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万分之一的大幅中国地图上,溪口也仅仅是最小一等的圆点,可因为它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大名人的故乡而变得有名了。
这个名人就是蒋介石,他1887年出生在浙江奉化溪口。
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区域,至东段,有武岭头与溪南山夹持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这里山水如画,风景秀美,文人墨客,寻幽探胜,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即奎阁凌霄、武潴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观鱼、松林晓莺、溪船夜棹、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霁、南园早梅等。
如今,鄙人就置身溪口小镇,眼前一派清幽,景色宜人。
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地,故称武岭。武岭门,是进溪口镇的必经之路,因建在武山山脊而得名。1929年前,这里还是个小庵堂,蒋母笃信佛教,常到这里念经拜佛。1930年,被蒋介石改建为2层3间的武关式城门建筑。改建的武岭门,飞檐翘角,巍峨庄严,确实为溪口增色不少。楼上原作民众阅览室,有走廊相通,雉堞围环;楼下中间门洞通道,供行人车辆出入。门额两面都镌“武岭”2字,东向系于右任手笔,西向为蒋介石亲书。
此处之所以取名“武岭”,还因溪口的环境风貌十分秀丽,完全可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媲美,且“武岭”与“武陵”两者谐音,故名之为“武岭”。蒋介石喜欢把自己的籍贯写成“浙江奉化武岭”,其中不乏洋洋自得之意。
3里长街,又名武岭路,东起“武岭门”,是一条融水面、市井、商业、文化于一体,浓缩着溪口清末民初历史文化,展示着古镇风貌的标志性景观。街左紧依剡溪,街右错落分布着10余处蒋氏遗迹,均是白墙黑瓦,前店后坊的民国初期建筑风格,它们与蒋公故居杂居其间,让一侧流淌千载的剡溪,和夜色灯光下的蒋公故居变得更加神秘与朦胧。
位于武山南麓的武山庙,原系溪口镇上任、宋、单、张、蒋5姓共祀,用于红白喜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集资修建,具有清中叶江南庙宇建筑风格。该庙坐西北朝东南,结构完整,分前后两进,东西两厢廊庑,中间天井设戏台,系硬山顶四合院建筑;大殿结构为穿斗与抬梁相结合,前檐柱为青石盘龙云纹柱。
蒋氏后至,本系5姓之末,后来子孙敷衍,蔚为大族,而其他几姓衰微。据咸丰十四年所立置田碑记载,其时保长、董事全为蒋姓。大约自清中叶以后,就以蒋姓为首。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就曾任社首多年。民国初年。武山庙办起了“武山小学“,成为当时溪口最像样的学堂。不久,蒋介石出资建庙,对武山庙的庙宇再次修理、扩大,请来上好的雕刻匠对庙里的菩萨重新雕塑,亲自开光。学校设施更加完善,不少大家子弟都到这个小学读书,蒋经国也在这里受了启蒙教育。
在武岭门内右侧的武岭学校,是1929年蒋介石尊母遗训创办的。学校按法国乡村教育模式,设幼儿园、小学部、农业职业学校(后改为中学部),附有农场、林场、医院、工厂、公园、电厂、民众教育馆等。组织机构齐全,有大礼堂、教学楼、宿舍楼、健身房等建筑40余幢。1932年起,蒋介石亲任校长,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陈布雷、陈立夫、陈果夫等12人组成校董会,人称“小黄埔”。1948年,其所属的普通中学部定名为“武岭中学”,现为溪口博物馆。
蒋公的出生地“玉泰盐铺”‚地处武岭路中段。清同治十年(1871年),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斯千),在此开设玉泰盐铺,店面3间,后置作坊,楼上居家。以售盐为主,也酿酒,兼营大米、菜饼、石灰、杂货等。这里前后两进,前进是4间一弄楼房,后进为平房3间。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九月十五,蒋介石出生于楼上,乳名瑞云,谱名周泰,学名志清,成年后以“中正”自称,外界则多称其为“介石”。祖父逝后,盐铺由父亲蒋肇聪继承。
