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胶东,真个是风水宝地,这可不是浪得虚名啊,我念一串胶东农产,你也会对此颔首。
烟台苹果,莱阳的梨;荣成的烟薯,胶州大白菜,还有舍不得的潍坊萝卜皮……
胶东是因胶莱河以东而得名,其流域也属胶东。一河分东西,环海佑沃土。这就是胶东的地理形胜。这里的农产富有盛名,可谓天赐物华,地献丰美。
秋天,最好没事就到胶东转一圈,顺道带点农产回家。这样的旅行叫“丰收之旅”。收一堆农产归家,留住“胶东之秋”的美好。
烟台苹果,最好的是栖霞的,可换成“栖霞苹果”的说法。栖霞有“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1871年由传教士引进,从此名盛于此,上百年的发展,苹果的品质在栖霞的土地上得到了改良,名气大震。
我列举一些苹果名字,就会让人垂涎欲滴了。青香蕉、红香蕉、大国光、小国光、乔纳金、红富士、金帅、嘎啦……是不是有珠光宝气的感觉?秋日的栖霞格外灿烂,每走几步,都有红红的“笑脸”相迎,不由得让人心花怒放。栖霞多山,环山,穿山,绕山,沿途都是苹果摆摊,摊点的后面就是果园,就是红彤彤的靠山。
小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偷过苹果,如今,当果园主人敞开园门让我们进入随便摘,我们反而不好意思了。
今年春天,我为看漫山遍野的苹果花而直奔栖霞,本打算秋天再穿栖霞山来一趟“收获之旅”,却因跑内蒙,去北京,逛河北,栖霞的秋天之行就耽搁了。那日遇到我朋友老赵,说起近况,因为他的栖霞人(在荣成工作),谈到今年未去栖霞买苹果的遗憾。谁知,一周后接到老赵的电话,让我下楼搬苹果。他老家父母已不在了,有一个姐姐还种植苹果,有园70亩,到秋末还留着三亩苹果不采摘,专门给朋友留着,其中就包括给我的。
苹果套袋,秋霜无奈,但秋霜之气可渗入,苹果的甜度又增三分。赠我的是两箱乔纳金,果体规整,浅绿浅黄兑和的色彩,给人淡雅清美的感觉,表皮略有针尖大小的斑点,可不要说不上档次,这叫“美人痣”,去皮,果刀切下,刀缝溢汁,其香入鼻,口腔就难以控制口水……
收下吧,却之不恭。原来他的姐姐家住栖霞英灵山,这是苹果最佳产区,但要快递出去,要交给快递员送到40里外的桃村快递点。老赵说,苹果没有快递贵。我说,无论怎么贵,都没有你我这份感情贵。
今年,关于苹果的故事更美了。真想要老赵姐姐的电话,表达一声感谢,却这是明显的“口惠而实不至”,心中存念一份人情,何时表达?
我本想秋天去栖霞,就是为了穿山感受苹果丰收的景象,并非就是为了吃上栖霞的苹果。这话憋在肚子里不说,生怕忤逆了老赵一份敬我之心。
家中的茶几,要摆上一两个栖霞苹果,这是饰物。只此青绿,唯有暗香。想起宋诗人张尧同的诗句——遍陇敷青绿,桑麻共几家。我也唱和两句诗——长几堆青绿,果香盈一家。
二
关于莱阳梨,听过一些故事。有人说,真正的莱阳梨就那么“一亩三分地”,莱阳出产的梨,并不都叫“莱阳梨”,莱阳梨的产地到底在什么方位,是哪一片地,谁也说不准。其实,这里也说明了产业的发展,已经借助品牌价值,无限扩大。梨树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如今的莱阳梨每年出产几亿斤,要吃上那一亩三分地的梨,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就连吃个梨也要个品牌价值,吃个落花生也要三公分!(意思是花生要长得足够大,特指荣成大花生这个农产品牌)我只能用回村听到的老人的话来自责一番——这个社会就是把个人惯坏了啊!
