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登鱼峰山去(散文)

  • 作者:李湘莉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9-28 09:41:20
  • 被阅读0


  •   “鱼峰山”位于广西柳州市。我登上鱼峰山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二十年的日月更迭,风雪流转,足以让很多事情淡忘,可鱼峰山依然如一幅鲜活的画,悬在我心中,抹不去,淡不掉。而我能做的,除了赞叹,还有敬畏和珍惜。

      在我还没去鱼峰山时,我大脑里无数遍地想像着它的样子。它是不是如庐山腾云驾雾?如井冈山层峦叠嶂?如武功山风吹草甸?想像着它杂花生树,草长莺飞,飞云流瀑,骏马奔腾,牛羊哞哞,鸟翔鱼跃,因为有个“鱼”字,我完全可以这样想象。可我真正到达了鱼峰山时,我傻眼了。我大脑里曾出现万千种山的模样,就没有它的样子。它是孤峰一座,是“平地卓然顿起笋”的那种。它四面峭壁如削,山石层叠嶙峋。远观,其形正如唐代文人柳宗元所言,“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对了,还有那宽窄不一的石阶。说是石阶,其实是顺势而凿的山路。如绳索缠绕,三步一转,五步一绕的。有的地方狭窄得只容人弯腰侧身而过,还要时不时注意伸出来的石头,不要碰了头。如果爬上去,有的地方还必须手脚并用才不至于摔倒。有人好心,提醒我坐缆车上去。那一说,我动了心。在我转身的那一瞬间,我瞥见了崖壁上挂着的一蓬花。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只见它在风中开出一树的灿烂,热烈像火,嘹亮如歌,展现着最华美的姿式。当我再仔细端详时,我震惊了,它的根系如一团绳索,没有土壤,死死地缠住岩石,极力地向下、向四周探求着它渴望的养份。那份执着与深情,叫人震撼。再细看,它的根,它的枝,长着大大小小、凹凸不平的“肿瘤”。我知道,那是与顽石,与虫害,与风雪,与岁月对抗的痕迹。如果对抗有声音,那一定是惊心动魄的。它哪里开的是花啊,那分明是怒放的生命。它让我浪漫,让我感伤,也让我明亮。我移不开脚步了,低下头暗自发问,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逼到了如此境地,我会抱怨不?我能有这种探求生存的勇气与力量不?我再望向这棵立在绝壁上的花树,感觉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注入了我的灵魂。是呀,树如此,人亦该如此,不管何种境遇,都要倾尽全力书写生命的执着与热爱,书写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精彩。

      我毅然放弃了坐缆车,决定用我的脚板丈量每一寸峭壁,用心去触摸、去会晤那最美的生命。

      

      二

      到了鱼峰山,“歌仙”刘三姐是绕不开的话题。刘三姐是唐代时期的民间歌唱家,相传为始造歌之人。于是,我直奔“三姐岩”。

      三姐岩设在半山腰。据说,刘三姐的歌当年就是在此传播的。也就是说,这里是壮族“歌文化”的原生地。岩口塑有刘三姐像。那雕刻艺术可谓精湛。发型,服式,身上的佩饰,都清清楚楚的。柳叶眉,丹凤眼,朱唇,皓齿,就连脸上那端庄温柔的表情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我看着看着,想着想着,感觉她动了起来,朱唇轻启,轻舞玉手,脚踩莲步,在放声歌唱。我忍不住跟着哼着小调,“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合,山歌好比春江水喽,不怕滩险弯又多……”

      我热爱刘三姐的歌,确切地说,我的外婆,我的母亲都热爱。她的歌淳朴不失优美,热情不失婉约。我小时就是听着外婆,还有母亲哼唱刘三姐歌长大的。每次听,我都很欢喜,不觉重复。每次听,我都觉得窗外的阳光,灿烂的像花开。那时,我还不懂得“贫瘠里的欢喜”这个词。

      其实,刘三姐让我更佩服的,是她那反抗封建压迫,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相传她不仅善歌,而且聪慧美丽,一个叫莫怀仁的财主动了歪心思,欲占为妾。刘三姐只好逃走,辗转到了柳州,居住在鱼峰山的岩洞中。岩洞就是如今的三姐岩。慕名来学歌、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不日,刘三姐的行踪很快被莫怀仁得知。他花重金请来官兵,把鱼峰山团团围住。乡亲们闻讯赶来,为救刘三姐决定与官兵火拼。刘三姐不忍心乡亲们受牵连,决然跳入了山脚下的“龙潭”中。在危难之时,一条大鲤鱼跃出水面,驮着刘三姐朝天上飞去,成了天仙。

