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识出生于响水的“冬歌文苑”文学公众号创始人黄玉东大校关注响水,从一次募捐中了解响水,从一当地知名文学期刊《云梯关》刊文接触响水,至此阅读“走进响水”的几十篇征文中认识响水,响水不仅是“水乡明珠”,因水而名,更是因云梯关抗倭、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抗日而被红色文化浸润、享誉神州的英雄之地。
云梯关,位于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境内,是古淮河的入海口,原有高台殿堂,甚为壮观,有“东南沿海第一关”“江淮平原第一关”之美誉。史书记载,自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间,云梯关是历代海防重镇、交通要道、险要河防、宗教圣地和商贸集散地,筑有土城五座,驻兵防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也正因为是我国东南沿海“交通要道”“繁华之地”“第一关隘”,故成了弹丸之国长期觊觎的一块肥肉。尤为明清以来,倭寇屡屡进犯,留下了许多军民联合击退倭寇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传说佳话。
乾隆《淮安府志 ·兵戎》:“嘉靖三十六年六月兵备副使于德昌及参将刘显,夹击倭追至庙湾蛤蜊港海口,杀护无算,余党开洋逸去,其走云梯关者,亦自刀门港循。”云梯关守军奋勇杀敌、守疆卫土壮举可见一斑。
响水人朱文泉将军曾诗咏云梯关:“云梯云锁海倭寒,弁勇当关稳若峦。霸道长淮腾浊浪,朝宗铺锦接天蓝。”道出了云梯关地位的险要和驻军英勇抗倭令敌胆寒的气概。
云梯关两次抗倭的胜利,为响水这片土地注入了英雄之气。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了坚持抗战,反对分裂,中共中央以总揽全局之战略部署力挽狂澜,随即在江苏省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从此,新四军活跃在盐城地区所辖的响水等苏北广袤区域,开辟了盐阜抗日根据地,组织、发动和领导当地人民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日本侵略者、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一支所向披靡的“铁军”雄师,同时进行根据地政权、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1945年11月10日苏北重镇盐城,在被日伪侵占四年零四个月后,又回到人民手中。
现代京剧《沙家浜》有句经典唱段:“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岂容日寇呈凶狂!”唱出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强大气场,唱响了“侵略者胆敢来,坚决把他消灭光”的英雄赞歌。
由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办组织编纂的丛书《新四军在盐城》及《铁血铸魂:盐城抗战百名英烈传》中,记载了一位新四军双枪女英雄李春华的英雄事迹。李春华原名李恒甫,1925年出生于江苏省响水县响水镇上兴村。从 1936年起,李恒甫受担任中共地下交通员的母亲的影响,11岁就参加了革命活动,地下党组织在乱坟岗开会,她就站岗放哨;遇到需要传递的情报,大人一时分不开身,她又成了小交通员;她15岁就成了一名新四军女战士,在敌工训练班受训后,进入小鬼情报队,担任队长。他们人小智大,个个机灵,出没不定,行迹无常,既像麻雀,又如雏鹰,城乡出击,四处飞翔,令日伪军防不胜防……被誉为“战地红花”。
时任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说,新四军在盐城的抗战历史是盐城最为宝贵、最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新四军在血与火中熔铸而成的“铁军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抗倭英雄当敬,抗日精神高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