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我的“采采卷耳”(散文)

  • 作者:怀才抱器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11-02 09:36:45
  • 被阅读0


  •   《诗经》留下的文字,美得就像几千年一直在滴沥的蜜汁,依然甘甜令人垂涎。且不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不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随便挑出一句,都令人盼望迅速老去,走进那个诗境。例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尽管我们至今还在纠结,“卷耳”是苍耳还是麦穗,但一点不影响我们的审美——朗俊的美人儿,斜筐探身,纤纤玉指,划过滴露的苍耳,采采,苍郁貌,却遮掩不住采撷之美。

      不管是苍耳,还是麦穗,我们今天的采摘方式,早就变了,但农耕的风景,始终以朴素的姿态,招惹着我们。霜降来了,很多农事紧起来,每年这个时日,我不能忘记去采撷红薯叶,所以,我窜改了那句诗,说成“采采薯叶,盈兜顷筐”,莫嫌不伦不类,可不能打击我的这种念旧怀旧的风情。

      不忍霜降摧残红薯叶,却又盼着霜打翠绿。每一种物种,都有着自己的涅槃方式,红薯叶,只有经霜,才显出黛郁的色感,才变得价值不菲。从青青涩涩,到老老苍苍,并非是一个令人不忍视不能接受的衰老过程,红薯叶,经霜变褐,才成为江湖中的最终的“倦止”者。真的是令人刮目相看。红薯一直就是大田最壮观的景色,绿锦覆地,扯不动一地的铺设恣肆。深秋时日,最好把辛弃疾的诗句“燕子忙时莺懒”改成“燕子忙时蝶懒”,燕子南飞正忙,撇下薯叶,而蝴蝶自在秋风中舞,蝶是褐色的蝶,动物界给了好听的名字——玄裳褐凤蝶,学术著作也被文学色彩弄得不能只是心平气和地叙述了。

      

      二

      曾经的习俗传统,如今变得诗意满满了。我可以对人说“采薯叶”了,人们很羡慕,连称好东西。我老家的母亲们,则是在深秋,拐着篓子,薅地瓜秧,准备一冬的菜蔬。曾经大棚未出现,准备越冬的蔬菜,主要靠地瓜叶。霜降了,叶和梗都不再为地瓜提供养分了,正是可采时节。拿回家,在开水里一烫,沥净水分,散在墙头,或干净的草上,晒干装在缸中。还有一种方式,用粗盐腌制,保持苍绿的色感。

      人们对这类菜有好感,首先是不计多少,用起来极省事。胶东人的晚饭喜欢擀杂面汤,主料是豆面,掺加一点小麦面,抓上几大把薯叶,锅里煮沸,就是一顿佳肴。薯叶总是泛处绿意,养眼也养胃。玉米面不舍得吃,就提前泡好干薯叶,大量掺入玉米饼子,人们称“菜粑粑”,如果薯叶用食盐浸泡,一顿饭可以省了熥菜和炒菜,几个菜粑粑下肚,打个饱嗝,心满胃足。我母亲还发现,烙饼用不着勾面芡,用薯叶,即使烙饼用一两滴油星,也不会散,薯叶含丰富的植物胶,巧妇烙饼不用油。

      后来读钱钟书《围城》,才晓得红薯叶开花。在胶东可不易见,可能是品种不同吧。不过,薯叶在农妇的心中就是花,在饭菜里一添加,立刻生花,朴素的饮食,就像如花的岁月里的享受。钱钟书说,红薯也开花,只是很寂寞。我想,这是作家想唤起人们对普通之物的关注,引申看来,是提醒我们不能瞧不起那些小人物。

