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响水采风“花絮”

  • 作者:晓霞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6-06 21:31:25
  • 被阅读0
  •   2024年5月25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由北京冬歌文苑和江苏响水湖海艺文社文学院举办的“走进响水”主题征文活动颁奖暨“走进响水”采风活动。三十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大都是冬歌文苑文学平台的文友,齐聚响水,线下见面,乃我人生一大幸事。现采撷这次采风活动的几朵“花絮”,与读者分享。

      朋友来了有“老酒”

      李品刚老师同我是冬歌文苑群中相识已六年的文友,得知他途经南京,我很高兴。尽地主之谊理所当然,我特邀学友文友,待日同我陪远方客人小聚。遗憾的是友人袁德进上校、王运中校、吕步志中校因事外出未能参加。用什么酒招待远方的客人,儿子说就用给您做六十岁生日时剩下的苏北“梦之蓝”老酒吧,既醇厚又充满乡情,考虑大都是退休人员,我说好吧,就带了两瓶,我的学友李龙章大校听说远方军人来宁,又主动带来两瓶红酒,说是喝过白酒再喝点红酒,让夕阳更加红火。席间,各自畅谈与响水的交集,感叹响水近几年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也破天荒喝了两杯红酒, 酒后容光焕发,满面红光。

      古稀“五老”得墨宝

      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湖南大学教授刘光明文友撰写书法“宝刀不老”,赠送古稀以上的文友留作纪念,怪不得袁福成老师之前用微信咨询我的出生年月,原来如此这等美事。收到墨宝,甚是高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及时当勉励”。想想当年,我踏上社会,曾在任生产队会计、大队会计辅导员、大队书记和乡办企业厂长的群体中,我曾都是以小年龄者出现,如今我在一群文友中竟成了“五老”之一,真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日月如梭,时不我待。想来令人伤感,但这自然规律是不可逆转的。“岁月不待人”,我要抓住人生的“黄金时节”,发挥余热为社会留下一些值得记忆的文字印痕,也让我的后生们略知我的人生轨迹。

      这里是一片文化沃土

      响水,曾有苏北“兰考”之称。全县大部乡镇座落在苏北灌溉总渠和中山河沿线的贫困带上。去年我从媒体上得知响水2022年人均财政收入近四千元,列苏北滨阜响射四个县之首,而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曾走出政治家原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原天津市委书记陈伟达、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等,我们这次采风活动和文苑中又相识了一大批四五十岁的县市省国家级作协会员,周庆荣、黄玉东、郭苏华、吴万群、史忠林、林爱华、顾舟、蔡小平等这些编辑、作家。湖海艺文社吴万群院长是军转干部,退休前后写了近五百万字文稿,出版了十三部著作,其中长篇纪实文学《生命的荣光》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生死赴硝烟》作为“二十大”献礼作品、《雨花忠魂》等三本报告文学集获得省委宣传部三十万的奖励、长篇报告文学《灌河东去入海流》荣获全国“向海而歌”特别奖并被中国《长篇报告文学》推介;在职医生(退休不久)、家庭主妇林爱华利用一切闲时间坚持业余写作近二十年,已出版《红霞满天》《妈妈 我们不让你走》《你是我最美感的新娘》三部长篇小说,《听风看雨》小说选集、《听风看雨》散文选集、文学月刊《林儿中篇小说专辑》和《中学生最喜欢的散文精选》等四部中短篇小说散文集,共四百多万字。他们这些非专业“跨界”业余作家,令人赞叹,让我佩服敬仰而五体投地。我这个农民也曾出版三本书,也曾沾沾自喜,与吴万群、林爱华老师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多么地微不足道而让我脸红,他们激励我活到老、学到老,不负韶华,生命不息,笔耕不辍。上世纪三十年代响水这块宝地上还出了与鲁迅齐名的左翼作家孙石林。近年响水更是出了一大批市省级国家级作协会员,响水,人才荟萃的宝地。

      第一次踏上“康庄大道”

      响水有个康庄村,我在青少年时代就从媒体上悉知,它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面全国红旗。1953年这个村就添置了两台苏联进口的东方红拖拉机,人口12000余人,土地两万多亩,36个村民小组。改革开放前,有37个村办企业,集体经济强壮。如今良田高标准网格化,引排水、治虫撒肥、播种智能化、收割机械化,创建了优化联农助农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共富机制,推进村庄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让农民挑上金扁担,智慧科技助生态农业发展,今年这个村预计粮食亩产2500斤,品牌康庄大米走进苏州、上海超市市场,预计全年实现总收入200万元。让农民走得近水,看得见绿,宜居宜业,走上了一条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