每从莱阳经过,国道路边都是“莱阳梨”的箱件,堆成一排小小的长城,很是壮观。想挑挑,真的是眼花了。这份富饶,属于梨农,也属于我。
梨贩几乎吆喝着同样的顺口溜:烟台苹果莱阳梨,错过难找甜蜜的地儿……每每经过莱阳,我都被这顺口溜喊住了脚步,往后备箱装上两箱子莱阳梨。
今年秋天,我深入莱阳的腹地,逛了莱阳城,沿着县道往外走,真正感受到了梨乡的秋美。走的是莱阳照旺庄镇,又听到顺口溜。“昌山的鸡,发坊的梨,张家灌的秀才多其驴”。吃饱了饭,对昌山的鸡就不敢再问摊主了,后面的我要打听清楚。
发坊是盛产莱阳梨的地方,特别有名,看来,莫非就是人们要找是那一亩三分地?发坊临富水河,这条河是五龙河的支流,发坊是流沙聚集平原,沙质土壤,利于梨树生长,荏梨自明清引入,至今不衰,盛产优质的荏梨,这就是真正的莱阳梨。瞥一眼梨园,棵棵都有些年头了,没有一棵梨树是一样的,多是卧姿匍匐式的,可能是被梨子压弯而老态龙钟了吧。张家灌出的秀才多,自明朝,一村出了3个进士、5个举人,20几个秀才,真的是值得挂在嘴上宣扬一番。张家灌靠近发坊,所以顺便就捎带着唱出来,这也是他们的文化自豪。这里路边都是梨园,各家都在梨园出口摆摊,梨园的大姐说,随便尝尝,尝完了要给梨园题个对联。原来张家灌的秀才题联出名。果农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要求给题一副对联,绝不以貌取人,看客下菜碟。其实,这是他们拉近关系的一种方式。我还是当真了,陷入深度思索。大姐说,用不着费神,想两句好听的话就可以,要两句话。大姐是真懂得对联啊,要个“成双”。
尝过甜甜的发坊的梨,不能白吃,我便凑两句给园主大姐——
遗憾未遇煦风吹起发坊梨园春天雪
得幸但见金缕染醉富家宝地秋日梨
我把对联写在大姐的手机上,还解释道,上下联故意重复“梨”字,不是怕张家灌的秀才挑刺指瑕,实在是不好撇开梨乡的“梨”……
大姐的老公叫张富家,院内有牌子写着“张富家梨园”。富家,是果农的生活理想,这理想在今天“振兴梨乡”的时代,成为现实。我从大姐一直微笑的脸上看出,她一家在当地也是富得流油。
进园,我和妻子,在大姐的指导下,直接从树上摘梨,专挑个大的,透过梨袋,摸着饱满的,满满两大箱子。过称,大姐再给添上两个。
进园摘,再减五角钱,每斤三块钱。大姐说,一副对联不止这个价。这是安慰我。梨乡,梨香,人情胜梨香。
不想马上离开,捧着一个大大的莱阳梨,左右端详。微绿泛黄的皮儿上布满了褐黄色的小点点,就像一颗颗小星星,梨子的一端深陷,梨顶上一圈儿深深的褐黄色,像鲤鱼睁开的嘴巴。想起梁实秋在《忆青岛》里说的莱阳梨,皮儿粗糙,可是肉细腻,他说“美得令人难以相信”。一个著名的农产品牌,一定会得到名人的青睐,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据说,唯有莱阳梨才富含“原儿茶酸”,我不懂得这种成分的意义,但觉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莱阳有一种梨叫“慈梨”,不知润肺止咳的京都念慈膏是否就是因为富含那种茶酸而有了药用价值。
三
早年我的老家吃地瓜,都把人的胃伤透了,吃多了,打嗝,烧心,曾发誓一辈子不想再吃地瓜了。这几年,患了糖尿病,地瓜更让我见而远之,但每晚散步,到了“老李烤地瓜”的车炉前,就挪不动脚步了。
其先是想把他的广告词记住,那是民间文学的经典。我大致记住前两句——老李烤地瓜,谁吃谁都夸。地瓜甜得像初恋,吃上两口是热恋,老李烤地瓜,就再陪你过好这个乙巳年……农历纪年的天干地支每年换一次。这是老李烤地瓜的时间观。其实,老李年龄并不大,也就四十多岁的样子。但喜欢这个“老”字放在前面,他说,就像“老字号”的“老”。他说,年轻人喜欢吃“密封罐”,像我这个年纪就恋旧,所以他家还种植了三亩多“烟薯”。说起烟薯,真不简单。已经不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口味了。现在的烟薯,是以曾经的鲁薯3号为母本,以“红肉红”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而得的新品种。曾经在全国甘薯品质评比中以“食味第一名”而胜出,名声斐然。香甜软糯,经不住诱惑。撕开皮儿,红黄的汁儿就滋滋溢出,刚刚出炉,有点儿烫嘴,不敢马上试唇,直让人捉急老慌的。隔个三天两日,就从老李那买上三五个,饭后解馋。
