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符号对接华夏文明(散文)

  • 作者:怀才抱器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10-23 09:55:28
  • 被阅读0


  •   若论博物馆,赤峰的博物馆不下十座,在同级别的城市里,首屈一指,令我大开眼界。我特别选择了座落于赤峰红山脚下的“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去参观。

      曾经学习中国历史,知道辽代是夹在宋代里的一个北方朝代,也有人说,曾经的那个时期是“一国两朝”。但习惯上我们关注宋朝,而对辽代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而这段不算短暂的九帝218年的历史,又是不能忽略的历史瞬间。宋代是一条主河流,而辽代则是一条分支,同属于一条文明水系。

      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是不可复原的,留下的只能是碎片、残片等蛛丝马迹,或者说,这些在今人的眼中都是一些符号而已,这些符号的价值,不是让我们去怀念,在我看来,走进这样的博物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符号去对接曾经的华夏文明。我确定了这次参观的主题路线。

      上学时,记住的那个词“地大物博”,还是抽象了,用时速百公里以上的速度赶路,两天才走进这座博物馆,已经像射出一支箭了,一箭中的,原来这里曾经藏着一个国度。赤峰是辽代的建都之地,曰“上京”。根据介绍得知,上京是主都,史称“临潢府”,还有四都,分别是:中京大定府(赤峰宁城县),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一个主皇城,四个陪都。这种“五京制”,其实是源自华夏文明的承继。三皇五帝时期便已经有都城的概念。《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武王伐纣时,将镐京称为“宗周”,又设洛邑为陪都,称为“成周”。效法华夏文明“国制”,可以说,辽代以游牧为生的契丹人建立的这个契丹国,骨子里就有了定居安居的强烈意愿,这既体现了契丹的民族智慧,又表现出这个民族对外来文明的积极接纳态度。常说中华文明是相融相通,总是以朝代更迭为论据,还不够,其实,每一段历史,都是在证明这种先进文明的影响力。

      博物馆,不是让我们看到一段段死亡的历史,一段历史的黯淡,这是注定的结局,但依然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泽,这才是这段辽代建都历史留给我们的意义。西方的文明寄托在神殿宗教,是以“神谕”的方式,一直告诫着奉神奉教的众生,很难从中发现像中华文明这样清晰的印记和线索。怪不得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里感到失望的是只能在希腊的神殿里“依稀找出文明往来的线索”,还算是十分庆幸的事情。

      有人认为,中华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力量,但宗教是文明不可或缺的东西吗?我觉得,我们的文明也因此避免了一些宗教迷昧的多方位的侵害,形成了独特的文明曲线,使得今天的我们寻找这条曲线的线索没有中断。

      

      二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中华第一龙”。这可能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初的龙形。全身无肢无爪,也无角无鳞,体型是呈C字母状,质地为碧玉(墨绿色岫山玉),构图制作相当简洁干净,堪称极简主义典范。这条玉龙距今大约有六千年的历史,出土于赤峰红山附近。与其说这是一个古老的符号,不如说是一个值得我们猜读的谜语。我们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来自古远的传说,如果说契丹国,或者是辽代是异域,那为什么也崇拜龙的图腾?而且如此久远,存在的年代几乎和华夏文明齐头。中华文明起源的这片土地,龙文化就是一个坐标,不管北方民族制作,还是内地先民雕琢,说明南北方民族都有着同样的崇拜吉祥物,中华文明是有实证的文明,即使在曾经的荒蛮年代,这种信仰也是共同的,尽管我们不知用什么方式传递,但文明的火花一定会飞溅的,包括边陲荒地,也撒播了文明的种子。据文物专家考证,带有仰韶文化的影子,不管怎么说,从中华第一龙的器型看,中华文明就是多元一体的博大格局,辽代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站在这件龙作品前,我对自己是华夏子孙的身份多了深刻认知,中华文明并非“一烛独照”,而是“满天星斗”,为人是需要境界的,没有境界,就难以融入文明的进程。

      从中华第一龙的出土,证明赤峰的“红山文化”已经至少存在了五六千年。从胶东,越燕山,穿行内蒙古,我是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与古代的文明足迹相重叠,每一寸土地,每一条道路,都不是冷的,我明显感受到文明的温度。相遇是一种缘分,而和文明相逢却是必然。

      我也找到为什么国人那么喜欢这个文旅时代的原因了,因为条件好了,他们就喜欢用脚步丈量华夏大地的经纬度,去遇见每一处文明的闪光。

      

      三

      辽代的契丹国,已经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但对照这些文字的汉译看,有着十分的相似。举一个例子吧,契丹文里的“夫人”,是这样写的,一个“女”字,在半腰处各加一个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类似“万”字,左右结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契丹文字也是象形文字,毫无疑问,甚至在表意上,都有汉字的意象。据专家研究考证,辽代吸收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加入文字创造,他们是从单一的“许慎造字”,形成了集体的“许慎造字”,简单地说,是以汉字为笔画创制了契丹小字。文字是文明的最高级形式,这一点被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充分认识到,的确令人惊叹。这样说来,汉字就是一条河,每个字都吸纳了文化的精华,同时形成了一条时空隧道,将我们和古人紧密相连,更是一条血脉,在这条血脉里注入了共同的基因。看了契丹文字,我觉得,汉字更有一种再生的能力,可以衍生出许多分支,就像日文和朝鲜语,几乎都是在汉字基础上的演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就是“精深”的最有利证据。

