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在新中国怀抱里成长

  • 作者:遗忘彼岸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10-04 13:12:46
  • 被阅读0
  •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此时此刻,触景生情,我不禁想起小学学会唱的三首歌:《东方红》《解放区的天》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放牛郎高唱着这三首歌,在新中国的怀抱里成长为一个舌笔兼耕者。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13岁。家在鲜水村,农民的儿子,父母文盲,住破土屋,租种地主的田。他们勤劳俭朴,父亲除耕地种田,还经营食杂小生意。但很穷,早午吃地瓜丝饭,晚餐米汤配地瓜和薯;冬天全家盖一条棉被,烤火笼取暖,没有穿过袜子、棉衣、毛衣,盖过棕衣,睡过稻草。童年放牛、割草、砍柴,跟着父亲挑煤。其时,村里没有小学,父亲送我读私塾。

      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目睹乡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天傍晚,在家门口看见天上两架飞机对打,听到枪炮声,看见火光闪闪。家乡快解放时,在隔川风雨桥上,挤满从前线撤下来的残兵败将,焦头烂额,断手缺腿,惨不忍睹——这些都是被国民党抓去当炮灰的壮丁伤兵。

      1949年10月清流解放。除夕前,在后山放牛,看见一队解放军来到家乡。乡亲们奔走相告:“天亮了。”

      1950年3月的一个雨天,父亲上山割草,挑草下山时不幸滑倒,右脚小腿被柴头刺破感染,从此一病不起。由于没钱医治,10月就病故了。父亲是累死的,旧社会夺走他年仅55岁的生命。母亲孤独无援,搂着我和3岁、7岁的两个抱养妹妹,痛不欲生。父亲走了,一家4口挣扎在死亡线上。

      自从父亲病倒后,我就辍学了,天天跟着母亲上山下田,不管什么重活、脏活都干,披星戴月,日晒雨淋。很想读书,但不敢对母亲说。

      正当绝望之时,土改工作组林组长来到我家,对母亲说:“大嫂,你的孩子要让他去上学。明年就分田了,以后生活会好起来的。”在林组长的动员下,1951年9月,到李家中心小学复学,插班六年级,全班只13人。加入少先队,参加腰鼓队,墟天去宣传土改、镇反、扫盲、抗美援朝。早晚和星期天,跟着母亲劳动。但不影响学习,考试成绩优秀。

      1952年7月小学毕业,有10人去灵地区参加初考,第一名的班长李师鸿因生病没有去考,我和另一位同学因家庭困难也没有去考。母亲说,家里分到5亩2分田,要我在家种田,妹妹还小帮不了忙。9月末的一天我和母亲正在稻田施肥,李师鸿跑来对我说,他在沙芜塘教书的叔叔写信告诉他,清流中学招100名新生,只招到96名,可以去学校补考入学,已联系好,要他赶快去。当时没有班车,只能步行,一百多里全是山路,他一人不敢走,邀我陪他一起去。经他软磨硬拖,母亲居然同意我跟他去清流中学读书。

      9月29日,我俩天刚蒙蒙亮就出发,走60多里到沙芜塘找他叔叔写介绍信,第二天再从沙芜塘走80多里,傍晚顺利抵校。经过补考,我俩均被录取。学校没有宿舍和食堂,在校外租房吃住。没有棉被,冬天跟一个本村的同学共铺。他已婚,常欺负我,动不动就不要我睡,甚至打我。但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敢给母亲说,只是暗暗落泪。由于迟入学一个月,第一学期英语期考只考58分。对天发誓,下学期一定要考70分以上,如果还不及格就回家种田,这辈子再不上学。经过努力,第二学期期考英语考78分,其余各科都80分以上。二年级我的成绩在班上进入前10名,当选少先队中队委;初三下跃居前5名,加入团组织。当年学校毕业班有两名保送生。毕业离校前一天下午,班主任甘怀玉老师找我谈话。她说:“经学校研究,马文光保送永安一中,你保送永安师范。”“我保送永安师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学校了解,你没有父亲,家庭困难。没关系,师范吃饭不要钱,还有助学金……毕业出来当老师。你喜欢当老师吗?”我点点头,难为情地说:“我要回去问母亲。”第二天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把保送永安师范的事给母亲讲。二叔正好在场,他说:“读书吃饭不要钱,哪个朝代有这样的好事?这书一定要去读。”听二叔这么一说,母亲显得很高兴,毫不犹豫地说:“那就听二叔的,去读吧。”

