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口的五星红旗
----谨以此文献给新中国成立75华诞
在学校的大门口,插上了两面崭新的五星红旗,每次进出校门,我都会抬起头仰望注目。
大门的上面焊接了两根核桃大小的钢管,钢管的下面有一颗螺丝,工作人员只需要把旗杆插进钢管,拧紧螺丝即可,国旗就稳稳的在秋风里鲜艳飞扬,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新中国的历程。国旗下面的门框上是一副对联:志在书山笃行不怠争朝夕,心向学海踔厉奋发铭初心。
开学初,因县域内学校布局调整,把集团化办学正真贯彻落实到始终,组织调整我到集团校六年级校区,和政教处李主任协同管理。
初次来到这所学校,是在8月23日,在校长的带领下,对所辖五校区进行安全排查。那时,只是有了一个概貌,目光主要停留在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从门牌上的螺丝钉到卫生间的纸篓,目光所及,无所具细。正真到了校园,用自己的脚步对每一个走廊、台级、科室进行丈量时,我的心为之一震。这所校园的文化建设简单而不简约、主题突出、内涵深远,是育人之良倾,成长之氧吧。那时,我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个校区的点点滴滴选择性的记录下来。一个月的时间白驹过隙,我依然无从着笔。
临近“国庆”,看见悬挂在校门口的五星红旗,我才有了主意,我一定要把最原始的校园文化建设真实的做好记录。
从校门口进入操场,映入眼帘的不是校园的规划布局,而是左边紧挨着居民区的围墙。围墙不高,两米左右,长六十多米,整个墙面上张贴着《永远的丰碑——红二方面军长征在陇南》厚重的广告历史展面。主要介绍了从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下发了“7.23”训令,决定由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为中央代表,与肖克、王震三人组成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开始突围西征,其目的是为中央红军即将开始的战略转移先遣探路。红6军团的西征,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序幕,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聚歼红军阴谋的彻底破产,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蒋台堡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党和红军团结统一的象征,是中国革命由危难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有力地推动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抗日救亡高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整个版面介绍的是红二方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的组织机构、重点战役、经历过的千难险阻,重点介绍了长征时期发生在陇南的具体事件。更介绍了红二方面军在长征过程中留下的重要文献及其文献深远的历史意义、价值。
整个版面分为七个篇章。第一篇:铁流奔涌;第二篇:雪域雄狮;第三篇:草地军魂;第四篇:陇南凯哥;第五篇:北上会师;第六篇:中流砥柱;第七篇:历史印迹。他们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成就中华民族伟大解放事业的先行者,是人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华民族的脊梁。贺龙、任弼时作为红二方面军长征的领导旗帜,以其非凡的革命胆略、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革命意志,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率领红二方面军艰苦征战,终于打败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迎接民族解放斗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这幅巨片中,有红军战士翻阅海拔5300多米的雅哈雪山,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山高谷深,气候变幻无常。有穿越纵横六百里,海拔3500米以上,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气候变换无常,人迹罕至的松潘草地。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的顽强书写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壮举。通过这幅巨片,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著名战役:罗家堡、娘娘坝战斗,奇袭两党,挺进徽县,五龙山阻击战,雷神堡战斗,进占云台,以及著名的“乌蒙回旋”战役。讲述着我们从来没有了解过的长征的真实事迹的部分:甘溪遇险、绝地求生,不辱使命、会师黔东,战略转移、撤离湖南以及“徽成两康战役计划”等。同时在我们的视野里又出现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名字:除了我们熟悉的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以外,还认识了彭绍辉、廖汉生、张子意、杨秀山、王恩茂、成钧、李信、左齐、何宣泰等将帅们,唐英、李有才、张安民等这些无名英雄。以及他们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字资料,通过他们的亲笔日记、回忆录、工作报告,使我们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这次伟大长征的点点滴滴,能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里联想到当时的千辛万苦、感受到当时的众志成城、折服于他们的坚韧挺拔。他们是共和国的战士,是新中国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当我们翻阅这一篇篇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珍贵资料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我需要用文字记录的还有教学楼文化建设:一楼两个楼梯口,利用仅有的空间,建了红军长征时的物品文献柜,左右各两个。左边珍藏的是红军长征时的军旗、红军帽、裤子、上衣、绑腿、袖标、子弹袋、草鞋及挎包,挎包上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右边珍藏的是红军长征时用过的斗笠、军号、水壶、盒子枪、大刀、红缨枪、步枪、手榴弹等。这些文献柜的陈列,不仅展现了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辛、坚毅、艰苦卓绝的革命斗志,更像影片一样播演着长征时期特定的历史画面,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积淀出来的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从一楼到二楼再到三楼的楼道墙壁也会说话,左边说着:王二小、雷锋、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火娃、鸡毛信、两个小八路、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这些英雄故事,同时介绍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等。右边说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念奴娇·井冈山》等。从英雄故事到各种精神再到毛泽东诗词,无一不彰显了这个校园的办学理念: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争做新时代红色传人。
历史已进入21世纪,长征已成为上个世纪的传奇。90年,不算很长,也不是很短,岁月的尘埃并不能掩盖历史的光辉。镶嵌于陇原大地红军长征的足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长征!这个不朽的传奇,还在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各个领域中继续,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延申。长征精神是什么?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是我们民族魂魄的一种表征。正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中国地图上,我们很容易找到长征的终点,但是,在我们的心灵里,长征永远是起点……
长征史诗,红船精神,伟人诗词,笃行不怠,踔厉奋发,争朝夕,名初心,是一代育人者的本真。我们必将沿着长征
厚重的历史车辙,在每一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下,让孩子们的歌声、读书声、欢歌笑语遍及海角天涯。