烤地瓜,让老李找到了谋生的法子,每年他种植二十多亩的地瓜,冬天用大棚保温储存,要做好“控水”的程序,沥尽水分,烤出的地瓜品质才是上佳。住楼在城里,瓜棚在老家,他也属于荣成这个城市的真正市民,但用不着享受市民的生活补贴,全靠烤地瓜一门手艺。
夜晚的荣成,要找小吃挺难的,但几乎每个路口,或路的拐角,准有烤地瓜。“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这是一句给为官者的警语,如今,种红薯,烤红薯,成了一门生意,一句警世恒言,还真的兴起了养家糊口的途径。只不过,笼统地称“红薯”,提不起品质,如今的荣成烟薯,才是地瓜里的精品,撕开烤地瓜的皮儿,哗啦一堆甜蜜……
四
别动不动就说价钱便宜叫“白菜价”了,你若到过青岛的胶州市,可不敢这样冒失地说。我就说说我在十几年前到胶州遇到大白菜的故事吧。
那天,我们一行去胶州一中,拜访吕校长。我们就带了荣成烟薯一袋子,走的时候,我们的面包车装上了满满一车大白菜。
那天,正赶上一中院内的大白菜抢收,吕校长戏说我们是赶着小雪来拉胶州大白菜。在胶东,秋末收菜有句成语——立冬萝卜小雪菜。就是小雪这天要拔大白菜,当然有的也不按这个规矩,前后几天收的也有。
胶州大白菜长得特结识,从顶部摁一下,就感觉是摁在年轻人的三头肌上,“顶硬顶硬”的,剥了外层,里面是洁白的菜心,感觉剥掉的那层都是可惜。胶州大白菜,人称“胶白”,生怕人们当作普通的大白菜而忽略起价值,胶白,是山东省的著名特产,是地产的老字号。
胶白的好处,我列举几条:汁白,味鲜,纤维少,营养丰,要吃山东最好的水饺,一定要有胶白做菜馅。
果真如此名贵?我要求停车沿街询问。一老者守着五棵白菜,每棵要价50块。好在有了对胶白的一些了解,不然真的让我会惊掉下巴,大跌眼镜。
走进一家专营胶州大白菜菜店,绕着看板看介绍。原来胶州大白菜有着一千年的种植历史,在唐代就享有盛誉,传入日本、朝鲜,被称为“唐菜”。公元1875年,在东京博览会上展出,从此名扬天下。陈毅老总还专门赋诗称赞——伟哉胶州青,千里美良田。白菜,在粤语里发音为“百财”,常说的“百菜不如白菜”,看来也不是言过其实。怪不得南方人喜欢玉雕白菜的饰件,这个人崇尚“福禄寿”,这具有“百财”含义的白菜,就是对“禄”字的最好注脚,只不过并非来自做官的俸禄,而是从土地里辛勤种植所得。
不敢独享,回家给邻居分个遍,只想听听他们的评价。他们说“好吃”,也问价,我说,百财百财,无价……
真值得感慨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白菜生于别处也就是一棵大白菜而已,生于胶州则成了宝贝。在长期的农事实践中,人们发现了一片土地的特性,摸索出种植的经验,才有了农产的品牌。这才是这个时代的真正的农耕价值。
五
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坊的萝卜皮。“皮”是为了押韵,但的确是一道难得的小菜佳肴。其实,潍坊萝卜通身都是宝。最初认识潍坊萝卜是30多年前学校组织去潍坊一中参观学习,返回时,有人就去集市街头买上一袋子潍坊萝卜带着,我们都大惊失色,觉得脑子有病,人家把那句顺口溜一说,我们的好奇心就被激发了,几乎去的人都买了一袋子。校长戏说我们,原本是为了参观学习,却没想到,变成了赶大集。
是啊,当年参观学习的内容,早就淡忘了,但那一袋潍坊萝卜却一直在我的美食记忆里。生活里,真的不好规定一个主题,用老家的话说,就是搂草打兔子——顺便!
