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梦里徽州人家(散文)

  • 作者:舟自横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10-24 13:08:41
  • 被阅读0


  •   安徽皖南有两个生僻字县名。一个是歙县,另一个是黟县。

      今年五一假期前往歙县采风。国庆假期决定自驾到黟县古城以及屏山和南屏两个古村落采风。

      皖南以其独特徽派建筑的古村落,是来了还想来的地方,采风时不知来了多少回,宏村就去过两次。

      古村镇原汁原味明清时期祠堂民居,在青山绿水烘托下,那灰白色马头墙、斑驳的粉墙黛瓦、幽深的天井采光式的庭院、古老的木质雕花门窗、斗折而行青石板路的街巷,充分体现了中国江南水乡农耕文化的神奇魅力,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10月5日,清晨6点30分准时出发,驱车上了假期免费的高速公路。假期高速没有想到车多如蚁,高速顶速行驶反而更安全。当把所有大卡车和龟速车甩得远远的,前方一马平川,道路流畅通达。车速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高速公路两旁金黄透红的树木一晃而过,朝霞映红了半边天,宽敞公路分割四周的山川原野。

      车缓缓出高速上了国道。当行驶到黟县城郊,金秋十月,浓浓的秋色惊艳了视觉,阡陌纵横的田野里金黄色的稻谷熟了,收获的季节悄然而至。金灿灿的稻谷,犹如一幅幅油画绵延不绝地舒展在眼帘,我兴奋地泊车路边,拿出相机拍摄这丰收的喜悦。秋风拂面,心如稻浪翻滚。摄影过程,也就是审美过程。春华秋实,最美的遇见,寓情于景,莫过于心有灵犀一点通,绝美的画卷,“黟”见倾心。

      驾车九点多,直接抵达黟县古城。

      黟县古城也就是黟县老城区,县政府也在古城北城。黟县古城西枕东岳山,东望余家山,漳河自东街穿城而过,放眼望去,城外层峦叠嶂,整个城区构成“枕山、环水、面屏”的景观格局。许慎《说文解字》:“黟,黑木也,从黑多声。丹杨有黟县”。“黟”是一种黑树木的名称,原产地在波斯国(今伊朗一带),从古到今,黟县山上就没有这种“乌文木”。新编《黟县志》都是沿用旧志的说法:黟县黄山旧名“黟山”,秦置黟县,取义于此。

      今年五一假期自驾到歙县采风,比较而言,黟县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人气都不及徽州古城繁华。我停好车背上双肩摄影包,沿着一条砖石镶嵌下坡路,途径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和黟县人民政府,县政府旁边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县衙正堂。遗憾假期关了门。国庆假期,没有料到街市幽静而冷清,游人甚少,还不及附近宏村和西递,拍个照打个卡见缝插针挤破了头。

      走进黟县古城,天空晴转阴,我边走边取景拍照,漫步到古城主街道。街道呈东西走向绵延数里地,我查看一下古城分布图,黟县古城核心区集中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历史街巷肌理清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始建于南宋的通济桥、明万历年间的程氏宅、清嘉庆年间的碧阳书院,分布古城东西街道的四周。

      古城街巷两侧的房子挂着红灯笼,增添了一些喜庆气氛,仿佛能感受到古城独有的韵味。偶尔几个身穿汉服女子从眼前飘然晃过,时而端起手机定格下这段美好的时光。手机摄影普及,鲜少有人背着大包小包摄影器材去旅行。手机摄影成像画质和清晰度要比单反相机相差甚远,手机咔嚓一下拍照谁都会,不懂摄影知识,拍的好的,少之又少。

      散漫走向东街,漳河穿东街而过。这时阴沉沉的天空忽而飘洒起斜风细雨,丝丝缕缕,如沐甘露,缠绵悱恻,连伞都不需要撑开。毛毛雨丝湿润身心,雨露沾肌,那种久旱盼雨露的渴望,一下子坠入梦里江南水乡的烟雨徽州。

      古城上老街两旁的房子白墙黑瓦,给人一种宁静而古老的感觉。一座古老的三孔石拱桥横跨两岸,两侧灰白相间的建筑群落,倒映在如镜的水面,构成一幅静谧简洁的水墨丹青画。通济桥横跨漳河,河面倒映着桥梁与树木的垂影,疏影清浅。一溜仿古游船,静静依偎在河畔,为这片宁静古城增添了几分诗意。搁浅的游船翘首以盼,只怕枯水季节,没有游人泛舟漳河。

