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张学勇:寻访越剧诞生地

  • 作者:张学勇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5-28 11:37:33
  • 被阅读0
  •   中国越剧之乡——浙江嵊州市,以“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名满天下。

      5月2日,应战友宓永波之邀,7人驾车来到嵊州市,参观了越剧诞生地——东王村。梁祝文化墙、闻越井、稻桶戏台等越剧元素耀眼夺目。村口“越剧”红色大字地标石碑,见证了东王村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

      “梦里江南越韵清,浅斟低唱醉中游。”

      村口处,一株数百年的大香樟树,绿嫩新增,芳华盎然;树旁立有一块青石碑,碑上雕刻着“越剧诞生地东王村”。

      据说,越剧里的许多“赋子”就是从这个地方流传出去的。

      “高桥头上樟树下,出门唱书拜三拜,精彩唱词出口成,回家铜钿两千八。”

      东王村的唱书艺人们出外唱戏前,都要上香虔诚地朝香樟树拜上三拜,保佑自己回家时能够赚回足够的铜钿。

      后来,他们干脆出门唱书前,先在香樟树下一起商量编好唱词再分头去唱戏。

      慢慢地,演出中的“赋子”等也都这样创作出来了。

      穿村而过的清澈小溪,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景致。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清澈水塘和仿古戏台的雅韵,处处显现出生态之美。

      仿古戏台,搭配着木质回廊,青石围栏,一派古典园林风光。

      “香火堂前动员令,世泉茂正炳火等,分角唱书做戏文,乡亲一听来了劲。”

      村中香火祠堂的一角,搭有露天舞台,以稻桶为垫,门板为面,一如百年前的“落地唱书”升华成“戏”时的模样。

      1906年3月27日(农历三月初三),在嵊县甘霖镇东王村说书艺人李世泉隔壁的香火祠堂前,村里的年轻人搬来四只稻桶倒置为台基,拆下门板铺在上面,搭成简易“草台”。

      东王村演戏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的小鸟,飞向四乡八邻。乡亲们像赶集似的蜂拥而至将戏台围得水泄不通。

      李世泉是当时闻名的“落地唱书”艺人。他和搭档李茂正邀请了邻村的同行高炳火、钱景松、袁福生、金世根、俞柏松、高金灿,还有把场师傅倪生标、化妆指导李凤珠等人,经过一番精心准备,鸣锣开场。白天演出的是招揽戏《十件头》、《倪凤煽茶》,晚上演的是正本戏《双金花》。在《十件头》剧中李世泉饰男主角小丑小轻浮,在《倪凤煽茶》中饰小生文必正,在《双金花》中扮演大面蔡必达。婉转柔美的曲调、悠扬深沉的唱腔袅袅流淌,掌声和喝彩声起伏不平。

      戏一直演唱到深夜,乡亲们久久不愿离去。

      李世泉和他的伙计们压根没想到,这看似即兴而发的演出,在东王村横空出世,一袭翔舞百多年的美丽,在江南晚春的天空下拉开帷幕,标志着越剧的诞生。

      越剧诞生第二天,甘霖镇团练头子樊金焕以“东王村演的是‘鹦歌淫戏’,有伤风化”为由,要禁戏抓人。乡绅李海法宣称:“今夜照常演戏,樊金焕敢来抓人,我豁出卖光自家田地,与他打官司。”他召集村里青壮年组成“卫客”,坐镇守卫;艺人们顺利演出《赖婚记》。

      吴侬软语,唱腔咿呀,婀娜似水的越剧,从这个乡村的第一个舞台出发,倾其芳华,誉满全国。

      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等组班的小歌班,在上海第一戏院演出。《新闻报》广告词中出现“由西门移此烦演绍兴文戏”之称。

      小歌班诞生初期,主要穿生活中的竹布裙、衫和“嫁时衣”的彩绸衣、花裙等作演出服装。

      1922年6月16日,以马潮水、王永春、白玉梅领衔的男班进入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出,《申报》刊出广告,使用“越郡班绍兴戏剧”名称。8月23日,又改称为“绍兴文戏”。

      “绍兴文戏”时期,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私彩行头”。

      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词首次以“越剧”称之,至此,“越剧”一词便流传到今。

      越剧服装分为戏衣、盔帽、靴鞋等,其中蟒,又称蟒袍,为剧中帝王后妃及将相上朝、升堂、出巡时穿着的礼服;官衣,为剧中文官的礼服;帔,又称对帔,为剧中帝王及达官显贵中的文官及夫人的便服;褶子,为剧中常用的一种平民服装;短袄、裙,则是花旦的日常服装。

      《嵊县志》记载:一百多年前的马塘村是嵊县西部有名的“粮仓”,但村里的土地大都掌握在外村地主手里,本村村民大多是无地的佃户。

      十九世纪中叶,嵊县遭受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纷纷外出乞讨。沿门伸手要饭没有技术含量,很难解决温饱。无奈之下,从小喜欢唱歌的嵊县人,便唱起了家乡的顺口溜:“八字墙门朝南开,元宝滚圆滚进来,田地买一千,良田十八亩,家里屋里红妆媳妇讨几位,都是讨讨好的。”

      唱得最好的是马塘村的金其炳。他颇有艺术天赋,能见物唱物见人唱人,能唱牧牛山歌、民间小调、工尺调、宣卷佛曲调等,常在田头歇息和夏天夜间纳凉时唱山歌。他还把宣卷佛曲和工尺调混合编唱,自称是新创的曲调,当时的听众称这是“四不像”调。后来人称之为“四工合调”,把他唱山歌的行为尊为“田头歌唱”。

