,把我们圈堵得严严实实。大海航行,要找准灯塔,在草原上,不必导航,一条蜿蜒的黑色柏油路,从不会戛然而止,我们就像在黑色的龙脊上起伏,被载被驮,突然生出小时候骑大马的感觉,不自觉地在车座上颠簸着,车内的音乐,是《我爱草原》,完全是合拍的。
我们瞥见那粒太阳了,光斑小得就像在黑夜里,谁打开了手电筒,我们还是无法确定太阳出来的方向就是东,哪管什么东西南北,在草原上,方向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绿浪光波里的自我感觉,沉浸其中,才是最好的状态。
太阳努力地在草原的一边爬,并不切近,只是给我们一种旷野里点亮一盏灯的读感。光波似乎只贪恋很远很远的山峰的尖儿,却好像从此不再移动,这是大草原上太阳的浪漫和矜持,我们并不希望她马上跃在我们的头顶。
我还是喜欢用家乡村落的清晨来描写此时的美感。从远方山峰之间的深谷,慢腾腾地升腾起一缕一缕的白烟,就像某个山村的早晨,各家的炊烟相继上升,我怀疑那些山谷里住着牧民,袅袅炊烟起,乡愁顿时生。只是我们无法走进,真的想推开牧民的家门,或者掀开他们的蒙古包的门帘,讨一口饭,最好能喝上香喷喷的酥油茶……没有酒,有了想象中的茶香,一车人都醉了,醉在这曼妙起舞的绿浪光波中。太阳并不刺眼,草原接纳并过滤了光色,一切都变得那么柔和,就像我遇到的草原蒙民,谢银庄,哲里木民俗房东,蒙品超市的老陈夫妻,他们也不耀眼,甚至没有光泽,但却是一个个发光体。还有那位为人悬壶治病的大夫王布和,他们在草原最深处,却是一道光亮,射出了光波。他们向光而生,我们趋光而行。
三
我们停下车,不必抢占什么合适角度,随便站在一道绿色上,就可以拿出手机取景了。放眼望去,好像几个牧场做着零星不规则的分布,牧场远观小得就像从小在作业本上画了一幅儿童画,一巴掌就遮住了,但那可是足够大的牧场,懂得草原的司机老高说,那些牧场少说也有两三平方公里。大小,有时候是变形的,我们一个人的眼光或者视野,往往所见局促,不真实。眼见为实,有时不能看到真相。有时候我们就舍弃了风景的背景,所见就显得渺小了,就像评价一个人,放进历史大背景下,那就不简单了。可能是渺小的,也可能是足够伟大的。
我惊奇地发现,原本以为蒙古包是草原唯一的牧羊方式,其实,这是传统的方式,只能算之一。绿色的原野,点了一个白色的点,立刻生动起来,仿佛就是画龙点睛。那些蠕动的牛羊,看不清样子,又像是静止在绿色的地毯上,被绣工绣上去,再也走不出草原的绿色了。
也有在牧场圈起一道栅栏的,用铁丝象征性地划上了边界,牛羊懂得边界的含义,到边就自动转头觅食,主人可以仰卧在绿色上,在蓝蓝的天空下,闭眼做着美梦,也用不着吹一声口哨,牛羊会因无聊去用舌尖舔醒主人。就像家养一只猫,会跟主人逗乐。
更有在牧场里建一座草原小屋的,屋外圈一道四方形的栅栏,炊烟三时升,酥油茶摆在炕桌上,悠闲地度日,算计着涂了彩色油漆的牛羊何时出栏。彩色的油漆是羊只的身份证,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生动得很。
那些喜欢游牧之乐的蒙人,多是两三人相聚一起,我们经过他们身边时,我们看他们,他们注视着我们,彼此把彼此都当作了风景。可是车窗打不开,不然我们会用手语跟他们互动,不必有着通用的手语,肢体语言是不分民族的。挥手示好,是通用的语言。
他们的身边,几乎都有几匹马,那是追逐牛羊的工具,未见骑马追逐牛羊群的,也许这个时候还早,牛羊正在贪食,马儿也闲了,闲下来好,我但愿马失去野性,不必再驰骋草原,和平的日子里,物种是要蜕化的,有什么可担心的,一旦边塞有烽火,马儿照样和我们手中的武器变成“金戈铁马”,此时的诗意是“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可惜我忙着赶路,黄昏时的情景只能靠我的想象了。
