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而军队院校教师的职责和目标,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传播军事科学技术,努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智慧力量。本文展示的是从原24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70师部队里走出来的5位杰出教师。
徐邃志:从连队指导员到政治学院副教育长
徐邃志,江苏高淳县人,1919年3月生,1938年9月参加新四军,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6月4日,陈毅司令员率领新四军第1支队东征进入高淳县,当夜住在高淳县中学,发表了抗日救国演讲,并挥毫写下《东征初抵高淳》的壮丽诗篇。正在高淳县中学读书的徐邃志备受鼓舞,踊跃报名参加新四军。9月,徐邃志进入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5队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江北新四军第4支队,从此投入到抗日烽火之中,先后任14团连队文化教员、营部政治干事、团教导队指导员。
1940年春,14团改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1团后,徐邃志任4连指导员,率领连队参加了古城杨塘集会战、仙踪攻歼战、界牌集防御战以及冬季反扫荡。1940年冬,日伪军分路对津浦路西进行扫荡,徐邃志在与日伪军、顽军作战中,英勇无畏,身先士卒,处处为部队作表率。由于完成战斗任务好,党支部工作、巩固部队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模范支部书记。在组织带领连队掩护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突围的战斗中,他被日军机枪子弹贯穿大腿,血流如注,仍不下火线。
1941年春,江北游击纵队第1团改编为新四军2师6旅16团,徐邃志先后任团政治处宣教股长、营教导员。之后,历任新四军7师19旅55团营教导员、57团政治处副主任,华东野战军7纵队19师57团政治处副主任,20师(摩托化步兵第70师前身)59团、58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莱芜战役、胶济线战役、孟良崮战役,以及莱阳、邹县、淄川、兖州等战役战斗。
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期间,徐邃志任第三野战军25军74师(摩托化步兵第70师前身)220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淮海战役中,他参与组织部队主攻双堆集大王庄,歼灭敌“英雄团”,震撼了敌黄维兵团防御体系。渡江战役中,他随团第一梯队突击营强渡长江,船接近江岸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头部,当即脑液外溢,战友们都以为他定死无疑,准备埋葬他,不料徐邃志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解放后被评定为二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1950年,徐邃志任25军74师221团政委,率1个营在浙江黄岩山区剿匪,出色完成了任务。之后任25军74师政治部副主任。
1952年春,徐邃志任25军75师政治部主任时,被选调到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第1期学习。1955年春毕业,4门功课考试全是5分,获院长兼政委刘伯承签署的优等学员毕业证书和奖状,定为大专学历,并留校在军事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当教员。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大校军衔,任南京军事学院党史教研室副主任,1964年任党史教研室主任,1965年任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当选军事学院院党委委员。1969年9月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筹建办公室工作,1970年春任军政大学训练部副部长,197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当选为政治学院院党委委员。
徐邃志曾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他是建国后由作战部队较早调入军事院校工作的人员之一,可以说是军事院校的元老,为了我军院校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罹患肠癌、胆结石、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情况下,仍然忘我工作,逐步成为我军院校教育的专家。在解放军高级院校工作的30多年里,他编写了许多高质量的教材和理论文章,坚持上台讲课,授课条理分明,深入浅出,深得学员的欢迎和好评,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耿华:从营宣传员到国防大学正师职教员
耿华,曾用名耿新茂,1930年7月生,山东乳山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47年1月参加革命。曾先后任胶东军区新兵训练处军教科文书、干事,山东军大胶东分校学员,华东野战军7纵队20师(摩托化步兵第70师前身)60团3营宣传员,第三野战军25军司令部队列科文书,75师管理科书记、通讯科参谋,军委防化兵学校学员,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司令部作训科参谋、防化连连长,74师(摩托化步兵第70师前身)防化主任,北京军区司令部防化部参谋,24军司令部防化处处长。
1978年6月,耿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第二军事教研室教员,1986年12月任国防大学战役教研室正师职教员。耿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战斗条令》执笔人之一,《城市居民对原子、化学武器的防护》电影剧本主笔,《力挽狂澜》副主编,先后发表军事论文数十篇。