蒋肇聪去世后,3兄弟分家,盐铺归蒋介石的胞兄蒋介卿经营,蒋介石分得丰镐房老房子。盐铺曾两次失火,一次遭受白蚁侵蚀。1946年蒋介石出资重建,大门在围墙右前方,石框架,门额上书“清庐”2字,右下侧墙角嵌刻有“玉泰盐铺原址”基石一块,落款为“中正”。
紧接着,我来到位于武岭路西段的蒋氏故居“丰镐房”,其面街临溪,前对溪南诸山。蒋介石父辈3兄弟,其祖房分别名夏房、商房和周房。蒋父行三,是谓周房。蒋父病故后次年,蒋介石3兄弟分家,众长辈嘱其各立房名。从上辈周房推及西周时以邑、镐京为国都,借丰、镐2字作为蒋介石及其胞弟瑞青的房号,瑞青早亡,蒋介石承袭,合称丰镐房。同时,蒋介石依据房名,给经国、纬国两个儿子分别取了建丰、建镐的乳名。祖屋原有6间,1935年经改造扩建,有房49间。
丰镐房中西合璧,建筑布局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楼轩相接,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颇有江南旧式世家府第和西洋建筑文化特色。前厅额书“素居”2字,楼上设有佛堂,是蒋母王采玉、蒋介石原配毛福梅诵经之处。因蒋家世代信佛,吃素念经,故丰镐房又名“素居”。蒋介石15岁时,在丰镐房娶了毛福梅,1910年蒋经国出生在这里。前厅及左右还有3个花园。厅堂廊庑内布满雕刻彩画。
沿着纵轴线自南而北,分别为大门、前庭(花园)、内门、前厅、内庭、后堂。后堂至前厅两边为东、西厢房。内庭中有两株桂花树,为当年宋美龄手植,一株为金桂,一株为银桂。
后堂3间高顶平房,中间“报本堂”为祭祖拜天地的家祠,里面供着蒋家4代宗位。报本堂匾额是国民党元老吴敬恒(吴稚晖)所题,堂柱上的楹联“报本尊亲是谓道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是蒋介石亲书。
报本堂走廊上悬挂着一块匾,上书“寓理帅气”。这是1949年4月15日,农历三月十八,蒋经国40岁生辰那天,天色微明即起床的蒋经国,首先至报本堂拜祖,6时上“慈庵”,8时侍父祷告,并向父亲礼拜报恩。蒋介石展纸挥毫,为蒋经国题了“寓理帅气”,旁附跋文,解释题词,说明期望:“余以经儿四十生辰,特书此以代私祝,并期其能切己体察,卓然自强,而不负所望。”
“寓理帅气”源出《孟子》,“寓”是包藏的意思,“理”是道理,“帅”是统帅、支配的意思,“气”是气质、感情的意思。这4个字的大意是:要以内心的“理”来支配思想感情。换句话说,为人处世要少些“任性”,多些“理性”。
那个时期,人民解放军以势如破竹之势在各个战场上取胜,而蒋介石集团则节节败退,老蒋、小蒋在溪口故里能待的时日也愈来愈少。那天蒋经国40寿辰过得简简单单,冷冷清清,宴席也不丰盛,被邀的客人均是蒋氏父子的嫡系僚属及近亲门生。蒋经国敬酒时神情黯淡,喉咙更加沙哑,而陪酒、敬酒的客人也感到窒息般的沉闷,杯杯是冷酒,苦酒浇心头。
东西厢房为2层楼房,各3间,西厢房楼为蒋介石元配毛福梅居所,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归来,在母亲操办下,蒋经国与俄国太太蒋方良在丰镐房补办婚礼,西厢房曾作新房。东厢房楼系宋美龄的居所。西厢房西侧有一幢独立的2层小楼,通面宽4间,楼上迴廊与西厢房相通,是蒋母王采玉旧居。
房后小院西南角是蒋经国生母毛氏在侵华日机轰炸中遇难处,蒋经国赶回奔丧,立有一方石碑,上刻蒋经国书“以血洗血”4个大字。
我再来到溪口中心地段的蒋氏宗祠,这里是溪口蒋姓进行宗族活动的场所。原规模较小,后蒋介石出资在老祠堂基础上翻修、扩建,并亲自题写了“忠孝传家”牌匾。
文昌阁,位于武山南端潭墩山顶,剡溪之滨,南望溪南山色,俯视三里长街,初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原系小阁,内设文昌帝座,为溪口文昌会、文武会和锦溪书斋等祭祀和会文处。因阁内供奉奎首星,故又名“奎阁”。
1924年清明,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行将倾圮,乃出资托胞兄蒋介卿聚匠重建,至第二年建成飞檐翘角2层楼房。完工之日,蒋介石名之为“乐亭”,作《武岭乐亭记》以描述其胜。
1927年,蒋宋联姻后,蒋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成了他们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军委会“严加管束”,次年1月13日,被送到溪口幽禁,最先的落脚点就是文昌阁,几天以后才被移送到雪窦山。
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1987年,政府按原样重建。