现代生活的样子,在这片绿色草原上并不新鲜。有枣红的大马,更有枣红的摩托车,还有红色白色黑色的轿车,这也是牧民放牧的交通工具,一阵机器轰鸣,一阵突突突的声响,牛羊已经读懂了声音,何去何从,总是遵循着主人的调遣。
四
我还发现,在那片硕大无边的草场上,养只的身上涂着不一样的颜色,红色的,黑色的,绿色的,粉红色的,不一而足。我想起内蒙的朋友谢银庄告诉我,这是经营大量牛羊群的草原“牧者”,他们将各家的牛羊收集起来,从春天到秋末,一直担负着为户主牧牛羊的任务。现代生产方式,已经走进这片草原,绿色的生活,给牧民带来现代感,他们叫“集约牧生”。
我喜欢看这样壮阔的牧牛牧羊风景,一张绿色的地图上,画的不是地势的高低,不是山岭河流,而是群群牛羊,牛羊如织,织绣在绿色的绸缎上,起伏着,生动着,盯着看,头晕;闭眼,却怕错过画面。十几万只牛羊,就像在绿色的绒毯上的针脚,密匝匝,绣上了牧民的幸福图景。从绿浪中收获生活,就像我的乡亲,从浩瀚的大海打捞鱼获,他们都是大自然的一道生动的光波,都是最美的风景。
我们有意地避开草原的主角,专注于草原的绿色。显然,这种取舍是不合适的,但为了欣赏不同凡响,不同层次的绿色波浪,就像我看大海,可以避开那些船只。远山如黛,黛色,为何不称黑色,黛色是接近于黑色,却又泛着掩饰不掉的绿,就像大海在深的海沟处,蓝色变得凝重起来。黛色是一种神秘的颜色,古人有蛾眉如黛的说法,一旦用到这个“黛”,就生出十足的美感,带着古典的韵味,细辨起来,是从微黑的颜色里,透析处一种浅绿或淡蓝的光影。孤帆远影碧空尽,这是写水上的句子;而草原上,是连绵的山如给美女化妆的黛眉,闪动着妩媚,一直从天际低垂看着人间草原。原谅我,黛色中也深浅之分,但无法尽述其妙。
世间最生动的就是绿光,不然何以占据三季。深绿的山,依偎在黛色的怀抱(指更远的山),似乎要找到一处歇息的地方,绿光如浪,翻涌而来,因为草原无拦,便有了如此观感。再近一点,似乎是泛着青春的绿,我无法找到一种绿的形容词,只能看作和青春一样,纯正而蓬勃,有着翻江倒海的气势,翻卷了绿浪推卷到眼前,想抓住却不能。收回目光,近处的绿浪则柔和起来,就像浪到岸边,没有了狂放,只有温柔地一波推助一波,闪着迷人眼目的亮光,甚是养眼。温情地接受吧,就像送来一个绿色的吻,只能闭上眼睛。
五
下车了,我要和草原的绿浪逐流。但我不能像在浅海踏浪濯足,那些草,安分得要命,风吹来,也不动,寸高的草,都是挣扎地活在草原上,可以生长草的泥土只有两三厘米的厚度,其下就是“钙质层”,这是个专业术语,说白了,其下就是并不结实的碎石粒,有的结体,但也易碎,树木的根系难以扎下,只有绿草可以以磅礴之力,铺展生根。两指厚的土层,艰难地排比着绿色的草浪,翻出缓缓的波光。我想到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牧民,他们几千万年摸索出怎样生活的方式,爱护着一片片绿浪光波,从未失去对草原的信心和厚爱,就像小草扎根在钙质层上,创造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景,创造了美满富足的生活。他们的心中,有一片片绿浪,他们的眼中,有一道道光波,于是生活就有了旋律。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样有着坚韧的品质,总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绿色的光影。
