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安徽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美女主持人余声与著名歌手孙楠互动时,说孙楠是阜阳的女婿,阜阳过年习俗,出了嫁的女儿要给父母送雁馍,还问孙楠送不送,孙楠当即表示“来年一定送、送、送”。其实,这可能是编导误导了余声,而余声又误导了孙楠,假如孙楠携夫人来阜阳给老丈人拜年、且送雁馍的话,非把老丈人气背过气不可!
为啥?送错了节日呗!
作为一名阜阳人,我在看余声与孙楠的这段“互动”时,说实在话,内心五味杂陈。因为,这是安徽的春晚,竟然把安徽的习俗传达错了,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有点遗憾!
所以,我看有必要普及一下这方面的常识,以便民间民俗事象传承有序,不至于出现“荒腔走板”的现象,让闻名全国的孙楠当一回“傻女婿”。
阜阳的年俗,晚辈亲属给长辈亲属拜年,也叫“送大馍”。注意:这里说的是“送大馍”,不是“送雁馍”。所谓的“大馍”,当然是与小馍相比较而言的,比平时吃的小馍要大的多。平时吃的圆蒸馍有拳头大小,过年作为重要礼物的“大馍”,大概是平时蒸馍的五倍左右。为了把“大馍”既能蒸得熟,又显个头大,在制作时候,往往是把已经蒸熟的小馍包在面里边,上面插一个大枣,外形既饱满,又好看。
过年为什么“送大馍”?我查了一下资料,我国中原地区“送大馍”的习俗,上可追溯到宋朝末期,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逢年过节,底层民众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孝敬长辈,只有把大馍蒸得大一些,让老人们能够吃上些时日。就这样传来传去,大馍就成为孝敬长辈的节日礼物了。民间习俗是一辈传一辈,“送大馍”在过年时的定位,是送给长辈亲属的,不是随便送的;是必须送的年礼,假如没有送大馍,你就是送金送银,长辈们也不会高兴的。
“送大馍”的规矩可多了,一般来说,有这么几个层次:
“干亲”是年三十上午“送大馍”。自古以来,大阜阳地区(包括现在的亳州、凤台)有“结干亲”的风俗习惯,两家(或两个人)关系好,为体现感情,就把自己的儿子或女儿给对方做“干儿子”“干闺女”,儿子或女儿叫人家“干大(干爹)”“干娘”,这样就亲如一家了。年三十“送大馍”,有来家里过年的意思,就像一家人一样。民间有“干亲礼上亲”的说法,“干儿子”“干女儿”去走亲戚,带的礼条(猪肉)要又大又长,“干大(干爹)”“干娘”给的“压岁钱”要多一些。如果给的“压岁钱”太少,就有看不起人的意思,这门“干亲”就走不下去了。
正月初二是出了嫁的闺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尤其是新过门的闺女,带着新女婿回娘家,蒸的大馍又白又大,老丈人家感到脸上有光,就会喊几位陪客,好好地请毛脚女婿喝顿酒。这天,女儿女婿一般是早上来,下午回去,大过年的,没有住下不走的。“送大馍”还有个“压筐”的说法,女儿女婿如果没生孩子,一般人家就“压”两个、富裕人家“压”四个小馍;如果女儿女婿有了小孩,那么,姥爷姥姥就要蒸“枣山”,即把面做成山的形状,上面塞上小枣,蒸熟后送给外甥吃,意谓生活甜甜蜜蜜、前程步步高升。
正月初三开始,一般是给姨、姑、表亲长辈等直系亲属“送大馍”。
还要特别指出的,“送大馍”是讲究个数的。长辈夫妇都健在,就要送两个大馍。而如果长辈有一人去世了,那就只能给健在的一位长辈送。如果长辈都不在了,这门亲戚还要走的话,那么,礼篮里就没有大馍了。
当然,也有些人为了拍马屁,过年的时候去领导家里“送大馍”,这就有认领导为长辈的意思。如果领导收下了大馍,就是承认了这门亲戚,以后办事就顺理成章了。而如果领导不收下大馍,那么,第二年你就不要再送了,因为人家不认你这壶酒钱。
“送大馍”的习俗是这样,而“送老雁”的习俗,则另有说法。
正月过后,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又开始在农家垒窝栖息。过了年的农民们,迎来了春耕的时节,也迎来了“二月二”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阳气上升,万物复苏。传统上,二月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皖北的旧俗规定,出了嫁的闺女,正月里是不能住在娘家的,民间有“正月里闺女住娘家、娘家会变穷”的说法,只能是在婆家操劳家务,这是传统美德,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居住。
然而,过年花光了积蓄,人来客往吃完了家中的存粮,这个时节,正是农村“春荒”的时期,家中没有什么好吃的了,只有吃点杂粮稀粥,省吃俭用,艰难度日。于是,闺女回娘家,就赋予了积极的民俗意义。
据阜阳地方志载,“春分时节,鸿雁归去,紫燕飞来。”可见,大雁,是阜阳一带的候鸟。在这物质匮乏的“春荒”时期,民间流传着“五更闻雁叫,老人有劫数”的说辞,惹得上了年岁的人人心惶惶。于是,为了消灾避祸,出了嫁的闺女就把大馍做成大雁的形状,送给老年人吃了它,延年益寿。这个做法,当然是彰显了做女儿的一片孝心。
阜阳地区称呼大雁为“老雁”,大雁馍叫“老雁馍”。其做法是先把小麦面用酵头发酵好,用粉丝、肉沫、葱花、生姜等拌好馅料,再用发面把馅料包裹进去,用大豆点上大雁的眼睛,用红枣充当大雁的鼻子,用胡萝卜作为大雁的嘴巴,制作精巧,造型逼真,色彩斑斓,惟妙惟肖,给人以喜庆喜悦之感。
闺女把“老雁馍”送到娘家后,如果娘家家境还可以,也会蒸一些面老虎、面青蛙、面鸭子、面公鸡、面鱼之类造型的食品,作为礼尚往来的“压筐”,送给外甥们吃。
民间自古是不缺乏创造力的。民以食为天,阜阳地区基本上是以面食为主,所以,面食的做法,也是花样翻新,久而久之,各种“花馍”就应运而生了。现在的省级非遗“淮北花馍”,就是民间各种面食的系统总结。
由此可见,阜阳地区的民俗“送雁馍”,只能是“二月二”送,过年是不送的。现在有人写文章说正月十五就开始“送雁馍”,正月十五闹元宵,还在过年呢,这是不符合民间实际的。
但不管怎么说,过年“送大馍”也好,二月二“送老雁”也好,传达的都是地道的人伦亲情,有着厚重的优秀传统内涵和显著的民俗文化特色,在民间应当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