潍坊萝卜,皮色深绿,肉质翠脆,几乎都长出细高挑的个头,身材那叫一个匀称,拿在手中,会想起长得丝滑的小青年的感觉。适合生吃,掰断,一声脆响,食欲陡增。咬上一口,萝卜汁喷出,那叫一个爽口。关于潍坊萝卜的好,我要引用当年在潍县做县令的郑板桥的说法来形容其好了,“东北人参莱阳梨,不及潍坊萝卜皮”,这口碑流传至今,还是不改。当然,郑板桥不单单是为了称赞潍坊的萝卜皮,更反映了一代清官的人品。潍坊“十笏园”的一园竹,潍坊地里的萝卜皮,成为郑板桥为官生活的写真。怪不得潍坊人说自己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在天上,一张在地上。天上的是风筝,地上的是萝卜。天地之间一潍坊,俯仰皆名品。
于是,跑高速,一定要在潍坊服务区停车,搬一箱子潍坊萝卜,作为归家的礼物。
有意思的是,我女婿也懂得我,过年回家,也一定在潍坊买上几箱子潍坊萝卜,用他的话说“撑堆”,意思是花不了几个钱,带来一大堆,进门好看。
每年过年,我家餐桌上绝对少不了一道小菜,就是“潍坊萝卜皮”,翠绿的颜色,微辣的口感,咬着声脆的滋味,都是我们特别喜欢的。吃过几次高档的酒店饭,几乎都有潍坊萝卜皮这道小菜。有时,饭店就上一盘“潍坊萝卜车”,就是切成车胎片儿,上一碟大酱,蘸着吃,谁说山东人只是吃“煎饼卷大葱”,我们的饮食很丰富。若外省的客来,一定要懂得,上一盘潍坊萝卜皮,那是最高级的招待。
是不是把这些胶东知名的农产上一桌,连满汉全席都要逊色?
我们生活在任何一隅,都有特色美食温暖着我们的胃口。生活的好,需要我们用心感知,老百姓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话也告诉我们,尽管那些名声并不显赫的食物,却是真正不能忽略的美食。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家常便饭也有不合口的时候,关注这些农产,都是时光留给我们的精华,一定会让我们觉得生活有着别样的味道。
秋收,不仅仅属于农家,也属于我们热爱生活的每一个人。
2024年12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胶东,真个是风水宝地,这可不是浪得虚名啊,我念一串胶东农产,你也会对此颔首。
烟台苹果,莱阳的梨;荣成的烟薯,胶州大白菜,还有舍不得的潍坊萝卜皮……
胶东是因胶莱河以东而得名,其流域也属胶东。一河分东西,环海佑沃土。这就是胶东的地理形胜。这里的农产富有盛名,可谓天赐物华,地献丰美。
秋天,最好没事就到胶东转一圈,顺道带点农产回家。这样的旅行叫“丰收之旅”。收一堆农产归家,留住“胶东之秋”的美好。
烟台苹果,最好的是栖霞的,可换成“栖霞苹果”的说法。栖霞有“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1871年由传教士引进,从此名盛于此,上百年的发展,苹果的品质在栖霞的土地上得到了改良,名气大震。
我列举一些苹果名字,就会让人垂涎欲滴了。青香蕉、红香蕉、大国光、小国光、乔纳金、红富士、金帅、嘎啦……是不是有珠光宝气的感觉?秋日的栖霞格外灿烂,每走几步,都有红红的“笑脸”相迎,不由得让人心花怒放。栖霞多山,环山,穿山,绕山,沿途都是苹果摆摊,摊点的后面就是果园,就是红彤彤的靠山。
小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偷过苹果,如今,当果园主人敞开园门让我们进入随便摘,我们反而不好意思了。
今年春天,我为看漫山遍野的苹果花而直奔栖霞,本打算秋天再穿栖霞山来一趟“收获之旅”,却因跑内蒙,去北京,逛河北,栖霞的秋天之行就耽搁了。那日遇到我朋友老赵,说起近况,因为他的栖霞人(在荣成工作),谈到今年未去栖霞买苹果的遗憾。谁知,一周后接到老赵的电话,让我下楼搬苹果。他老家父母已不在了,有一个姐姐还种植苹果,有园70亩,到秋末还留着三亩苹果不采摘,专门给朋友留着,其中就包括给我的。
苹果套袋,秋霜无奈,但秋霜之气可渗入,苹果的甜度又增三分。赠我的是两箱乔纳金,果体规整,浅绿浅黄兑和的色彩,给人淡雅清美的感觉,表皮略有针尖大小的斑点,可不要说不上档次,这叫“美人痣”,去皮,果刀切下,刀缝溢汁,其香入鼻,口腔就难以控制口水……
收下吧,却之不恭。原来他的姐姐家住栖霞英灵山,这是苹果最佳产区,但要快递出去,要交给快递员送到40里外的桃村快递点。老赵说,苹果没有快递贵。我说,无论怎么贵,都没有你我这份感情贵。
今年,关于苹果的故事更美了。真想要老赵姐姐的电话,表达一声感谢,却这是明显的“口惠而实不至”,心中存念一份人情,何时表达?