山地草原的概念,如果只是觉得原和山的存在,就是肤浅的理解。进入扎鲁特旗,这段地貌,简直就是万里山河图的缩影,曲折的霍林河,还有错落有致的山峰,都是尽显魅力,表达着这片土地的富庶和精彩。让我注目的是,山峰的峭壁上,涂上了绿彩,也挂着一幅羊的写真画。我想,那些养只,不应只是为了吃一口峭壁上的绿草吧,它们应该是给路过的人,展现一幅精神的画面。羊,在稍大型动物家禽里,算是最温柔的一族,但它们也不乏攀登的力量。
那些登山的养只,成了我眼中一道光影,是绿色里的图腾,是光波上的一条曲线。
七月,不负草原绿色,我走进了你的绿浪光波里,就像一个小小的音符,我想唱响这段草原之路的进行曲。回来好几天了,思想还行进在这段草原上。草原有着洗涤烦恼,送人快乐的功夫,我还想去,来来去去,哪怕浮光掠影,我也要努力抓住。让眼和心,在波浪上弹响一段特别的旋律,也愿分享不一样的草原行。
2024年8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在我的内蒙古旅行经历里,还少一幅七月的画。爱上七月,七月多情。草原绿染,生机勃发,碧波岂止万顷,绿茵不能框住。绿泼一面地锦,光动千里原野。行进在草原的光波绿浪上,我已经总结出诗意的主题。掠过风景,主题长留心中了。
我还没有穿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敕勒川……这些名声鹊起的草原,早就是多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草原之大,光是一个科尔沁,就足够我们走上三天三夜,尽管去丈量。截一段,不算以偏概全。这一次,我们选择了从科右中旗到扎鲁特旗一线的千里草原,叫不出具体名字,都属于科尔沁统领。
为了叫着方便,同车的人给了个名字“科扎草原”,也真有蒙味,这段距离的草原,蒙人称“山地草原”,地貌上,平原与山丘连接,更显动感。我们清晨五点钟就从巴仁哲里木出发,天已经蓝得如纯净的宝石,顾不得去摘天上的蓝宝石,我们被大巴车抛进草原,跌进了绿浪之中。
草原的绿,在七月,已经涂色均匀了。我是黄海边生活的人,觉得只有用“浪”这个词形容,才合适,黄海卷起蓝色的浪,草原掀起绿色的浪,这么远,但两个“浪”让我马上有了迅速切换感觉,好像没有走进陌生一样。不像同车的女士动不动就惊奇地喊“好大一地的绿”,“好美的一原草”;有的干脆说,扯下一幅,给儿子结婚做个被面……大红大绿,只有在草原上才感受到其一。同车朋友相戏,儿子结婚的婚床,要多大才行!心事和草原有了联系,一切都变得那么浪漫,没有答案,只有大笑。
表情的淡定,并不等于内心不是波浪翻卷。我早就顾不得跟他们闲语,眼光抛在绿浪上,起伏着,跳跃着,不能收回。
二
在草原上,有人用手机的指南针定位,告诉我们东和西,谁都不信。我们需要转着头,向四周寻找那粒太阳。前面的丘山就像逗着我们玩,跳跃着闪过了;后面的丘山又紧随我们的车轮,好像要给车子做刹车的动作;向两侧,“左牵苍”,又抓绿,苍绿的山丘到了目击的尽头,变成了翠色的峰岚,绿嶂厚壁,把我们圈堵得严严实实。大海航行,要找准灯塔,在草原上,不必导航,一条蜿蜒的黑色柏油路,从不会戛然而止,我们就像在黑色的龙脊上起伏,被载被驮,突然生出小时候骑大马的感觉,不自觉地在车座上颠簸着,车内的音乐,是《我爱草原》,完全是合拍的。
我们瞥见那粒太阳了,光斑小得就像在黑夜里,谁打开了手电筒,我们还是无法确定太阳出来的方向就是东,哪管什么东西南北,在草原上,方向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绿浪光波里的自我感觉,沉浸其中,才是最好的状态。
太阳努力地在草原的一边爬,并不切近,只是给我们一种旷野里点亮一盏灯的读感。光波似乎只贪恋很远很远的山峰的尖儿,却好像从此不再移动,这是大草原上太阳的浪漫和矜持,我们并不希望她马上跃在我们的头顶。