韩康:从师宣传干事到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韩康,1951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北京)。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2月至1970年12月,在安徽省长丰县插队。1970年12月至1978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70师(摩托化步兵第70师前身)服役,先后任战士、班长、排长、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1978年,韩康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经济学教研室资料员;1981年至1984年,在中央党校理论部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1984年至1993年,先后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助教、讲师、副教授(其间:1988年9月至1991年5月在中央党校理论部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至2003年,任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务长;2003年至2004年,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教务长兼教务部主任;2004年至2011年,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副部长级);2011年至2018年,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韩康是著名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比较经济理论、比较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的研究。1984年之后,多次参与有关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重大课题的研究,曾参加国家规划重点课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的研究,是《必要价值论》(3卷本)的主笔之一。1985年完成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重大课题“建立中国多层次结构的劳动力市场”,所提交研究报告受到很高评价。曾参加国务院课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期规划(纲要)》和《海南省经济体制改革规划》的研讨、写作,并在有些政府机构和国有、民营企业中担任经济顾问。1986年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国务院民政机构委托课题“中国市场经济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设计”,在国内第一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创新思路。1988年主持完成了海南省经济体制改革中期规划”,同时参与主持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规划中央党校课题组,该课题组上交中央决策机构研究报告的主要思路,是建立市场制度体系,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
韩康的主要著作有《理论、体制、对策》(副标题为“当代中国前沿经济问题探讨”)、《公有制经济再生产分析的5个支点》《中国大公司战略》等。发表各种学术论文近100篇,代表作有《21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挑战》等。曾获1988年孙冶芳经济学奖、第14届中国图书奖等。还有10篇论文获省部级科研奖,所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战略构想》的主要内容,已被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所采纳。传略已被辑入《当代中国青年经济学家》《中华学者名人词典》等。20世纪90年代初曾被港、台学界评为大陆最有影响的50位经济学家之一。
韩康是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会长,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政府管理》杂志社总编,国家社会科学课题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咨询专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在许多高等院校担任客座教授。
韩康担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期间,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大力推动案例教学,为国家行政学院教学科研事业发展、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韩清利:从“塞北枪王”到陆军学院金牌教员
韩清利,河北献县人,1976年12月入伍,先后在24军70师及后来的摩托化步兵第70师担任过战士、班长、志愿兵、师教导队教员、军办企业副厂长、营长等职务。参军之初的韩清利,是一个爱枪如命的人,近乎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为了锻炼臂力,他专门做了一个木头枪,每天睡觉前都要进行托砖练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韩清利的射击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单臂能轻松举着7斤重的步枪对百米外的胸环靶射击,而且是百发百中。
由于他爱军习武、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军事技术非常过硬,先后参加过各级组织的比武140余次,每次都名列前茅。1991年9月,在北京军区组织的军事训练成果汇报表演中,韩清利用步枪进行速射表演,32秒命中百米外的40个目标,弹无虚发,受到前来检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塞北枪王”。1997年韩清利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学院,任该院军事技术教研室射击教员。
