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范树立——乌镇开河记

  • 作者:管淑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1-27 11:51:46
  • 被阅读0
  •   在久远的岁月里,家乡虽说是江南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杭嘉湖地区,但由于纵横交错的河道长年没有疏通,水稻作物经常遭受旱涝灾害,粮食产量一直很低,有的年成甚至连农民自己的口粮也很难自给。对此,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冬闲季节,全县组织农村劳动力开挖河道,兴修水利。当年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劈山引水成功建成红旗渠的消息,给了水乡人民极大的鼓舞。那时我作为一名下乡知识青年,很想到水利工地去,和农民群众一起参加轰轰烈烈的开河劳动。

      1967年2月初,根据桐乡县水利建设规划的需要,乌镇市河要开宽挖深。那时开挖乌镇市河工程,全部是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公社的生产大队。当年,我下放在农村,主动要求和队里的社员一起去乌镇参加开河劳动。记得那次开河是十天换一个班,我去的时候已经是快挖到河底了。那时春节刚过,生产队安排出一只水泥船,我们去调班的三个人吃过中饭后,各自准备了被头、草席和一双带扁担的竹土箕就上船出发了。傍晚前,船只顺利到达了乌镇,然后被安排在市河南面的一所小学里住宿。说是宿舍,其实就是在教室地上铺上厚厚的一层稻草,再摊上一条草席就算当作床了。

      第二天清晨吃过早饭后,我们挑了自己带来的土箕,沿路走过临时搭起的铁架子便桥便,来到市河北面热闹的工地上。当时,我抬头一看,只见沿河两岸到处人山人海,河岸边用石灰划出一道道分界线,上面整齐地插着一面面红旗,红旗上分别写着公社、大队的名称。在一排高高的竹杆上,分别挂着的几只高音喇叭,正在大声播放着革命歌曲,真是一派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开河劳动场面。

      我们到了划分为大队所在的开河工地,只见有几个早到的社员已经在挑土了。我看见在河岸边一上一下挖出了两条泥台阶,大约有45度坡度,高度足有十多公尺。这时分工挖泥的两个人,正在河底起劲地边挖边装。挑河泥的人依次走到河底去装土,装满一担河泥足有八九十斤重,然后沿泥台阶挑到岸上。接着得再走二十多公尺的路,才把河泥倒掉,就这样来回不停地把河泥从河底挑上岸来。这时,我看见河岸上已经堆起了好几个大土墩。

      在这样的乌镇开河工地上,人们顽强地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河泥一担担从河底挑上岸,硬要将市河挖深开宽。当时正值初春季节,天气还很冷,刚开始时我穿着棉袄挑泥,过了不多时感到浑身热起来,便脱了棉袄只穿着毛线衫继续挑土。这时,我向四周一看,只见工地上有不少年轻人,只穿着一件棉毛衫在干活。这真叫是“缩缩鼻涕出,动动热气出”的话,一点也不假。整个上午我们只休息一次,一直挑到吃中饭。中餐回到宿舍吃,大队安排人员烧饭做菜,那位烧饭大伯白米饭烧得又软又香,虽说小菜每人只有一碗青菜,由于肚子饿了,大家吃得都很开心。饭后稍为休息一会,又继续到工地上去挑河泥,下午中途也休息一次,然后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

      到了晚上学校操场上放映免费电影,是招待开河民工的。同时听说在镇上的另一个地方还有文艺演出,也是免费观看的。这天傍晚,我吃过夜饭后,一个人兴致勃勃地跑去不远处,参观还保持原貌的茅盾故居。在茅盾故居里有一株结着鲜红果子的天竺,还有一颗高大的棕榈树,旁边有一幢茅盾用稿费建造的书屋,四周装有玻璃窗。我站立许久,心中万分敬仰。

      这天晚上,我们十多个人挤在一间小学的教室里,大家睡在地铺上,条件虽然很差,但是心里却很开心,睡下后有人在讲笑话,也有人讲幽默故事,笑声不断。

      第二天,我们继续去工地上挑泥。几天后,市河越挖越深,担子也越挑越吃力了。记得当时天空常常是阴沉沉的,还下了几次雪。下雪天,工地上不停工,大家仍坚持挑土。尽管天寒地冻,整个市河工地上却一片热气腾腾,开河的各个大队社员都干得十分起劲,你追我赶在比赛进度。时间过得很快,在我们这个班开河的最后一天,中饭改善伙食,每人分到一块红烧肉,这在当时算是最好的待遇了。

      乌镇市河开挖完工后,我出差时顺便去看了一趟。看见在千千万万民工开挖宽阔的市河里,清澈的河水在缓缓流淌,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我认为只有经过自己艰苦劳动取得的成绩,才能真正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审核人:雨祺】

        标题:范树立——乌镇开河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ngdianmeiwen/13603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