我又来到武岭头东侧蒋经国常住的小洋房,此处原名“涵斋”,又称“剡溪小筑”,因用“洋灰”为建材,俗称“小洋房”。它背靠武山,前临剡溪,有露天走廊与文昌阁相通。同其父相异,这小楼颇有些洋气,为西式3开间2层平顶楼房,前后都有天井;一色的白墙,浅灰色的门棂窗框,雅致简洁,格调明快。
但见这楼,临江而建,有卵石铺砌的小路直通公路;屋顶阳台,可望远近青山;屋后的石阶深入剡溪水中,供洗涤汲水。据知情人回忆,此处原供蒋介石回乡时一些显要居住,蒋经国从苏联归国时和抗战后,每年的春节、清明都要携眷返乡住在这里。
蒋介石生母王采玉的墓园,坐落在离镇三四里的白岩山鱼鳞岙松海之中。初建于1923年,1930年扩建。墓园起自石牌坊,沿着668米之长的上山墓道,终抵鱼鳞岙蒋母墓冢。沿途有下轿亭、孝子亭、方圆池、墓庐慈庵等附属建筑。
蒋母之墓,坐南朝北,石砌围护墓圈。墓穴正中扇形应栏上刻有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壼范足式”。壼,读坤,代表女性;范是模范,意思是“女中的模范,完美的榜样”。横式墓碑“蒋母之墓”,也是孙中山的亲笔所书。拜台上刻有凤竹图,暗寓蒋母是(奉化)葛竹村飞出来的一只金凤凰。墓碑左右望柱刻有蒋介石撰、张人杰(张静江)书对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
1923年冬,蒋母60冥寿。蒋介石又在离墓冢下168米处,建新式洋房5开间,题名“慈庵”,当地人一般叫坟庄或墓庐。蒋自言平生有个愿望,即常居慈母墓旁。主房中间竖有孙中山、蒋介石和国民党中执委祭慰蒋母的4块石碑。蒋母墓叫“慈庵”,是因为墓中只安葬着慈母,没有严父,故名“慈庵”。蒋介石屡来“慈庵”居住,离开大陆时,还来此拜辞。
1930年,蒋介石为了光耀门庭又在山脚竖立一座石牌坊,上书“蒋母墓道”4个阴字。两边雕有花卉、盆景等各种装饰,从牌楼向上走约250米有一座凉亭(俗称白凉亭),再向上走200米,路侧有一座过路岗亭(俗称八角亭),其四面可眺望。
奉化还有个人尽皆知的人物,大肚弥勒,也就是布袋和尚,法名契此。
契此,奉化人,五代后梁的和尚,肚大,言语无常,四处坐卧,常用竹棍挑着个大口袋在闹市中化缘。他能预知气象,为人说祸福也很灵验。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奉化雪窦山成为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弥勒佛的道场。
最后,我来到北宋仁宗皇帝梦中到此一游而得名的“应梦名山”——雪窦山,在山上专访了妙高台。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归,他选中雪窦山这处胜绝之地,拆去了栖云庵,修筑了一幢中西合璧的别墅,并自题门楣“妙高台”。
整座别墅为2层,上下房屋6间,用西式平台连成一体。走进大门来,见1楼中间有个天井,两边平房各1间;2楼水泥走廊与阳台相连,中间是会客室,屋眉上悬挂着白底黑字的“妙高台”横匾,这是蒋介石的墨宝;东边为卧室,西边为书房。
别墅的天井中间,保留着1座石塔,这石塔是清初雪窦寺方丈石奇禅师的舍利塔。清顺治八年(1651年)石奇禅师重建雪窦寺,使雪窦寺佛光重开,他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其功绩,于雍正四年(1726年)建造了这座石塔,以志怀念。
蒋介石在妙高台接待过孙科、张群、阎锡山、张治中,吴忠信等几十名国民党高级官员,通过专用电台,向各地党政军机关发出过无数道指令、信件。妙高台一度取代南京,成为当时的临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发表《隐退谋和文告》,他回到溪口,作了《妙高台》一诗:“巡驻家山戎服在,森严小筑镇林标。主人妙算安天下,才道高时地已遥”。
时光荏苒,历史匆匆。武岭城楼依旧,剡溪江水依然,溪口小镇渐渐喧嚣起来;沿江弯曲的小街绵延数里,随着旅游而兴盛起来的小店爿爿相连,溪口千层饼、奉化芋艿头处处有卖,人来车往,百业正兴,景色早已超过当年,人们来到奉化,总想到此一游。
此时此刻,诗圣杜甫游览剡溪时,留下的“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诗句就萦绕在我的耳畔;而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述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的诗意画境,穿越千载,仿佛在与我隔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