      第一次看见“白银”盐山

      盐,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

      银宝集团盐场规模宏大,十分壮观,广袤的盐池在太阳的照耀下,犹如一片片波光粼粼的湖面,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触景生情,我想起了上世纪的1968年暑假期间,我家所在的生产队,有一百多亩盐碱地,寸草不生,我和我的同年伙伴曾在那块不毛之地上流过汗、用最原始的制作方法熬过盐。记得当年我们前天晚上,首先把冒白硝的表层土刳去一层,再用成品盐撒在盐碱地上,说是“种” 盐,第二天午后两三点辰光就用锄头把盐碱地上表层二三毫米厚的土层刳起来,堆积一起,最多人家挖三个小盐池,规格印象长两米、宽1.5米左右,池子底部开挖一个倒三角形槽子,里面放一个芦苇扎的小柴箍几,直径大约一寸左右,池底、柴几上再放一张旧芦蓆,就将刳起来的种过盐的含盐表层土放在池子内的芦蓆上,到水塘里挑些水,一会儿表层土浸透,含盐的卤水就从芦蓆淋到池底板的倒三角小槽子里,经过小柴几流淌到盐池外面的水桶里,含盐量的卤水浓度高低,用鸡蛋检测,浮在卤水表面上,含盐分浓度高,沉到卤水桶底,含盐分就低,盐池里的含盐的表层土就要再掺拌些,淋下的含盐卤水速度越慢,含盐量越高。聚集的卤水,用几块砖头垒起三条线,用河泥衔接砖头呈三角形,因有稳定性放上一口大锅,中间是灶膛,放柴草烧㶽熬卤,在田野上就开始熬盐了。水分蒸掉后,锅表层就有盐巴呈现,卤水呈暗红色就可捞起盐巴,卤水可用作点豆腐。整个熬盐流程就结束了。我们一假期,最多的户能熬三四百斤土盐,市场上八分钱一斤,卤水一角钱一斤,好多同学就用熬土盐和卤水换钱解决了学费。我记得我和哥哥熬煮土盐一暑期,赚了学费,妈妈还为我们做一套衣服,记得那时候一套衣服只有四五元钱。

      四十余天的暑假,我们披星戴月,撒盐“种”盐、烧㶽熬盐,头顶烈日,刳土拌料,两个人熬盐“战果”不到三百斤,卤水大约百十斤,眼前的盐场,让我大开眼界,据盐场负责人对我讲,海水十吨只能提炼一千克粗盐,为了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盐场加大投入,铺设地下管道把淮安矿盐稀释兑成水溶液输送到盐场,现在每天产盐千吨,年产天然盐四十万吨,盐场基本实现现代化,看不到人扛肩挑,整个盐场我们就看到几个盐工在盐池盐堆操作,每年为国家创税数千万元。

      回报响水捐书三本

      四天来,淳朴热情的响水朋友给予我们贵宾的礼遇,文友们纷纷表示要为响水歌、再为响水呼,让响水更响,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响水这块热土宝地投资办企、大展拳脚、奋斗拼搏,展人生风采。我已届古稀,智能化时代已把我的创业热情推向时代边缘,知识爆炸时代已把我的创作能力湮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我身上一览无余,我为不能为响水人做点小事无所作为而倍感不安、疚愧,我毫不犹豫把我十年前自己的拙作《父亲要我多读书》《进城留痕》和有我参与编纂的《正红乡土志》留作纪念收藏的三本书分别捐献给响水图书馆、昌盛海洋小学、先进典型康庄村、湖海艺文社。既了却我的心愿,再让更多的响水朋友同我一起分享我的故乡故事、分享我的奋斗故事……

      “文学是故乡映在心田的影子,是寄托情感的信仰……”冬歌文苑创始人黄玉东用文学回报家乡一直是他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八年文苑的文学平台,两万多篇文章,不论每个作家身在何处,都会敬畏故土,宣传家乡。这次“走进响水” 的文学采风活动,会让“响水更响”。

      四天的采风活动结束了。下午五点,我站在黄河故道中山桥上,河边一只大鹭突然飞起。我想,腾飞的响水,你会以更美的英姿出现在最早看见太阳升起的东方湿地。

    【审核人:站长】

        标题:响水采风“花絮”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7624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