      1955年8月31日,背着一个蓝花布包(里面只几件旧衣服),从连城乘加班车(货车)到永安。第一次坐汽车,一路呕吐,到车站迎接的学兄学姐搀扶着我到学校。开学不久,在总务处领到补助的一条草席、一条棉被和一件短棉衣,还享受甲等助学金(每月3元)。三年6个寒暑假,共往返10趟(最后一学期没有回家)都坚持步行,无论从姑田方向走还是从安砂方向走,都是200多里,要走两天半,路上过两夜。三年一晃过去,1958年7月毕业了。我心想回家乡当老师,但在分配志愿表上填“服从分配”。闭学式会上,何邦基校长宣布:“今年毕业班有两人留校,甲班江芳桂,乙班李廉德。”我留校,这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放牛郎不但当了老师,而且当老师的老师。顿时,我泪如泉涌……

      如果说清流中学改变我的人生命运,那么永安师范就让我迈出人生之旅的第一步。“保送”、“留校”——来之不易啊!这并非凭个人努力所能达到的,主要是由于生活在新中国新社会,有党的好政策,同时遇到贵人好心人,如林组长、李师鸿、甘老师、林校长和何校长等等,是他们给我一个又一个机会。知恩感恩报恩,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值得欣慰的是,我没有辜负党、祖国人民和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没有辜负校长、老师和贵人好心人的帮助和希望,几十年如一日,闯过一关又一关,在教师和行政岗位上辛勤耕耘,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为民服务。参加工作后,主要经受三次严峻的考验:

      一是经受三年暂时经济困难的考验。1959年至1962年,担任初师班班主任,正遭遇国家经济困难。饭吃不饱,物价飞涨。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苏联撤走专家,国内国际形势“乱云飞度”。在教师队伍中,有的垂头丧气,有的离职回家,有的自动退党。但我相信党和毛主席、相信国家和人民一定能战胜困难、闯过难关。为了当合格的师范老师,考入福建师院中文系函授班,坚持4年毕业获本科文凭。196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每年夏收夏种带领学生下乡支农,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学生中,有几十人跟我成为知心朋友,几十年保持联系,多次聚会,师生共叙深情厚谊。

      二是经受“文革”初期复课闹革命的考验。1962年初师班停办,调永师附小(工农兵小学,现西小)任副教导主任。“文革”初期,跟学校领导一起挨批斗、罚劳动,但坚信自己没有问题。1967年2月,造反派响应中央号召,勒令我抓“复课闹革命”。力排校内外各种干扰,组织全校老师在全县中小学率先复课,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和支持。1968年学校两派在教育系统率先实现大联合,成立革委会,当选副主任(工宣队长任主任)主持工作,解放被审查的老师,在后山挖防空洞,在资坑办“五七”农场,每年收稻谷1万多斤。1971年学校被评为永安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我代表学校在会上介绍经验。

      三是经受十年改行从政的考验。1971年,县委调我到城关镇革委会任党委委员、政工组长,后升任副主任,分管政工、教育、企业、青年、妇女等工作,还包队,跟农民同吃同劳动,尽己所能保护群众利益,多为他们办实事好事。1977年,又借调槐南水电工程指挥部任副指挥,当时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家庭困难,但仍服从组织安排,只给县领导提出要求,工程结束后,调回学校当老师。工地生活非常艰苦,跟民工一起住草棚、吃大锅饭。我负责采购钢材、水泥、设备等材料,往返三明、福州。为了抓紧安装,在昆明机床厂住招待所等设备近20天,1980年底提前发电。从政10年,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两袖清风,问心无愧。1981年3月,“归队”实小任党支部书记。这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永安,山城迎来第二个春天。从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鱼得水,遂心顺意,做所热爱的“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坚持业余文学创作,舌笔兼耕。

      1984年永安撤县设市,抗战时期的战时省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迈出新生的历史步伐。我为第二故乡永安深感骄傲和自豪。