      犹记得,七四婶眼力不好,很少下田干农活,但喜欢霜降后采薯叶,她家的院子很大,大到我们小孩子都怀疑她的成分是不是地富一类,但她四个儿子有三个是军官,是为革命立过战功的人,我们很尊敬她。有时候我们割完地瓜蔓,就随手搭一点在肩,撂在她家的院墙上,我们曾把这些归为拥军优属做好事。七四婶很忙活,她家的做饭间总是水汽滔滔的。秋深至冬,她都挨家送点干薯叶,她有着善良的心思,我们更尊敬她。她不多言语,只说“你们干活忙,顾不得”,这是最好的理由,不求什么感激。这样的话,只要轻轻地一拧,都能滴出水儿,简单干净,就深含着力量,一包薯叶,礼不轻情也重。最终我们觉得叫她“七四婶”是不尊重,但也不知叫什么,喊她“七四婶”,声音都是弱弱的,生怕伤害了她。

      

      三

      崮山是海边的村落,刨地瓜都延迟至立冬时节,风景在这里,都要多情地坚持一段时间。崮山山石闪着赭红的光,将秋天弄得很有暖意。那条南溪两岸,都是农户的菜园,各家都种了红薯,奇怪的是这个季节还有水鹭低飞,更有蝴蝶忙碌,所以我总感觉红薯暗藏着花。随便蹲在谁家的红薯地,都不会被吆喝声惊起,尘世的生活浪漫,就是自己动手,重复一次“采采卷耳”的场景。

      无需打药治虫的农作物可能只有红薯,薯叶里有一种对虫子有抵制作用的化合物,小虫子都远离,但大虫子却能寄生。小时候记得,深秋刨红薯时,扯起红薯蔓儿一抖落,就有“豆虫”落地。既大且肥,肉墩墩的,胖乎乎的,休息间隙,我们喜欢点燃一把草烧来吃,既香且鲜,后来知道,豆虫浑身都是蛋白质。既然豆虫都被红薯蔓养得这么胖,薯叶一定是好东西。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有人就是挑着有虫眼的菜蔬去买,这是人们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朴素哲学观。

      老家有农谚说,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为何在霜降时节适合采薯叶呢?农业科学告诉我们,霜降霜打,就像一道化学催化剂的加入,可将薯叶的淀粉迅速转化为糖类,这就是薯叶此时最鲜美的秘密。我们可能知道,霜打的柿子会蔫,也是这样的道理,同时也会转化为糖类,给我们的口感带来甜蜜。薯叶的特点还在于,经过霜打会使薯叶富含气化酶的物质,食用后会让过多的胃酸快速减少。

      霜,这个字眼,在文学上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沧桑的表示,组合成“风霜”,简直就让人顿觉寒冷。当然刚劲的诗人,完全可以在笔下把风霜化为一道风景,李白就咏道“摇笔起风霜”,诗人取的是风骨。怎样认识这个“霜”字呢?它有了使物的成熟到了斩钉截铁的果敢。

      如果拒绝风霜的洗礼,可能薯叶不会在几天内凝练成可入口可满足舌尖的菜蔬;人不经历世事的风霜,也不可能走向成熟净敛;文学若无风霜的加入,也不会有“建安风骨”,也不会有恢弘雄放的豪放派宋词。风霜和苦难组合,就像石墨加进陶瓷,就会成为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很多东西,一旦合成,就会出现奇迹。所谓的刚柔相济,是否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其意义,一叶一霜,演绎着世间的哲理。一叶一雨,懂得绿意因何生;一叶一霜,知道品性为何这般美。诗人杜牧,还是发现了霜叶的意义——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有人把风霜和荣华对比着看,难免生出感伤,“荣华能几时,风霜不足扫”,(陈著《次韵戴成叔》)但看从哪个角度思考,有人能够从中提取风骨,有人只能徒增感叹。

      

      四

      饮食生活,不都是有了山珍海味才变得生动而喜欢。人类能够从大自然里获得食物,其中有着愉悦感和生存智慧,也属于美食本身。

      秋天无蒜薹,薯叶的绿梗就是蒜薹蒜蓉。加点肉,翻炒几遍,盛盘上桌,入口脆酥,要感谢深秋的馈赠。打浆机兴起,叶梗入机,哗啦啦流出绿汁,赛得过清泉流淌。用来和面,包饺子,蒸馒头,包包子,每一样美食都那么亮眼,就连绿汁煮米饭,也是换了颜色和口味。在我眼里,绿色是特别养眼的颜色,尤其是白雪飘飘的冬季,一抹绿,就可以打开食欲,就像突然把春天唤来。告诉你个秘密,现代家电的兴起,我不再过多腌制薯叶,生怕那个听闻色变的亚硝酸盐。也不必晾晒,直接放进电冰箱冷冻保鲜,想一抹绿,就可随手拿来,仿佛春天就在身边,就那么触目,躲都躲不掉。