我本想秋天去栖霞,就是为了穿山感受苹果丰收的景象,并非就是为了吃上栖霞的苹果。这话憋在肚子里不说,生怕忤逆了老赵一份敬我之心。
家中的茶几,要摆上一两个栖霞苹果,这是饰物。只此青绿,唯有暗香。想起宋诗人张尧同的诗句——遍陇敷青绿,桑麻共几家。我也唱和两句诗——长几堆青绿,果香盈一家。
二
关于莱阳梨,听过一些故事。有人说,真正的莱阳梨就那么“一亩三分地”,莱阳出产的梨,并不都叫“莱阳梨”,莱阳梨的产地到底在什么方位,是哪一片地,谁也说不准。其实,这里也说明了产业的发展,已经借助品牌价值,无限扩大。梨树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如今的莱阳梨每年出产几亿斤,要吃上那一亩三分地的梨,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就连吃个梨也要个品牌价值,吃个落花生也要三公分!(意思是花生要长得足够大,特指荣成大花生这个农产品牌)我只能用回村听到的老人的话来自责一番——这个社会就是把个人惯坏了啊!
每从莱阳经过,国道路边都是“莱阳梨”的箱件,堆成一排小小的长城,很是壮观。想挑挑,真的是眼花了。这份富饶,属于梨农,也属于我。
梨贩几乎吆喝着同样的顺口溜:烟台苹果莱阳梨,错过难找甜蜜的地儿……每每经过莱阳,我都被这顺口溜喊住了脚步,往后备箱装上两箱子莱阳梨。
今年秋天,我深入莱阳的腹地,逛了莱阳城,沿着县道往外走,真正感受到了梨乡的秋美。走的是莱阳照旺庄镇,又听到顺口溜。“昌山的鸡,发坊的梨,张家灌的秀才多其驴”。吃饱了饭,对昌山的鸡就不敢再问摊主了,后面的我要打听清楚。
发坊是盛产莱阳梨的地方,特别有名,看来,莫非就是人们要找是那一亩三分地?发坊临富水河,这条河是五龙河的支流,发坊是流沙聚集平原,沙质土壤,利于梨树生长,荏梨自明清引入,至今不衰,盛产优质的荏梨,这就是真正的莱阳梨。瞥一眼梨园,棵棵都有些年头了,没有一棵梨树是一样的,多是卧姿匍匐式的,可能是被梨子压弯而老态龙钟了吧。张家灌出的秀才多,自明朝,一村出了3个进士、5个举人,20几个秀才,真的是值得挂在嘴上宣扬一番。张家灌靠近发坊,所以顺便就捎带着唱出来,这也是他们的文化自豪。这里路边都是梨园,各家都在梨园出口摆摊,梨园的大姐说,随便尝尝,尝完了要给梨园题个对联。原来张家灌的秀才题联出名。果农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要求给题一副对联,绝不以貌取人,看客下菜碟。其实,这是他们拉近关系的一种方式。我还是当真了,陷入深度思索。大姐说,用不着费神,想两句好听的话就可以,要两句话。大姐是真懂得对联啊,要个“成双”。
尝过甜甜的发坊的梨,不能白吃,我便凑两句给园主大姐——
遗憾未遇煦风吹起发坊梨园春天雪
得幸但见金缕染醉富家宝地秋日梨
我把对联写在大姐的手机上,还解释道,上下联故意重复“梨”字,不是怕张家灌的秀才挑刺指瑕,实在是不好撇开梨乡的“梨”……
大姐的老公叫张富家,院内有牌子写着“张富家梨园”。富家,是果农的生活理想,这理想在今天“振兴梨乡”的时代,成为现实。我从大姐一直微笑的脸上看出,她一家在当地也是富得流油。
进园,我和妻子,在大姐的指导下,直接从树上摘梨,专挑个大的,透过梨袋,摸着饱满的,满满两大箱子。过称,大姐再给添上两个。
进园摘,再减五角钱,每斤三块钱。大姐说,一副对联不止这个价。这是安慰我。梨乡,梨香,人情胜梨香。