我还是喜欢用家乡村落的清晨来描写此时的美感。从远方山峰之间的深谷,慢腾腾地升腾起一缕一缕的白烟,就像某个山村的早晨,各家的炊烟相继上升,我怀疑那些山谷里住着牧民,袅袅炊烟起,乡愁顿时生。只是我们无法走进,真的想推开牧民的家门,或者掀开他们的蒙古包的门帘,讨一口饭,最好能喝上香喷喷的酥油茶……没有酒,有了想象中的茶香,一车人都醉了,醉在这曼妙起舞的绿浪光波中。太阳并不刺眼,草原接纳并过滤了光色,一切都变得那么柔和,就像我遇到的草原蒙民,谢银庄,哲里木民俗房东,蒙品超市的老陈夫妻,他们也不耀眼,甚至没有光泽,但却是一个个发光体。还有那位为人悬壶治病的大夫王布和,他们在草原最深处,却是一道光亮,射出了光波。他们向光而生,我们趋光而行。
三
我们停下车,不必抢占什么合适角度,随便站在一道绿色上,就可以拿出手机取景了。放眼望去,好像几个牧场做着零星不规则的分布,牧场远观小得就像从小在作业本上画了一幅儿童画,一巴掌就遮住了,但那可是足够大的牧场,懂得草原的司机老高说,那些牧场少说也有两三平方公里。大小,有时候是变形的,我们一个人的眼光或者视野,往往所见局促,不真实。眼见为实,有时不能看到真相。有时候我们就舍弃了风景的背景,所见就显得渺小了,就像评价一个人,放进历史大背景下,那就不简单了。可能是渺小的,也可能是足够伟大的。
我惊奇地发现,原本以为蒙古包是草原唯一的牧羊方式,其实,这是传统的方式,只能算之一。绿色的原野,点了一个白色的点,立刻生动起来,仿佛就是画龙点睛。那些蠕动的牛羊,看不清样子,又像是静止在绿色的地毯上,被绣工绣上去,再也走不出草原的绿色了。
也有在牧场圈起一道栅栏的,用铁丝象征性地划上了边界,牛羊懂得边界的含义,到边就自动转头觅食,主人可以仰卧在绿色上,在蓝蓝的天空下,闭眼做着美梦,也用不着吹一声口哨,牛羊会因无聊去用舌尖舔醒主人。就像家养一只猫,会跟主人逗乐。
更有在牧场里建一座草原小屋的,屋外圈一道四方形的栅栏,炊烟三时升,酥油茶摆在炕桌上,悠闲地度日,算计着涂了彩色油漆的牛羊何时出栏。彩色的油漆是羊只的身份证,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生动得很。
那些喜欢游牧之乐的蒙人,多是两三人相聚一起,我们经过他们身边时,我们看他们,他们注视着我们,彼此把彼此都当作了风景。可是车窗打不开,不然我们会用手语跟他们互动,不必有着通用的手语,肢体语言是不分民族的。挥手示好,是通用的语言。
他们的身边,几乎都有几匹马,那是追逐牛羊的工具,未见骑马追逐牛羊群的,也许这个时候还早,牛羊正在贪食,马儿也闲了,闲下来好,我但愿马失去野性,不必再驰骋草原,和平的日子里,物种是要蜕化的,有什么可担心的,一旦边塞有烽火,马儿照样和我们手中的武器变成“金戈铁马”,此时的诗意是“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可惜我忙着赶路,黄昏时的情景只能靠我的想象了。
现代生活的样子,在这片绿色草原上并不新鲜。有枣红的大马,更有枣红的摩托车,还有红色白色黑色的轿车,这也是牧民放牧的交通工具,一阵机器轰鸣,一阵突突突的声响,牛羊已经读懂了声音,何去何从,总是遵循着主人的调遣。
四
我还发现,在那片硕大无边的草场上,养只的身上涂着不一样的颜色,红色的,黑色的,绿色的,粉红色的,不一而足。我想起内蒙的朋友谢银庄告诉我,这是经营大量牛羊群的草原“牧者”,他们将各家的牛羊收集起来,从春天到秋末,一直担负着为户主牧牛羊的任务。现代生产方式,已经走进这片草原,绿色的生活,给牧民带来现代感,他们叫“集约牧生”。