韩清利曾带出千余名射击能手,其中有4名被评为“全军优秀班长”,8名被评为北京军区级优秀“四会”教练员,他本人也曾在1992年被北京军区授予“爱军习武标兵”荣誉称号,1994年被河北省评为“十大杰出青年”。
2001年2月,北京军区组建中国侦察兵比武队,参加在爱沙尼亚举办的第10届国际侦察兵比武。上级将射击教练的重任交给了韩清利,希望他能带出优秀学员,赢得比赛,为国争光,展现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从接过任务的那天起,韩清利就反复研究前面9届“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比武射击科目的录像,为队员们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首先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为战士们提前适应爱沙尼亚的气候和环境。韩清利特地向上级申请,将比武队带到海南某个小岛上进行训练。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跟爱沙尼亚相似,岛上还有原始森林,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战士们的射击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实际训练中,韩清利也不局限于使用原始方法,而是大胆采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仿真等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秉持“厚基础、强应用、重心理、更逼真”的训练思路,帮助队员们系统性地掌握射击技能。虽说射击的本质就是打得准,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做到这一点,却是极不容易的。比武场就如同战场一般,情况复杂,瞬息万变,单纯的练习打靶,是绝对不行的。所以,韩清利要求队员既要掌握多种射击技能,又要提升心理素质,学会应对一切复杂情况。在训练之初,有一名队员因用惯了81式自动步枪,所以在拿到国产新型95式自动步枪时,怎么也打不好。为了让这名队员能尽快跟上进度,韩清利对他进行个别训练,先让他练习打直径为50厘米的大靶,然后再逐渐缩小,最后仅剩下不足10厘米的小靶。为了培养“心手合一,枪人合一”的神枪手,韩清利教学一丝不苟,将每个小细节都考虑到位。
同年8月,韩清利和中国侦察兵比武队正式赶赴爱沙尼亚,与来自美、英等13个国家的31支代表队,在爱沙尼亚东北部的原始森林中,开展比武竞赛。作为一场隆重的国际赛事,“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比武被各国军界称之为“稍不留神就会死亡的角逐”,所以想要在此比赛中拿到名次并不容易。然而,我中国侦察兵比武队凭借着过人的技术、超强的意志,最终取得了团体第一和19个正式比赛科目中的9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而作为整个比赛中非常重要的“轻武器射击科目”,我中国队员更是技压群雄,被国际裁判团誉为“神速的神枪手军团”。尤其是在难度极大的绳索射击中,中国队员个个都是枪响靶落,各国参赛队员皆惊叹不已,连连叫好。中国侦察兵比武队之所以能取得这样耀眼的好成绩,离不开韩清利的悉心指导。
韩清利不仅枪法精湛,在教学上也颇有研究。为了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他自学完本科所有科目。任教4年时间里,先后写出了20多万字的专业笔记,有20余篇论文发表在军内外杂志上。
谷碧涛:从自己当老师到全家11人从事教育事业
谷碧涛,高中毕业后于1949年4月考入华东军政大学,开始军旅生涯。1952年随部队入朝作战,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74师(摩托化步兵第70师前身)222团3营文教主任。他冒着生命危险辗转于西方山、斗流峰、381高地、432.8高地等前沿阵地采访,每天自编自刻小报,把搜集到的官兵英勇事迹用战报的形式发出去。
1955年由朝鲜回国后,谷碧涛调到23军80速中任教。1958年,他放弃去津浦铁路线上一个城市当老师的机会,带着一家人到了牡管局854农场参加开发北大荒,割草、修河、伐木、烧砖、播种,什么活都干过。1959年被调到迎春学校任教。1973年之后,他教高中语文,边教学边进修,考入哈师大中文系函授本科,工作到1989年离休。离休后,还被聘为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谷碧涛的影响和带动下,他们全家有11人从事教育事业。除谷碧涛几十年一直在854农场中学当教师外,大儿子谷继昌是虎林市迎春镇中学校长,大儿媳张兴无是虎林市迎春镇中学化学教师;二儿子谷欣是北京市铁路二中体育高级教师,二儿媳藤萍是北京市铁路二中英语高级教师;小儿子谷向荣是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小儿媳周茗是牡丹江农垦分局高级中学教师;小儿子谷向荣的岳父周荣年,也是参加抗美援朝后转业来854农场,在854农场小学任校长,后任西岗师范学校副校长,小儿子的岳母卢凤大也是854农场小学教师;孙子谷青松是哈尔滨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孙媳车艳艳是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政治高级教师。
谷碧涛家庭师道传承、家风延续,他们用毕生的热情和热爱当好人民教师,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奋斗!
徐邃志、耿华、韩康、韩清利、谷碧涛,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走出来的许许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坚守教学岗位,肩扛育人重任,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卓越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者!我们向所有老师们表达衷心的感谢、崇高的敬意和最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