不想马上离开,捧着一个大大的莱阳梨,左右端详。微绿泛黄的皮儿上布满了褐黄色的小点点,就像一颗颗小星星,梨子的一端深陷,梨顶上一圈儿深深的褐黄色,像鲤鱼睁开的嘴巴。想起梁实秋在《忆青岛》里说的莱阳梨,皮儿粗糙,可是肉细腻,他说“美得令人难以相信”。一个著名的农产品牌,一定会得到名人的青睐,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据说,唯有莱阳梨才富含“原儿茶酸”,我不懂得这种成分的意义,但觉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莱阳有一种梨叫“慈梨”,不知润肺止咳的京都念慈膏是否就是因为富含那种茶酸而有了药用价值。
三
早年我的老家吃地瓜,都把人的胃伤透了,吃多了,打嗝,烧心,曾发誓一辈子不想再吃地瓜了。这几年,患了糖尿病,地瓜更让我见而远之,但每晚散步,到了“老李烤地瓜”的车炉前,就挪不动脚步了。
其先是想把他的广告词记住,那是民间文学的经典。我大致记住前两句——老李烤地瓜,谁吃谁都夸。地瓜甜得像初恋,吃上两口是热恋,老李烤地瓜,就再陪你过好这个乙巳年……农历纪年的天干地支每年换一次。这是老李烤地瓜的时间观。其实,老李年龄并不大,也就四十多岁的样子。但喜欢这个“老”字放在前面,他说,就像“老字号”的“老”。他说,年轻人喜欢吃“密封罐”,像我这个年纪就恋旧,所以他家还种植了三亩多“烟薯”。说起烟薯,真不简单。已经不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口味了。现在的烟薯,是以曾经的鲁薯3号为母本,以“红肉红”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而得的新品种。曾经在全国甘薯品质评比中以“食味第一名”而胜出,名声斐然。香甜软糯,经不住诱惑。撕开皮儿,红黄的汁儿就滋滋溢出,刚刚出炉,有点儿烫嘴,不敢马上试唇,直让人捉急老慌的。隔个三天两日,就从老李那买上三五个,饭后解馋。
烤地瓜,让老李找到了谋生的法子,每年他种植二十多亩的地瓜,冬天用大棚保温储存,要做好“控水”的程序,沥尽水分,烤出的地瓜品质才是上佳。住楼在城里,瓜棚在老家,他也属于荣成这个城市的真正市民,但用不着享受市民的生活补贴,全靠烤地瓜一门手艺。
夜晚的荣成,要找小吃挺难的,但几乎每个路口,或路的拐角,准有烤地瓜。“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这是一句给为官者的警语,如今,种红薯,烤红薯,成了一门生意,一句警世恒言,还真的兴起了养家糊口的途径。只不过,笼统地称“红薯”,提不起品质,如今的荣成烟薯,才是地瓜里的精品,撕开烤地瓜的皮儿,哗啦一堆甜蜜……
四
别动不动就说价钱便宜叫“白菜价”了,你若到过青岛的胶州市,可不敢这样冒失地说。我就说说我在十几年前到胶州遇到大白菜的故事吧。
那天,我们一行去胶州一中,拜访吕校长。我们就带了荣成烟薯一袋子,走的时候,我们的面包车装上了满满一车大白菜。
那天,正赶上一中院内的大白菜抢收,吕校长戏说我们是赶着小雪来拉胶州大白菜。在胶东,秋末收菜有句成语——立冬萝卜小雪菜。就是小雪这天要拔大白菜,当然有的也不按这个规矩,前后几天收的也有。
胶州大白菜长得特结识,从顶部摁一下,就感觉是摁在年轻人的三头肌上,“顶硬顶硬”的,剥了外层,里面是洁白的菜心,感觉剥掉的那层都是可惜。胶州大白菜,人称“胶白”,生怕人们当作普通的大白菜而忽略起价值,胶白,是山东省的著名特产,是地产的老字号。
胶白的好处,我列举几条:汁白,味鲜,纤维少,营养丰,要吃山东最好的水饺,一定要有胶白做菜馅。
果真如此名贵?我要求停车沿街询问。一老者守着五棵白菜,每棵要价50块。好在有了对胶白的一些了解,不然真的让我会惊掉下巴,大跌眼镜。