      我不由自主地把眼光投在了山脚下的水潭。水潭虽不是很大,谈不上宏伟,但它的美丽纯洁非同寻常。我怎么来描述一番呢?它是一口清澈绿色的井。是浸了水的光彩熠熠的丝绸。更像是清澈灵动的眼睛,收纳着蓝天、白云、飞鸟、花草树木和行人。对,鱼峰山把自己半个身子探入,那是水的世界,那是石的世界。水与石,都洁净得纤尘不染,形影相融地勾画出妙不可言的天然画卷。我的眼睛最终落在了“刘三姐骑鲤升天”的雕塑上。雕塑立在水中央,分三层,底层是一朵翻涌的浪花,中间是一条跃出水面的大鲤鱼,上面是刘三姐像。整个雕塑充满了活力与动感,令人见之感觉水在歌,风在舞,山在笑,太阳在开花……

      其实,哪有成仙之说,以我推算,那是人们不愿意接受刘三姐死去的事实,用这种神话来自我安慰,自我疗愈罢了。当然,从这传说与雕塑中,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刘三姐的怀念之情与美好愿望。

      我把眼光和思绪收回,很想伸手抚摸一下眼前刘三姐的雕像,但又觉得是一种轻慢。我只好用眼睛看一眼,再看一眼,然后随着人流走进岩中。

      

      三

      据介绍,此岩洞有600多平方米,以刘三姐传说故事为题材的雕塑群。每个雕塑都重现了美好的画面和经典的故事。我先撇开这些人工雕塑不说,就说这天然的岩洞吧。我一步入,感觉自己来到了一座神秘的地下宫殿,又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天然的艺术殿堂。那些石头千奇百怪,形态各异。地上的有的像春笋破土而出,有的如猛盘踞,有的如金鸡独立,有的如仙女飞天。从洞顶垂下的,那就更加了不得了,有的如飞瀑,飞珠溅玉,有的如玉带,欲断非断,有的如薄纱轻垂,看上去飘逸灵动……而石壁上的纹理更不失精彩,有的如花绽放,有的如繁星点点,有的如古老的画卷,你想像它像什么就像什么。有阳光透过岩顶的缝隙,洒在洞内,形成斑驳的光影,如游鱼,似碎金,使之更加增添了神秘与清新。我感觉自己眼睛不够用,根本不够用啊。我不知怎么来赞美,我只好套用一句歌词——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在出口处,有的岩石与岩石之间只有一点点支撑点,甚至有些感觉是倒挂其上的。日升月落,风吹雨打的,竟千年万年不会倒坍,反倒生出一层又一层的绿苔。从那印着花一般的黑斑白斑可知,它们春天里泛绿,夏天里开花,秋天里发黄、发黑,冬天里消失。四季交替,一年又一年。我忍不住发问,它们在企盼着什么?哦,也许在告诉着人们,活着是生命该有的一种状态吧。

      我很欣喜,很惊诧,更敬畏。我想赞美,想高歌,但我想不出什么词语可以准确表达,我只好不搭调地说,我要感谢大自然赋予一切有了生命,我要感谢生活。

      在我走出岩洞时,有位大姐背了一背篓芒果来卖。看来是刚到达,她满头大汗的,正喘着粗气,拿着草帽来回扇风。天啊!我空手上来有时都要手脚并用,到险处,腿还会打颤。她是怎样做到把这体积比她身子还大的背篓背上来的呢?这重量少说也有百八十斤!我为她犯难,甚至带着几分同情。我想,她一定正在经历着人生的无奈,不然,谁会干这么苦的营生?她见我,连忙停下手上的动作,以春风般的答容为我拿了塑料袋。彼时的我还不认识这种大大绿绿的芒果,我以为是“蒲瓜”哩。我把这想法告诉她。大姐听了发出“哈哈”的笑声。一扫之前疲惫之态。看得出,她是一位爽朗之人。她从包里翻出一把水果刀,切出一块,递给我说,你先尝尝,感觉吃得习惯再买,因为刚采摘的,没熟透,有点麻口。在我的印象中,商家一般极力吹捧自己的商品,哪能轻易道出不足?我想说什么,但我说什么好呢?我说,你衣裳上绣的花真好看。她应道,是吗?然后牵起衣角,左右看,又发出笑声。在聊天中,她得知我是外地人,流露出遗憾,说没赶上“三月三”。她告诉我,三月初三是“歌圩日”,也叫“歌仙节”。那一天,可热闹了,抢花灯、抛绣球、舞彩龙、演壮戏、练武术、耍杂技、赛诗赛歌……她嘴里滔滔不绝,说到激动处,就说出了她们的本地话。我听不懂,但我不住地点头,我被她的情绪感染了,那会儿,她像一个无比富有的人。我的心情比刚才更复杂了,我感觉我刚才对她的同情是一种亵渎,她的内心比我阳光,比我强大,比我富有。我感觉她比峭壁上那蓬花还要灿烂。