      “金姑娘来银姑娘,姐妹双双同商量,要到灵隐天竺去烧香,姐点蜡烛妹点香,点起蜡烛闹洋洋,点起香来喷喷香,四合合尺工上尺格,工六尺工上四嗬格合。”这是当年金其炳创作的《四工合调·蚕姑娘》。

      金其炳根据流传在嵊县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改编创作了许多小戏唱段,带着徒弟们挨门挨户去卖唱。有些人家不欢迎,就会说“勿要唱、勿要唱”;金其炳他们为了生存就偏偏要唱,“勿要唱勿要唱偏要唱……”

      越剧的源头之一“沿门唱书”产生了。

      最初是沿门卖唱,后来被请到屋内的堂前。卖唱的人多了,竞争也随之而来,有时在一个村庄出现几个唱书班子,唱得人多了,听得人少了,赚不到钱,许多艺人便纷纷改行。

      嵊县马塘村的金和林是一个补鞋匠,生意清淡时,偶尔去茶馆听听唱书。后来,他发现补一个月的鞋,还不如唱一场书赚得钱多,于是,他师从金其炳学唱书,并改名金芝堂。据说他能“三个月不唱回头书”。

      1889年的一天,金芝堂在茶馆里听《湖州三跳》:“一位姑娘轿里待,两人抬轿迟动身,三塔寺里还香愿……”听后,他突发灵感,创编出了一个新的唱腔“呤嘎调”。

      “呤嘎调”的出现,使金芝堂成为越剧史上祖师爷式的人物,他编写的《双珠凤》、《珍珠塔》、《玉连环》等书目,开始使用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些小型道具,后来又增加了不少表演动作。

      1923年农历5月27日,当时在上海经商的嵊县中南乡施家岙村商人王金水从京戏髦儿戏中受到启发,请来男班著名大面金荣水任教戏师傅,回家乡开办了第一个女子越剧科班。其中有小生屠杏花,小旦赵瑞花、施银花,小丑施小彤,老生王香珠等。

      短短数年间,大量的女班陆续奔向上海,成为沪上观众最多最红火的剧种,超越了老牌的本地沪剧。报纸评论“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

      在越剧博物馆展厅内,一张泛黄的1947年“越剧十姐妹”合影格外引人注目。十姐妹个个都是名角,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被称为“越剧十姐妹”。

      据史料记载:在东王村演出之前,曾有过两次试演,一次在於潜(今临安市於潜镇),一次在余杭(今余杭区)。

      1906年2月,东王村的李世泉、李茂正兄弟俩在於潜唱书谋生。俩人早年拜倪生标为师,李世泉唱上档,李茂正击鼓打板接腔。唱书有《十件头》、《双金花》、《赖婚记》等。兄弟两人配合默契,一来一往,跳进跳出,表演得活泼幽默,富有情趣。现场观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掌声、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一位年长的村民提议说:你们打牙打令,鼓舌扬唇,能不能不要手中的三跳板,不要桌台,像戏班子演戏一样给我们看看?艺人们听了一愣。演戏?没想过,也没做过。面对乡亲们的盛情,于是他们答应试试看,决定在外伍村的程家厅堂进行首场试演。

      在《十件头》剧中,李世泉饰男主角小丑小轻浮,兄弟俩便唱边演。“哎呀情哥哥,你我情意是长久,愿郎勤劳人忠厚,劝哥不贪非礼财,莫做贼人当小偷!情妹妹,我家穷人穷志不穷,绝不做无耻三只手,不义之财我不求,请妹放心别担忧。”在《倪凤煽茶》中,李世泉饰小生文必正、李茂正饰彩旦倪卖婆。第二天晚演《赖婚记》,李世泉饰彩旦陈氏、李茂正饰丑角百搭。这次试演,由唱书演变为唱戏,成了越剧诞生的敲门砖。

      唱戏的消息,很快传到余杭县陈家园相来炳、马潮水、张信初等艺人的耳朵里。马潮水年气方刚,不服气地说:“人家可以演,我们也可以演。”这话被师父相来炳听到了,气得打了他一耳光,“你小孩子懂什么?唱书是唱书,演戏是演戏。”

      陈家园财主陈锡龙站出来打圆场说:“你打他巴掌干什么?演演看又怎么样,演得不好就不好,演得好也好呀。”相来炳见老财主陈锡龙发话了,想了想,点点头,于是决定演一出。

      村民们早早地来到了陈家园大院,只见用八仙桌拼成了一个不小的戏台。艺人们将秀才帽子、马褂和女人的嫁衣穿在身上,即将演出的剧目是《珍珠塔》。

      “珍珠房屋无福住,母亲与我两个人……”此时此刻,艺人们不懂得唱书与演戏的差别,节奏显得有些拖沓。从“方卿别母”到“九松亭赠塔”演出四个小时。村民们听不懂也看不明,于是纷纷回家了,无奈之下,草草收场,结束了演出。曾在浙江省实验越剧团任教的马潮水回忆说:“虽然演得叫人感到可笑,但越剧就是这样诞生的”。

      见人见物见生活,留身留影留记忆。今天,东王村的几间民居已改建成越剧诞生地陈列室,里面有百十年前的戏服行头、道具乐器及人物相片、茶碗酒盅之类,一盏老旧的煤油灯静静地似乎闪亮起久远深处的历史,点烁着“陌上花开”的过去。

      因为越剧,东王村名扬遐迩;因为越剧,东王村未来更加“有戏”。

      东王村,宛如一座大舞台。越音袅袅,飞腾在此;越音绵延,源远流长。

    【审核人:站长】

        标题:张学勇:寻访越剧诞生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7391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