      漫步在古色古香的通济桥,两岸青砖白墙的老房子,静静地守候着漫长岁月。

      通济桥初建于南宋1178年,时任九品芝麻官县尉李称倡,廉洁奉公,造福一方,为方便漳河两岸百姓出行,倡导集资建了这座石拱桥,坐落于原黟县城北门临漳门外,南北走向横跨漳河。通济桥与婺源华清镇彩虹桥几乎同时建造,规模上要小彩虹桥许多,两桥的桥墩相同。不同之处,通济桥砖石水泥结构,而彩虹桥木制廊桥式结构。

      通济古桥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雨沧桑,历史定格到明嘉靖戊子年。一场洪水冲塌了桥体,给两岸百姓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己丑年间,余枝华和汪隐等慷慨解囊出资重建,称之为戊己桥。

      时光荏苒,星移斗转,岁月悠悠又走过了两百多年。

      清乾隆年间,戊己桥再次被洪水冲毁。公元1754年,富了不忘乡亲的余种德带头捐资修建,改名为通济桥,取通畅济世之意。一百三十多年后的清光绪年间,公元1883年,官府集资又再次重修了一座三孔石拱桥。桥身三孔石拱,穿心式石墩。今天赞赏古桥,更多是要传承前人传统的美德,赞美那些为后世架桥修路人,这才是古城最美的风景。

      通济桥横卧漳河之上,古朴厚重,典雅清丽。天色渐渐明亮清晰,雨也不知道啥时停了,三个身着汉服古装女子在桥上拍照留影。历史上,通济桥是黟县连接龙江和宏村以及北出羊栈岭的主要交通要道。曾几何时,小桥流水人家,古桥上熙熙攘攘,人流不息。

      百年沧桑巨变,随着黟县商业区南移,通往宏村和龙江的道路东移改线,通济桥渐渐失去往日的繁华与兴旺。

      千年通济桥被遗忘在现代社会商业化的角落里,冷冷清清,如一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终有从人生巅峰落幕的时候。芸芸众生,皆为利而来,物欲横流的社会,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打入冷宫。在商品金钱社会里,生存挤压了时间空间,没有多少人静下心读书修身。冷落寂寞未必不是好事,多了一份清净与安宁,少了一些浮躁与喧闹。远离繁华喧嚣的通济桥休养生息,时光静好,倒成了古城一处幽静雅致的休闲场所。

      

      二

      从黟县古城回到预订的民宿,刚好正午时候。自驾游方便携带食物,一人饱全家饱。简单吃了自热饭以及其它食物,稍加午睡,两点多从民宿出发,不到十分钟就抵达了九都屏山村停车场。

      屏山古村因北向山势状如屏障而得名,清朝诗人余逢辰在游屏山写下一首诗情画意的诗:

      青山列画屏,雨余翠欲滴。

      秋叶更春花,纷披似锦织。

      这首诗很形象地写出了屏山的自然环境,远观屏风山犹如一道四时皆丽的锦屏,衬托着依山傍水徽派民居屏山古村落。

      从摄影双肩背包取出相机挂在胸前,背上双肩包步行至村前的长宁湖畔。下午天气晴好,秋日的阳光艳丽明净,垂柳如翠烟轻笼,清风徐来,泛起涟漪波纹,波光粼粼。湖面上青翠欲滴的荷叶随风摇曳,依稀可见碧绿丛中绽放零散的粉红色荷花。青青的莲蓬,冒出绿油油的玉盘迎风娉立。随着深秋季节的到来,有些荷花颜色渐次泛黄呈红,耷拉着枯萎的花瓣。

      我拍了视频照片,浏览了人工湖的介绍。原来村中吉阳溪流至村南,村民筑坝掘渠开凿月湖,村民引水灌溉田亩,湖堤上种植松柏桃柳,因地处长宁里,并含长久安宁之意,取名长宁湖。