我喜欢看这样壮阔的牧牛牧羊风景,一张绿色的地图上,画的不是地势的高低,不是山岭河流,而是群群牛羊,牛羊如织,织绣在绿色的绸缎上,起伏着,生动着,盯着看,头晕;闭眼,却怕错过画面。十几万只牛羊,就像在绿色的绒毯上的针脚,密匝匝,绣上了牧民的幸福图景。从绿浪中收获生活,就像我的乡亲,从浩瀚的大海打捞鱼获,他们都是大自然的一道生动的光波,都是最美的风景。
我们有意地避开草原的主角,专注于草原的绿色。显然,这种取舍是不合适的,但为了欣赏不同凡响,不同层次的绿色波浪,就像我看大海,可以避开那些船只。远山如黛,黛色,为何不称黑色,黛色是接近于黑色,却又泛着掩饰不掉的绿,就像大海在深的海沟处,蓝色变得凝重起来。黛色是一种神秘的颜色,古人有蛾眉如黛的说法,一旦用到这个“黛”,就生出十足的美感,带着古典的韵味,细辨起来,是从微黑的颜色里,透析处一种浅绿或淡蓝的光影。孤帆远影碧空尽,这是写水上的句子;而草原上,是连绵的山如给美女化妆的黛眉,闪动着妩媚,一直从天际低垂看着人间草原。原谅我,黛色中也深浅之分,但无法尽述其妙。
世间最生动的就是绿光,不然何以占据三季。深绿的山,依偎在黛色的怀抱(指更远的山),似乎要找到一处歇息的地方,绿光如浪,翻涌而来,因为草原无拦,便有了如此观感。再近一点,似乎是泛着青春的绿,我无法找到一种绿的形容词,只能看作和青春一样,纯正而蓬勃,有着翻江倒海的气势,翻卷了绿浪推卷到眼前,想抓住却不能。收回目光,近处的绿浪则柔和起来,就像浪到岸边,没有了狂放,只有温柔地一波推助一波,闪着迷人眼目的亮光,甚是养眼。温情地接受吧,就像送来一个绿色的吻,只能闭上眼睛。
五
下车了,我要和草原的绿浪逐流。但我不能像在浅海踏浪濯足,那些草,安分得要命,风吹来,也不动,寸高的草,都是挣扎地活在草原上,可以生长草的泥土只有两三厘米的厚度,其下就是“钙质层”,这是个专业术语,说白了,其下就是并不结实的碎石粒,有的结体,但也易碎,树木的根系难以扎下,只有绿草可以以磅礴之力,铺展生根。两指厚的土层,艰难地排比着绿色的草浪,翻出缓缓的波光。我想到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牧民,他们几千万年摸索出怎样生活的方式,爱护着一片片绿浪光波,从未失去对草原的信心和厚爱,就像小草扎根在钙质层上,创造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景,创造了美满富足的生活。他们的心中,有一片片绿浪,他们的眼中,有一道道光波,于是生活就有了旋律。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样有着坚韧的品质,总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绿色的光影。
山地草原的概念,如果只是觉得原和山的存在,就是肤浅的理解。进入扎鲁特旗,这段地貌,简直就是万里山河图的缩影,曲折的霍林河,还有错落有致的山峰,都是尽显魅力,表达着这片土地的富庶和精彩。让我注目的是,山峰的峭壁上,涂上了绿彩,也挂着一幅羊的写真画。我想,那些养只,不应只是为了吃一口峭壁上的绿草吧,它们应该是给路过的人,展现一幅精神的画面。羊,在稍大型动物家禽里,算是最温柔的一族,但它们也不乏攀登的力量。
那些登山的养只,成了我眼中一道光影,是绿色里的图腾,是光波上的一条曲线。
七月,不负草原绿色,我走进了你的绿浪光波里,就像一个小小的音符,我想唱响这段草原之路的进行曲。回来好几天了,思想还行进在这段草原上。草原有着洗涤烦恼,送人快乐的功夫,我还想去,来来去去,哪怕浮光掠影,我也要努力抓住。让眼和心,在波浪上弹响一段特别的旋律,也愿分享不一样的草原行。
2024年8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