      

      四

      在鱼峰山东北面“景贤亭”旁,有一座坟茔。坟茔以块石垒砌,呈箩圈形,与周边山石融为一体,若不是立有碑文,猛一看,看不出是一座坟茔。里面长眠着谁呢?我围着看。这一下,我惊喜不小,其实,在此用惊喜是很不合适的。但我感觉见到了一个久远的老朋友,怎不惊喜?这里安放着一个有趣而伟大的灵魂——明代八贤之一戴钦。

      说起戴钦,那是一个多么苦痛与绝望的故事。

      戴钦19岁中举,23岁进士及第,先后在刑部担任浙江司主事、云南司郎中以及陕西司员外郎等重要职务。这些履历,无不显示着他有着一定的才能。其实,他在文学上也有着一定的造诣,著有《鹿原集》《玉溪存稿》《戴秋官集》等书稿。广西提学使姚镆曾赞叹道:“戴钦作文,佳思如泉涌,不知从何得来。”明代评论家何良俊曾专门点出:“广西戴钦是继弘治、正德之后的出色人物,深得初唐文学要旨。”他文学上有这么高的成就,可他从不满足,经常与著名文学流派谈诗论文,相互切磋。名士何大复曾写诗称道,说他经常虚心求教,闭门自奋。我忍不住想到我自己,这些年,我在江山写文,我有认真为文、虚心求教的态度不?然而,我大多数时候是这个样子的——我打开书没看几行,又合上。打开电脑没敲几字,又停下。不是刷抖音,就是看视频点淘宝,过后,又觉得心中弥漫着一种无法言语的空虚与惆怅。此时的我,低下了惭愧的头。可惜那个时代容不下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好学的人、一个有才华的人。嘉靖三年(1524年)朝廷关于“大礼议”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戴钦陈述了自己主张,没想到触怒了皇帝,廷杖而亡,时年34岁。我们无法想像当时的戴钦有多绝望,他的死有多悲惨,多荒谬,多不值得!我们设想一下,若他不遭此横祸,以他之才,治国经邦一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陕西司员外郎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太正直了,禁不住有感而发,不平则鸣。我甚至设想,哪怕像苏东坡一样,不廷杖,拿去流放,也许还有一线生机,那他将会为后人带来更多的文学作品和精神财富。

      真的,我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说不清为什么,是多愁善感吗?是心疼他命运多舛吗?是悲痛英才早逝吗?都有!但细细想来,戴钦的死意义非凡。世宗皇帝自那以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收敛了一些残暴,整顿朝纲,重新录用了因直言进谏而获罪的贤臣。整肃科举制度,注重人品和才干选拔官员。还田于民,田租减半,未交的赋税尽数豁免……我想,当时的戴钦也许就是想到了这些,他要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皇帝,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大胆直言。所以,他的死亡是高尚的,是大公无私的,是值得的,他让世人得到了一笔“特殊的财富”!

      我无意颂扬牺牲和死亡。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他平安甚至平庸终老。但是,有些苦难,有些死亡的确是人生必含的内容。我抬头望天,发现坟茔不远处有摩崖石刻,大大小小十多余方,有元至清的。那些时刻,有写风景的,有赞名人的,都是妙语佳句,都是锦绣文章。而字迹有的翩若惊鸿,有的行云流水,有的苍劲有力。我想,有这些相陪,戴钦的亡灵以另一种群居的形式存在,并不孤独寂寞。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把话题扯得那么远。来了两个人,看来是一对父子,他们过来祭拜。我与他们聊上了,得知是戴钦的后人。我一下子释怀了,我在心里默默地与戴钦对话,你的灵魂跟着你的后人走吧,坐高铁,乘飞机,去承天门(天安门)看一下吧,在100年前人民就推翻了王朝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每年都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人可畅所欲言,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过几天就国庆节了,你可以感受到祖国繁荣昌盛,可以看到举国上下人人欢庆的样子。对了,你的书稿原为天一阁藏书,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我带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挥挥手,拜别了贤人戴钦,踏着阳光登上了“钢军亭”