(原创首发)
----谨以此文献给新中国成立75华诞
在学校的大门口,插上了两面崭新的五星红旗,每次进出校门,我都会抬起头仰望注目。
大门的上面焊接了两根核桃大小的钢管,钢管的下面有一颗螺丝,工作人员只需要把旗杆插进钢管,拧紧螺丝即可,国旗就稳稳的在秋风里鲜艳飞扬,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新中国的历程。国旗下面的门框上是一副对联:志在书山笃行不怠争朝夕,心向学海踔厉奋发铭初心。
开学初,因县域内学校布局调整,把集团化办学正真贯彻落实到始终,组织调整我到集团校六年级校区,和政教处李主任协同管理。
初次来到这所学校,是在8月23日,在校长的带领下,对所辖五校区进行安全排查。那时,只是有了一个概貌,目光主要停留在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从门牌上的螺丝钉到卫生间的纸篓,目光所及,无所具细。正真到了校园,用自己的脚步对每一个走廊、台级、科室进行丈量时,我的心为之一震。这所校园的文化建设简单而不简约、主题突出、内涵深远,是育人之良倾,成长之氧吧。那时,我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个校区的点点滴滴选择性的记录下来。一个月的时间白驹过隙,我依然无从着笔。
临近“国庆”,看见悬挂在校门口的五星红旗,我才有了主意,我一定要把最原始的校园文化建设真实的做好记录。
从校门口进入操场,映入眼帘的不是校园的规划布局,而是左边紧挨着居民区的围墙。围墙不高,两米左右,长六十多米,整个墙面上张贴着《永远的丰碑——红二方面军长征在陇南》厚重的广告历史展面。主要介绍了从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下发了“7.23”训令,决定由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为中央代表,与肖克、王震三人组成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开始突围西征,其目的是为中央红军即将开始的战略转移先遣探路。红6军团的西征,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序幕,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聚歼红军阴谋的彻底破产,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蒋台堡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党和红军团结统一的象征,是中国革命由危难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有力地推动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抗日救亡高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整个版面介绍的是红二方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的组织机构、重点战役、经历过的千难险阻,重点介绍了长征时期发生在陇南的具体事件。更介绍了红二方面军在长征过程中留下的重要文献及其文献深远的历史意义、价值。
整个版面分为七个篇章。第一篇:铁流奔涌;第二篇:雪域雄狮;第三篇:草地军魂;第四篇:陇南凯哥;第五篇:北上会师;第六篇:中流砥柱;第七篇:历史印迹。他们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成就中华民族伟大解放事业的先行者,是人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华民族的脊梁。贺龙、任弼时作为红二方面军长征的领导旗帜,以其非凡的革命胆略、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革命意志,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率领红二方面军艰苦征战,终于打败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迎接民族解放斗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这幅巨片中,有红军战士翻阅海拔5300多米的雅哈雪山,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白雪皑皑,山高谷深,气候变幻无常。有穿越纵横六百里,海拔3500米以上,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气候变换无常,人迹罕至的松潘草地。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的顽强书写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壮举。通过这幅巨片,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著名战役:罗家堡、娘娘坝战斗,奇袭两党,挺进徽县,五龙山阻击战,雷神堡战斗,进占云台,以及著名的“乌蒙回旋”战役。讲述着我们从来没有了解过的长征的真实事迹的部分:甘溪遇险、绝地求生,不辱使命、会师黔东,战略转移、撤离湖南以及“徽成两康战役计划”等。同时在我们的视野里又出现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名字:除了我们熟悉的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以外,还认识了彭绍辉、廖汉生、张子意、杨秀山、王恩茂、成钧、李信、左齐、何宣泰等将帅们,唐英、李有才、张安民等这些无名英雄。以及他们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字资料,通过他们的亲笔日记、回忆录、工作报告,使我们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这次伟大长征的点点滴滴,能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里联想到当时的千辛万苦、感受到当时的众志成城、折服于他们的坚韧挺拔。他们是共和国的战士,是新中国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当我们翻阅这一篇篇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珍贵资料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我需要用文字记录的还有教学楼文化建设:一楼两个楼梯口,利用仅有的空间,建了红军长征时的物品文献柜,左右各两个。左边珍藏的是红军长征时的军旗、红军帽、裤子、上衣、绑腿、袖标、子弹袋、草鞋及挎包,挎包上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右边珍藏的是红军长征时用过的斗笠、军号、水壶、盒子枪、大刀、红缨枪、步枪、手榴弹等。这些文献柜的陈列,不仅展现了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辛、坚毅、艰苦卓绝的革命斗志,更像影片一样播演着长征时期特定的历史画面,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积淀出来的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从一楼到二楼再到三楼的楼道墙壁也会说话,左边说着:王二小、雷锋、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火娃、鸡毛信、两个小八路、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这些英雄故事,同时介绍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等。右边说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念奴娇·井冈山》等。从英雄故事到各种精神再到毛泽东诗词,无一不彰显了这个校园的办学理念: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争做新时代红色传人。
历史已进入21世纪,长征已成为上个世纪的传奇。90年,不算很长,也不是很短,岁月的尘埃并不能掩盖历史的光辉。镶嵌于陇原大地红军长征的足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长征!这个不朽的传奇,还在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各个领域中继续,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延申。长征精神是什么?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是我们民族魂魄的一种表征。正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中国地图上,我们很容易找到长征的终点,但是,在我们的心灵里,长征永远是起点……
长征史诗,红船精神,伟人诗词,笃行不怠,踔厉奋发,争朝夕,名初心,是一代育人者的本真。我们必将沿着长征
厚重的历史车辙,在每一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下,让孩子们的歌声、读书声、欢歌笑语遍及海角天涯。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