      始终没有懂得老家人说的“霜打地瓜叶,拿肉也不换”,(老家人称红薯叶叫地瓜叶)其实,并非是一句以苦为乐的自我安慰,在吃肉成为负担和危险年代,还真的感觉这句话就是真理。

      六十年代,我上小学,几乎每周都要忆苦思甜,其形式就是吃“忆苦饭”,冬季没有野菜,我们就吃薯叶做的菜团,到底还是体会不出旧社会人民生活的艰难。

      如今人们喜欢薯叶菜团,并有饮食营养专家还研究出一串好处——止血,降糖,解毒,明目,利尿,提升血小板,防止动脉硬化,增强免疫力……好处不一而足。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放过,曹操感叹“天不灭曹”,这是文学故事,老百姓在旧社会吃野菜,也包含薯叶,也是“天不灭曹”,我把“曹”视为古汉语的“辈”,穷人未必短寿,其实,也有像薯叶这样的菜蔬维护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薯叶是“高钙菜”,据研究,薯叶含钙是鸡蛋的三倍。怪不得那些城里人也和我一样提着蛇皮袋子钻进红薯地。

      薯叶更是“长寿菜”。《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轻身延年”。本草,是大家相信的远古智慧,我甚至想在“松鹤延年”的国画一侧再画上一枚或一蔓红薯叶。

      薯叶还是最好的“美容菜”,薯叶内含一种蛋白胶,食之,有助于增强肌肤的光滑度。在中国的医药文化中,早就有“药食同源”一说,食疗,更是当今更为人们接受的一种保健方式。

      时代的发展,总是给古老的东西以新生。我欣然获知,在胶东的石岛,兴起了以薯叶为原材料的“预制菜”,不必让我们走进田野,将半制品的薯叶送进我们的菜篮子。“采采卷耳”,可以成为《诗经》的经典篇目,开启了亲近草木的诗篇;“采采薯叶”,也能够做出时代的崭新篇章,成为一个时代的亮点。

      想一想,薯叶曾经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废物,如今,成为新宠,不是徒有虚名,而是物有所值,据研究,薯叶要比一般的蔬菜高5—10倍的抗氧化物,完全可以把“身体保护神”这个称谓送给它。

      

      五

      想想那些年,我就把薯叶当作了“猪草”,猪岂不偷着乐?

      好几年前,我就在阳台的养花空间栽植了两盆红薯,也把红薯当花草养着,是受了钱钟书的影响,期待红薯花开,我来欣赏,打消它的寂寞。始终未等到花开,但嘴馋。每想吃杂面汤了,就从蔓儿上薅下几片薯叶,放在锅中煮,那真的是“时时新”啊,一股清香,丰盈了杂面汤的味道。

      “采采卷耳”,卷耳可能是一种药材吧?采采薯叶,薯叶是美妙的食材,又是药材,却胜过药材。吟着“采采卷耳”,即使到山野,无法对号入座,就摘一把野草闲花,闻闻它的潮湿,嗅嗅它的绿和艳,仿佛就像回到了古代,那真个是返璞归真。

      莫叹繁华不得,年华不再,光转影淡的日子里,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跟我们亲近的东西,有时候翻翻曾经的黑白照片,都有一抹纯粹干净的光射来。采采卷耳,采采薯叶,那才是时光乱云飞渡过后还留给我们的一朵芙蕖,把喜欢的目光投给薯叶,一弯腰,就收获了“采采卷耳”的意境。

      今晚的饭,就是杂面汤,多加霜后的薯叶。比例失调,一定要突出薯叶的价值。

      采采薯叶,香我齿颊。

      

      2024年11月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审核人:站长】

        标题:我的“采采卷耳”(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21771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