走进一家专营胶州大白菜菜店,绕着看板看介绍。原来胶州大白菜有着一千年的种植历史,在唐代就享有盛誉,传入日本、朝鲜,被称为“唐菜”。公元1875年,在东京博览会上展出,从此名扬天下。陈毅老总还专门赋诗称赞——伟哉胶州青,千里美良田。白菜,在粤语里发音为“百财”,常说的“百菜不如白菜”,看来也不是言过其实。怪不得南方人喜欢玉雕白菜的饰件,这个人崇尚“福禄寿”,这具有“百财”含义的白菜,就是对“禄”字的最好注脚,只不过并非来自做官的俸禄,而是从土地里辛勤种植所得。
不敢独享,回家给邻居分个遍,只想听听他们的评价。他们说“好吃”,也问价,我说,百财百财,无价……
真值得感慨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白菜生于别处也就是一棵大白菜而已,生于胶州则成了宝贝。在长期的农事实践中,人们发现了一片土地的特性,摸索出种植的经验,才有了农产的品牌。这才是这个时代的真正的农耕价值。
五
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坊的萝卜皮。“皮”是为了押韵,但的确是一道难得的小菜佳肴。其实,潍坊萝卜通身都是宝。最初认识潍坊萝卜是30多年前学校组织去潍坊一中参观学习,返回时,有人就去集市街头买上一袋子潍坊萝卜带着,我们都大惊失色,觉得脑子有病,人家把那句顺口溜一说,我们的好奇心就被激发了,几乎去的人都买了一袋子。校长戏说我们,原本是为了参观学习,却没想到,变成了赶大集。
是啊,当年参观学习的内容,早就淡忘了,但那一袋潍坊萝卜却一直在我的美食记忆里。生活里,真的不好规定一个主题,用老家的话说,就是搂草打兔子——顺便!
潍坊萝卜,皮色深绿,肉质翠脆,几乎都长出细高挑的个头,身材那叫一个匀称,拿在手中,会想起长得丝滑的小青年的感觉。适合生吃,掰断,一声脆响,食欲陡增。咬上一口,萝卜汁喷出,那叫一个爽口。关于潍坊萝卜的好,我要引用当年在潍县做县令的郑板桥的说法来形容其好了,“东北人参莱阳梨,不及潍坊萝卜皮”,这口碑流传至今,还是不改。当然,郑板桥不单单是为了称赞潍坊的萝卜皮,更反映了一代清官的人品。潍坊“十笏园”的一园竹,潍坊地里的萝卜皮,成为郑板桥为官生活的写真。怪不得潍坊人说自己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在天上,一张在地上。天上的是风筝,地上的是萝卜。天地之间一潍坊,俯仰皆名品。
于是,跑高速,一定要在潍坊服务区停车,搬一箱子潍坊萝卜,作为归家的礼物。
有意思的是,我女婿也懂得我,过年回家,也一定在潍坊买上几箱子潍坊萝卜,用他的话说“撑堆”,意思是花不了几个钱,带来一大堆,进门好看。
每年过年,我家餐桌上绝对少不了一道小菜,就是“潍坊萝卜皮”,翠绿的颜色,微辣的口感,咬着声脆的滋味,都是我们特别喜欢的。吃过几次高档的酒店饭,几乎都有潍坊萝卜皮这道小菜。有时,饭店就上一盘“潍坊萝卜车”,就是切成车胎片儿,上一碟大酱,蘸着吃,谁说山东人只是吃“煎饼卷大葱”,我们的饮食很丰富。若外省的客来,一定要懂得,上一盘潍坊萝卜皮,那是最高级的招待。
是不是把这些胶东知名的农产上一桌,连满汉全席都要逊色?
我们生活在任何一隅,都有特色美食温暖着我们的胃口。生活的好,需要我们用心感知,老百姓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话也告诉我们,尽管那些名声并不显赫的食物,却是真正不能忽略的美食。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家常便饭也有不合口的时候,关注这些农产,都是时光留给我们的精华,一定会让我们觉得生活有着别样的味道。
秋收,不仅仅属于农家,也属于我们热爱生活的每一个人。
2024年12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