      缘着一条依山延伸的道路,步行百多米,拐一个弯,一座木制古廊桥出现眼前。桥上散落众多写生学生娃。漫过古木桥便是村中主干道,一条清澈溪流九曲三回,流经村落,错落有致的徽派明清时期古民居,沿溪流布局,两岸粉墙黛瓦,民居环环相扣,三里十桥,曲径通幽,庭院深邃,老宅成群。青砖灰瓦的民居祠堂和前店后铺的商铺夹岸而建。十多座个各具特色的石桥横卧溪流上,构成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特有的风韵。

      深入古村腹地,街头巷尾散落聚精会神写生的男生女生,除了写生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游人。国庆假期,游人零零散散,可见村中平时冷清寂静。古村中最大特色,就是聚集了一大帮写生族,他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吃住在村里。绘画成为妙龄男女闲散时光最优雅的生活方式,每个人脸颊上洋溢的青春气息,为这偏远古老的山村,添加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漫步在街头巷尾,老宅民居保留原汁原味古村风貌,静谧得仿佛能听见回荡在高墙深巷里的潺潺溪流声。行走古村,感受宁静质朴富予的深厚文化底蕴。

      黟县自古是个宗法社会,聚族而居。屏山也不例外。自唐朝聚居舒姓,屏山村又名舒村。村民世代务农为生,村中没有过多商业氛围。在中国封建社会,由科举入仕是进入上层社会唯一途径。屏山古村是典型的中国乡村耕农文化大家族,自古进士中举读书人较多,家族里英才辈出,却为官清廉刚直,这在封建社会官场难能可贵。

      走马观花探访完屏山古村下午四点多,今天中午查导航无意识发现南屏古村在屏山之南,故称南屏古村。于是压缩了游览屏山古村时间,继续探幽南屏古村。

      

      三

      漫过了一座仅车宽的小桥,达南屏古村停车场。在停车场管理人员指挥下停好车,我把相机挂在胸前准备去采风,管理员走过来拿出二维码,我扫码交了10元停车费。管理员见我身背摄影器材,他知道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日出日落的大片,说,太阳落山时的光线很适合拍摄古村风光,村里有民宿,很便宜,住一宿,停车费也是10块钱。我回答已经预订黟县古城民居,头也不回迈开脚步快速向村中走去。

      我生怕错过晚霞漫天的美景,目光寻觅落日的方向。此时的太阳却裹在云雾中,没有落日投影在灰白粉墙黛瓦上的黑白反差效果,唯期待黄昏时云开雾散,好抓拍到理想的摄影作品。

      步履匆匆,走进街巷四通八达的古村,随意选择一条街巷深入古村,心想,已经预定了民宿,在南屏古村住一夜,明天赶大早也许能拍摄到日映古村时的视觉冲击大片。

      去年秋天,也是一个人自驾婺源,在石城住了一宿。翌日,耳闻雄鸡的报晓声划破夜空,把我从梦中唤醒,天没亮就起床了。激动地跑到半山腰,结果发现忘记带三脚架。在日出东山的刹那,虽冷得手发抖,还是抓拍到了日出石村精彩纷呈一瞬。

      南屏古村位于黟县西南面,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古村规模宏大,有三百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留八个大小祠堂,堪称中国祠堂博物馆。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因《菊豆》《卧虎藏龙》等多部著名影片在此拍摄,被称为中国影视村。

      脚踏光滑照人的青石板小路,穿梭在幽深小巷。巷子不宽,灰白色粉墙透出漫长时光侵蚀的斑驳印迹,有些粉墙开始脱落,灰白泛黑。深巷犹如迷宫呈网状,穿街走巷,置身其中,感受南屏古村落幽深曲折的街巷、古朴庄严祠堂群、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宅民居。遗憾的是,落日还是没有挣脱出云层的遮挡,在黑白分明深巷拍摄不出夕阳投影下的逆光艺术效果。也许在人生旅途中,一座村,一段情,绝美的风景可遇不求,自然天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南屏古老村落游人稀少。世人随大流,多游览有名气的风景地。较之附近的宏村,南屏是一个默默无闻,且宁静悠闲的古村。国庆假期,宏村和西递游客趋之若鹜,而南屏冷落,无人问津,倒适合摄影发烧友创作摄影佳作。