      我跟祖国人民同甘苦共命运,是新中国成立75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永安撤县设市40年由贫穷落后的偏僻山城一跃成为十佳魅力城市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老逢盛世,国强民富,跟全国人民一样,分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2000年1月退休,安度晚年。虽患糖尿病,但身心尚健,不白吃闲饭,继续为党和人民做力所能及之事。当教师的初心不改,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故退而不休,受聘北门小学当校外德育辅导员、市关工委任秘书长(驻会),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义务担任诗教指导老师;聘任老年大学诗词班教师,组织学员习作诗联和参加诗事活动;坚持创作诗文、编写文史资料。没有存款,但有半间书籍、一橱奖状,读书、教书、写书是我人生三部曲,出版9本专著,实现青年时代的梦想。长子给我买电脑,学会打字、编辑、上网、收发邮件,前几年又学用智能手机,通过微信与诗友文朋、学生学员交流,方便而快捷。2005年重组家庭、喜迁新居,学、教、为、乐融为一体,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为霞织锦,不知老之将至也。

      孩子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都有满意的工作,安居乐业,有房有车,小家幸福美满。两个儿子都是研究生,长子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次子副教授,都在省城落户。长孙研究生毕业留院工作,三口之家;次孙北京院校读研。四代同堂,坐享天伦之乐。童年时代听母亲说,祖先有“千里眼”、“顺风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梦。今天,孩子们都美梦成真了。我从清流鲜水村走进永安,儿子从永安走进省城福州,孙子从福州走进上海和北京,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一代胜过一代,感恩新中国和新时代。

      新中国来之不易,改革开放来之不易,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平康泰、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更是来之不易。我是幸运的,一是长在新中国、新社会,二是遇到好心人、好老师、好学校。孔子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已年届米寿,回顾风雨人生,有几点感悟:

      一要抓住每一次机遇。社会复杂,生活多变,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凡事可遇不可求,不是你想得到就能得到,其中有主客观因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因此,一旦有机遇,就要抓住不放,如果轻易放过,可能一去不复返,追悔莫及。如果一时没有机遇,也不要怨天尤人,须耐心等待。当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积极做好准备——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要走好每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要抬头看路,认清方向,走正路,不走歪门邪道,不抄捷径。要风雨兼程,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要小心谨慎,严防陷阱,一步错就可能步步错。人生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生之旅是长跑,拼的是毅力、勇气和意志。

      三要知恩图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祖国和人民要感恩,对革命前辈、英雄烈士要感恩,对父母、兄弟姐妹要感恩,对教育过、帮助过、支持过自己的领导、老师、贵人要感恩。对大自然,日月星辰、山川田园、花草树木、鱼虫鸟兽要感恩。不要忘记他们,要时刻记住给予回报。最好的回报就是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多做奉献。要永远保持“三心”:敬畏之心、慈悲之心和感恩之心。

      四要在生活上知足。人人都希望生活越过越好,此乃人之常情。但要知足。古人云:“知足常乐。”不要比吃穿、比阔气、比派头,要向广大的工人、农民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看齐,向他们学习。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不忘旧中国的穷,不忘旧社会的苦,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幸福是内心的感受,穿金戴银、吃香喝辣不一定幸福。幸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温暖的感觉;幸福是夏日中的一杯冰茶,给人舒服的感觉。但学无止境,学习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活到老学到老。

      五要终生笃行“三本”。父亲从小就教育我:“要凭本事吃饭,凭本分做人,凭本性处世。”这是客家祖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的一生要时时事事处处坚持践行这“三本”,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终生受益。我终生坚持舌笔兼耕,与人为善,少说多做,严守本分,不求虚荣。坚信老实人最终不吃亏,善恶因果有报应。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不管做什么,都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好份内事,不作非分之想之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要对得起党和祖国人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和新中国就没有我和家的今天。2014年在永安市关工委第二次退休,2019年在永安老年大学第三次退休,2022年在北门小学第四次退休。2020年应邀担任诗苑习耕群和建宁县诗词学会群指导老师,主要通过微信跟爱好诗联的老年朋友彼此交流,相互学习。我三生有幸,生不逢时老逢时。《知音》主题曲曰“人生难得一知己”,我说“人生难得老逢时”,“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此生足也。

      2024年9月于仙泉斋

    【审核人:站长】
        上一篇:我爱我家

        标题:在新中国怀抱里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20877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遗忘彼岸遗忘彼岸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28篇
      • 获得积分:566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