      

      五

      “钢军亭”从造型和周围环境上并不吸引人注目,它没有陶然亭的垂柳依依,山花掩映,也没有醉翁亭的檐角飞起,如鸟展翅,更没有湖心亭的亭阁三层,飞檐八出。它的造型内拱外圆,酷似军人戴的钢盔。可我感觉它是最值得人们铭记的。因为它是为了纪念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的将士而建的。

      说起钢军亭,话题得回到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割据分裂,占地为王。为争夺地盘和资源,内战不停。为了筹集军费,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百娃生活苦不堪言。更可恶的是,当他们面临列强的侵略却卑躬屈膝,接受各种条款。比如说日本,他们提出在山东省各主要城市作为商埠,享有一切权力。在内蒙地区享有开矿权。在内地可设立医院、学校、寺庙。在中央政府,由日本人充当政治、财政、军事顾问。呜呼,这哪里是什么条款啊,这分明就是在蚕食霸占中国。于是,全国各地涌起了一批又一批为国家,为理想,为信仰而战的勇士。他们誓师北伐,打倒祸国殃民的军阀,推翻北洋政府。然,第七军是国民革命军的主力之一。曾参加北伐战争、统一广西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中,他们英勇善战,赴汤蹈火,无所畏惧,立下了卓越的战功,被世人冠以“钢铁”之誉。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此建亭立碑,取名“钢军亭”,廖磊军长为其题词。

      据介绍,在柳州柳侯公园有第七军阵亡将士纪念塔。我情不自禁地向柳侯方向望去。我看见高高的塔顶如一柄利剑刺向苍穹。不,像一个灯塔,像一个火炬,时刻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时刻提醒人们珍惜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与幸福。

      彼时,有三五个小青年下了缆车,来到钢军亭,他们手拿相机,像一群欢快的鸟、一束自由的光,在这里拍照,那里留影。我不知怎么了,有一股悲情油然而生。所谓的纪念,在他们心中不过是一个景点,所谓参观不过是一个旅游节目罢了。他们不知这个形象钢盔的亭子包含了多少悲壮的故事。但通过他们,我又仿佛看到了我曾经的影子,我不就是从他们这个年龄,像他们这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走进来的吗?这不就是我们的革命军所希望看到的样子吗?这是尘世间最安然、最幸福的样子!这一下子,我的心像栖了阳光,我向他们点头微笑,邀请他们和我一起在钢军亭拍照留念。这张相片,我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足以令我心怀阳光,心怀感恩,心怀敬畏!

      一路上不管多么艰难,我还是登上了峰顶。山顶的石块起则刀刃,伏则平川,四周由石栏围住。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我听着山风从我耳边呼啸而过,我的心有点颤抖,但我还是鼓足了勇气倚在栏杆上。放眼望去,眼前豁然开朗,天地间像旋开了一座仙境的门,柳州市的大街小巷,各种建筑美景尽收眼底。还有南边的莲花山,东边的蟠龙山,北边的柳江,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鲜润活泼地涌入我的眼眸。那一刻,让我感动,那一刻,让我心醉神驰,那一刻,让我懂得不管是俯视或仰望,都要保持一颗虔诚、欣喜、敬畏的心。

      当我关了电脑,我忍不住翻出和小青年们一起拍的照。那一刻,我又萌生了再去登鱼峰山的念头,看是否再能遇见。对了,那年石龛洞、文殊阁、紫霄宫,还有南洋客栈、韩国临时政府旧址、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我还来不及看哩。那些景点,都是具有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朋友们,若空了,或厌倦了平淡的生活了,就登鱼峰山去,都说山中一日,世上百年。你去或不去,它都在那静静地等候,看白云翻浪,观照万物生息。

      若说一座山可以影响一个人,这个判断没有错。终南山影响了陶渊明,鱼峰山,在我眼中,就像一条鲜活的鱼,是地阔凭“鱼”跃;在我的心中,就是一部精粹的史册,登临了鱼峰山,我有着胸藏一卷书的美感体验。

      
    【审核人:站长】

        标题:登鱼峰山去(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20881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