      我顺着路牌走进最具有代表徽派建筑风格的半榻山房。半榻山房是一个书香门第民居,专为喜欢读书人设计的,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古徽州人多半是传统的农耕文化世家,重视一边农耕一边读书至仕。房子之所以取名为“半榻山房”,寓意“半榻皮囊半榻书”的古句,卧室宽宽的床铺一半是用来睡觉的,另一半是用来摆书的。庭院大厅前面三分之一开了明亮的天窗采光,青石板底部修有排水暗道,天井摆两个大缸蓄水。因为徽派建筑以木质材料为主,天井一是用来采光通风,二是可以起到防火功能。

      半榻山房空旷敞亮,前后两进,室内以清水木为主,涂上油漆。柱子大梁都是几百年树龄的木料。门窗装饰均精美木雕。厅堂两边窗栏板上的木雕分别雕有《姜太公钓鱼》《八大锤大闹朱仙镇》。无论从寓意构思,还是刀法,都堪称木雕的精品。可以说皖南人是用艺术创建庭院住宅。青砖木雕、石刻三雕艺术精湛,宅院布局小巧雅致,与庭院建筑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文化内涵尤为典雅深厚。

      观赏完半榻山房,出门不远处有一口三元井。这口古井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井圈的四壁刻有“吴家古井”四字,据说这口井是吴家祖先为了激励后人读书做官而建造的。井圈上凿有三个圆眼,汲水时,水从三个圆眼中流出,象征着“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寓意连续取得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井的外形是正方体的青色大理石。站在井圈上往里看,可以看到上面三个圆孔,井水中也映着三个圆,人的头朝哪个圆望,影子就落在哪个圆内。这种设计在黟县独一无二,三元井也成了南屏一道古老的独特风景。

      南屏古村街巷纵横交错,稍不留神就走了回头路。七转八拐出古村深巷,我脑海里闪现出那首熟悉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此时此刻,我独自走在这悠长的深巷,多想遇见一个撑着油纸伞人走过来,我便能摄取戴望舒诗中的意境。

      这虚幻影像也就一晃而过,狭窄的巷道犹如一幅渐行渐远的黑白画,空荡荡的,寂寥又深邃,曲曲折折,虚无缥缈。即便伊人擦肩而过,即使没有下雨,也拍不到撑着油纸伞,在秋雨中迷离的伊人,只不过是幻觉出现了错位。

      人生如梦,匆忙的脚步辗转往复,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恍恍惚惚,豁然开朗,南屏祠堂中,规模最大的叶氏支祠气势磅礴,屹立在黄昏暮色里。

      叶氏支祠,即奎光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490余年。

      叶氏支祠悬挂着三块匾额,分别是“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门前立有用黟县青大理石雕琢的石镜。石镜下面的镜座雕刻精细,图案优美,旁边的两幅“福禄寿禧”栩栩如生,象征着丰衣足食。跨入三进三开间结构祠堂,六根“黟县青”大理石柱及八十六根白果木柱支撑,庭宇结构高大轩昂,厅堂明朗开阔,是南屏保留完好的几座祠堂中规模较大的一座。

      皖南乡村在封建时期是个宗法的社会,每个大家族都建有宏大气派的祠堂,是宗族人祭祀集会场所;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家规宗法,也是封建社会最基层公权力宗法组织机构。族长都是家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甚至在家族里有生杀大权。祠堂建造体现家族兴旺,气势恢宏,祠堂与各宗族在祭祀上追求隆重的场面,目的是让族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之情。这种宗法组织结构大家庭,随着封建社会的寿终正寝而分崩离析,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村委会。

      穿越时空经纬,漫长时光打造的南屏幽深街巷、祠堂群和古民居,是解密古徽州宗法制度、徽州村落布局、风水原理采风之地,也是回归自然,体验古风的好地方。

      天色暗淡下来,在南屏古村转悠两个小时,也没有抓拍到夕阳下的古村美景。华灯初上,古村犹如一首歌中的基调,“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此情此景,正合了我访古探幽的心境。

      两个千年古村落,较之周边的古镇宏村和西递,无论从规模和名气都要逊色许多。也正因为如此,岁月静美,古村低调内敛,不张扬,不攀比,不从众,不炫耀,是金子总会发光。
    【审核人:站长】

        标题:梦里徽州人家(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21441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