      汉字是表意文字,同时传声。这是世界上其他文字所没有的功能,在历史进程中,拼音最易变形,而表意文字却没有这个担心,可以辨形释义,这也是我们今天还可以读懂甲骨文,解释《诗经》的条件。这也就是辽代为何创造类似于汉字的契丹文字的秘密吧。所以,汉文化和契丹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这就很好解释了,书信为何一直是华夏民族传递信息的方式,就是在计算机兴起的时代,汉字更有着独特的优势,形成了强大的汉语计算机语言,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华文化的持久魅力了。可惜的是,我未发现馆内陈列的契丹文字的读音标注,我想学上三五百契丹文字,掌握第二门外语。没有别的,只为尊重这一段文明史。我意外地发现,汉字大写的“十”居然和契丹小字一模一样,应该是归于“沿用”吧。有个想法,我若穿越,相逢契丹国人,我不会有语言的隔阂,完全可以掏出纸和笔,我把“你好”写下来,一定会赢得契丹人的一抹微笑。

      博物馆给了我们太多的古文明符号,这些符号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去穿透过往的历史,更多的是让我们对接曾经的文明,激发我们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感。“对接”是我们参观博物馆的最有意义的互动方式。文明并不孤单,博物馆收藏着这些文明符号,就是为了唤醒我们的文明基因。

      

      四

      一个完善而深厚的农耕社会,不仅记录在古诗中。我最早认识《诗经》这部诗歌典籍,不是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始的,而是喜欢“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王风·黍离》)牧业和农业一直的北方民族擅长的业态,我认识内蒙古,是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里徜徉而获得美感,是每次经过赤峰市的敖汉旗,对谷物有了更多的关注。在博物馆里,我发现了出土于约8000年前的碳化粟,这就是赤峰最古老的小米广告,不是广告词,而是一罐小米实物。与这罐小米一起陈列的还有石铲、石耜、石镰、磨棒等,我无法断定这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我只能以遥远来向这罐谷物致敬。茹毛饮血,可能是我们先人的某个部落的生活样态,从这样的样态过渡到“彼黍离离”的时代,他们走过了探索物种,熟食谷物漫长的历史。向这段历史致敬,这是陈列一罐碳化谷物的应有之义。

      如今的敖汉旗小米是响当当的品牌,它的广告词是“敖汉小米,熬出中国味”。内蒙古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寒暑变化剧烈,冬季漫长而寒冷,冰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我们的先民,就是这样从寒冷里捧出一抔温暖盈香的小米,将农耕文明推向极致。在严寒里,小米种子经过漫长的时代,年复一年地演化,走到今天,我们熬出的是什么样的“中国味”?应该是古老的味儿,这种味儿比诗经还早,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重视传承的民族,才创造了8000年的传承传奇,一抔小米,表达的是农耕文明的深刻内涵,这是一份最古老最独特的遗产。在介绍里,我知道,敖汉小米曾沿着古丝绸之路,一直向西方世界传播,的确,敖汉小米真的是地道的“中国味”,香盈世界。

      碳化,是时光给与小米的最好雕塑,雕塑一粒米,让我们懂得饭碗的意义。每次经过敖汉旗,我都想到那罐碳化的粟,看到山野里沉甸甸的谷穗,将两者联想起来,不仅仅是生出漫长的穿越感,更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文明敬仰。拿什么态度对待敖汉小米呢?每一次我都走进赤峰的敖汉小米专卖店,带上几袋,也送给朋友,理由是熬上几顿来自古老物种的香。在内蒙古,早饭一定是一碗敖汉小米粥,就是午饭也要来一碗,每次唇在碗边,便生出与古老文明对接的微妙体验。小米,不是符号,是古老农耕年年不息传下来的情感。在博物馆发现一句话“敖汉小米是有故事的小米”,我明白,我没有真正走进田野,那些故事,还在等着我去挖掘,去续写。讲好敖汉小米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之一。

      这样说吧,可能没有太多的人知道在赤峰红山脚下还有这么一个博物馆,还留着史前文化的精品,但我觉得,文明的确不需要喧嚣,静静地陈列的博物馆,就是一部立体的史书。眼光一旦接触,就会被激起内心深处的文明激荡之波,喧嚣必然退到一边,静静地展开文明的线索。

      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陈列的展品上万件,不是我胸怀不够,而是眼力受限,匆匆一览,我只能择其一二来作记。不过,那些历史遗传的文物符号,已经在我的心中逐步复活,心中敬仰着文明,文明会注入这些符号以新的生命力。

      辽代,在中华文明史中是惊鸿一瞥,匆匆一别,但同样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同属于中华文明系列的一页。

      就是这一页,打开就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芒。再远的光,以光速都可以迅速传递,况且是文明之光,我们的眼光一下子就对接上了。

      

      2024年10月2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审核人:站长】

        标题:符号对接华夏文明(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21420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